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欧洲行

喵老爸

<h3>  2018年5月19日至6月8日进行了一次穿越欧洲北南的自由行。从策划到实施费劲周折,然而收获多多,意犹未尽。这次行程以纪念和观光为目的,却有意无意之中观赏到了九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仿佛这次游历就是以寻访世界遗产为目的的,可谓阴错阳差,惊喜无限。于是不得不先以此为脉络,梳理总结此行的文化体验。本篇归纳一下对这几处欧洲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体验😌</h3> <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于世界文化遗产:</b>她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h3><h3>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4类 。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h3><h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世界文化遗产总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h3><h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6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5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1项,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拥有51项世界遗产的意大利。<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下图为世界遗产标志</span></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b>罗斯基勒大教堂是丹麦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也是此行接触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个砌着红砖、具有精细的尖顶的大教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难以忘怀,1995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单。</h3> <h3>自15世纪早期开始,教堂就变成了皇室家族所厚爱的埋葬地,变革运动以来,所有的国王都在这里执掌政权,不仅如此,自中世纪开始,教堂还被用作皇家陵寝,国王哈罗德·Bluetooth, Sweyn Estridsen 河玛格利特一世王后都被安葬于此,这里共埋葬了39位国王和王后,其中许多人都是藏于华丽而精美的石棺中的。1985年,在教堂的西北角建造了一个新的皇家墓地。这里埋葬着当今的丹麦女王玛格利特二世的双亲,即国王FrederikIX和王后Ingrid。</h3> <h3>这个久负盛名的大教堂位于城市的市中心,是罗斯基勒地区的主要旅游胜地,每年来此参观的游人多达170,000人。1000多年以来,这里就一直存在着教堂,因此来教堂旅游堪称是丹麦人自古就沿袭下来的一大传统。如今人们所看到的教堂是由大主教阿波萨隆--哥本哈根的奠基人--于十二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创建的,自那以后,许多建筑风格迥异的门廊和小礼拜堂相继得以增建。如今,教堂展现了800年以来丹麦建筑艺术的最好范例。</h3> <h3>始建于1170年,是斯堪的纳维亚第一座砖砌的哥特式大教堂,它的灵感来自于当时风靡于北欧的哥特式风格。自15世纪起大教堂成为丹麦皇家陵寝。它的走廊和则面的小礼拜堂是直到19世纪末才加上去的。它为欧洲宗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现成的摘要。</h3> <h3>以下是教堂中几代丹麦王室的石棺</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b>丹麦的卡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始建于1574年,1585年竣工。资金来自菲特烈二世国王(1559-1588)对经过厄勒海峡船只所征得的通行税。此堡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建造。宫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铜屋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h3> <h3>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城堡位于丹麦的赫尔辛格市海滨,遥望厄勒海峡对岸,就是属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h3> <h3>克隆堡宫的原址是一座名为克罗的古堡(意为"隅角"),由于地处丹麦西兰岛的尖端而得名。该堡建于1420年,对防止海盗肆虐,保护海上运输起过重要作用。</h3> <h3>丹麦国王菲德烈二世(1559~1588年)选中了这个高墙深壕,环境优美的古堡,决定用征服的船只过境税将它改建为王宫。从1574年到1585年,整整用了11年的时间才全部竣工。宫殿用沙岩石砌成,四周红砖墙环抱,一色的铜屋顶,雄伟壮观。当时为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但菲德烈二世在此只享受了三年,于1588年去世。即位的克里斯钦四世也很喜爱这座古堡,经常在此居住。</h3> <h3>在宫外院的墙上有一块莎士比亚的纪念浮雕像,相传当年莎士比亚就是以卡隆堡宫为背景写下了那不朽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故卡隆堡宫又称为哈姆雷特城堡。