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lyq 15645979</p> <p class="ql-block"> 西藏,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从孩提时起我就对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去西藏旅游了却了我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25日下午3:42,我登上了重庆北至拉萨的和谐号动车向西藏进发。</p> <p class="ql-block"> 在重庆火车北站。</p> <p class="ql-block"> 列车一路向北,经广元、宝鸡、兰州、西宁,到德令哈后便一路向西,过格尔木和那曲后,抵达拉萨,全程近43小时,总里程3697公里。其中,全长1956公里的西宁至拉萨的青藏铁路享有“天路”美名,穿越湿地、冻土区、高原冰川等严酷地形,是中国最受瞩目的世纪工程。列车越过昆仑山融雪冲积形成的格尔木绿洲,跨过11.7公里全球最长的清水河特大铁路桥,经过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和长江源,翻过唐古拉山口,跃过那曲和当雄后于27日上午9:55抵达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 在格尔木以前,车厢内欢声笑语,人们尽情地欣赏沿途的蓝天白云绿地和一望无际的戈壁。在格尔木,我们换上了配有高压加氧装置的进藏列车。26日晚上,列车员告诉我们,明日凌晨两点,列车将翻越唐古拉山口,此处海拔5231米。若过此山口后无大的不适,高原反应便不在话下,去拉萨便如履平川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半夜时分,我被阵阵呻吟声惊醒。起身一看手表,时针指着27日凌晨2:30。我知道,这是高原反应在一些人身上体现出来了。只见一些人抱头呻吟,面露痛苦状,直喊头痛欲裂,有的人说心慌气短,心跳加快,有的人嘴唇发紫,口吐白沫,有的人说冷热交替,一会儿如同掉进冰窟,一会儿如在桑拿,苦不堪言,有的人甚至鼻血长流……很快,列车员,医生,乘警来到车厢给大家输氧,缓解了这些人的症状。我似乎还好,反应不大,一切如常,只是头稍晕。在拉萨站下车时,我们同一车厢的一对夫妇,约50来岁。男的摇摇晃晃,如同酒醉,女的手抱脑袋不停喊痛,表情十分痛苦,只好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走出车站在路边喘息,艰难地向接站的导游述说着。我还好,没什么大的不适,便在他们控诉高原反应的罪状和已经经历并仍在经历的苦难时,在车站门口照了张像作为乘火车到拉萨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从照片上看,我战胜了高原反应。</p> <p class="ql-block"> 到了宾馆,吃了午饭后我阅读宾馆的提示,令人震惊,令人怀疑,竟然叫初到此之人三日内不得洗澡,云云。我下楼去询问服务员是怎么回事。她讲,这是统一规定,如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才到西藏,便被打了一个下马威,看来以后得小心翼翼才是。</p> <p class="ql-block">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西藏当地人口280万,其余人口40万。唐宋时期称“吐番”,元明时期称 “乌斯特”,清代称“唐古特”,“图伯特”。从清康熙年间起称“西藏”。1959年西藏叛乱平定后,中央政府直接管理,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资源丰富,地貌壮观,地域辽阔,短期内不可能走完,只能择其有代表性的地方游历。我选择了到林芝地区、拉萨及其附近地区旅游。林芝的藏语意思是“娘氏家族的宝座或太阳的宝座”,位于西藏东南部。</p> <p class="ql-block"> 28日一早,我们沿着川藏公路向林芝进发。该公路是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时开始修建的,于3年后完工,至今已有60多年了。虽然不停地养护,但由于负荷太大,地面破损严重,汽车行进时颠簸厉害,我们称之为“按摩路”。全车人上下左右剧烈晃动,不一会儿就头昏眼花,纷纷要求停止“按摩”,但那是不可能的。好在中铁十二局正在修建一条与川藏公路平行的高速公路,据说明年就可以通车了。林芝被称为西藏的江南,风光美丽,但游客被“按摩”得昏昏欲睡,无心欣赏车外的美丽风光。导游用高音喇叭反复强调不能睡觉,高原反应严重者更不能睡。她讲,曾有人睡着后就再也没有醒来。游客们闻此后紧张万分,有的人甚至用手强掰开眼皮阻止渐渐浓厚的睡意。我想,此君聪明:怠慢周公总比见阎王爷好。</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的产业排序中,旅游业远在藏医药、矿产和农牧业之上,是名符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每年国内外来西藏旅游的人很多。风景区都有厕所,这些厕所大多由村委会出资修建,很简陋,每天由村民轮流值守收费,所收钱款归值守者家庭所得,是边远景区藏民的主要收入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应受到真正尊重的援藏干部当数两人:古有文成公主,今有孔繁森。