革命摇篮、红色圣地———井冈山

快乐风云

<h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处湘东、赣西边界,万洋山(为罗霄山脉中段)的北支,据传在东汉年前就已经有人在井冈山居住了。秦朝设郡县制时,井冈山为九江郡庐陵县属地。井冈山森林覆盖率为81.2%,年平均气温14.2度,至今仍保留众多人迹未至的大片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h3> <h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是1958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竣工开放的全国十大献礼工程之一。2005年9月29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动工建设,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竣工开馆,并于同年11月5号对外免费开放。该博物馆占地面积1.782公顷,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真迹千余幅。保存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影视资料数百件。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主要担负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职责</h3> <h3>通过一幅幅珍贵史料,讲述了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艰苦转战到达井冈山,踏上了中国革命道路胜利的起点</h3> <h3>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声光电演示馆,全馆便是一幅长112米、高18米、由全景画、地面塑型和高科技声光电演示系统构成的画轴,反映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重大历史场景,展示了井冈山秀丽山川,展现了党的伟大革命实践。井冈山斗争全景画跨时空地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大事件与井冈山风光融为一体,是一部雅俗共赏、震撼人心的作品。</h3> <h3>王佐故居</h3> <h3>王佐,又名王云辉,绰号王南斗,井冈山下庄人,1898年5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过三个月的私塾,后学做裁缝为生,略通武术,生性豪气,因不满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独自拉起一支绿林队伍,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活跃在井冈山,后与宁冈半冈山“马刀队”首领袁文才义结金兰,互称“老庚”,从此,他们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遥相呼应,啸聚山林,威震井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佐投入革命洪流,所部编为农民自卫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王佐打开山门,把工农革命军迎上井冈山。1928年2月接受改编,所部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袁文才,王佐任副团长。1928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无论是武装斗争,还是镇守后方,王佐都是赴汤蹈火,战功卓越,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2月被错杀于永新城。</h3> <h3>相传很久以前,井冈山遭到天灾,手指大的蝗虫、蚊蚁遍地皆是,导致疾病流行。观音菩萨派修炼了九百年的蝙蝠精,统率十几万只蝙蝠从南海飞来,日夜捕食蝗虫蚁蚁。一个月后,虫灾扑灭,瘟疫消除,观音娘娘念蝙蝠精为民除害,向玉皇大帝奏报封它为王,将桐木岭腹地的山洞赐为宫殿。从此,蝙蝠精在洞中栖息。井冈山的老百姓称蝙蝠为石燕,因而,此洞又叫石燕洞</h3> <h3>1929年1月,朱毛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征战赣南,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坚守根据地,守山的军民在黄洋界、桐木岭等五大哨口与敌人鏖战,扼守桐木岭哨口的第九大队和栾坪乡赤卫队,他们把粮食和食物运进石燕洞储存,这些粮食对于守山军民坚持了三天三夜的保卫战,起到了重要作用</h3> <h3>桐木岭哨口保卫战期间,红五军第九大队和栾坪乡赤卫队,扼守在石燕洞的山尖上,战斗打响的第一天,红五军就有十几个伤员,由群众用担架抬进石燕洞进行救治。第二天上午10点钟,在桐木岭阵地视察完毕的红五军军长彭德怀,进到洞中看望这些伤员,半小时后,彭军长与警卫战士离开了石燕洞</h3> <h3>站在烈士陵园前,远眺茨坪天街 ,感慨岁月的变迁,让我们永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烈士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