该城堡一直是北欧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堡之一。</h3> <h3>现在,克隆堡宫已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大量挂毯,其中有些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一些名画瓷器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用羊毛和丝线织成的奥拉夫国王肖像挂毯,此毯是"百王像"系列挂毯中的一幅,王国委员会厅中的挂毯也精美绝伦,堪称国宝。</h3> <h3>海上遥望</h3> <h3>卫星俯瞰</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b>来到德国慕尼黑,再次游览了新天鹅堡(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它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b>这里可能是不少人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世界文化遗产😉。</b></h3><h3>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ü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新天鹅宫是罗马建筑风格,并模仿德国中世纪骑士城堡的样式。宫内房间里的壁画取材于古代历史事件、英雄传奇、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歌剧。路德维希二世酷爱天鹅,在起居室里放了一个实物大小的白瓷天鹅,使这座宫殿更加名副其实。<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面的全景图来自网络,这个拍摄视角很难到达!</span></h3> <h3>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h3> <h3>路德维希二世天性敏感善变,在位时一直生活在浪漫的帝王梦和现代的君主强权之间。他的众多城堡均位于巴伐利亚高地上,点缀于阿尔卑斯群山峻岭间,无不弥散着未能实现的王权的梦境,古老悠长,超凡脱俗。这位国王一生致力于实现他心目中理想的建筑典范,新天鹅宫和林德霍夫宫都是他的杰作,但他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旧天鹅宫度过。林德霍夫宫是他的狩猎行宫,至于新天鹅宫,他只住了170天就因建造城堡耗费太多的钱而被国会放逐。<br /></h3> <h3>新天鹅宫的建筑草稿并不是建筑师画的,而是剧院的画家和舞台设计者创作的,因此新天鹅宫具有童话般的梦境气氛。据说宫殿完工后,路德维希二世就从他的好友瓦格纳创作的音乐剧《天鹅骑士》中得到灵感,将宫殿命名为新天鹅宫。</h3> <h3>遥望城堡背后跨越峡谷的玛丽铁桥,在那里可以一览城堡和周边的全貌…风景那边独好!😉</h3> <h3>世事沧桑,如今德国人把路德维希二世的梦变成了现实,耗费巨资建成的新天鹅堡成为德国旅游业赚钱的大户,德国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h3><h3>城堡充满了路德维希二世策划与设计的思想:铺张与绚丽。单是他那张后歌德式的木雕床,14名木匠就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城堡内不乏以天鹅为主题的装饰。对路德维希二世而言,天鹅象征着纯洁,于是,从壁画、门的把手到浴盆都可以看到天鹅美丽的身影。</h3><h3>游人可以在山麓乘坐马车上山也可以徒步欣赏那一路奇花异草上山,去探访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堡。只见城堡建于三面绝壁的山峰上,背靠阿尔卑斯山脉,下临一片广阔的大湖 背靠 显得尤为神圣而庄严,全约70米.城堡四角为圆柱形尖顶,上面设有了望塔.新天鹅宫内部装饰极为豪华,有彩色大理石地面的舞厅,金碧辉煌的大殿,有名贵的古董,珠宝和艺术品,还在那里静静的等待那国王的梦想和永远不能上演的瓦格纳的舞台剧。</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说来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回来后反复核对,发现新天鹅宫目前并没有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只是一个备选项目!不过,名声在外的童话构型,让这里斐声世界,成为德国最诱人的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绝不是以游客多少作为评判标准的,过分炒作世界遗产旅游价值无疑是大错特错😎!</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四、</span>乘火车<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穿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北部城市维罗纳,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临阿迪杰河,威尼斯以西114公里。它是葡萄酒、水果和大理石的集散地;工业以纺织、机械、铁路器材、食品为主。该城市有古代罗马的圆形露天剧场和许多造型精美的教堂。2000年,维罗纳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录。</h3><h3>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和最荣耀的城市之一,拉丁语的意思为"极高雅的城市"。如今的维罗纳有26万居民,是威尼托地区仅次于威尼斯的第二大城市。它所处的位置非常理想,气候也格外宜人。</h3><h3><br /></h3> <h3>维罗纳盛产葡萄酒、蔬菜和水果,还有著名的维罗纳大理石,维罗纳的确是一座非常高雅的城市,她拥有无数的自然美景,河流、山丘、依山的佳尔湖。她更拥有许多著名的纪念性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城镇美景。