</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远嫁吐番,使唐番修好,和平共处。她带来了金质释迦牟尼佛等身像,成为藏族人民崇拜的圣物,她带来的药典、书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能工巧匠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社会的开化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孔繁森,山东人氏,两次援藏,为所援助的地区,特别是为阿里地区人民谋利无数,于1994年11月29日殉职于阿里地委书记任上。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随身衣服外,只有一份当地的发展规划和8.6元钱。在场的人莫不失声痛哭。他践行了自己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誓言。每与藏人谈起孔繁森,他们无不交口称赞,说是佛祖派来的好使者。</p> <p class="ql-block"> 在到达米拉山口前20分钟,导游告诉我们:很快将到达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在那里将停留15至30分钟,让大家如厕和拍照,下车后千万慢行,以免跌倒。车到后,导游站在车门前关注着,不时扶上客人一把。我看到不少人摇摇晃晃,面色腊黄,便问其感受。他们说,像踩在棉花堆里,头重脚轻,头晕目眩。导游看到我下车后雄赳赳的样子,伸出大拇指,说:看你走路稳稳当当,面不改色的样子,如果要上珠峰大本营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那里的海拔高度仅比此山口高100多米。听罢此言,心中暗自得意,不免自我陶醉一番。</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从头天住宿的八一镇出发,沿盘山公路上行,进入鲁朗林海。此林海在林芝县鲁朗镇内,处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涌入的印度洋水气带中,终年云烟雾罩,地表绿茵如毯,植被精致,风一吹过,树摇枝摆,像海中波涛此起彼伏,滔滔叠叠,蔚为壮观,被誉为“雪域瑞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越鲁朗林海,我们进入色季拉山。它属于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隆布江的分水岭。登临海拔4728米的山口,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29日清晨,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奔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沿江公路两旁垂柳婷婷,在微风中摇曳着身姿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这种柳树与内地稍有不同,其絮叶稍硬,柔中带刚,絮叶较宽,不像内地柳絮细长完全下垂。这种柳树被当地人称作“公主柳”,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树种栽在了西藏的大地上,只不过由于地势和气候的不同产生了一些变异。公路两旁的民居大多由外省包干援建,无偿分配给藏民居住。以前,这些房屋的主人都生活在崇山密林里,生活十分艰苦。政府动员这些藏民下山入住进这些条件不错的房屋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藏民们深切地感到政府的关心,非常感谢国家,家家门前都挂着国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所游历的地区由福建和广东援建。彩钢屋顶是蓝色的为福建援建,为红色的则为广东援建,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车行至米林县丹娘乡时,我们被江北岸的一奇观所吸引:江对面半山腰有一沙丘,此沙丘在平静的江面上的倒影与沙丘组合成一幅图案,酷似合掌祈祷的佛掌。</p><p class="ql-block"> 江对面山峦起伏,群山连绵,除这座山半山腰有沙丘外,其余都没有,令人好生奇怪。这一奇观引来了许多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气象专家和空气动力学家来此考察探究其成因。有一种说法:来自印度洋的水气流吸附了远处的砂粒,将其搬运至此地形成这一沙丘。反方质疑:为何不搬运至彼处呢?至今莫衷一是,仍无定论。</p><p class="ql-block"> 巴士驶入雅鲁藏布江峡口,我们被震撼了:一面是陡峭的山壁,另一边则是千仞绝壁,绝壁下方便是汹涌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涛声阵阵,令人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峡谷全长504.6公里,极值深度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也是中国最美的峡谷。