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龙眼走线回来己有些时日了,一直在理疗康复中,以至于装备都还堆放着,懒得洗。龙眼徙步队员:巧玉、云淡风轻、顺其自然、嫣红、阿友和我(小武哥因家有要事临行前退出)6人于6月8日启程,计划反穿龙眼后接着走九架海或贡嘎。龙眼反穿到达耙子桥尾哑口因雪受阻撤返,行程中我身体出现状况,出山后我和阿友、顺其自然、嫣红四人返程,巧玉和云淡继续贡嘎。龙眼之行是我经历过的最艰难的线路,最危险的线路,希望永远是维一的一次刻骨铭心的苦旅……</h3> <h3>龙眼地理: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卧龙镇——小金县日隆镇区域。</h3><div>龙眼由来:龙眼由驴友根据地形命名,景观处数十条飞瀑从5000多米的雪山山腰处重叠飞流而下,小的几十米高、大的上百米,其中一处自山腰一洞中喷射飞泄,落入下级石台分成几股,再落,再分,一瀑三跌,飞瀑击石成潭,形如碧眼,颇为壮观,其形态如龙吐水,故取名“龙眼”。</div><div>龙眼风景:全线集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高山峡谷,溪流飞瀑,雪山海子一线全景(端午后,7月中下旬最佳)</div><div>龙眼线路:2007年驴友请药农带队首徙,至今十年,固定经典线路为日隆至卧龙,全程63.9公里,行程6天,每天行程约8-10小时。也可以日隆进耙子桥峡谷出的3-4天线;还有龙眼-四姑娘山-理县连穿22天线的等等线路,这是逆天强驴干的事,不多赘述。</div><div>龙眼线级:驴界评论,龙眼穿越为四川四大经典线路之首,有海拔高度,有强度,有难度,是一条超级虐线。正穿从海拔3100起步至3950不轻松;反穿从2050攀升至海拔3900米,一天内全装拔高1850米,强度又加一成。龙眼的高落差,其强度和难度是常规徙步线中不多见的。能走龙眼线的都是强驴中的战斗机!!当然,逆天强驴就另当别论了!!!</div> <h3> 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冒咳嗽引发高反,陷入危及生命境地,差点永远的留在哪里,这次经验的积累,冒险的行动,代价太大了。</h3><div>审视过往,回眸历程,扪心自问,得之所幸,失之所以……</div> <h3> 徒步第一天,6月10日,天气,多云:7点后各自悠然的下楼吃早餐,快7点半时,酒店老板看我们还没有要走的意思,着急地提醒说:你们还不赶快走阿!别的队都是天刚亮就走了的,走得这么晚,天黑前你们能赶到营地吗?我们笑着应到,没事,我们7点半走,傍晚7点能赶到你范家牛栅营地(范家牛栅是龙头源酒店老板家牧场,海拔3650米)</h3> <h3><font color="#010101">7:30分按预定时间从卧龙关村启程,徏步登山口就在龙头源酒店斜对面,是一条从菜地穿过的田基路,为了防止牲畜破损庄稼,田基路的两边用铁网做篱笆把地块围了个严实,地里种植着土豆,包菜和兰花豆,长势茂盛。过了菜园地,穿过山坡上面一片人工杉林便是一段山坡畜牧场地,上升海拔在600-700百米,整段缓坡以草皮为主,视野空旷开阔,山下的村庄、公路、入住的酒店清晰可见。看似不长的草坡,左上升右横切的绕,将近中午才走出村庄的视线。