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塘趣

心月

<h3>本文发表在《客家摇篮》2018年9月号</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古村塘趣</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龚德明</p><p class="ql-block"> 大凡古村落都有一显著特征,即在村前一条蜿蜓流过或大或小的河流,还有三、五口倒映着房舍、古树、山林,被菜园、屋场、路道环绕的明镜般的鱼塘。原因何在?古人认为,村前鱼塘具有“消刹聚财"之功能,亦即消除导致村人疾患的邪气毒源;而自村内流出的水乃财富之水,不得任其流失,应由村前地势较低处的鱼塘存储。从风水学角度而言,一个风水好的所在应为“前有照,后有靠”,”“照",即指照水,如同镜一般的鱼塘、河流、湖泊;“靠”,系指有高大山脉为依靠。开基于唐代,讫今已一千余年历史的赣县北隅的林头村,不仅其后龙山与连绵不断的群山相连,村子前面,自南而北,还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五口鱼塘。那些鱼塘承载着村人多少心底的记忆,维系着游子几多缱绻的乡愁。</p> <h3>&nbsp; 大塘内,面积最大,近两亩的水面,位于村前南侧,与村子南端风上相隔数坵稻田,自田边流过的一条小河可随时为塘供水。塘的西、北边是莱园,东侧为路道。每年炎炎夏日,家居塘边的后生崽便会在傍晚到大塘内游泳解暑,回到家里再舀上几勺井水浑身上下一冲,这澡洗得舒爽又干净。大塘内曾发生过一则传奇式故事,1941年,过日本时,村里人都躲到偏远山林里了。暂宿于村里的日本兵见大塘内面阔水美,八、九个人便脱个精光溜到塘内痛快地游泳洗澡。不料,此时一个躲到山里的村人悄悄回村,沿小河进入菜园,一跃而起,把日本兵放在岸上的衣服双手一抱,箭一般地跑走了!日本兵见状,赶忙上岸,举起枪欲射击,却不见了人影。此人姓龚名嘉焍,是全村跑得最快之人。据传,他曾与尾巴上扎有燃放着鞭炮的狗赛跑而获胜。</h3><h3>&nbsp;&nbsp;&nbsp;&nbsp;大塘内产鱼量高,每年腊月清塘起鱼时,要提前两天开放涵洞排水,当水排不出了,则由八九位汉子每人手操戽斗戽水。塘里的水终于浅到露出鱼的背鳍,原先满塘的鱼都集中到塘中央浅水区成团涌动。汉子们开始用捞子,罾笼起鱼,一条条活蹦乱跳,又大又肥的草鱼、鲤鱼、鲢鱼、鳙鱼被分类转到塘边数个直径达两米的禾桶内,每个禾桶都挤得满满的。与此同时,塘周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们,他们一个个腰系竹篓,手握捞子准备随时下塘“打旺塘"。按村里规定,塘里的四大家鱼属集体所有,其他个小的如鲫鱼等在大鱼起完后,可由村民自行捕捞,村里人称之为“打旺塘"。当负责起鱼的生产队长瑞茂宣布,“鱼已起完!"刹那间,岸上的人蜂涌入塘,用捞子捞,徒手在泥水里抓,一条条大小不一的鲫鱼、塘虱鱼、黄鸭角、黄鲶、泥鳅、荷包塘鱼被收入各人的竹篓内,整个塘内挤满了人。当一阵紧张的忙活过后,人们一摇一摆地走上岸,浑身上下都是泥水,但个个喜笑颜开,竹篓满满的,沉甸甸的。</h3><h3>&nbsp;&nbsp;&nbsp;&nbsp;那天,村子的每间厨房内都飘荡着阵阵烧鱼炸鱼的香味。集体起的鱼按各家各户人头数分配,家家户户都用此来加工鱼丝、鱼饼、鱼丸,烧麻辣鱼,砧板上剁鱼的声音响至半夜,村里洋溢着一股准备过年的喜庆气氛。</h3> <h3>&nbsp;&nbsp; 与大塘内隔路相邻之塘名为鱼仔糖,其面积和产鱼量仅次于前者。