峡谷内急流险滩众多,江水轰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誉为“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与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并列为西藏的三大世界级景区,每天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 我在峡口处拍下了这张背景为南迦巴瓦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是中国最美的山峰,海拔7782米,也是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交会处。</p> <p class="ql-block"> 30日早上,我们去一藏民家作客。一路上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经幡。经幡就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共五种颜色的方块布。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祥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江河,黄色代表大地。</p> <p class="ql-block"> 这些经幡通常吊挂在河谷、风口等处,随风摇曳着,飘扬着,构成了一种连天接地的境界,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风幡向苍天述说,向佛祖祈福。</p> <p class="ql-block"> 终于,我们来到了林芝市巴宜区连别村。接待我们的是一个三十几岁的珞巴族女子,面容姣好,婀娜多姿,叫达瓦拉姆。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走进她的家。</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一个约400平方米的院落进入我们的眼帘。院内有不少盆景,看得出来,主人很喜欢花。</p> <p class="ql-block"> 好些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艳丽。</p> <p class="ql-block"> 进屋后的左边是书房,约有1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桌上有电脑等学习用具。</p> <p class="ql-block"> 右边是厨房,与书房面积一样,干净整洁。</p><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左边是客厅,右边是过厅,分别有20平方米左右。达瓦拉姆与我们互道“扎西德勒”后说,藏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里说的茶就是酥油茶。她给我们每人都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后,我们便开始了聊天。她讲,她们这个村有45户人家,共350人,都是珞巴族人,祖先是七世纪时修建布达拉宫的匠人。布达拉宫建好后,除留下很少一部分人做维护工作外,都被喇嘛遣散至深山中,1959年民主改革后政府陆续把他们迁到了这里定居。她告诉我们,全林芝地区有7个村有政府安排的接待游客的任务,她们村是其中之一,全村人都很自豪。她们村选了9个人负责轮流接待。接待员的评出标准是:受过中等及其以上教育,会讲普通话,与人沟通能力较强,身体健康。村委会每月发给每人1800元作为酬劳。她们村自己制作银饰品向客人出售,货真价实。其余时间这些接待员自己栽种青稞,喂养牦牛。我们的聊天是从她爷爷那辈人为什么腰直不起来开始的。她的爷爷与95%的藏人一样,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是农奴。农奴在农奴主面前是不能直腰抬头讲话的,一辈子都如此。因此,他们那些人都时刻弯着腰,成习惯地直不起来了。农奴主对农奴有绝对的支配权,农奴不可能有半点的不满。农奴最怕派上宴会服务的活儿。在宴会上稍有不周,便可能被砍手断腿、抽筋剥皮、割舌挖眼。平时的劳动量很大,终年不得休息,一生处于饥饿之中,因此寿命一般30岁,长寿者不过35岁。民主改革后,特别是自治区政府成立后,百万农奴获得了彻底的解放。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加之内地的无私援助,西藏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8岁,刷新了人类寿命半个世纪增长的最快记录。她家现有7口人,她、她的“扎西”(男人)、两个儿子、妈妈以及一个阿爸和阿叔。西藏现在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即姐妹共夫和兄弟共妻以及其他形式的共夫、共妻。她的妈妈有两个老公,她和他的扎西以及孩子们对她的阿爸阿叔同样孝顺和尊重。称先入户的叫阿爸,后入户的叫阿叔,无论他们是否是自己的生父。同理,称阿妈,阿姨。她的阿爸和阿叔一个65岁,一个60岁,都很健康,母亲也健康。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在上一辈人中是普遍的,在70后和80后中减少了,但还有。她们村9个接待员中就有一个接待员有两个老公。