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从社会情感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无外乎四种情,一种是家人之情,一种是同学之情,一种是同事之情,一种是朋友之情。家人之情是与生俱来的,没有高低贵贱贫富之分,所谓血融于水,是无可替代的。朋友之情是在不断地淘汰组合中形成的,所谓吹尽黄沙始到金,一旦成为朋友,便历久弥坚。同事之情是比较复杂的,人世间那些最丑陋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二面三刀等等往往都在同事间发生,能够产生情谊实属难能可贵。同学之情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情谊,尤以中小学时为贵,他们还少不更事,没有世俗的掺杂,没有利益的熏染,是除亲情外一生中最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情谊。</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与同学之情相伴生的,还有一种师生之情,不管他今后多高位,不管他今后多富贵,即使是十恶不赦之人,也不敢忘了他启蒙时代少年时代的老师,这就是老师一一这个既普通又独特行业的魅力之所在。中国社会总的来说是尊师重教的,偶尔也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很不幸的是,我踏入这一行业时正属于“偶尔”之时,那时社会很看不起老师,结果利用调动之机离开了这一行业。</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但三年半的教师生涯,我与同学们的情谊还是不错的,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现在想来还是颇觉欣慰。</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那会儿比大的学生也大不了五、六岁,加上性格比较随和,和同学们的关系处的很融洽,但正因如此,所以说话没有杀气,老被学生欺负。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故意做个鬼脸引你发笑,一旦笑起来了场面就不可收拾,全班便呵呵大笑起来,甚至此伏彼起达几分钟,当然这是善意轻松的笑。有的笑就怀有恶意,故意气人的呢,比如批评某一人或某一事,越批越僵,和你顶牛,你越气得脸红脖子粗,他越起劲哄笑,为此没少被气哭过。这时我也耍性子,回到办公室罢课,时间长了同学们也过意不去,就会有负责任的班干部过来道歉请老师去上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极少数,更多的还是愉快的时光。比如周末走在大街上,同学们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地叫唤,你就会感觉到老师职业的光荣。遇上端午节、中秋节,同学们会从家里带鸡蛋、糯米果子、中秋月饼等来祝老师节日快乐,你又会感觉到学生们是那样亲切可爱。丰城人是有点“野蛮”,有一次周日我骑自行车上街不小心挨到一辆板车,拉车的大概听我是外地口音竟然要我赔10元钱(那时一月工资才49元),正在僵持不下时,来了三个班上同学,不由分说就用丰城话对拉车的一顿数落:这是我们龚老师,你丁家拉板车就了不起撒!你还要不要到我们老师那里去读书撒!……弄的拉车人恢溜溜地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二件事现在还记忆犹新。一次是初中时学生送甘蔗。丰城是甘蔗的主产地,到了甘蔗收获季节,解放路上、105国道上就会铺上一层厚厚的甘蔗皮,踏上去颇有走在地毯上的感觉。那时,一根手腕样粗比人还高的甘蔗五角钱,甘蔗成为那个季节的主要零食。一天中午,两个男同学掮着一捆(10一12根)甘蔗往我宿舍走来,老远就叫:老师吃甘蔗啰!让旁边的老师笑个不停。另一次是高一时加餐。为了换换口味改善伙食,我买了个煤油炉有时自己烧点菜吃。有一次不记得是什么原因,几个同学买了一大堆菜提来说要在我这里吃饭,下课后来了七八个同学,洗的洗切的切,还将隔壁陈胜辉老师的煤油炉拿来一齐炒菜,把个小小的走廊围了个水泄不通,忙了个不亦乐乎!</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最头疼的是这种学生,成绩一般又不遵守纪律,但他对老师又特热情特礼貌,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比较羞涩见了老师会绕着走,他不但不绕着走还会在几十米外就叫老师的名字,让你对他又爱又恨。有个初中男同学就是这样,家住在学校不远处的江西化工机械厂,个子小巧,聪明伶俐但成绩不太好,上课还爱做鬼脸故意逗老师笑,父母为了叫老师管住他,特地请我上家吃了二次饭,结果吃人嘴软安排他当了个组长,还是管不住自己,没两星期又把他撤了。</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还心生愧疚。还是初中的时候,有个男同学违犯纪律累教不改,有次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将脸打肿了,晚上校长带着学生和家长找到我要求道歉,看着肿的老大的脸我也很难过,当面道了歉,那想第二天一早上早读课时,刚一进办公室,家长带着学生又来向我认错。我想,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中,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如此和谐圆满。这是我三年教学生涯中仅有的一次打学生,但使我一直很愧疚,这位学生好象姓朱,如果还能有机会见到他,我想再一次说声:对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正所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少不更事最可贵,不为世俗和名利。三十年来苦思寻,共叙人间师生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