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中的沉思

Roger

<p>  今天,在白石市帮忙,拍摄小提琴演奏,小提琴老师携小弟子分别登台亮相,先后独奏了10几首曲目,合奏了几个曲目。我熟悉的有《梁祝》、《牧歌》、《沉思》,其他的叫不出名字。</p><p> 我虽然自己是音乐盲,父亲是经济学教授,但是他年轻时就会拉小提琴🎻,也会拉二胡。今晚演出非常精彩,一首《牧歌》、一首《沉思》都感动了我,让我几乎停下拍摄,深情地几乎完整的在现场欣赏了一次! </p><p> 回到家里整理完照片,已经半夜,反而没有了睡意,又从网上搜寻,听了两遍《沉思》,心潮有点澎湃,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想起了他那把小提琴,在他心里和宝贝一样的小提琴,陪同他度过了自己政治上被迫害的艰辛岁月。那把小提琴,在家庭经济最拮据的时候,进了二手店,父亲亲手换来了30元现金。事隔几年,爸爸的头发白了,我从小学也走进了高中,父亲给自己又买了一把便宜的二胡,他说都是弦乐,重新学习拉,没用多长时间,《二泉印月》、《俊马奔驰保边疆》等都可以拉的有模有样了。 </p><p> 1982年,我高中毕业,我想学摄影,给父母要钱买相机,也是盯上了二手店里有一台长城DF单反相机,花了80元买回来,这段故事在美篇"六级泥瓦匠"中有过介绍。</p><p> 小同学的精彩演出,可以看出老师培育是成功的。一年多时间,孩子们都可以拉出那么多很好听的乐曲,实在是不容易。我无法如这位小提琴艺术家一样,在现场完全沉浸在起伏跌宕的乐曲中,任意驰骋,随心飞扬。我只有眼巴巴看着她的份,在镜头里捕捉她的情绪变化,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从演奏中流露出的"蛛丝马迹",这不是我今夜不眠的一个缘由,关键还是《沉思》这首曲目打动我,引发起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以及我遥远的遐想。</p><p> 说起来艺术,门类繁多,但从实质上来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摄影艺术,最不被重视,入门级别太低,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照相师傅,是乎都已经不错了。上升到艺术,摄影又非常残酷,淘汰了一批又一批发烧友。</p><p> 在弦乐中,据说小提琴是比较难学的。而摄影,多简单啊?就是按下快门,啪啪几下,还可以全自动操作。说句实在话,这是误区。科技的进步,相机功能的强大和完备,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拍出来好照片的问题。摄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比较短时间基本掌握,比学习小提琴简单多了。但是,上升到艺术层面,那是你的审美,你的观察,你的文学,你的美学,你走过的路,你的人生体验,是镜头后面眼睛。想一年、两年的学习,就和这些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一样,拉出来那么好听的曲子,交一张合格答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p><p> 夜深了,我还想听一遍《沉思》,这梦幻般的绝美琴声,如天籁之音,越听越欲罢不能。</p><p> Roger/凌晨两点/温哥华</p><p> </p><p> </p><p> </p><p> </p><p> </p> <h3>孩子们的小提琴</h3><h3><br></h3> <h3>华人教堂里的光影</h3><h3><br></h3> <h3>准备演出的孩子</h3><h3><br></h3> <h3>演奏中的女孩</h3><h3><br></h3> <h3>一首独奏曲</h3><h3><br></h3> <h3>小伙子很有范</h3><h3><br></h3> <h3>老师的演奏真是太棒啦</h3><h3><br></h3> <h3>小帅哥表现也很抢眼</h3><h3><br></h3> <h3>沉浸其中</h3><h3><br></h3> <h3>如歌如泣</h3><h3><br></h3> <h3>小提琴重奏曲</h3><h3><br></h3> <h3>天籁之音</h3><h3><br></h3> <h3>弓子在四根琴弦上跳动, 黑色的音符突然有了一腔热血奔涌…</h3><h3>一会儿悠扬的琴声又柔泻迂回,又如梦境中朦胧的轻纱…</h3><h3><br></h3> <h3>沉思曲是由马斯奈于1894年所作,出自《泰伊思》第二幕第1场与第2场间,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这首曲子的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承载伊斯的美丽和神父之间人性与宗教间的相互纠葛,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美好,是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成为了马斯奈的代表作。<br></h3><h3><br></h3><h3><br></h3> <h3>大家之范</h3><h3><br></h3> <h3>家长们和听众</h3><h3><br></h3> <h3>演出结束合影留念</h3><h3><br></h3> <h3>作者简介:</h3><h3>六级泥瓦匠(自娱)</h3><h3>资深发烧友</h3><h3>拍好身边人身边事,让照片多一点点温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