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夫夷江流淌至清江乡段,河道迂回曲折,形成了两个风光迤逦的半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桃花村的马越山上,湘塘半岛自狮形山缓坡而下,形如一叶轻盈的芭蕉扇斜伸至夫夷江心。江对面是堡口码头,“堡”用着地名多出现在北方,在湘西南是极少见的。“堡”古通“铺”,但如果说是“铺口”,很是说不过去。我疑“堡”应为“埠”字,因为在以水为交通文化中心的河运时代,堡口曾是武冈州贸易进出口的重要口岸。过去的堡口,青石条码头,青石板街道,青砖黑瓦的商铺,你可以想象那是另一番《清明上河图》的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站在赤木村的鲇鱼岭上看桃花半岛,恰似一柄圆形的宫廷仕女扇扑在水面上。湘塘和桃花两个半岛都形如扇面,湘塘半岛的扇面上绣着荷花和脐橙林,桃花半岛的扇面上绣着马越山的奇石和桃树林,那都是一些美不胜收的图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赤木的鲇鱼岭下有一段陡峭的石壁矗立于夫夷江东岸,石壁上曾有一截珍贵的沉香木,色泽赤红,沉香漫溢,这便是赤木村的来历。赤木的先祖们用铁桩和铁链将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神木栓住,可惜这无价之宝在1957年被盗,至今不知流落在何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湾夫夷江水将两个半岛三个村庄连成一片。湘塘的荷花,桃花的奇石,赤木的湖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湘塘的故事,桃花的神话,赤木的传奇,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乡村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有所不知,在南宋绍兴25年新宁正式建县时,这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曾作为县城选址地之一。懂堪舆学的人初来乍到这里,肯定会惊叹这是一脉活龙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 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塘的荷花在县内已经小有名气,去湘塘看荷花也算是目前新宁比较时尚的乡村旅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不知道湘塘有没有种植荷花的历史,据分析是为了开发湘塘的乡村旅游而特意种的,这是湘塘人富有创意的一个亮点。在修建堡口电站之前,清江有如一条温婉的小溪在湘塘汇入夫夷江,当时的入河口应该是狭窄的,水流也较为湍急。桃花坝建成后,水位上涨,水流也十分的平缓,清江入河口形成一片开阔的河湾。勤劳聪慧的湘塘人在河湾里遍种荷花,一时成为了新宁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的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宁是有种植荷花的历史的。早在北宋时,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出任邵阳知州兼领新宁县事期间,由于他酷爱莲花,在他讲学新宁时,就在县城南关的河湾里种上荷花。一湾碧荷与水天相接,莲花盛开时节,濂溪夫子与友人或学子泛莲赏荷,饮酒赋诗,那是何等的风雅。明朝正德八年,县令李华在县衙正堂前种植的莲花出现了并蒂莲和四头莲,当时人们认为是瑞莲祥兆,事实上这一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是这一年的8月16日黎明,新宁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记录在案的地震。就是现在,在新宁的乡村里随处可见种有荷花。堂前屋后,爱莲之人植一隅荷塘,于是整座屋舍便跟着雅致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湘塘是可以泛莲湖上的,湘塘村提供了几只脚踏小船,你可以携友驾船驶入荷花深处,与菡萏密约,同荷花私语。你也可以沿河堤漫步观赏,圆圆的碧绿的荷叶上的露珠眨着晶莹透亮的眼睛,看见美女的罗裙就亲昵上去,与探头而出卓然明媚的荷花相配合,化为美女们惊喜的尖叫。在湘塘村看荷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塘与湘塘一字之隔,采莲人与看莲人的情境虽迥然有别,但赏荷爱莲的浪漫情怀却无二致。自古女子多爱莲,原因应是女子心中多有恋。古人常将“莲”与“怜”联系起来,目的是渲染伤情别恋的凄美爱情。而在我心目中常常将一枝青莲与民国才女林徽因联想在一起,她的代表作之一就名《莲灯》。