维罗纳也被称作是爱之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h3><h3>维罗纳城内有一条起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阿迪杰河(River Adige)在城中形成一条弯曲的"S"形,蜿蜒曲折,静谧安详,倒映着中世纪的古老城墙,美妙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使这里充满迷人的魅力。</h3><h3>维罗纳北靠阿尔卑斯山,西临经济重镇米兰,东接水城威尼斯,南通首都罗马,自古就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意大利和欧洲铁路、公路相连通的主要枢纽,因此有意大利的门户之称。</h3> <h3>维罗纳跟意大利众多古城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驻防地,城中现有的古罗马建筑大多建立于此时。至今,维罗纳城中心的交通干道依然保留着古罗马时代的网状结构,罗马时代的三条主要大道:奥古斯图斯大道、高卢大道以及波斯突米亚大道都要经过维罗纳。由此,维罗纳被视作意大利第二大的古罗马化城市。</h3> <h3>维罗纳圆形竞技场(&nbsp;露天剧场)建立于公元1世纪奥古斯特王朝晚期,在古罗马剧场中,规模仅次于罗马斗兽场和坎帕诺圆形剧场,是全意大利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罗马建筑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维罗纳剧场是一座椭圆形的建筑,高大宏伟,长138米,宽109米,高30米,上下两层,各有72个拱门。观众席是石砌的阶梯,由下往上,逐级升高,共有40来级,能容三万多人。剧场中央的椭圆形平地,长73米,宽44米,是古代的舞台;演出时,在这里搭上木板,放上椅子,就成了票价最贵的"池座"。其具有椭圆形平面构图,其外墙两门之间的边长距离为138.77米,在其原来是角斗士献武的内部,长中轴线直径为73.68米,短中轴线直径为44.53米。阶梯看台共45级,每级高度平均为45厘米。</h3> <h3>维瓦尔第在此地上演过歌剧,莫扎特14岁第一次访问意大利,也曾在此登台献艺。</h3><h3>大约在1856年和1859年,有人曾启用这座古老的罗马剧场,上演罗西尼和多尼采蒂的歌剧。但演出形式,却是在1913年才确立下来的。歌剧演出多是茶花女,阿依达,拿布果等传统歌剧。这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夏季歌剧节而享誉全球,中国观众熟悉的古典歌剧《图兰朵》就是这里演出的经典剧目。</h3> <h3>城内至今依然保存着从古代、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建筑,如著名的圆形竞技场(斗兽场)、大圣泽诺大教堂、独特的哥特式风格的贵族墓园和大量纪念碑。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座写满仇恨和战争历史的小城一直被人们看作军事重镇、历史古城。</h3> <h3>维罗纳的闻名,还源于风靡全球的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传说中维罗纳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场所。 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小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朱丽叶的故居。院内正面竖立着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塑像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带哀怨。由于传说触摸塑像的右胸能带来美好的爱情,如今朱丽叶塑像的右胸显得尤为锃亮。</h3> <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五、</b>马泰拉(Matera),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马泰拉省首府,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由于不少的电影在那儿取景,因而在意大利的旅游业成了一个闪亮的风景线。马泰拉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被称做"sassi"的洞窟石屋,尤其独特闻名。这里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来到这里是一次偶然,行程计划中原准备去看看名声在外的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小镇的Trulli,意大利语"Trulli"是"单个圆顶房子"。结果船上的那条旅游线路居然客满!失望之际看到了这条线路还可以预定,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不太情愿地来到了马泰拉😊。结果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具一格!</span></h3> <h3>马泰拉是一处在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范例,并且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极其协调。第一处居住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后所建的住宅区则证明了人类史上一系列的光辉历程。</h3> <h3>在新生代,由于气候条件的进化,马泰拉出现了永久性的村庄。在马泰拉地区,毁林使人们随季节把牲畜在山地和山谷的草地之间迁移。有裂罅的地带给人们提供了居所,受到喜爱。青铜时代,新的工具更易于开凿石灰岩层,窑洞开始在各处建立。乡村的祭所在水库周围建立。