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筱筱"霞浦浮鹰岛游记十则"后感:

耗子

<h1>一、</h1><h3> 今读到一个游客筱筱写的"霞浦浮鹰岛游记十则游记",浮鹰岛游玩两天,居然能写出如此长篇游记,真是感動至極。笔者没有因为要开车几个小时的路途而抱怨,而是始终带着一种欢快的心情,去探索传说中美丽的海岛。正如笔者第一篇主题"心若清静,看一路花开"一样。一路上,笔者看到的是"青山,浓雾,白云,野草,闲花",处处皆是风景。文中写到"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人生尘路恰似这旅途一路跋涉,无聊中何不让自己也携着一缕清风的洒脱,掬一捧清泉的自在,采一片流云的悠闲,让心清静也看一路满树繁花?"从开篇就知道笔者是一个乐观懂的生活的人。旅游不单拍照看景点,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放松,一种想走就走的感觉。也是因为被笔者这种心情所感染,让人有兴趣跟着笔者心情一起接下来的旅途。</h3><h3><br /></h3><h3> 进入浮鹰岛,需要坐40分钟左右班船。这也是浮鹰岛魅力所在,如世外桃源,远离城市喧嚣。笔者是坐小快艇进岛,小快艇只能坐7/8个人,需要30分钟左右,浪大时不建议坐,因为我深有体会。我佩服笔者的勇气和心情,一路上还有心情观赏浮鹰岛的奇岩怪石。是的,浮鹰岛处处有风景,如"神龟探海""龙母棺材""朱元璋藏兵洞"等等。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3> <h3>  二、<br /></h3><h3> "猩猩岩"又叫"玉女门"。顾名思义,一块像"金钢"的大猩猩屹立在海岸边,也是这几年来浮鹰岛必去的主打景点。只是要靠摆渡过去,所以,需要看潮水而定。因此,来浮鹰岛旅游必须需要向导带路,也就是笔者文中的"陈导"。去年旅游公司特意请了勾机挖了一条简易土路通往玉女门,风浪大时可以走路去。玉女门附近还星罗棋布一些岩石,有"笔架岩""东海舰队"等等。也就是看着像什么,就以什么命名。感谢大自然给了浮鹰岛人如此多的风景,让今天浮鹰岛人除了渔业为生外,还可以开展旅游产业作为副业。</h3><h3><br /></h3><h3> 来浮鹰岛,也必然要去马刺岛。马刺岛是一座无人岛,主要有当地一些渔民在岛上种植海带为生。所以,马刺岛仍保留一种原始状态。沙滩非常干净,岛上有各式各样奇岩怪石,还有一个导向塔。正如笔者写的"阳光、沙滩、海浪"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站在岛上最高的岩石上,看着海天交汇的边际线,张开双手,闭上眼睛,迎面海风吹来,感受大海的怀抱,如此美妙的情景,只有在马刺岛才能深深的体会。</h3> <h3>三、</h3><h3> 笔者先去了玉女门、马刺岛,最后再到浮鹰岛。浮鹰岛,从空中俯瞰像一只贴在海面展翅飞翔的雄鹰,面积有11.2平方公里,有两个行政村。岛上主要来自福州长乐、连江一带移民,讲福州方言,以福州一带习俗为主,仿如福州一块飞地。近二十几年,许多村民陆续搬到长乐、霞浦。留在岛上的村民仍以渔业为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浮鹰岛有近万平方米鹅软石金沙滩,有"文武状元传说"等景点和传说。宋代长溪知县曾有一段描述浮鹰岛的诗:浮鹰山在水之中,南北东西路不通,不是官差来置戍,如何得到古灵宫"。此诗描述了浮鹰岛的凶险。但是,浮鹰岛人的祖先仍然用自己的辛劳征服了浮鹰岛,祖祖辈辈在岛上以捕鱼为生,养育了一代代浮鹰人。</h3><h3><br /></h3><h3> 我感谢笔者如此细心热爱文澳的一草一木。是的,在记忆中,文澳处处鸟语花香。在春天季节,有粉红色的桃花,有白色的梨花,有黄色的油菜花,还有漫山遍野盏红的映山红。记得在自己老屋前面还有两颗很大的桑葚树,夏天一到,树上结满又黑又大的桑葚。那时我们一群邻居小孩,有的光着屁股爬到一层高的树上摘桑葚,有的用竹竿拍打树枝。一个下午,吃饱肚皮,满脸都是桑葚渍。