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 暑假的第一个周末,是阳历的七月七号,可不是阴历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我们正能量骑行团组织了这次骑行定陶、曹县和商丘古城的活动。昨天五点我们在历山红绿灯桥头集合出发,历经什集,小留,菏泽,定陶,曹县→商丘古城。我们一行十四人,经受了烈日的爆嗮,夏雨的洗礼,两天的行程,骑行里程四百一十公里,看了无数个景点,大家虽很疲惫,但都毅然坚持下来,没有一个人掉队。我们名符其实的是一个正能量的骑行队伍,特别是骑行团里有两位巾帼英雄,我要为她们点赞,她们真的了不起,这是一次难忘的骑行经历。我们累并快乐着,我们享受着和大家不一样的苦乐人生。</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集合出发</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只有群主才能享受到的待遇</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归德府,治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始得名归德。绍兴二年(1132年),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降为归德府,是归德府设置之始。金天兴元年(1232年)十二月,金哀宗迁都归德府,蒲察官奴发动归德政变在归德之战中大败蒙古兵。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撤销归德府。归德府设置将近八百年之久。</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壮悔堂是商丘古城景点之一。记载风流才子侯方域,秦淮名伎李香君,邂逅在风雨飘摇的金陵城,郎才女貌,二人一见钟情,彼此倾心,不久侯方域纳李香君为妾,本来是一段天作之合的完美爱情,却因李香君的身份不为侯家所容,被赶到城外居住,最终含恨而死。侯方域伤心欲绝,又忆起自己生平的遭遇,感叹悔恨之事甚多,于是把自己的书斋更名为"壮悔堂",不久便郁郁寡欢而病逝,为中国古典名剧《桃花扇》写下了一个悲情的结局。</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范仲淹(989年—1052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造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归德府文庙坐落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商丘古城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55年至1559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孔子周游列国,回到祖籍宋国老家商丘时,曾在此讲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此修建了文庙。归德府文庙,与全国其他文庙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大成殿颇具有豫东建筑的特点,是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文庙中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3间,9脊6兽,飞檐挑角,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浮雕斜撑,红墙绿瓦,雄伟壮观。文庙东侧还有一树围达4米多的千年皂角树,院内的孔子及其弟子的雕像。</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八里湾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曹县县城东南部的八里湾水库。因距老城区八里得此名。是由古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低洼潭坑,经几届政府开发建设,现已配套了水利设施,水位深浅可任意调节,水质良好、土壤肥沃。该水库地形特殊,它四面环水,水库的形态是:中心岛110亩,岛外环水500亩,水外围堤200亩。新开挖两坑塘300亩。库区共有水陆使用面积1200多亩。水利、电力设施齐全,各种房舍100间,是人们较为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深受县内外游客的青睐。</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位于菏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原古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古代重要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尧、舜时期为古陶国。<br></font><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济阴郡,后又改为定陶国,东汉时不久又改为济阴郡。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界鼻祖“,死后葬于陶。《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据《说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仿山旅游区位于定陶县城北6公里处,为国家AA级景区。仿山是西周曹国国君墓群地,属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分封天下,封其弟振铎于曹,建曹国,都陶丘。公元前487年,曹亡后,曹民怀念故国,便在仿山建造曹伯祠,供奉祭祀。曹伯祠屡圮屡建,延续不绝。唐宋以后,仿山陆续建造寺庙道观,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庙宇达4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风景寺庙园林。</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阿谷停云的故事<br></font><font color="#ed2308"> 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自卫过曹适宋,途经曹陵仿山,在此留下了“阿谷停云”的美丽传说。</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孔子居卫时,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羞辱,心情郁闷。南子,宋国美女,卫灵公夫人,名声不好。她和一位叫宋朝的男子有私情,卫灵公年老昏庸,为了稳住南子夫人,干脆把她的旧情人也接到卫国。南子实际上操纵着卫国的大权,“欲与寡君(卫灵公)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史记•子世家》)。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不得已会见了南子。弟子子路认为孔子会见南子有悖于礼,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上天会厌弃我!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出游,与宦官雍渠坐在同一辆车上,却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上一路陪行,招摇过市。孔子对卫灵公嗤之以鼻,“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孔子受到侮辱,愤然离开了卫国。</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孔子一路情绪低落来到曹国,路经曹陵仿山,便在山谷树林下休息。山谷中树木葱茏,微风习习,清泉汩汩,溪水潺潺,置身谷中,顿觉心旷神怡,郁闷烦恼即刻烟消云散。在山谷深处,孔子发现一村姑正在溪流边浣纱。刚刚经受南子之辱,老夫子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更是坚信不移。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孔子命弟子子贡与村姑搭讪,从言谈举止上观察女子的德行。通过试探发现,虽是一乡野村姑,但举止稳重,懂礼仪,知操守。孔子认为村姑是个素有教养、通情达理、品行高洁的人,与南子形成鲜明的对照,甚为感慨与欣慰,随口吟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是《诗经•周南•汉广》里的句诗,意思是说:南方有高大的树木,不可在下面休息;汉水上有品德高尚的淑女,不可随意去追求。恰在这时,山谷上空飘来一朵白云,孔子触景生情,叹曰:“阿谷停云也。”</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阿谷停云”的故事在定陶一带广为流传,百姓把仿山阿谷视为圣人莅临的“圣迹”。清代名士张彦士《阿谷停云》诗赞:“菏水风清罢杵时,晴岚叆叇锁山眉。只今惟有浣纱石,犹带尼山化雨澌。”</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范蠡,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春秋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以经商致富,逐成巨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font><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