</h3><h3>4-5世纪,希腊的殖民统治散布了知识与政治观点,自发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组织的网络系统。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城镇。公元前3世纪马泰拉经历了罗马征服和其后的一系列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征服,马泰拉地区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建立在对水利用建设上的城镇系统,直到18世纪还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窑洞居民进行迁移,确认有1600户穴居人口。后来,人们又开始重新开凿窑洞,因为很多人喜欢居住在里面。</h3> <h3>数层的石屋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顶是洞室最基础的建筑。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与菜园交融在矿物地形里。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h3><h3><br /></h3> <h3>马泰拉的岩居已发展的十分完善,并且已一直延续了200万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窑洞居住的例子。马泰拉的"sassi"及其公园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及地理环境综合风貌。一个富于传统的村落与映证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br /></h3> <h3>一处典型石屋改造的博物馆,让人们真实体验历史上的洞窟人家的生活场景</h3> <h3>马泰拉还因好莱坞影星梅尔吉布森2002年制作的轰动影坛又备受争议的影片《耶酥受难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外景地扬名四海。</h3><h3>艺术,饮食,葡萄酒是意大利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所建立在洞穴内的教堂中,可以看到最原始的作坊,它是后来被改建成的。</h3> <h3>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这处遗产项目之前闻所未闻,是一个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文化遗产…2019年,这座小城将成为"欧洲文化城市",届时这里可能会名冠全球,拭目以待😍</h3> <h3><font color="#b04fbb">六、</font>希腊的科孚岛(英语:Corfu)是伊奥尼亚海岛屿,属希腊克基拉州。科孚岛面积580平方公里,是爱奥尼亚群岛中第2大的岛屿,隔科孚海峡与大陆相望。</h3><h3>此岛是爱奥尼亚大学的所在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此岛出生。克基拉岛曾先后被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所管治。其中威尼斯共和国曾统治岛屿由1401年至1797年,克基拉岛时称"威尼斯的门户",奥斯曼土耳其曾多次侵略该岛,如1537, 1571, 1573和1716年土耳其海军和陆军就曾围困岛屿,但均以失败而终。当时克基拉岛可被视为西方文明抵抗鄂图曼的堡垒。</h3><h3>1864年英、法、俄三国和希腊签订伦敦条约,正式将克基拉岛在内的爱奥尼亚群岛主权归还希腊。 现今克基拉岛是一个热门的旅游胜地。在2007年,岛上克基拉市的老城区因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的推荐而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h3><h3><br /></h3> <h3>科孚岛(希腊语∶Κέρκυρα;英语∶Corfu),现代希腊语作Kerkira,拉丁语作Corcyra。是位于希腊西部伊奥尼亚海中的岛屿,希腊语称克基拉岛,属希腊科孚州,隔海峡与阿尔巴尼亚相望,是伊奥尼亚群岛的第二大岛,也是群岛最闪亮的明珠。科孚岛面积580平方公里。岛长58公里,最宽处27公里。先后为科林斯、雅典、罗马、威尼斯等占领,一直是外族入侵的目标。1864年始归入希腊版图。岛上植被繁茂,到处是橄榄树丛,松树、枞树、无花果树、柑橘林和葡萄园,沿岛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沙滩,气候宜人,自然景色优美。首府科孚位于岛东岸,保留有中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双尖塔城堡。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国尤其是英国游客,因为这里还是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的出生地。</h3> <h3>1864年始归入希腊版图。岛上植被繁茂,到处是橄榄树丛,松树、枞树、无花果树、柑橘林和葡萄园,沿岛周围有许多美丽的沙滩,气候宜人,自然景色优美。首府科孚位于岛东岸,保留有中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双尖塔城堡。</h3><h3>科孚城的考古博物馆里藏有印着蛇发女怪头像的三角墙,它曾摆在古城帕勒奥波利斯公元前6世纪的阿特密斯神庙中。在古希腊艺术中,这件作品无与伦比。</h3> <h3>该岛地处希腊与意大利之间,从来就是东西列强的角逐之地。曾先后被哥德人、伦巴底人、萨拉森人以及诺曼人侵占,西西里国王及意大利城邦热那亚和威尼斯曾为夺取该岛而发动战争。1807年被拿破仑帝国侵吞;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沦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地,由于英国殖民统治受到岛民强烈反对,1864年英国人不得不将它和爱奥尼亚群岛一并归还给希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大利和德国军队占领。