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天夜里,我又梦见了小时候随娘去书院坑洗衣服。那水又清又滑,凉快极了;还有那水里边绿生生的水草,低飞的官蜓蜓(蜻蜓),咬脚的小鱼儿,坑南边高高的青砖大瓦房……从梦中醒来,便再也不能入睡,想着那梦中的情景,有关莲溪书院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翻卷,让我思绪翩跹……</h3><h3>莲溪书院位于秣陵镇城区内,是清乾隆年间所创立的县内最高学府。据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载:“清乾隆二十五年因原虹阳书院渐圮,地址低洼狭小,在城西南隅兴建此院,书院以莲溪命名者,缘虹河旧有瑞莲之兆。”民国年间县中、县师设于此,现为老城高中(已迁)。(据项城县人民政府公众网)。</h3><h3>渔歌子.咏秣陵镇莲溪书院(原老城高中)</h3><h3>文/韩素华</h3><h3>三面清波绕院墙,红蕖绿盖映虹阳。</h3><h3>披古典,著文章,百年书院美名扬。</h3><h3>我家就住在莲溪书院北面,一水之隔。幼年时,听爷爷讲:我们南边的书院坑是虹河的一部分,它从城西南角穿过萄葡湾的大片芦苇坑,环绕书院,向东而去,和护城河相通。水清清,荷艳艳,传有并蒂莲花开放,就有人中举人、进士。故留下了马斯和(明进士)的《瑞莲赋》:</h3><h3>“万历二十四年,项城之隍有芙蕖焉,下沃其根,上茂其华。皓皓焉,一茎双芳;委委焉,丽藻而葩。”“香飘冯彝之宫,影破鱼龙之战。参差浮沉,飘飖凌乱。惟祯祥骈集而来,故华萍并蒂而见。仿佛鸳鸯之簪,依稀英皇之面。倚翠盖兮逐队而立,临清流兮并肩而玩。出泥不污,中通外直,不枝不蔓;亭亭净植,的皪清标,君子之质……”(引自清宣统三年《项城县志.丽藻志》)。还有清柳堂《咏莲溪书院》:“微雨初晴望眼空,莲溪门外立春风。半湾芳草萦深碧,夹岸夭桃放浅红。水面浮沉双鸭子,船头漂泊一渔翁。天然诗趣天然画,欲学维摩愧未工。”</h3><h3>我之于对莲溪书院好奇不光是从爷爷的故事中,还有母亲日常的话语间。幼年时随母亲去书院坑洗衣服时,看见坑南沿那一排高大的青砖瓦房,就问:“娘,那是谁家呀?房子好大呀!”娘笑着说:“那是个书院,是读书的地方。”“我能去吗?”“能呀,长大了就能去了。”我瞪大了眼晴,望着那绿柳掩映,瓦脊高耸,三面环水的书院,心里充满了对它的向往和期盼!</h3><div>第一次去书院时是大约三四岁的时候,那是随姐姐一起去上学。那时由于母亲忙于生计,二姐上学便带着我,用小手帕包上一个馍馍,便是我一上午或一下午的零食了。姐扯着我的小手,走啊走,好长呀,还要过一个弯弯的小桥,才能到学校。姐姐的教室好大,一排排的桌子板凳好高呀,我蹦几次也坐不到凳子上,每次都是姐姐把我抱到上面我才坐下来。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认真写笔记听讲,我用姐姐的铅笔在纸上画花儿、鱼儿还有小扁嘴(鸭子)……我之所以至今仍喜欢看书和学习,是得益於姐姐早年对我的影响和熏陶。月缺月圆,季节变换。</div><h3>一九七七年八月下旬,中学毕业的我接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去学校报到那天清晨,吃过早饭,带着父亲给我的伍元书杂费,背着书包,和邻家女孩一起向学校走去。沿着坑边的小路向西,穿过茂盛的芦苇台,我们来到大路上向南行去。说是大路也只是有六七尺宽,西边芦苇深深,东面碧波荡漾,绿萍红花,格外娇艳,还有丛丛蒲草、红蓼、星星草、毛毛草生长在岸边,真是惠风和畅,阳光灿烂。及至来到学校,正值扩建,原来的大门已不见,只有西南角的两间门房还在,向东望去,一方莲池,荷叶田田,蜻蜓点水,莲蓬高擎,真是秀色可餐!乃驻足观赏,徘徊留连,心中感佩,且赞且叹!明王璟的“田田翻翠盖,灼灼映清波。凉亭曾有意,夏赏欲如何”诗句用在此处乃最恰不过的。</h3><h3>“快去看看咱俩个分哪个班了。”同伴拉着我向前面走去。只见在西边教室的东墙上,张贴着几张红纸黑毛笔字的分班名单。我们那一届一共招收了四个班,分别为一一、一二、一三、一四。我分到一四班,同伴分到一三班。</h3><h3>一四班的班主任是赵仁杰老师。他高大魁梧,仪表堂堂,讲课时幽默风趣,念古文抑扬顿挫;上课时严肃认真,下课后谈笑风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忘时时敲打,使其戒骄戒躁,对成绩差的学生不断鼓励引导,使其快步跟上。劳动时和我们一起行动,跑操时他是班级列队长……很难忘:因为我们这一届同学入校后学校正在盖新房,工地上有时没有砖了,赵老师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咱们先去锻炼锻炼,一会儿接着上课。”就这样,一班几十个人各尽所能,多者四五块,少者二三块,二圈下来,建筑工地上摞起一个个小砖垛,够泥工师傅们砌一阵子了,我们才返回教室,他搬砖的手又拿起粉笔,讲课的声音依旧很洪亮。很难忘:他看到我学习浮躁,便会时常的关注提醒,记得有天下午写作文,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列提纲,打草稿,而我却毫不在乎地在纸上画着花儿或美人头,只到该交作业的时候才着神,便直接抓笔就写在了作文本上,结果吗、交作业的时候,赵老师拿起来一看,哧啦一声,把那几页撕了,说“字体了草,重抄一遍”。