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道》(原创)

一间茅庐

<h3>  文: 一间茅庐</h3><h3> 摄影:网络图片</h3> <h3>  去年的岁末,便想写《喝茶有道》这篇散文,但是由于心不能静以及浅薄的文化底蕴,使我久久不能下笔成文。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若想写与茶有关的文章就不能忽略中国的茶文化。促使我写这篇散文的动机是每每端起茶盏,品味不同的茶韵之时,便有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竟然与形形色色的人交织在一起,使我回味无穷。</h3><div><br></div><div> 父亲在世的时候喜欢喝茶,喝的是很普通的茉莉茶,每天下班回家一定要沏上一壶浓浓的茉莉茶,然后慢慢地喝。那时尽管生活条件很简陋,然而父亲喝茶仍然很讲究,那些“洗茶温杯”,“高冲低泡”的沏茶程序必不可少。我很享受父亲喝茶的样子,端起茶盏,置于鼻下嗅着袅袅热气的茶香,轻轻地呷一口。</div><div><br></div><div> 父亲喝的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我还记得茶盏里面被热水浸泡而伸展开的很长很粗的茶梗,每每见到父亲从茶盏里面夹出。我曾经分享过父亲的茶叶,却并没有享受到父亲那种如醉如痴的惬意,反之我舌蕾上品尝到的却是一种微微的苦涩。从此便远离了父亲的茶叶。</div><div><br></div> <h3>  第一次体验到浓郁的茶香是80年代末姐夫带回来的茉莉花茶。那个时候姐夫工作的电业局分了几斤夏季消暑的茶叶,当姐夫带回茶叶的时候,房间里竟然溢满了茉莉花儿的清香,那种茶香沁人心脾,给人一种清新提神的感觉,沏上茶叶后,茶盏里开着着几朵洁白的茉莉花儿,荡漾在金黄色的茶汤里,颇似几个顽皮的少女在泛波的湖面上荡秋千。</h3><div><br></div><div> 我真正地懂茶品茶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儿。90年代末,我在一家上市公司做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经常和一些客户在一起谈生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喜欢上了品茶。江苏人喜欢喝绿茶,尤其是碧螺春。很多时候,我是在南京金鹰大厦的茶座上听着悠扬的音乐,一边品茗,一边和客户谈天说地。我很喜欢苏南人的生意经,似乎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却在谈判中处处彰显细节。记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客户,我的前任谈了几个月也没有谈下来,我半个月就谈完了。半个月喝了三次茶。最后一次喝茶,我把和客户谈判中达成一致的内容梳理了一遍,又把产生分歧的部分记下来,去和客户喝茶。在喝茶过程中,重点沟通分歧,逐渐缩小异议,终于达成共识。谈生意,苏南人喝茶,苏北人喝酒。苏北人也喜欢喝茶,而且基本上也是喝绿茶。但是苏北人是在酒桌上谈生意。苏北人喝酒很豪爽,却说东北人豪爽。苏北人或许不知道,东北人喝酒是用大碗撑门面,一碗酒往桌面上使劲一墩就把人镇住了;而苏北人却是用牛眼杯一杯一杯地往肚子里量,或许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酒。记得有一次我从南京到盐城,再从盐城到宿迁,从宿迁到徐州一路上就被客户用牛眼杯一杯一杯喝倒了!</div><div><br></div><div> 这些年来我几乎走遍了全国的所有的省份,喝过各种各样的茶。我也喜欢刻意地品味不同区域的茶叶。茶叶在生长环境上分高山茶和平地茶;在季节上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其中春茶有“明前茶”、“雨前茶”、“春尾茶”之分。从区域上说,高山茶或云雾茶比平地茶味道香醇,从时令说,明前茶比雨前茶、春尾茶口感清纯淡雅。</div> <h3>  我喝过最昂贵的茶叶应该是太湖产的碧螺春了。那一年我一位曾经在国家某部委任企业处处长的领导到江苏省检查工作,我陪他到常州拜访某管理局的局长,他们是老朋友。告别时,局长送给了我的领导10盒碧螺春,每盒装二两茶叶,我的领导转送我5盒,这就是正宗的明前碧螺春。据说,一盒茶叶的价钱在当时六百元。当时我并不识货,和我在一起的常州区域经理是本地人,知道这种茶叶的珍惜程度。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和我说正想买一种合适的礼物送医院的院长给母亲治病,而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上品碧螺春送给院长正合适,想让我转给他,我一听就送给了他三盒碧螺春,自己留了两盒。回到南京沏了一杯独自享受才知道这种茶叶的名贵之处:一缕淡淡的纯香从茶杯里溢出,从鼻孔慢慢地钻入肺里,而翠绿的叶芽在洁净的玻璃杯内慢慢旋转着舒展开来,翠绿欲滴,春满杯底。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喝过碧螺春,因为我再也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太湖碧螺春,而那种不可名状的香气便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了!</h3> <h3>  这些年来,我究竟喝过多少种类的茶叶我自己也说不清了。但是对于茶叶的好坏,古人有“闻香识人”之说,我也可以用“闻香识茶”来形容对几种名贵茶叶的熟知程度了。