笔者写的沟渠就是文澳村的一条主干小溪,以前小溪一年四季流淌着从山上流下的河水。河水清澈,水里除了文章里提到的青蛙外,更多的是有小虾小鱼,还可以下溪游泳。就是这样,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度过了我们的童年快乐岁月。</h3><h3><br /></h3><h3> 游记写到"文澳村虽没有稻田,却有一块块肥沃的菜园,每个人家的菜园都绿茵茵的,架上的丝瓜,叶子翠绿翠绿的,此刻金灿灿的丝瓜花正开得热闹,一朵接着一朵比赛似的在架子上咧着小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架下又长又大的丝瓜。"其实文澳村以前村民有种植稻田,现在新的村委会那片田就是稻田。每家每户都在自家门前种植一块块肥沃的菜园,有地瓜,有南瓜,有生姜,有丝瓜,有胡瓜等等。记得母亲每年都种植两棵丝瓜和胡瓜,瓜蒂能从溪一边长到另一边,每年夏天除了自己吃还送邻居亲戚,真正做到靠海吃海,靠山吃山 。</h3><h3><br /></h3><h3> 笔者是幸福的,今年到了文澳还能住到村刚盖的村委会招待所。前几年,村里包括陈导几位就看到了浮鹰岛旅游的前景,开始从事旅游接待。无奈村里没有住宿,来了游客连基本接待条件都没有,对浮鹰岛的旅游是一个短板。2016年底,经过几个乡贤和村民联办渔家乐,提升了住宿条件,同时也给部分村民增加了额外收入。今年风电公司给村委会盖了新楼,现在总数达到70-80张床位,基本解决了目前游客接待问题。但是,要想把浮鹰岛旅游做大做强,应该有更多的民宿、宾馆。</h3> <h3>  四、 </h3><h3> 来浮鹰岛游玩,没有吃到浮鹰岛的海鲜,那你算是白来了。浮鹰岛人祖祖辈辈靠以捕鱼为生,大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以前,记得村里有两艘生产队的捕捞船,父亲也在其中一艘,每到父亲渔船要回来时候,我们都坐在沙滩上望着大海等待着。当看到父亲渔船在波浪中缓慢行驶,小孩们都欢呼雀跃,母亲们高兴地聊着天"今天又是满载而归"。是的,记忆中父亲捕回来的有带鱼、鲳鱼、虾、海鳗、蟹等等。看着一箩筐一箩筐海产品从船上卸下来时,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丰收的季节,代表着一年的收成。浮鹰岛人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和海相伴,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h3><h3><br /></h3><h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海宽广的胸怀,也让岛上的人们有一颗宽容而又淡定的心。席间,岛主们侃侃而谈,却从没听到过一句对生活的抱怨,听得更多的是他们对未来的展望,对浮鹰岛的热爱,字字句句充满着自豪喜悦。"是的,因为浮鹰岛人的胸怀如大海一般:宽容,淡定,积极,热爱。不正是现在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精神吗?我相信很多游客去了文澳村都能深深感受到这样一种渔家人的精神!也是因为如此,才会有更多的游客愿意来找到片刻宁静。</h3><h3> 最后,笔者写到:觥筹交错,大家相互敬着酒,为岛主们的热情与豁达,为一桌的美食,为我们的远道而来,也为浮鹰岛的美丽。</h3> <h3>五、</h3><h3> 吃完海鲜盛宴,文澳村也夜幕降临。岛上村民吃完晚饭三五成群聚集在旧村委会门口轻松地拉着家常,相互聊着今年的海水,以打发无聊的夜晚。记得以前岛上,没有电只能靠村里唯一一台发电机发电几个小时。而这时,"陈导从小店铺里拿出自助K歌机,那是个类似空调扇大小的玩艺儿,有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搜歌点唱。"这是今年旅游公司为了给游客增添夜晚娱乐而买的一套设备。天气好时,都会搬到沙滩上给游客自娱自乐,吹着海风,唱着自己点着一首张雨生的"大海"。相信此时的心情是无比的愉悦。