达瓦拉姆的扎西是村里的拖拉机手,很受尊重。</p> <p class="ql-block"> 两个儿子一个读小学二年级,一个刚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她讲,她和扎西已决定把大儿子送到寺庙当僧侣,儿子也已经同意,将于下月启程。在西藏,父母送儿子到寺庙当僧侣并不罕见。他们认为是对佛祖给予他们美好生活的报答。僧侣不能结婚,但颇受凡人尊重,社会地位高。只要征得活佛同意,儿子一定时候可以回家小住几日,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她讲,她的扎西今天开拖拉机送一过世者去天葬台去了,不然今天也会参加接待的。</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天葬最为普遍。死者先由亲人用清晨第一桶水洗净全身。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则用藏红花水净身。然后用白色哈达将死者裹成婴儿坐姿状,念经七天七夜后由专门的背尸人送去天葬台。在天葬台,死者被天葬师置于葬台的大石块上,天葬师把死者肢解后,用烟火唤来禿鹫食之。牙齿太硬,秃鹫不能吃,便送去大昭寺供奉。</p><p class="ql-block"> 藏人称秃鹫为“神鸟”。若死者被神鸟分食干净,亲属欢呼雀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亲人在世时好事做尽,会受到佛祖的眷顾,会佑护后人。若食之未净,家属则忧心忡忡,他们要反思死者的所作所为一定有那些地方不合佛意,自己应如何多做善事为死者赎罪。</p><p class="ql-block"> 另有少数人选择水葬:由亲人把死者净身后用布或哈达包裹,从指定的水葬台将死者放入水流中漂走,在漂流途中被江中鱼儿分食。所以有一种说法:藏人不吃鱼,因为鱼是“神鱼”,如同秃鹫是“神鸟”一样。</p><p class="ql-block"> 树葬则是专门针对一岁及以下婴儿的:用哈达把死婴包裹好,挂在树枝上,或用一圆木将其中间掏空,把婴儿包裹后放入孔中挂在树上。火葬,只针对极少数患有严重传染病的逝者。</p><p class="ql-block"> 土葬是藏人最不耻的一种尸体处理方法。一个人如果生前不遵佛法,或是一个鸡鸣狗盗之徒,死后不得享受天葬、水葬、火葬,由人们随便在肮脏之处挖个坑,将死者扔入坑中,然后填平地面。</p><p class="ql-block"> 西藏没有专门祭奠逝者的扫墓节日,如汉族的清明节,因为藏人无墓可扫。思念亲人了,便在自家佛堂跪拜亲人,与亲人对话。在西藏,家家都设有佛堂。我们提出想看看佛堂,她婉拒了。她讲,佛堂是神圣的,不对外人开放,希望我们理解。达瓦拉姆问:听说你们内地大城市的人死后买墓地要花几千元到几十万元,是否属实?我们讲,属实。她说,在她们藏人看来,与其死后花那么多钱买墓地,不如在世时供其吃好、穿好、用好,开开心心。我们对她的说法都深以为然,纷纷点头称是。她说,在西藏他们藏人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都把钱财交给寺庙,供奉佛祖。西藏是个全民信佛的地方,虽说人少,也有280万之众。这下我理解了西藏每个寺庙金碧辉煌的原因了。</p><p class="ql-block"> 31日一早,我们来到位于布达拉宫东北侧的藏医院,感受藏文化和藏医学。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藏医学博士,叫尼玛,人很热请,普通话讲得很地道。他指着墙上一张大幅照片中与江泽民握手的长者对我们说,那就是他爷爷,曾应邀给江总书记看过病。他自豪地说,他们那批五个博士的文凭含金量应该是很高的,因为他清楚地记得,1990年7月1日,江总书记亲自给他们颁发的博士文凭。他介绍道,藏医学是吸收了中医学、尼泊尔医学、印度医学以及克什米尔医学的精华而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法则等方面独具特点。西藏地区属高寒地区,人烟罕迹,本不适合族群生存,但西藏人民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代代繁衍至今,藏医学功不可没。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让藏医专家义诊。藏医诊断很特别:不凭仪器,不化验分析,只认真观察患者的面色、眼色和手纹。同行的团友就诊后对诊断的准确性纷纷称奇,认为不可思议,我亦有同感,消除了对藏医是否真能治病的疑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去参观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为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两部分。我们是从白宫开始参观的。白宫是西藏官员办公的场所。四品以下官员在布达拉宫的山下平房办公,四品及其以上官员在布达拉宫里办公。 </p><p class="ql-block"> 官员的官阶越高,办公室就越大越雄伟,里面的配置就越豪华,功能就越多越齐全,充分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布达拉宫海拔3700余米,人们越往上爬,高原反应就越强烈,个个气喘吁吁。终于,爬到了布达拉宫的广场。这个广场有700多平方米,那里是雪顿节演藏戏给达赖喇嘛欣赏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突然感到内急,忙去广场旁边的厕所方便。