他严肃时可真的怕人!可当时年少的我又怎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好在他在老年住院时,尽力报答,未留遗憾,但现每每想起,还忍不住泪湿衣襟……</h3><h3>怀念赵仁杰老师:</h3><h3>文/韩素华</h3><h3>难忘当年教室中,谆谆教诲化春风。</h3><h3>细心观察常敲打,苦口婆心耳畔听。</h3><h3>在当年,老师们怀着慈爱之心,怀着决不误人子弟的信念,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不计个人得失,不怨生活困顿,忘我的工作着。如我们数学老师张继湘,常常利用午间休息或课间活动时,为我们补习初中拉下的基础知识,他个子不高,板书时常常掂着脚把黑板写满,找不到黑板擦,他的衣袖便成了黑板擦,那舞动的姿势谁说不潇洒?还有教英语的王元生老师,慈祥而谦和,他让从未接触过外语的我们,从心里喜欢这门功课,从二十六个字母的书写,到元音附音的区别,还有特殊的单词拼写方法,让我到现在记住的,还是那二年学的口语和拼写……还有还有,哦,我尊敬的老师们,是你们沥血呕心清慎勤,培桃育李满园春。成仙唯愿遨游乐,在世祈求福寿深!🙏🙏🙏</h3><h3>那时同学们纯朴赤诚,简单可爱,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学校的设施也很简单。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洗漱的地方,好在那时,莲溪的水很清,水质也很柔软,我们便在溪边洗衣服,洗手脸。很难忘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同学姐高挽裤腿站在溪水中,洗她那长长的秀发。我坐在岸边,把脚伸到水里边,看绿叶团团,菱花俏俏,夕阳霞光,遍撒水面,长发飘飘,倩影水环,这画面像一幅工笔画,沉静而安恬!我沉醉在这情景-中,脑海里闪现出了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此情此景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边,让我感动,让我沉醉,让我思念…</h3><h3>还记得那次在学校值班。因学校放秋忙假,女生寝室须留守人员,我和几个镇上的同学便一力承担。寢室座落在老讲习堂的后面,那排老旧的青砖房后墙便是童年时常常凝望的画面。当时只见那凹凸不平的青砖,正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雕刻的窗户已残破不堪,用几根木条横钉在上面,斑驳的木门已辩不出它本来的颜色,陈旧的梁檩历经了蛛网虫餐。我们围坐在烛光下,听窗外秋虫唧唧,听屋后白杨沙沙,听远处鹅鸭鸣叫,听眼前谈古话今,乃兴致勃勃,一夜无眠!感而咏之:</h3><h3>看校</h3><h3>文/韩素华</h3><h3>秋晚当班寢室中,女生三五一同行。</h3><h3>夜深露重风声响,秉烛长谈天放明。</h3><h3>最难忘填埋荷花池,至今想起尚叹息。我们上学时,书院周围的水域里已看不见成片的莲,只有书院前边偏东这个荷花池里,才能看见青盖亭亭,红莲娇艳!就象晋.乐府《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所诵唱的,久久传奇的瑞莲才有遗韵可念。因学校生员增加,原来的小操场已难容纳数百人的晨操及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学校便决定起土填池,扩大操场。于是便有了全校师生齐动手,铁锹镐头,车拉手抬,一整天,那个方方的莲池便夷为平地。虽然操场扩大了,但再也看不见那久远传奇的瑞莲:春天寻不到它的尖尖角,夏天看不见它的娇羞面,秋天望不见它瘦傲骨,冬雪中赏不到它的寂静禅……心中对瑞莲的期盼和对莲溪书院的怀念,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白发的增添,它在我的心中,欲加清晰欲加留恋!有诗曰:</h3><h3>忆莲溪书院(老城高中旧址)</h3><h3>文/韩素华</h3><h3>依依杨柳傍黉堂,红柱青砖大瓦房。</h3><h3>朗朗书声今不在,梦中溪碧瑞莲香。</h3><h3>先生亦有词云:</h3><h3>定风波。咏秣陵镇莲溪书院故址</h3><div> 文/闫本亮</div><div> 来去虹河特意停,明清两代矗黉宫。只要池中开并蒂,如意,一枝祥瑞一功名。师范高中双去了,荒草,聊斋剧场窜鼯鼪。追忆厅台登晚会,吹醉,剩裁别号慰心情。</div><h3>正是:</h3><h3>书院百年唯剩迹,高中一段也成空!</h3> <h3>绿荫掩映下的莲溪书院青砖小瓦的后墙,如今只让人看见它饱经沧桑的侧颜……它默默无言,矗立依然!我找寻着童年的记忆,青春的梦幻,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由自主,那么的回味甘甜!依依不舍的别离,心中深深的眷恋……</h3> <h3>素素草成於2018.7.13日,谨以此文思老师之恩重,感同窗之缘长,作为高中二年生活之纪念。文中不妥之处,尚请各位老师及同好指正为盼。并蒂莲图片搜寻于网络,在此衷心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