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回台的回忆

海天一叶

<h3> </h3> <h3>  真正的家乡,是一个人无法离开的地方,是儿时的习惯,喜欢的食物,空气的芬芳。我的家乡是马回台村(俗称为马台,曾用名马回头),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武邑县东北部,是武邑县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原为乡政府驻地,现归属韩庄镇,清凉江沿村流淌,106国道四通八达,与泊头市、武强县接壤,是名副其实的三县交界之地。全村现有人口3000余人,土地6290亩。华北平原,衡水湖水滋润着乡土乡音。村子东西长,南北短,旧时就有“马回台东西四里地”之说。</h3> <h3>  记忆中的马回台,村大人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文物古迹也很多,虽在撤乡并镇中,乡政府驻地并入韩庄,但在河北中南部地区知名度是很高的。</h3> <h3>  马回台经济繁荣。百姓村民除了从事农业外,经商者众多,商铺云集,其中有染坊、宰杀坊、醋坊、轧花枋、榨油坊、香油坊、豆腐坊、馒头坊等,有中药铺、纸扎铺、点心铺、肉铺、果子铺、铁匠铺、棺材铺等,还有理发馆、自行车修理馆、卫生室,另外还有5个客店、3个杂货店、甚至还有一个大车店。同时,更重要的而且延续至今的,就是马台村逢阴历的三、八大集。集市规模很大,辐射范围很广,三十里范围之内群众基本上都去赶过马台大集。</h3><h3> 马回台文化昌盛。我村有同乐会,负责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冬闲时有业余剧团、锣鼓队、秧歌队、武术队。春节时最热闹,高跷队、秧歌队、武术队、戏剧团、锣鼓队各显其能,还有狮子、车子、旱船、背杆、抬杆等表演,真叫个欢天喜地过大年。每逢旧历二月、四月、九月、十一月,还要举办四次传统庙会。每次庙会都要搭台唱戏,交易商品。各家各户都要请亲戚朋友前来庙会,并在庙会上快活玩耍一番。</h3> <h3>  马回台古迹众多。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将军坟、贤姑庙、墙缝奶奶谁知道,八岔梅花路,九节无梁阁。”这便是马回台村的真实写照。记得当年我村光庙宇就有关帝庙、白衣奶奶庙、千手千眼佛庙、龙王庙、王义庙、泰山行宫庙、玉皇庙、地藏王庙、义姑庙、墙缝奶奶庙、真武庙、药王庙等12处。村东北有将军坟,千手千眼佛庙前有九节无梁阁,村西南有八岔梅花路。</h3> <h3>  义姑庙也称做贤姑奶奶庙,庙宇位于我村东北义姑台。义姑台如同一个小岛屿,四周全是水坑,坑边有芦苇。义姑旁边百米左右有一古迹将军坟,坟前有碑亭,亭右侧有棵老柏树。义姑台南有一小桥,宽有一丈五,长有五丈,青砖铺面,呈拱形,两边也是砖砌的栏杆。小桥北头走五个台阶,便是义姑庙前的平台了。</h3><div> 平台上建有古式牌坊,高两丈,宽九尺,东西长三丈。四棵立柱列一排,每棵立柱的两面,均有一棵圆木支撑。柱子下面有条石相夹,铁条紧捆着。檀梁、柱子上全涂有红漆,连接之处是锁扣。牌坊正上方挂着一块“永树壸型”的金字大匾。牌坊顶子上是青瓦,仅前面正中央的一块是绿宝石色。顶部和各棱角处有黏土烧成的脊兽蹲踞,四周的椽头上挂着138个铁铃铛,稍有风动便叮咚之声不绝于耳。</div><h3>牌坊后面是义姑庙的正门,进去后一座小庙便出现在面前。从小庙两侧通过,正北就是大殿,东西各有厢房(也是我幼时读书所在)。大殿非常壮观,满天红的门窗,前厦和平台有一丈多宽,平台有三级台阶,屋门也有一丈多宽。门前左右各有一棵大红立柱顶着前厦,门后又有两棵大柱子撑着砣梁。柱子有一搂多粗,梁是方子木,搭在后山墙壁上。大殿内宽两丈多,长四丈多。墙壁上有五颜六色的壁画,柱、梁、檀上全是红漆。北面下中间,有一丝绸幔帐,高有丈五,宽有两丈。南面敞开,绫帘两旁分挂。</h3> <h3>  殿里面就是义姑塑像,义姑面南背北,高坐台上,青丝高挽,凤目慈祥。身穿兰色捻襟衣衫,青鞋尖足,右臂抱大,左手领小,像高七尺,下有三尺高的底座。</h3> <h3>  将军坟和义姑庙不仅是古迹,而且还有是我村村史的写照,有一段历史佳话一直流传至今天。在义姑庙正殿墙壁上有义姑退齐军的壁画,详细的描述了义姑庙和马回台村名的来历。据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高将军入侵中山国,一路上斩尽杀绝,鸡犬不宁。一日来到此地,见一村妇抱大领小躲避乱军。将军不解,问其原因,村妇答道:“我怀抱的大孩子是我的侄子,他是个孤儿。我哥嫂临终前,我曾答应他们代为照料,因此我对待侄子要超过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今天见大将军将至,孩子惊恐之极,因此奔跑躲避兵灾。无奈自己筋疲力尽,不能同时抱起两个,儿子虽小,也只好领其徒步同行。将军今日要非杀不可,还望只杀我们母子,留下我的侄子,以告慰兄嫂之灵。”村妇言罢,跪地叩首不止。将军见状,深为感动,惊呼:“柔弱女子,方知仁义为重;草民野夫,皆能纲常在先。中山国乃礼仪之邦,不可辱,更不可征讨也。”立刻命令军队休兵罢战,拨转马头班师回朝。将军面对村妇,思自己杀戮太多,愧对天理,无地自容,又量回朝复命,难逃违命令之责,无奈拔剑自刎,终止了一场血腥大战。为表彰村妇大义救国之功,中山国王便加封村妇为“义姑”,并赠锦百捆,又命令筑一高台,塑其像安于台上(有屋)供人瞻仰。同时在高台东百步,为将军修一坟墓,竖石碑于其墓前,以示悼念,并分别起名为义姑庙和将军坟。为纪念在我村发生的这一历史事件,我村因此得名为马回头,又因我村座落在一个高台上,后改名为马回台。<br></h3> <h3>  非常遗憾,我村的众多文物古迹在文革时破坏殆尽,特别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将军坟和义姑庙也被毁掉了。但我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乡风民风,村民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安居乐业,各项产业不断壮大。现在,我村道路也全部硬化,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将古朴的村庄变得更加美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