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情缘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十年文革、上山下乡,既同学习又同遭遇,既温馨又坎坷。
历史的真实往往通过它的细部得到反映,老照片,就保存了真实的历史瞬间。


离校24年后,我班同学于1992年4月12日在双塔茶室第一次聚会。

1995年5月28日在生资公司聚会。邀请查楠冠老师参加。

1998年4月18日在曲园乐知堂聚会。

2004年12月12日在市教委基建办公室聚会。

2008年10月18日离校40周年回母校。

2010年12月12日在富丽华大酒店,林晓芳同学为全班同学过60岁生日。

2013年10月18日离校45周年在大鸿运酒店聚会。

我班同学在母校百年树人石碑前。

在瑞云峰前。

在西花园。

回到原初二(4)班教室。

老同学相见叙旧情。

同学们欢聚三山岛。

殷祖民邀请同学游览千灯古镇。
金文渊和薛坤元也邀请同学们聚会,可惜当时沒有留影。



姜仙萍同学保存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资料。
一、原江苏师院附中驻校工宣队、驻校解放军、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12月6日发出的“喜报″。
二、原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12月11日发出的“批准通知书"。

接到下乡"喜报″和"批准通知书"后,同学们摄影留念。
在教学楼前。其中左二崔锡明、左三侯星燕已故。

在西花园。

在虎丘塔前。

下乡之后。 .
朱耀东、王迅雷同学在田间。

姜仙萍、张岚同学与家人在知青小屋前。

回城后,我们两次重回陆杨(原陆桥公社)。






上学时,我们有老师。
班主任老师查楠冠。

语文老师温渊。

部分同学拜访温老师夫妇。

同学们与查老师、温老师在图书馆前合影。

全国办成一所大学校时,我们有老师。 .
后排左五手持毛主席语录本的是工宣队员徐鹤鸣。

下乡时,我们有老师。
后排左二是原陆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陶其扬。

54年过去了,看到自己的老照片,不胜沧桑之感——然而,我们仍然是“五四青年″——否定之否定的"老青年″!

















































.

同学情不同于夫妻情,沒有谈恋爱的过程,而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仳离。同学情,一旦建立,便是一世情。
二00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我班同学第四次聚会时,王鑫生抄录了陈立夫先生于九十寿诞日谈长寿之道的“四个老” ,即:老健、老伴、老友、老本。
在今年的一次同学碰头会上,有同学提出了“古稀三平知足论″,即:平和的心态,平淡的生活,平常的人生。足矣 !
词曰:
同学关系一世情,
四老三平乐余生。
从心所欲不逾矩,
承天再续五十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