你设想自己坐在河堤垂柳的浓阴之下,细细地品读她的《我的心是一朵莲花》,分明觉得一如人间四月天的绝代佳人正从民国的晨雾里款款向你走来,她静如慵懒的睡莲,动若出水芙蓉,聘聘婷婷的姿容,香远益清的品格,让你顿时感悟她本身就是转世人间的莲花女神。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爱上一座城;去湘塘看荷之人,必定会爱上一池莲,若你安好,心如莲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塘赏荷,很有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但乐哥作为湘塘人,强烈建议我们去湘塘月下赏荷。“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邀三五个好友,驾一叶轻舟,喝茶吹箫,品风荷意韵,聆睡莲呓语。赏荷舒心,如夜风和惠,心怡意畅;爱莲净心,如月华水洗,心清意爽。如果有酒,那就不同了,酣畅痛饮之后,便可以听乐哥胡侃湘塘陈氏先祖的轶事,这当然离不开那个在贵州出任过提督的陈锡祥的传奇故事,七房小姨太居然续不了香火接不了后?最后便是绘声绘色地描述陈提督宅邸“明德堂”曾经的富丽堂皇,以及其兄的宅院“德余堂”败落的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江桥的乡村游有一条可以推荐的线路。早晨乘车至湘塘看荷花,然后观赏湘塘的脐橙林,将车停放在湘塘渡口。乘船过河去堡口,看一看陈锡祥兄宅院“德余堂”遗址。步行到桃花村的马越山,观赏香炉石、摇摆石,再沿着桃花村的古道行至赤木湖,乘船溯江而上,欣赏夫夷江两岸风光,最后返回湘塘渡口。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开通游船,溯江返程的路线有点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桃花村有三奇,奇石、奇道、奇山。奇石主要是指香炉石和摇摆石,奇道是保存完好的山间古道,奇山是指两座充满神秘感的马越山及何家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早就听说过清江的香炉石,它与黄龙的天花板石、白沙神仙岩、崀山的将军石都称得上是新宁的地理标志。香炉石型似一尊青铜焚香炉,有三只石脚立于一块较为平整的石板上,但很显然石脚与石板之间是分离的,不是相连接的,就如天外飞来或人工搬运而来,游客中有人就提出这可能是人为的疑问。但很明显这是人间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正因为如此,就有了桃花村世代相传的传说,说是香炉石是舜帝南巡时带来祭天的,后来因追随的娥皇二妃走错了路线,舜帝便将祭天的香炉和他乘坐的轿子遗落在马越山上,匆匆忙忙去找寻爱妃去了。于是,香炉化作香炉石,轿子化为轿子石。摇摆石就在轿子石的附近,那应该是天底下最独一无二的神石,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风能使它摇摆,美女的纤纤玉手也可以使它摇摆,好事的男性大力士站在它的上面使劲地摇晃,它同样是不紧不慢地摇摆。几亿万年它就这么摇摆过来,还不知要摇摆到怎样遥远的未来?马越山的奇石藏在深山密林之中,有些奇石现在还有待于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马越山的古道始建于何时,这应该可以推演至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元朔元年,汉景帝之孙、长沙定王之子封为夫夷侯,在夫夷江尾段建夫夷侯国,随后传六世,历经一百三十一年。这马越山传说就是夫夷侯的养马场,这就有了桃花村的第二个神奇的传说。桃花村的桃花并不是指桃树之花,而是人名,是夫夷侯养马场一个女性弼马温。她人如桃花般娇美,性如莲花般高洁,她乐善好施,在附近行医问药,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深得当地百姓的尊崇爱戴,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村名取名为桃花,这就是桃花村的来历。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又可以用来佐证何家山就是六世夫夷侯之一的陵寝。站在赤木村鲇鱼岭上俯瞰何家山,它低矮浑圆,很是独特。当地人都清楚它不是一座天然之山,很明显是人工堆砌的土山。自古以来的盗墓者都曾瞄上这座神奇的山包,但终因开挖的工程量巨大而无奈地放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马越山的石板古道应该是从山上一直延伸到江边渡口的,但现在仅保存了山中的一截。但尽管只是这山中的一截也是我到现在为止所见到的保存得最长最完整的石板古道。