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天饭堂早餐的红薯好甜,吃着吃着,脑海里就跟放电影一样闪现出许多儿时和红薯的故事来。</h1> <h1> 早上的集市人头攒动,街道两边竹萝、竹篮和土箕之类一个紧挨着一个,装满了瓜果蔬菜和土特产品,买卖双方不停地讨价还价,好不热闹。</h1> <h1> 我喜欢和妈妈上街去买菜,每当走到卖红薯的小贩面前,我的脚步就踟躇不前了,妈妈看穿了我的心思,总会不用我开口主动地买上几分钱的给我。我特别喜欢表皮带点紫色且肚大腰圆的那种,里面很粉。小姐姐说我不会挑,应该买表皮浅色瘦长的那种,那是黄芯薯,很甜的。她不知道我喜欢把红薯放凉了再吃,那样会又香又甜,而且更有饱腹感。通过几次上街,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卖粉薯的是湖南人,卖黄芯薯的是浙江人,所以我们以后买红薯往往会先看他们是哪里人。</h1> <h1> 爸爸下了班就会去菜园地。他是种菜高手,每年都会种些红薯,一是可以让我们小孩子当零嘴,不管是生吃还是煮熟或煨熟了吃。二是可以弥补粮食的不足,计划经济年代当大米不够的时候就会切些红薯下去做成红薯饭,不过那时候我还不太爱吃这种饭,只喜欢把红薯当零嘴。三是红薯的茎叶既可以做菜又可以喂猪,可谓益处多多。家里在河边上曾有过一块菜地,种了很多红薯,沙地又特别适合,那年获得了大丰收,足足堆了半屋子,最大个的足有两斤来重。</h1> <h1> 还是为了照顾我们有点零嘴,过年也好有些年货待客,家里面每年秋季都会做一些红薯片。先是把一担红薯挑到河边洗干净,然后再挑回来,用刀或刨子把表皮削净,再切成块状放大锅里煮熟。待水差不多煮干后,就用锅铲不停地捣烂成泥状,再放些芝麻进去;那时候白糖金贵,只能用糖精代替,用汤匙挑些许糖精调水后倒入,再不停地搅和均匀即可。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小孩子大快朵颐的时候,总会贪心地装上一碗尝一尝,芝麻红薯泥格外香甜。</h1> <h1> 接下来用一块特制的木模具,A4纸大小,四周镶了半公分左右厚的木边,使得中间呈凹状。然后把打湿了的纱布覆盖在上面,挑上一团红薯泥,用刀来回地刮摸平整,和四周镶的木边齐平,最后把模具倒扣在垫有干净稻草的簸箕或门板上面,轻轻地揭掉纱布,一块大的红薯片就做成了。晒了两三个太阳之后,趁水份尚未干透还带些软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和大人一起用剪子把大红薯片裁剪成大小合适的各种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和风干,红薯片就制成了,装进密闭的铁桶里。过年的时候用沙子翻炒或用菜油烹炸,两个品种的红薯片各有一番香味。</h1> <h1> 有时候嘴馋,就偷偷地把晒干了的红薯片也装些到口袋里,带到学校里和同学们分享,生的红薯片还特别有嚼劲,在口腔津液的化学作用下另有一番风味。到过年父母炒红薯片的时候,发现原本满满的铁桶已经浅下去了一层。</h1> <h1> 冬天烤火的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煨红薯。把红薯埋在炉火边上的火灰里,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后,扒拉出来,赶快拍打掉上面的火灰,迫不及待地掰开就啃了下去。</h1> <h1> 过年家里最有名的一道菜叫糊羹,是用红薯淀粉和煮熟的鸡血鸡杂碎丁加上鸡汤和猪蹄汤及香葱胡椒等佐料做成的,特别的鲜美。因为家乡话把糊发成富的音,把羹发成膏的音,所以就叫富膏,寓意富贵和步步高。</h1> <h1> 一般情况下红薯淀粉会有乡下亲戚送来,家里也偶有自己做一些。同样是先把红薯洗净去皮,再用有很多小孔的搓刨刨成细丝状,接着拿个棒槌用力杵,之后装入一个结实的白布袋中,倒入清水,扎紧口袋,在大木盆里的搓衣板上不停地搓揉挤压,直到挤出白色的汁液来。然后又开袋加水再扎紧再挤压,直到把水挤得越来越清淡了。最后是把一块巨大的麻石压在布袋上,直到彻底把汁水榨干。过了一夜,第二天木盆里面积了厚厚一层白色,把上面一层清亮的水倒掉,剩下的全是白得可爱的红薯淀粉。一块一块地掰起来放在垫有干净稻草的簸箕里在太阳底下暴晒,干透的时候,用手指捏碎会感觉到像绸布一样的爽滑。</h1> <h1> 真的是劳动创造了智慧,我们得感谢那些发现红薯这么多食用价值和方法的先祖们,让我们得以飨用人间美味。</h1> <h1> 如今食用红薯不再意味着贫穷,恰恰相反,却代表健康和富足。</h1><div><br></div> <h3>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深表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