当然,也可以和笔者一样,"离得远远的,默默地呆到一边,独自坐在卵石滩上,望着被黑夜笼罩的海面与对面的小岛。海风习习,轻柔地拂着发梢,听着海浪在静寂的夜里有节奏地弹奏着大海如梦似幻的小夜曲"。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鹅软石沙滩上,望着星空。也可以"闭上眼,暂时忘却生活的各种烦恼,忘却已远去的时光,忘却曾经岁月的蹉跎。夜里的文澳村特别的寂静,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也没有被过度开发的嘈杂,它如同一个正待字闺中的少女,只是静静地等候着,等候着能理解她想认识她的人。突然想着,用《诗经》中"静女其姝"来形容她甚是贴切"。谢谢笔者用如此美丽的词语表达文澳村的夜晚,我相信此刻的她已完成融入到文澳村宁静而美妙的夜晚中。</h3><h3><br /></h3><h3> 最后,笔者这样写道:"这轻轻的海风,这轻摇的海浪,这宁静的海岛,这广阔无边的大海,定然会凝成一个深邃的梦与我再次邂逅……"</h3> <h3>  六、 </h3><h3> 说来惭愧,由于太早起不来,近几次去浮鹰岛都没有起来看过日出。而筱筱却能在凌晨四点半和朋友一起上山看海上日出,浮鹰岛的日出有与众不同地方,最好的观日是在去里沃道路半坡地方。去年旅游公司也请了勾机整平一块地方作为游客观日台。</h3><h3> "天越来越亮,天边的云霞依旧层叠着,却也越来越红,有几朵云似乎还镶上一道金灿灿的边,很耀眼,也很美。水天相接的地方如火烧一样,红艳艳的,我知道,太阳已跳出了海面,只是云雾太重,我们不能看到朝阳跳出海面的样子。云雾虽未能散尽,但灿烂的朝霞却一样的壮观,不由得想起"云蒸霞蔚"这个词。整个海面上也红彤彤的,荡漾的波光晃动着火红的光影。远处云雾依旧缭绕,在朝霞隐约的缝隙里,我看到了朝阳的脸,红红的,像喝醉酒了似的,又像一个大大的红番茄,散发着柔柔的光,并不刺眼。整个海滩上,每个岛屿,远处的风车,连着正翘首看日出的我们,都仿佛披上一层红色的轻纱。望着蒸腾的云雾,涌动的波光,突然间很想要篡改这么一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浮鹰岛。"</h3><h3><br /></h3><h3> 筱筱详细地表达看日出的过程与心情。只可惜由于云雾太重,筱筱没有真正看到最漂亮的过程。但是,她依然不吝华丽的词语表达此时此景。最后更不惜篡改一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浮鹰岛。" </h3> <h3>  七、 </h3><h3> 早餐过后,陈导安排探访"古村落",古村落是原来文澳一个叫"三更楼"的自然村。曾经住着二三十户人家,我最早的老家也是在这个村落。后来所有人都搬走了,留下空房。经过十几年的岁月洗礼,少了人类的破坏与打扰,各种植物自然生长,尤其爬墙葶爬满石屋和残圭断璧。显得原始,复古。</h3><h3><br /></h3><h3> 筱筱一行走路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座用竹子建成的亭子,檐下三个圆圆的匾上分明写着"三更楼",字是红色的,这个小亭子应当就是通往古村落的大门。这个竹亭在16年旅游公司特意请人盖的。</h3><h3><br /></h3><h3> 穿过亭子,沿着小路而上,眼前望见的都是石头砌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许多房屋变得残垣断壁。但几乎每一栋屋子前都有一棵高大的桑树,树干最小的也有碗口粗。</h3><h3>有的桑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树下,有一副石磨,上面散落着不少枯叶。</h3><h3><br /></h3><h3> 走出"三更楼",转向右边的小路,我们又见到好几间石头房子,与三更楼那差不多,有的新,有的也只剩下院墙。这里与三更楼相邻,或者说是与三更楼连为一体更正确些。经过一座没了屋顶的院墙,望见一棵百香果粗壮的枝条正从一堵石墙上伸下,枝叶间,缀着一朵奇异的花朵,花瓣细丝状,深蓝与雪白相间,中间立着一根细小的花柱,这是百香果的花,茂密的叶子下还吊着一些尚未成熟的果子,垂靠在石墙上。