但是,所谓的名茶并不仅是我们所熟知的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武夷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信仰的毛尖等。</h3><div><br></div><div> 2003年我曾经去过江西婺源的一个偏僻的乡镇旅游,那里简直就是一个人间天堂,自古人杰地灵,而现实的乡土也是洁净如洗,一尘不染,小镇处处白墙碧瓦,小桥流水,典型的徽州风格。</div><div><br></div><div> 婺源境内群山高耸,云雾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特别适合高山茶的生长,而且没有任何污染。但是这里的茶叶却便宜的令人咂舌。我在一个茶叶批发市场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茶叶——现在应该叫做“原生态茶”没有任何包装,现买现包。我已经忘记我买的是什么茶叶了,我想应该是婺源的名茶——茗眉茶吧 。但我却对品茶的器具记忆尤深,那是一种当地人吃饭用的黑瓷碗。我在那里买了三市斤茶叶,是那种三片叶芽的明前茶,这种茶叶喝起来碧而天然,口味香醇浓郁,无论是色香味还是茶叶的形状都可以媲美上品的西湖龙井——我至今都为婺源人惋惜,拥有荟萃天地之灵气的茗眉茶,却为何这里的人民还很贫穷?据茶叶店老板说:婺源人有着传统的茶文化,喝茶分为三类:文士茶、富士茶和农家茶。文士茶,招待的对象是文士。茶具文雅精致,侍茶者穿中装褶裙,极富文化色彩。富士茶,茶具华丽精美,侍茶者穿绸子长衫,茶席气派华丽富贵,招待对象是富人。农家茶,茶具粗糙古朴,侍茶者农妇装束,气氛质朴无华,纯粹农家的田园风味。我想我用的黑瓷碗的就是农家茶具吧。</div><div><br></div><div> 我曾经非常怀念这个原始的小镇,但是当我后来听说这里已经辟为旅游胜地的时候,我对她失去了兴趣。因为我担心随着商业的开发,这里的茶叶会变味。</div><div><br></div> <h3>  曾经有很多朋友送给我一些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茶叶,可是当我品味这些茶叶的时候,我发现这些茶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而我又不好和朋友明说,朋友还是一如既往地送我茶叶。记得在安徽,一个朋友非要送安徽的特产太平猴魁,据说这种茶叶因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喝过而在当地名噪一时。我拗不过朋友的盛情,只好看着朋友为我买了一斤这种茶叶,当然这仍然是一种劣质茶。</h3><div><br></div><div>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味要求,尤其对于茶叶,我喜欢自己在茶庄里给自己买茶叶。在茶庄里挑选出适合自己口感的茶叶,让老板给我沏上一杯,欣赏着嫩绿的叶芽儿,闻着或淡雅或浓郁的茶香,小呷一口,慢慢品味儿,如此才会买到适合自己心意的茶叶!经验告诉我,越是繁华的城市越是难以买到货真价实的茶叶。这就是我喜欢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寻觅好茶的原因。</div><div><br></div><div> 在贵州的毕节和遵义以及湖北的宜昌,原生态的高山茶都曾经给我带来惊喜,都匀毛尖、湄潭苔茶、遵义毛峰等无一不是绿茶之中的上乘精品。但是在品味这些茶叶盛宴以后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那就是贫苦的贵州山民,“捧着金碗要饭”吃的现状。</div> <h3>  四处奔波的过程中我不仅品尝到不同区域的茶叶,也感受到了不同区域的茶文化特色,比如喝乌龙茶。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喝铁观音,不仅要严格选择安溪产的正宗铁观音,而且“用水、茶具、沏泡、冲茶”等几道程序也非常讲究。所谓的“功夫茶”就是一种对于过程的视觉享受,从而打磨人的心性。若是忽视了这个严谨而繁琐的过程,茶便淡而无味。乌龙茶所需要的沏茶的过程就是创造或营造茶香的必然工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的茶韵儿。古人说,铁观音“七泡”有余香,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是对于传说中的“观音味儿”我至今不知何解。</h3><div><br></div><div> 曾经在一个安溪茶商那里我目睹了精湛绝伦的泡茶手艺,女主人优雅的“兰花指”在我面前翩翩起舞的情景令我陶醉,可谓是“茶不醉人人自醉”。当一杯浓香的铁观音端到面前的时候,我居然把这位体态优雅的女士与一位木匠联系起来,原因就是在我潜意识里木匠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生命的大师。这种联想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从来没有把一位拥有精湛绝伦技艺的木匠当成一位凡人。</div><div><br></div><div> 从市侩看,成都倒是最盛行大众茶文化的一个城市,大街小巷随处看见一个又一个茶肆,随便一个朋友都可以请你到茶肆饮茶。茶肆里一杯茶10至20元钱,到这里喝茶的人基本都是来这里打牌休闲的市民,茶肆老板从中抽取一定红利。我想这样的环境,即便唐代诗人灵一再生恐怕也写不出“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的佳句吧。 <br></div> <h3>  古人之所以把饮茶称为品茗,一定是想在饮茶过程中营造出典雅的气氛,品出茶韵。因此古人才有“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古代的文人雅士对于采茶及品茶简直到了奢华的地步。