市内绝大多数建筑和古迹均毁於1943年的战祸。幸存的一座故宫现辟为博物馆。1944年该岛再次归还希腊。1953年的大地震毁坏了爱奥尼亚群岛中南部的许多岛屿,唯独科孚却得以幸免</h3> <h3>科孚城南10公里处的格斯图里,有1891年奥地利王后伊丽莎白(即茜茜公主)修建的宫殿阿希里翁。宫殿为佛罗伦萨风格文艺复兴样式。居高临海而建,地理位置优越,内部装饰豪华。</h3> <h3>茜茜公主崇拜的希腊神话英雄形象,被用来装饰她的夏宫,&quot;英雄&quot;身影在这处宫殿和花园中无处不在</h3> <h3>科孚城(科基亚)的北边有老港口和旧贸易市场。前者至今靠来自希腊大陆的轮船,而后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科孚城的南边是卡诺尼,从这里可俯瞰风景如画的庞迪克尼希岛。南北之间是漂亮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狭窄的街道、小型广场以及教堂。各式各样的商店应有尽有。像皮制品店、饭店、冰琪凌摊、杂货店、珠宝店等。</h3><h3>建于16世纪的新港比老港口的老港口和城市之间有一片开阔的空地。这样,敌人在进攻时就无法藏身。如今,这片海滨成了绿地,岛上的居民在此处打扳球,这是英国人统治期间留下的传统,那时科孚是英国的保护地。</h3> <h3>  <font color="#b04fbb">七、</font>位于克罗地亚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它建于公元7世纪,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城市,有"城市博物馆"的美称,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古名"拉古扎"。克罗地亚东南部港市,最大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位于风景绮丽、气候宜人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石灰岩半岛上。倚山傍海,林木茂盛,是具有中世纪风貌的古城。人口3.1万。建于公元七世纪。中世纪为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共和国中心。1815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8年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铁路通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等地。工业有食品、丝绸、皮革工艺品等。多教堂、钟楼、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和艺术珍品。有海滨浴场、疗养院。每年夏季在此举行"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h3> <h3>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至今仍保存着14至16世纪建的古城堡,分别体现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里已经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游客理想的旅游和疗养胜地。</h3> <h3>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克罗地亚最大的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和海港城市,历史上是有名的商业、海事中心,杜布罗夫尼克大公府座落于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东侧,是城内最具代表性的主要建筑。历史上曾是“共和国”政府所在地。府院建于15世纪,古朴典雅。府内既有办公场所,又有火药库和监狱。因火灾地震,府院历经多次毁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哥特式风格,同时融入巴洛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h3> <h3>杜布罗夫尼克建立于公元后7世纪,靠近巴尔干半岛,与意大利半岛相对,面积979平方公里。在达耳玛提亚海岸上向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开放着,它的港口避风,被很好的保护着。杜布洛夫尼克最初是被拉丁语族的本族人占据为军事岛屿,她在第二个中心处-拉古萨-被海湾分成两部分,这就是斯拉夫和它的对立派。航海和经商是它的主要活动。12世纪,斯拉夫人在这里建立独立的杜布罗夫尼克城市共和国,</h3> <h3>这里最初为拜占庭帝国统治,后归属罗马帝国。历史上作为商业、海事中心,现为克罗的亚最大的旅游中心和疗养胜地和海港城市。 公元前18世纪,阿勒颇是一个重要王国的首都。在公元前16世纪,前1595年左右,她作为巴罗尼亚的一部分,成为战利品,被希泰族从阿纳托力亚夺走。</h3> <h3>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有14~16世纪建的古城堡,建在一块突出海面的巨大岩石上。城堡用花岗岩砌成,厚5米、高22米、长1940米,墙外有护城河环绕,东面是陆地,西面临海。城墙上修有许多角楼和炮楼。城内完好地保存着14世纪的药房、教堂、修道院、古老而华丽的大公宫及壮观的钟楼。沿着山坡一排排红瓦小房等古欧洲建筑夹杂着高大的旅馆,五光十色,犹如一串串小珠。这些古建筑具有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罗克风格,风格迥异。街道和街灯的式样也是中世纪的,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城市。每到中午12时和晚6时,城堡内36间教堂的钟声齐鸣,钟声回落在古城堡内外,悠扬悦耳。新城建于中部滨海缓坡上,有现代化剧院、富丽堂皇的旅馆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这里的岛屿星罗棋布,林木茂盛,海水清澈,阳光充足,海岸风光旖旎,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杜布罗夫尼克素以艺术珍藏丰富和文化发达驰名,赢得了"斯拉夫的雅典"的称号。