方便时,俯视着布达拉宫下方,足足有近40层楼高啊,刹那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才叫个爽啊! </p><p class="ql-block"> 红宫是供奉佛经、历届达赖灵塔和进行重大宗教活动的场所。 </p><p class="ql-block"> 塔葬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当高僧、活佛圆寂后,把遗体内脏经口腔或肛门取出,再以香料处理,然后根据其地位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的灵塔内。</p><p class="ql-block"> 在布达拉宫里,安放着历代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从五世到十三世,除了被革除了教职的六世外,其余八位都建造了灵塔。八座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其中以五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奢华。</p><p class="ql-block"> 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1682年圆寂,是个很有作为的喇嘛,对维护西藏的稳定和与内地的关系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其晚年,一切政事交由巴桑吉措主持,他则潜心著述,撰成作品30多卷。其中以《西藏王臣记》、《相性新释》等最为著名。同时,他还在布达拉宫的修建、藏药的制造、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文学著作的编写、刻印经典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建树,成为西藏历史上唯一在政治、宗教、学术等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五世达赖灵塔高14.85米,塔面金皮使用黄金3721公斤,塔上镶有上万颗珠玉玛瑙,显得辉煌眩目,华丽壮美,誉之为“世界第一饰”一点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玛布日山下,布达拉宫旁,建有一无字碑纪念达赖五世。在我国,还有一座著名的无字碑,那就是位于陕西咸阳市乾陵的武则天无字碑。</p><p class="ql-block"> 第六世达赖生于1683年,卒于1706年,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其最为经典的拉萨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了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第六世达赖虽在布达拉宫没有灵塔,但有雕塑。他不像其他达赖那样地阔方圆、面容刚毅,但却眉清目秀、灵气外溢,神似江南才子唐伯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玛吉阿米餐厅,其名玛吉阿米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人的名字。而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之地正是这里。这个餐厅的咖啡等食品虽然价格远高于其他餐厅,但每天此地的食客络绎不绝。当然,他们主要是来约会的。这里就是当年达赖六世与其情人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布达拉宫,虽然采取了限参观总人数、限每批人数、限每批参观时间的“三限”措施,但中外参观者太多,仍然人满为患,参观时行进十分缓慢。在人流中,我听到一个老外对另几个老外说,The history of the Potala palace is longer than our Louvre, but the long term so many people visit here will seriously damage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 (布达拉宫的历史远比我们卢浮宫的历史悠久,但长期这样让许多人在这里参观会严重损害这座宏伟建筑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建于1204年、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久负盛名,但保存得十分完好。而我们的布达拉宫内的木梯扶手有的已开始摇晃,墙体有的已经开裂,望国家有关方面对此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9月1日和2日,我们先后登高游览了羊卓雍措湖(即“羊湖”)和纳木措湖。</p> <p class="ql-block"> 羊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海拔4441米,面积638平方公里,是西湖的70倍,水深30至60米,属咸水湖,是高原堰塞湖,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湖中山地突兀,湖内分布有21个小岛,各自独立于水面,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仅百余平方米。