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风云中建成的张家口展览馆

梅边吹笛

<h1>  在张家口说起展览馆,无人不知。展览馆伴随着山城人经历了50多年的蹉跎岁月。</h1><h1> 在196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席卷山城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势烟正炽。在经历了各种造反组织派性斗争和武斗动乱之后,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在这年宣告成立。不久,新成立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为了突出宣传毛泽东思想,通过了《关于隆重举办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大型照片展览的决定》,决定在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和张家口五个市兴建大型“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展览馆建成后,我们同宿舍几个同学的留影。从左到右:</h1><h1>康占有、刘蓬(已故)、柳风宝、祁支(已故)、王树生、张占玉</h1><p class="ql-block"><br></p> <h1> 按照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安排,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6月11日决定,在张家口市桥西区大河套处兴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建馆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全地区县、区358个单位的党费、团费和工会会费。张家口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决定,将刚刚解冻的1967年全市的党费、团费和工会会费共43万元,全部用于展览馆建设。张家口市各行各业、各单位及各县区革命委员会,把建设展览馆视为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忠心体现,都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钱献物。</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为兴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张家口市桥西区大河套周围的单位和居民的房屋被拆迁。据有关部门统计,共拆除房屋974间。其中公产房521间,私产房327间,企业自管房126间。共搬迁居民249户,企业单位39个。居民由张家口市房产公司在回回坟、沙河路等地方建新房364间做了安排。对私产房屋的拆除赔偿价也很低,只给了象征性的赔偿。最低价每间10元,最高价每间50元,共赔偿款6886元。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68年7月4日展览馆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展览馆,被当时的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定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向国庆献礼。因此,全市各机关、团体、厂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居民、驻张解放军部队,都把为建设展览馆出钱、出物、出力看作是对毛主席献忠心,争着献物出力。建设工程所需的钢材、木材、水泥、砖石等大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无偿支援。当时,在展览馆建设工地上,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是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工地广播喇叭播放着激动人心的歌曲,到处都是义务劳动的人群。全市党政军民学,全民齐上阵。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街道老大爷、老大娘,还是在小学读书的“红小兵”,都分批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争着为建设展览馆出力。</h1><h1> 当时,我在张家口二中读书,高中的学生参加展览馆建设时间稍长一些。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展览馆建设工地义务劳动一个月。展览馆工地流下了我们的辛勤汗水,展览馆的建成凝聚着我们的一份忠心。</h1><p class="ql-block"><br></p> <h1> 展览馆建设的施工单位由建设力量最强的市建筑公司承担,为保证工期,向国庆献礼,工人们24小时昼夜施工,人歇工不停,换班连续作业。1968年9月28日,国庆节前夕,张家口市“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提前建成。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举行大会,全市8万军民集会,热烈庆祝展览馆建成。</h1><h1> 展览馆整个工程建筑面积共12329平方米,耗资251.42万元。展览馆大楼呈“凹”字型,主楼三层,序幕大厅高23米,楼顶上立着“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9个红色大字。主楼正面和两翼侧楼正面都有高大柱廊。整个楼的艺术装饰讲究,楼檐下嵌刻着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战斗场景的白色浮雕,楼内共有8个大型展厅和一个可容纳500人的会议室。楼前面临清水河,建有可容纳3万人集会的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高5.16米的毛主席立姿挥手全身雕像。展览馆在建筑规模上、工程技术上,艺术造型上都是张家口市建筑史上最好的。全部施工仅用87天,创下了张家口市建筑史上的奇迹。展览馆是张家口市人民,特别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和骄傲。</h1><p class="ql-block"><br></p> <h1>  展览馆建成后,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建设需要,举办了不少展览活动。如1969年2月,举办了张家口地区工农业展览,展出了210个工矿企业和270多个项目,介绍了全区工、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的典型经验。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的噩耗传来,全市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张家口地、市委在展览馆设立了中心灵堂,全市有43.2万人参加了吊唁,并送花圈。从1968年展览馆建成到1981年间,这里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场所和标志性建筑。展览馆始终寄托着张家口市人民群众的特殊感情。</h1><p class="ql-block"><br></p> <h1>  张家口展览馆于1968年建成,至今已经50多个春秋。这5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但展览馆却经历了不平凡的沧桑变迁。</h1><h1> 历史车轮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中国。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兴办商业企业成为当时的热点。位于张家口市中心位置的展览馆成为众人瞩目的经商“黄金地带”。</h1><h1> 1982年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武城街北口的“青年门市部”,因房屋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急需改造,商店停业。经地、市有关部门协商,青年门市部租用了展览馆南厅地上两层2194平方米、地下一层700平方米办起了中华商场,租期10年。1992年租赁期到,又延续到2003年底。中华商场是第一家进入展览馆的商业企业。</h1><h1> 1987年后,为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经张家口地区行署办公会议决定,亚北大厦、购物中心和山城商厦相继进入展览馆经商。1991年,亚北大厦原属地区五金交化公司租用展览馆北展厅地上两层2156平方米。1998年7月,为举办《张家口抗震救灾展》,在市政府协调下收回了二楼展厅。北展厅一层,亚北公司又与展览馆签订了为期5年的租赁协议。</h1><h1> 根据原张家口地区行署办公会议决定,将地区戏校借占的展览馆北侧厅交换给原地区物资贸易中心(山城商厦)使用,戏校搬到地区物资局贸易中心仓库。场地互换期限从1988年至2008年,为期20年,原属各自产权不变。</h1><h1> 这几家商业企业全面进入展览馆后,周围很快热闹起来。展览馆楼顶和四周商业广告林立,门前广场小贩聚集,摆摊、推车卖货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楼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四家商场连为一体,经营效益很好,展览馆成为一座大型综合商场。这段时间是展览馆经商的鼎盛期。</h1><p class="ql-block"><br></p> <h1>  商海风云变幻莫测。1994年,张家口帝达购物中心建成开业。不久,隔河相望的东方购物中心和市百货大楼进行了装修改造,相继开业,商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紧接着位于展览馆后边的武城街经过改造,建成了商业一条街。展览馆内的商家处于前后夹击之中,再加自身经营没有特色,市场日渐萧条,经营越来越不景气。</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99年,为迎接建国50周年,张家口市政府投入1300万元对展览馆前广场进行了改造,修建了喷水池、花坛、绿地,铺设了大理石,建成了文化广场。广场内不准汽车通行,不准停放自行车。同时对展览馆外貌进行了休整,楼上和周围的商业广告牌被拆下。展览馆顶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的红色大字换成“建设开放繁荣文明的张家口”。</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一座由张家口全市人民共同出力出资建造的展览馆,其为大众服务的文化功能丧失殆尽,最后沦为个别单位向社会出租柜台、摊位,坐收租金的场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这一切都是历史形成的。展览馆的沧桑变迁折射出社会历史变革的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长流。</h1><h1>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期盼展览馆回归本位。展览馆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现的缩影,已成为城市发展及文明程度的标尺。现在的展览馆已恢复了它初建的功能,每年都根据形势需要,举办各种展览,尤其书画展每年都举办几次,广大书画爱好者积极参展、参观。真正成为了展示城市亮点,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味及市民文化素质的场所,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品牌。极大地增添了城市广大群众的凝聚力,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除人物合影,其他选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