鱼仔塘东北西三边均系菜园,唯有南边为路道。路道靠塘一侧栽有数蓬农家用于取粉的茎高叶宽的磨芋。塘里盛产小田螺,平时,村里常有人腰系篓子,穿着短裤下到塘里沿片石砌成的塘边伸手在片石和石逢里摸取小田螺,往往收获颇丰。这小田螺不仅可喂养家禽,加上姜蒜辣椒烧田螺更是餐桌上一道美味。村里养鸭高手庆福,每年三伏天,中午赤日炎炎之时,便把鸭子赶到鱼仔塘避暑,六、七十只鸭子一入塘,全部在路边浅水区头朝下,尾朝上争先恐后拼命往下钻,取食小田螺。当每只鸭子颈脖下都撑得圆鼓鼓时,就躲到塘边的磨芋蓬内乘凉休息了。</h3> <h3><br></h3><h3>&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九十年代,鱼仔塘由村里的明亮承包,塘里既养鱼,又种莲,盛夏之季,满塘的荷叶、荷花、莲蓬,好一派“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美,那鱼仔塘把小村装点得诗意浓浓。</h3> <h3>&nbsp; 村里人称榨油坊为“油槽下",林头村不大,并无油槽下,但有一口塘却名为“油糟下",位于当时村里最大的建筑——生产队队部和仓库之后面,该塘呈矩形,西边邻仓库,另三边均为菜园,我家有三畦长长的菜土就在东边菜园。南边一棵不小不大的桃树斜向塘里生长,每年满树桃花倒映在水面时,让人感觉到的不仅是美,更是一种时令与农事的提醒。菜园边上还有数户人家栽种了南瓜,那爬满瓜藤,覆盖绿叶、花、果引来蜂蝶飞舞的瓜架就用木桩树枝搭在塘里,一个个青的黄的大小不一的南瓜就垂挂在水面之上。</h3><h3>&nbsp;&nbsp;&nbsp;&nbsp;但在我的印象中,油槽下是一口令人心生恐惧和倍感凶险的塘。因该塘曾淹死过人。据说,以前村里有三男孩在塘边的苎麻叶上捉一种名为“花牛牯"的昆虫玩,其中一人不慎落水,另两小孩惊慌得不会喊人,待跑回家告诉父母,大人赶到时,落水孩子已溺亡。按村里老人的说法,淹死过人的塘有附尸鬼,会拖人入水。所以,母亲常以此告诫我,不得去那塘周边玩耍。有时,天色已晚,我被吩咐进菜园摘辣椒或拔葱蒜,都是匆匆摘到赶忙从菜园跑出,关上竹笪门,生怕塘里会爬上个黑乎乎的东西来。即使到了十六、七岁,我下到塘里浅水处挑水浇菜,心里还想象着,该不会有什么东西抱住我的腿往深水里拖吧!</h3> <h3>&nbsp; 在生产队仓库右前方的一幢烤烟房后面,有口塘名为“店门口",也许以前那里曾有过商店而得此名。店门口塘呈四边形,东北两边分别为菜园和晒场,另两边为路道。因其交通便利,西边还砌有两个下塘的小码头,每个码头两边各放置一块平整的大青石板,正好成了洗衣服的搓衣石。因此每日都有家庭主妇到此洗菜浣衣。人们田里干活收工了,也喜欢到这里把两脚的泥巴洗净再回家。</h3><div>&nbsp;&nbsp;&nbsp;&nbsp;小村人有晒红薯干的习惯,红薯收获后,加工前,很多人愿意挑红薯来此洗。把装红薯的箩筐放到塘里,人站在岸上,左手提箩绳,右手握一“T"字形木杆在箩筐内反复推拉,很快,满箩筐的红薯被搓洗得干干净净。</div><h3>&nbsp;&nbsp;&nbsp;&nbsp;我小时候还同小伙伴们在店门口塘里划过“船"呢!那时生产队收割完水稻的禾桶放在该塘里,犹如一只只小船,好动的小伙伴们设法将其牵引至塘边,三、两个人跳进同一禾桶,用根竹杆就划起了“船",尽管这“船"走不快,更多的是在水面转圈,但对我们这些未曾真正见过船的山里孩子来说,也乐此不彼。“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时塘里和岸上的伙伴们同时高唱,响亮的歌声伴随快乐的童心在天空中飞扬。