据说在古代曾经有一种叫做“女儿茶”的艳茶,这种茶是由二八处女采摘明前茶而成。这是极其奢糜与香艳的一种茶道。东坡诗云:“欲将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这种女儿茶的影响而写就。 明前茶是最好的茶,它清纯、甘美、温存、幽芳、醇和。明前茶那透明、晶莹的芽尖一如少女洁净而秀美的体态。 所以,采茶的女子就必须是清纯美丽的未婚二八少女。 更不可思议的是少女并非使用双手采摘茶叶,而是用嘴唇采摘茶叶,然后才将用处子的嘴唇含过茶叶放入茶筐。这样的情景很像蜜蜂采摘花蜜一般。由于茶叶吸取了少女的体香及灵气因此格外香甜芬芳和名贵。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h3><h3><br></h3><h3> 我至今仍然为未能有机会目睹采茶女采茶的风采而遗憾,记得明代诗人高启写有一首《采茶词》内有“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的诗句。当我行驶在云贵川的盘山公路上,透过汽车玻璃窗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坡上,隐现着采茶女忙碌的身影时,我能够感受到茶农的辛劳,也因此更能够体会到《采茶词》中另外几句:“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所表现出来的茶农的辛酸与无奈。</h3> <h3>  中国的茶文化几乎伴随着华夏5000年的文化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被注入了道教的哲学思想。中国茶道强调“物质、行为、精神”方面的三个层次,提倡“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这种思想主要强调了“自我”在饮茶过程中个体精神得到的升华,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著名的全真道教,第二代宗师丹阳子马钰写下一首《长思仁·茶》诗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热心于名利的俗人品味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其实,茶叶之所以被佛教所推崇,是因为茶叶首先成为和尚和道人日常起居中的必不可少的饮品。因此茶叶的起源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茶经》里就有明确记载。</h3><div><br></div><div> 道教的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忘我无为,而市侩的茶道讲究地位与品级。古人按节气时令把茶分为三六九等,主要的目的不仅强调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以生长出不同韵味的茶,而且也指明了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喝不同品级的茶!</div><div><br></div><div> 我对饮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只喝适合自己口感的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喝过秋茶,那种感觉确是和明前茶不同。秋茶的味道芳香中带着一种辛辣,汤色浓郁而回味绵长。我想若是把秋茶比喻为一个人,历经风霜的秋茶便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让我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div> <h3> 在夜阑人静的夜晚,每每端起茶盏之时,品味着不同时令,不同区域,不同滋味的茶叶,心里便会想起形形色色的人与千姿百态的生活,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一种遐想吧!万物皆有灵,作为万草之王的茶叶已经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h3><div><br></div><div> 我想倘若把明前茶比喻为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女,把雨前茶比喻为一个明眸皓齿,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春尾茶便是一个仪态万千,丰腴成熟的的少妇吧?或许在于别人想象成为另外一个事物也未可知。 </div><div><br></div><div><br></div><div> 注:“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诗句中的“枪旗”是指茶树上的一叶一芽,“枪”为叶,“旗”为芽,可以理解为春茶的叶芽。</div><div><br></div><div> 《喝茶有道》写于2011年10月为作者原创(原署名西柳)附录于《九月家园》作者简介:作者一间茅庐,吉林人,曾用名“西柳”。生于1963年。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并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创作纯文学小说,作品散见省市两级刊物。因写作上不能“与时俱进”在大多数作家、作者开始创作“民俗”,“通俗”文学作品期间掷笔至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