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贞老师工笔花鸟画

麦香

<h3><br></h3><div>巢贞 女 1963年5月31日生于西安市,1985年-1987年在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后师从著名工笔画家刘力上先生学习工笔花鸟画。现为西安市中国画院画家。</div><div>巢贞的工笔花鸟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精妙的高古游丝描为基础,注重墨色变幻和色彩对比,作品的画面多为大构图,从而形成繁而不乱不散,物象姿态飘逸,墨色厚重而不僵硬,层次前后有序,敷色统一净雅的视觉效果。其小构图则以淡墨、淡色为主,取舍精妙,气息高雅。</div> <h3>1992年7月 《桃花留真图》出版在《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集》。</h3><div>1992年11月《桃花留真图》参加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并获佳作奖(二等奖)。</div><div>1993年3月 《静穆春艳图》参加西北林业美术作品展。</div><div>1993年6月 《春闹》人选陕西中国画展。</div><div>1993年12月《踏波图》人选毛泽东诞辰百周年陕西美术书法作品展。</div><div>1994年4月 《硕喜图》入选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三届大展,</div><div>1999年1月 《长安遗韵》参加陕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展。</div><div>1999年2月 《玉堂春喜图》参加陕西省工笔画人物画作品展。</div><div>1999年6月 《清露》参加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展。</div><div>1999年7月 《樱花图》参加陕西美术馆陈列展。</div><div>1999年12月《红叶李》参加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div> <h3>2000年1月 《杳花图》八选迎澳门回归新春青年美术展。</h3><div>2000年4月 《汉魂》出版在《美术观察》第口期并有评论家陈云岗先生文。</div><div>2000年6月 《大理花》出版在《走向新世纪》陕西电视台建台40周年大型纪念画册。</div><div>2000年7月 《蓼花朱鹮图》出版在长安书画精装集。</div><div>2000年7月 在陕西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巢贞工笔花鸟画展。</div> <h3>2002年5月 《朱鹮梅竹图》八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得三等奖。</h3><div>2002 年9月 《梨花双喜图》人选陕西省首届中国花鸟画展并获等奖。</div><div>2002年10月 应邀在江苏省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巢贞工笔花鸟画展。</div><div>2002年11月 在江苏俞致贞、刘力上美术馆举办巢贞工笔花鸟画展,</div><div>2003年1月 《梨花双喜图》出版在陕西花鸟画集。</div><div>2003年7月 《樱花图》《风雨荷鹭图》《汉魂》《长安遗韵》出版在《人民画报》第七期。</div><div>2005年 《枯荷》系列共五幅发表在《江苏画刊》第一期《案头丹青》,</div><div>2006年 《寻觅》《汉魂》发表在《江苏画刊》第八期。</div><div>2007年5月 《朱鹮红蓼图》出版在陕西花鸟画作品集</div><div>2007年6月 《蓼花朱鹮图》入选第二届陕西花鸟画作品展。</div><div>2007年8月 《辛夷花》《大理花》《寻觅》发表在《文艺研究》第八期。</div> <h3>我们来观照2006年的创作《庭院深深》,高岸的灰鹅,挺拔的美人蕉,明晰确定地勾勒出堂皇精致的美,而一两朵雏菊小草却又令画面浮泛出摇曳的生机,当中意绪正与明人相通。</h3> <h3>1999年的枯荷系列,一扫浓妆,静谧的枯萎的荷叶和莲蓬,凝结为具备象征意义的清冷画面。高古游丝描在这样的绘画中也凸显到醒目的位置:一枝枝荷梗,已经丧失了固有的生命力,但正是这“怨而不怒,怒而不发,发而不争”的高古游丝般的线条表达出生命应有的质量和尊严,这是生命终止也不能价值终止的本质,接近于宗教神性。</h3> <h3>朱鹮几乎具备图腾般的象征意义。它曾经遍布远东,但是近代以来濒临灭绝。1981年在陕西秦岭发现七只以来,在奋力的抢救中得以繁衍,恢复了种群的生机。对于巢贞来说,它固然是因为外在的华贵外表吸引了眼眸,更因为它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寓意寄托着作者的胸怀。这遍体洁白羽毛的精灵,它们伫立于洁净的水中,嬉戏于山川之下、草木之荫,一双一对,白头偕老,何等高贵!巢贞所要表达的,是高古近乎不合时宜的生命理想所保有的现实场景。因为她的珍惜,爱怜和了解,画面中一片片柔顺、飘逸的羽毛也似乎拥有了生命态度。</h3> <h3><br></h3><div>读巢贞画作,叹服于其简净大气之余,总会产生难以摹状的况味,宛觉一个声音轻轻将你呼唤,循声入画,你便拥有了一片纯美的自然。——金 鹏</div> <h3>巢贞在工笔花鸟画上展示了三个特点:题材的延伸、篇幅的扩大和技巧的严密,尤其发挥了高古游丝描的表现力度。</h3><div>—— 邵养德</div> <h3>《汉魂》则完全依托三秦大地,近乎秦腔的高岸敞亮,甚至有一些苍凉,也许从这样的绘画开始,才是孤独朝觐旅程的开始:黑压压的,铺天盖地的枝干因为历史而崎岖变形,具备完整的压迫意义,而顶端琐碎的绿叶又何尝不是希望和念想!这是一幅近乎完美的绘画,它所表达的意味甚为多元</h3> <h3>祝巢贞老师幸福 快乐 健康 美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