</h3><h3><br /></h3><h3> 突然听到一阵音乐,那旋律应当是老人才爱听的。循声前往,见得一间两层楼高的石屋,较新,窗子很干净,约摸二十几平米的小院子里也栽着一棵枝干粗壮的桑树,长得非常茂盛,所有的枝叶封住了整个小院,树下也有一副老石磨。院子两边都有房子,一边紧锁着,一边却敞开了门,音乐便是从这房子里传出来的。探身往屋子里看去,屋子南北通透,我们所处的院子是北院,靠南的门前也有个院子,南边的门框旁有个阿婆正惬意地在躺椅上听着音乐,仿佛并不知道我们的到来。过了好一会儿,也许是我们的说话声惊扰了她,起身向我们看过来,村书记与陈导向她介绍我们,并告诉我们,在这里居住就只有她一个人。我们进了阿婆的屋子,她热情的搬出所有的凳子让我们歇着。环顾四周,这栋房子约有两层楼高,中间用板分隔成两部分。我们所处的外间,厨房与大厅连一起,有些简陋,却很干净,因没有楼层,虽窄小并不让人觉得逼仄。另一部分有楼,分成上下两层,应当是卧室吧。攀谈中,得知她的孩子都在岛外工作,但她自己习惯这里的生活,就留在这了。</h3><h3><br /></h3><h3> 筱筱用了很多笔墨描述探访三更楼古村落的情景,多了份自然与神秘。三更楼还留有海上游击队军事训练基地,枪支弹药厂遗址。很希望将来能把三更楼打造成精品民宿</h3><h3>、游击革命教育基地等户外活动景点。</h3><h3><br /></h3><h3> </h3> <h3>  八、 </h3><h3> 吃过丰盛的海鲜午餐,筱筱一行结束了浮鹰岛两天一夜游,仍然坐着快艇离开浮鹰岛。从笔者文中看出此行不一样的经历,也看出依依不舍心情。更担忧"在陈导他们那些岛主们的努力下,这浮鹰岛将来一定也会变得更加美丽繁荣。只是那时,这儿淳朴的民风会不会改变?还会不会有安静的空间去倾听海的声音?"</h3><h3><br /></h3><h3> 艇飞驰,白色的水花四溅,浮鹰岛飞快地向后退,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几座寂寞的孤岛也渐行渐远。再见了,浮鹰岛,一座美丽的海岛,再见了,文澳村,一座让我有别样体验的小渔村。</h3><h3><br /></h3><h3> 对陈导来说,送别了一批游客,又要忙于接待下批游客的工作中。他说过,服务好游客是他的本职工作。是的,旅游是服务行业,应该有这样的理念,给游客留有好印象,也希望有更多的筱筱们能来浮鹰岛旅游,能为浮鹰岛旅游多做宣传。</h3> <h3>九、<br /></h3><h3> 看了筱筱 (霞浦浮鹰岛游记十则)的游记。匆匆忙忙、唠唠叨叨写了一篇读后感,我知道自己文采不如筱筱,写读后感似乎有点亵渎一篇好游记,只是为她这种对浮鹰岛感情所感动。浮鹰岛的旅游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定知名度。许多专业户外旅游公司组织游客来玩,更有一些游客慕名而来。17年游客达到1700/18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近70万。相信今年会有更多游客来玩。</h3><h3> 但是,浮鹰岛旅游产业还处在接待能力低、从业人员少、景点景区缺等局面。想发展浮鹰岛旅游产业,需要政府搭台、集体带头、村民参与形式。旅游产业发展的好,可以带动包括吃住、交通、娱乐、海产品、商业等发展。可以发挥现有的空闲房屋、土地、劳动力等利用。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h3><h3> 浮鹰岛旅游需要更多的陈导,热爱家乡,热爱旅游行业,锲而不舍地为之努力。</h3><h3>现在中央提出"振兴乡村战略"就包括发展农村旅游这块,浮鹰岛旅游不一定要大拆大建,只要把自然景点保护好,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带领大部分村民参与进来。自然而然有游客来,引导村民走上除渔业外第二条发家致富的产业。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