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别以工艺当艺术,别把平台当本事,我们永远都是行走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行者。</h3> <h3>一支笔,一把刀,一块泥,追求艺术是一份责任,是一份信念,是一份坚持,或许没有玩职称一样光鲜,没有玩圈子一样热闹,没有玩平台一样赚钱,但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可以在茫茫的大海上看见灯塔,能在无边的静夜里听见花开的声音,</h3> <p class="ql-block">朱泥心经杯,1.5毫米小楷</p> <h3>自书自刻</h3> <h3>书刻文征明草堂十志一至三章</h3> <h3>书刻钟繇宣示表</h3> <h3>书刻王献之十三行</h3> <h3>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h3><h3>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h3><h3>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h3><h3><br></h3><h3><br></h3> <h3>文征明笔意书刻草堂十志章节</h3> <h3>单刀刻2mm小楷金刚经</h3> <h3>参王献之十三行笔意书刻</h3> <h3>参郑板桥笔意书刻</h3> <h3>青瓷作品</h3> <h3>青瓷生坯时双刀效果</h3> <h3>小楷书法作品</h3> <h3>学书之道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h3> <h3>什么打动了你,什么就是你的命</h3> <h3>金刚经全套44页</h3> <h3>以前刻的紫砂印</h3> <h3>朱泥小品壶</h3> <h3>于我而言,艺术内在的渴望从未平静,亦难以平静。艺术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触碰发烫的灵魂。上天赐予艺术的自由不愿被庸常扼杀,然路途坎坷,甘苦自知。<br></h3> <h3>朱泥单刀小字生坯时的效果</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杂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紫砂杯</font></h3> <h3>紫砂小花盆</h3> <h3>刻书画家作品</h3> <h3>艺术永远都不是完美的,所有追求艺术的人,都奔跑在追求完美的路上_____康德</h3> <h3>各种刀法学会以后,不是限制于单刀双刀或什么刀法这些技法上,下刀角度,力度,轻重快慢,对线质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思想,要把功夫用在理解书画上,不同线质用不同刀法去处理,我的追求书画陶刻是要见笔见墨韵见趣味</h3> <h3>“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大致是说“学医三年”的人,往往会狂傲自信,认为天下没有他治不好的病;而“行医三年”之后,他才知道世间许多人原本没有药方可救。</h3> <h3>用刀刻这类风格比较难,线条的厚拙,苍茫,老辣,空灵,尤其表达精神层面透现的文化气息更难<br></h3> <h3>刻历代名家法帖</h3> <h3>一直以為這手藝活要想做好,唯用心,踏實,認真,努力,別無他法,生活中仼何事都該如此,寫此自勉並與各位同道分享,感谢长期以来各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br></h3> <h3>艺无止境,还是要好好学习😄</h3> <h3>文质彬彬,斯成佳器</h3><div> ——评王超鹏紫砂刻字</div><div> 曹隽平 刘兴国 </div><div>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一直强调:“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似乎中国艺术的今朝永远不如前世,这几乎成了一个“魔咒”。</div><div><br></div><div>但紫砂艺术却是一个例外!今天的紫砂艺术非但没有“濒危”,相反世人对她的青睐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何在?其一,审美取向的驱使。当人们倦怠了精巧繁冗的官窑瓷器、紫檀家具,开始以反朴的眼光和乡土的情结选择自我的生活,紫砂材质的天然性和朴素性,以及充满装饰效果的实用性,都吻合了当下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全民美育的提升,更增强了人们对于艺术品多元格调的认同。其二,紫砂艺术品质的特殊性。人们创制器物时总是先质朴而后装饰,这种先质后文的规律,不仅仅是一个装饰时序上的问题,在文质之间更有着深层的美学观照。中国人喜欢吉祥绚烂的热闹,但决不会拒绝“抱素求朴”的雅致。