这幽幽古道承载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悠悠古道上镶嵌着夫夷侯逡巡的蹄印,浸蚀着历代征战将士的鲜血,铭记着两千余年行色匆匆过往商客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古道才是真真的故乡原风景,才是真真的乡愁,勾起的是沉甸甸的乡村回忆和韵味无穷的乡村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br></p> 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乎所有的新宁人都已经遗忘了赤木曾经有过的繁华和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好手难过赤木氹”的传言却至今留存在人们的脑海里,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在冷兵器时代,赤木是水陆进出新宁的重要关隘。陆路驿道在赤木鲇鱼岭段险要无比,在悬崖峭壁上辟出一条官道,上面峰峦叠嶂,是无边无际的莽莽群山;下面是千仞石壁,是水流急湍的夫夷江水。稍宽处建有观澜亭,咸丰年间楚勇创始人、后出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在亭上题写了一幅十分出名的对联:“来路艰难履坦莫忘回首处,前程远大偷闲敢作息肩时”。观澜亭下是降阶而建、鳞次栉比的木楼建筑,由石阶相连,木楼回廊一直连接到江面,一如湘西芙蓉镇临崖而建的木街,那是十分奇特而壮观的建筑群。你可以想象当时赤木埠头热闹非凡的景象,驿道上商旅官差络绎不绝,木楼街道各色人等来来往往,码头上帆樯排江横列,尤其是观澜亭间好汉云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少身怀绝技的江湖人士混迹于此想讨一个活计。民国以前,赤木当地徐、张、曹三大姓氏都是习武世家,其中清末时期最出名的是徐景山、徐景备、街大姐三大高手最为出名。徐景山是武秀才出身,左右手可以各掖一副棺木。挥舞一把九十斤老称的大刀,连水都泼不进去。街大姐不知来路,孑然一身游侠至此,轻功十分了得,只有她可以飞身而至悬崖上的沉香木处。于是,到赤木便有了文官须下轿、武官要下马的江湖规矩。这一切到民国初基本上就烟消云散,依山而建的木楼街被焚毁一尽,观澜亭毁弃残迹无存。徐景山、街大姐等武林高手销声匿迹,徐、张、曹武林世家的后代武功失传,至今都泯然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过境迁,赤木河段的夫夷江水也因为桃花坝的修建,不再是激流险滩,成为一汪平静的湖水。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以后,曾有人开发赤木湖水上游乐项目,但后来不了了之。可是赤木湖的旅游资源明显显的摆在那里,等待开发只是迟早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 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湘塘村有一名快乐的单身汉,他家住在村的尾子上,紧靠夫夷江。他将自己的小屋建在一岩洞口,那可是享受着天然的空调,冬暖夏凉,十分的惬意。这还不算,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自己的居所环境进行认真的规划和修整。堂前屋后,植花种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住屋附近的夫夷江河岸进行了园林式的打造。砌好路沿石,种上马鞭草,栽上杨柳树,间植紫薇花,将一段河堤修整成上品味的沿江风光带。他的做法得到了清江桥乡党委书记焦海忠的肯定,并认为对清江桥乡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有着启示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乡村旅游开发的本质含义就是要维护好乡村的原始自然风貌,使那些出逃于滚滚红尘的城里人有回归自然的感受。他们走进乡村,看到的天空是湛蓝的,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的,闻到的花香是自然的,触及的草木是山野的,浸泡的流水的是洁净的,品尝的蔬果是原味的,心里的感受是质朴的,精神的体验是舒畅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你去清江桥的湘塘、桃花、赤木走一趟,就会让你感受这一切。美丽的田园风光会让你流连忘返,神奇的神话传说会让你如痴如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i></p> <p class="ql-block"><i>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i></p> <p class="ql-block"><i> 古道行人来去,香红满树,风雨残花。望断青山,高处都被云遮。客重来,风流觞咏,春已去,光景桑麻。苦无多。一条垂柳,两个啼鸦。人家。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到如今,都齐醒却,只依旧,无奈愁何。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辛弃疾《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