数个禾桶同时在塘里热闹,惊得鱼也跃出水面。</h3><h3>&nbsp;&nbsp;&nbsp;&nbsp;店门口是村里孩子们垂钓的好去处。孩子们用一根母亲缝衣服的棉线,一端扎在细竹杆上,另一端扎上一枚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钩上串上一截蚯蚓为鱼饵,在线中央系上一小段黄麻杆为浮标,甩到塘里就钓鱼了!钓具虽简易,但一个个都仿佛垂钓高手,聚精汇神,说话走路也不敢大声,生怕惊动了水下来取食的鱼儿。因钓到的都是鲫鱼、塘虱鱼之类的小鱼,而非归集体所有的家鱼,所以,只要孩子们乐意,每天放了学都可来此垂钓。</h3> <h3>  在村前那口老井之东侧的路旁,有棵枝繁叶茂,三个大男人方能合围其主杆的大樟树,平时,村人都喜欢在樟树荫下坐在裸露于地面的树根上乘凉聊天。因此,大樟树东侧一口塘名曰“樟树蔸下”。该塘是真正的“聚财"之塘,下雨时,大半个村庄的屋檐水经过弯弯曲曲的大小沟道都汇集于此,即使是爆雨,那水也不至于直接往稻田猛冲,该塘起着暂时存贮与缓冲作用。</h3><h3>&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把樟树蔸下塘分给我们家负责投放鱼草,我每天上学前后的早上下午都要到菜园、田塍和山脚、溪边割草喂鱼。每当把一担草挑到水闸处把草洗入水中时,成群的草鱼从各处游来取食,它们似乎不怕人,有些鱼游到我面前,把我尚未松手的草咬住就拖走,有时两条鱼同吃一株草,为扯断草,大尾巴一摇,同时来个后滚翻,“腾"的一声,搅起个大浪,正在取食的鱼全部尾巴一摇,沉入水底,随即又浮出水面继续取食。该塘也是村里人漂发养猪青饲料水浮莲的好场所。各家在塘边缘水面用木桩和竹篙分隔成块,在各自的块内放入水浮莲种苗,由于塘水养分充足,勿须施肥,那水浮莲繁殖得又快又好,且其水下须根被草鱼啃吃得干干净净,不别人工去根,正好喂猪。</h3><h3>&nbsp;&nbsp;&nbsp;&nbsp; 那些鱼塘不仅具有“消刹聚财"及养鱼之功能,也为村人浇菜、洗涤提供便利。俗话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万一村里哪家失火,在远离现代消防车的山村,那些路近水足的鱼塘无疑成了最好的消防池。由衷地佩服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在村前挖筑好那一口口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的鱼塘。</h3> <h3>  沧海桑田。如今,油槽下、樟树蔸下、店门口均被填平,由村里统一规划建起了一排排楼房,鱼仔塘所在地成为村里的文化广场,这让年纪较大的村民常常为之惋惜。好在大塘内保留了下来,且村委会正在将该塘周边的菜园树木统一设计建成一个亭台、杨柳、池塘、花径、竹木与小河交相辉映,呈现“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鸟语花香的小村公园,供人休闲、观光。亦拟在村前再重新修建一面积适宜的鱼塘,不仅为养鱼和传承古村优秀文化,更是为村民打造文明、和谐、宜居、秀美的村容村貌。</h3><div><br></div><div><br></div><div>(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请联系删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