在一年一度长达45天的"杜布罗夫尼克之夏"戏剧节期间,有40多个露天剧场,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为布景,上演国内外众多的古典戏剧等精彩节目。因此,这里游人如织,旅游业十分发达。</h3> <h3>古城幽兰隐蔽的小港湾</h3> <h3>坚实的城墙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古城已经成为克罗地亚的旅游名片之一</h3> <h3>如果乘坐缆车🚡登上背靠的山顶,就可以一览古城全貌,我们时间有限,不曾一览这一盛景,只能借用一张网络照片感受一下它的样子了。在此感谢此图的作者👍👏</h3> <h3><font color="#b04fbb">八、</font>威尼斯(Venice)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区的首府。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进行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h3><h3>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倾泻着温柔。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h3> <h3>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h3> <h3>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意大利语"GONDOLA",又译为"刚朵拉"或"冈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1094年文献记录,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h3> <h3>贡多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像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贡多拉的外观设计原本是各式各样的,16世纪时的贡多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着缎子和丝绸、雕刻精美的贡多拉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的风气,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的贡多拉也是统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被装饰成花船。</h3><h3>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像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到了18世纪,这种威尼斯尖舟的形状和大小会慢慢地固定到我们21世纪这个样子。</h3><h3>21世纪的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从前的贡多拉的中间船舱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船篷,用来给旅客遮阳挡雨,有的船篷上面开有小窗和小拉门。后来这种船篷也消失了。</h3> <h3>威尼斯建筑的方法,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h3><h3>有人说,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h3> <h3>威尼斯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h3> <h3>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新航路开通,欧洲商业中心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h3> <h3>著名的叹息桥</h3> <h3>姆拉诺岛上的玻璃制品享誉全球</h3> <h3><font color="#b04fbb">九、</font>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多魔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米兰的主座教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二。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965年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市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h3> <h3>米兰是中世纪早期意大利境内兴起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之一.公元1158年和1162年在同神圣罗马帝国的两次战争中,整个米兰城几乎全部毁坏,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到了14世纪后半叶,米兰又成了米兰国的首都。公元1796年,米兰城被拿破仑占领,次年被建为米兰共和国的都城,一直到公元1861年并入意大利王国。</h3><h3>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一大都会,伦巴第大区的首府,米兰省的省会,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经济首都”之称,也是艺术的摇篮和许多天才人物的故乡,更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故乡,因此被认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市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约235万,海拔122米,大都会区人口755万,建成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都会之一。