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湖南面和北面分别有两座终年不化的雪山,时常云蒸雾罩,只有旭日东升,才偶露笑脸。羊湖在阳光照射下显现出层次丰富的蓝色,与远方的雪山连为一体,让人惊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海拔4990米的岗巴拉山口向南眺望,羊湖像一块镶嵌在群峰中的蓝宝石,碧蓝的湖水平静如镜。</p><p class="ql-block"> 冬天,湖面冰封,犹如一位银装素裹的美女,安祥地躺在喜马拉雅群峰之中,难怪民间传说中说羊卓雍措是一位仙女下凡变成的。夏天,羊湖又是另一番姿态。湖边水草肥美,草场羊壮牛肥,湛蓝的湖水中,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渔舟片片;湖岛上,黄鸭、灰鸭、黑颈鹤、天鹅成群结队,时起时落,远处的山峰白灰银甲,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比妖娆。难怪生活在湖边的人用“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来赞美她。</p> <p class="ql-block"> 在“天上的仙景,人间的羊卓”边骑牦牛别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纳木措,藏语“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拨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中国第三咸水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在西藏人心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每到藏历羊年,朝圣者不远千里来参加纳木措盛大的转湖节。由于气候高寒,冬季湖面结冰很厚,至翌年5月开始融化。融化时裂冰发出巨响,声传数里,亦为一自然奇观。由于藏族没有吃鱼的习惯,湖鱼自生自灭。湖中之鱼从不怕人,人近湖边,鱼儿纷纷游来。每至夏季,湖中的鱼群从湖泊深处游到湖边滩地和河口产卵时,往往随手即可抓获。</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湖泊美妙绝伦,确实是大自然给西藏的一份厚赐,令我对西藏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至9月2日,旅游已9天,明天就要离藏返渝了,可作为喜酒之人的我滴酒未沾,特别是倾慕已久的青稞酒尝都未尝一下,岂不枉然?晚上约7点,我信步走进所住宾馆附近的一家餐厅,要了西藏名小吃炸灌肺、氽灌肠各一小份,外加二两青裸酒,准备小酌一下。等菜时,一名身材高大、面部油黑、身着藏袍的人一手端着一大盘手抓羊肉,一手提着一瓶青稞酒来问我是否可以与我拼桌,我当然应允。他问我是否来西藏旅游。我问,何以见得?他答,你皮肤白皙,头发花白,举止安详,看来也有些年纪了,肯定是内地人,不是来旅游,难道到西藏来找工作?我点头称是。他很豪爽健谈。他说他来自昌都康巴,边说边用左手捋右手的袖口,将袖口向上翻卷。我疑狐:难道这个康巴汉子要强迫我这个已近古稀的汉族老者与他切磋武功不成?我心中发慌,暗叨:谁来助我?非也。只见他用右手无名指伸入酒碗,蘸了些酒,以大拇指作支点,向空中将酒弹出,再用无名指蘸酒向地下弹去,最后仍用无名指蘸酒向酒碗弹去,给我解释道:这叫敬天、敬地、敬朋友,是藏族人与朋友的饮酒礼节。我赶忙站起来,以我杯碰他碗,一饮而尽,仿佛是多年之友久别重逢一般。他告诉我,他是农奴的后代,1995年从昌都考入西藏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已18年。他爷爷29岁时因一小事被农奴主挖眼抽筋,不久后在雪地里悲惨地死去。他能读完高中并考上大学,还能当上大学老师,完全托了政府的福,沾了佛祖的光。这四十年来,他亲眼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他的同事们、同学们与西藏各族人民一样,正铆足了劲,要把西藏建设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9月3日晚7:00,再有10分钟,从拉萨贡嘎机场飞往重庆的班机就要起飞了,金色的夕阳洒满了大地,象佛光一样普照着整个西藏。来藏旅游已整整10天了。西藏,10天来,我仅仅拨开了你神秘面纱的一个小角,但我已深切地欣赏到了你壮丽的山川、奔腾的江河、美丽的风光,体会到了把藏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藏传佛教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善良,更看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我面向巍巍的喜玛拉雅山,激动地挥动着双手,高喊:再见了,美丽的西藏!西藏,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年月9月8日于海南三亚玉海国际度假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