前者是百姓的日常所需,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许色彩;后者几乎是文人的专利,履行着近乎“矫情”的审美规矩。二者不完全对立,但也很难融合。何种器物可以让二美兼善呢?紫砂!孔子在论语中有言:“绘事后素”,强调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程序和媒材的重要性。紫砂在宋代被应用以来,一直成为高端艺术品的重要材料。同时,伴随紫砂器生成的陶刻技艺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块奇珍。据载,元末明初,紫砂器上即有铭刻:“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蔡习沾《丛园霁话》)及至明末,“大彬壶”的出现打开了文人艺术家参与紫砂设计与制作的新风。紫砂是五行的涅槃,再经过文人的润色,必然焕发出别样的生机,进而登堂入室,创造辉煌。其中,知名的如金冬心、郑板桥、陈曼生、吴昌硕等等。</div><div><br></div><div>当代紫砂蓬勃发展,然造型优美者多,具文化内涵者稀。究其原因,虽有书画家的参与,然工艺不精者难以抒发心中之意,善刻者若不通书画之理,则难于表达笔墨之趣,但王超鹏先生的紫砂刻字作品是个例外。</div><div><br></div><div>王超鹏书法初学柳、颜,继学明清诸家,后深研王羲之、钟繇,旁涉汉魏,力图溶入碑意,尤善正书小楷。他长期从事书法与紫砂刻字的实践,书法线条浑厚又不乏飘逸,端庄灵动、宽博疏朗,将书法理念溶进陶刻,运用各种刀法充分表现书法的韵味,努力追求书画与紫砂的有机结合,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div><div><br></div><div>超鹏先生儒雅低调,学养深厚。他从不把紫砂雕刻视做一种技艺,文人的天性让他站在文化的高度将紫砂变成一种精神的承载。刀笔之间充盈着传统的博大和自我的修为。他曾经铭刻过一系列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王羲之《兰亭序》、杨凝式《韭花帖》、苏轼《寒食帖》、米芾、赵子昂的手札等等,其运刀如笔,以传统刀法生动地再现了历代名家法帖的神韵,品类之盛,蔚为大观,丰富了当代紫砂刻字的题材。此类作品,泥质丰富,因艺选材,相得益彰。并且不是简单地将原作摹刻,而是力求用刀表达线质的拙与秀、厚重与轻灵、运笔的提按节奏、正侧锋的转换等,透过刀痕能见到毛笔在物体上运行的轨迹。这种专业功夫绝非一般工匠可以比肩。刀锋游走于凹凸不平的胎体之间,似利锥划沙,虫食木叶,既要克服肌底的阻力,又要锋毫必现不失原貌,抑扬顿挫间传递着艺术家的功力和修为。《兰亭序》的冲和俊美,《丧乱帖》的激越不平,《韭花帖》的散淡简远,米颠的狂放,东坡的厚实,皆一一展现。</div><div><br></div><div>超鹏先生的刻字作品不拘泥于单个门类,涵盖了茶壶、笔洗、笔筒、茶盘等。我最喜欢他的青瓷系列,这类作品在天蓝粉青釉色的器物上,部分施以紫砂,色彩的反差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或如紫云游移于山腰之间,或如玄镜沉置于碧波之底,又似黛峰浮翠,青峦过霞。素白的笔划有如耀眼的星象分布于深沉的河汉,唤起观者的遐想和错觉。恍兮惚兮间,不知是多姿的书法还是情感的笔线。超鹏先生诸体兼善,其小篆取法赵之谦,劲健爽利,俊拔超迈,结体与赵氏相比,更为宽博与旷达。籀书则刚劲浑茫,润泽多姿,不过分的追求“金石之味”,体现了笔意的特质。技法多采用双入正刀,减底浑圆,刮肉剔骨,韵致盎然。超鹏先生最精绝的莫过于紫砂小楷刻字作品,其结体俊朗空灵,丰富细腻的刀法升华了写经小楷的质感。他的《心经》紫砂圆盘,笔笔挺拔,刀刀劲健,触手可感的刀锋,让人联想到艺术家创作的心绪。而整体的静穆之气,更让人体会到他安然坚守的心境,令观者在静赏之后拍案叫绝!技必与艺融,艺必因技彰,紫砂艺术正是有了像王超鹏先生这样的文人创造者,才能更加持久,耐人寻味。</div><div><br></div><div>我们常说这个时代是嘈杂的,艺术是浮躁的。我们在不停的拥有,也在不停的失去,生命中的几分可以让我们真正的把握?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我们至少可以顺其自然,可以漫不经心,可以让更多的细节去填充生活的惨白。留下那份不强求的淡淡美好,一直品味。</div><div><br></div><h3>感谢王超鹏,让我们享受别样的紫砂世界!</h3> <h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h3> <h3>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以善良为贵,修德以布施为贵;行善以孝顺为贵;情感以真挚为贵;待人以诚恳为贵;处事以谦让为贵;学问以通达为贵;言语以简明为贵;行动以稳健为贵,富裕以质朴为贵;贫穷以志节为贵;饮食以素淡为贵;做人以诚信为贵;做事以尽心为贵。获德艺双馨最贵!</h3> <h3>听雨堂陶刻工作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