处于阿尔卑斯山前的波河平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h3> <h3>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规模雄踞世界第二,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在这里达芬奇·布拉曼特曾为他画过无数设计草稿,为使得大教堂更加壮丽。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 大理石山。米兰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堂,米兰教区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区。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他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h3> <h3>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兰的象征"之美称。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由米兰望族吉安·维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1805年拿破仑曾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被安装,才算全部竣工。</h3> <h3>1386年,在米兰的第一位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 Ⅲ)怂恿下,这座教堂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希望这一举措能感动上帝.赐他一个男性继承人。上帝施恩于他,可就在15世纪早期,维斯孔蒂的后代——残暴的乔瓦尼·马里亚在上台后不久就遭暗杀。<br /></h3><h3>这一建筑工程持续了约5个世纪,完工前的装饰润色是于1809年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完成的。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筑,开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参拜。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h3><h3><br /></h3> <h3>这是圣巴塞洛缪San Bartolomeo Flayed (1562)的大理石雕塑。作者:马克·达格拉特(Marco d'Agrate)。这位圣徒是被活剥皮的,这件雕塑作品的人物身上正披着他自己被剥下来的皮。这件雕塑作品不仅震撼心魄,又充满艺术美感,是件不朽的作品!</h3> <h3>堂内还藏有许多艺术珍品和米兰名人的陵墓。 一直以来一些闻名的神父,选择了安葬在大教堂之下,所以米兰大教堂可以堪称神圣的圣殿。教堂大厅供奉着十五世纪时米兰大主教的遗体,头部是白银筑就,躯体是主教真身。</h3><h3>祭坛是哥特式建筑的装饰重点。殿内的大祭坛是佩莱格里尼于1581年设计的,四周设5尺高栏,正中圣体龛外有8根镀金铜柱,支撑着一个凯旋基督铜像的顶盖,将他罩于其中。其下由四个小天使抬着。</h3><h3>祭台后共有4座大型风琴造于1542年,1939年扩充,成为一个有180个调音器、1.3万个音管的大风琴,声音柔扬悦耳,雄浑有力。</h3><h3>传说屋顶藏有一枚钉死耶稣的钉子,教徒们为纪念耶稣,每年要取下钉子朝拜三天。当时著名科学家和画家达·芬奇为取送这枚钉子而发明了升降机。</h3><h3>屋顶上还有一小洞,地上固定着一根金属嵌条,每天中午阳光由小洞射入,正好落在金属条上,被称为"太阳钟"。建于1786年,300多年每天都可准确地标出正午时分。</h3> <h3>米兰大教堂整个外观极尽华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之一。 整个建筑呈拉丁十字形,长度大于宽度。米兰大教堂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h3> <h3>教堂前的广场建于1862年。中央是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骑马铜像,广场右侧黄色建筑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王宫,1778年建成,现在已辟为当代艺术博物馆。</h3> <h3>在米兰大教堂广场左侧有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建于1865 -1877年长廊呈十字形,长196米,宽47米,高47米廊顶呈拱圆形,顶上装有彩色玻璃棚。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马赛克图案。巨大的拱形建筑富丽堂皇,长廊内有装璜考究的金银首饰、时装、礼品店、餐馆,咖啡厅和书店。</h3> <h3><b>后记:本篇相关文字资料多从网上收集。这几年,陆续游览了欧洲不少世界文化遗产,在此也做一个汇总…</b></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北欧和德国</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葡萄牙和西班牙</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意大利</span></h3> <h3>相关美篇游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