</font></h3> <h3>牧场杂乱的轨迹路网归结于右侧登山路口,维一的一条道在高山原始针阔叶混合林中攀升,由于此路也是进山的牧道,山路湿润,虽陡但比较宽,林间树技上挂荡着苔丝,常有朽木挡道,遮天蔽日的感觉倒也凉爽。12:02分爬升至海拔3200米时路餐,歇息的地方两棵数百年的红杉,树下一堆烧剩的残灰焦枝,边上有倒卧的枯树可座,阳光穿透密林细碎斑驳的洒落地面。手机居然还有网络信号,队友们给家人报了个平安,巧玉给群里来了个直播。12:30起包上路,密林一路无水源补给,直到出了高山林区,离石槽垭口约1小时路程的地方才有水源,水源在碎石路间滤出,不用刻意寻找,路过就能看见,山友用矿泉水瓶作了接口,取用非常方便,泉水清澈甘甜,口感真的很好。补好水等齐队友继续赶路,此时海拔应该在3600以上了,行进速度不是太快,我走在前队并有意放慢了步伐,以保持队伍不至于拉得太远。海拔高了山坡上只有低矮稀疏的灌木和蓝天白云下满坡的黄花,一阵云雾掠过,朦胧的花,朦胧的坡,朦胧的人,朦胧中透着云开处的光线,别有一番意境……</h3> <h3> 石槽垭口16:00整抵达(海拔3900米),垭口正中有一石龛,石龛里有供奉活动的痕迹,应该是藏民敬神祈福所为,石龛两侧两根木桩高高地耸立着,就像一道通天的门柱,纳闷的是没有结挂飞舞的经幡彩旗。绕过石笼左前方是一块像鹰嘴昂首鸣啸的崖石,崖石前方和右边是悬崖峭壁,站立在一尺余宽的鹰头上眺望,脚下悬崖绝壁,前方山翠谷深,云雾蒸腾,来个招牌动作——雄鹰展翅,绝顶装逼不容错过……自己站在上面倒不惧险,帮嫣红拍照时看的我心惊肉跳,不停的喊不要单脚乱动,小心啊!小心啊!怕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h3> <h3>石槽垭口鹰嘴石↑↓</h3> <h3>石槽垭口到范家牛栅的路是从垭口右边沿着一道道的山腰沟壑在3500——3700海拔间绕行。范家牛栅区域是几个漂亮的草坡,满山遍野的黄色小花开得正艳,非常棒的高山牧场,牛栅在轨迹的下方,约向左下行50米,19:15分我和云淡率先到达,巧玉在路上等顺其自然、嫣红和阿友。牛栅是一间低矮的用石块砌筑的石屋,除了圆木作梁,清一色的石墙石瓦,这个结构不惧大风大雪,透气又挡风,只要生堆火,即使大冬天屋内也是暖和的。龙头源酒店范家老板说,他们前两天才来巡视过,说我们是今年穿越龙眼入住他家酒店的第一批客人,从牛栅内外的情况看此话不假,确实没有驴友活动过的痕迹,包括耙子桥牛栅也是如此。范家牛栅建在缓坡上,前面是一块不平的牦牛聚集场地,不过牦牛应该还没有进牧场,因为没见牦牛新近活动过的迹象,山坡上也没见牛羊。</h3> <h3>像不像一头卧着的牛?↑</h3> <h3>范家牛栅(此照片取自网络)↓</h3> <h3>石屋的门口是用石块垫高的台阶,屋门用木桩和雨布遮挡,木桩用钢绳缠绕着,解绳进屋,门很窄很矮,需猫腰才能进去,里面也相当低矮,地湿榻潮,很久没人住过的样子,只有在正中的屋梁位置才能站直身子,左边是一排简易不平的卧榻,卧榻上吊挂着主家的棉絮被子和大米,屋中间的火坑上是一堆柴。特别窄小的空间只能蹬坐着移动,我和阿友,顺其自然、嫣红四人在屋内过夜,巧玉和云淡在外扎帐。牛栅的水源在左边约50米,安顿好后取水做饭,屋内空间太小,做饭施展不开,烧火更不行,幸好不冷不湿的也没必要烤火。夜幕降临,湿雾弥漫,头灯的光束里水雾飞舞,吃完饭感觉外衣己湿润了。饭后也没心思喝个茶,九点都睡下了,躺下才知榻不平,加上早先猫腰递大伙背包进屋的时候背肌扭了一下,尽管阿友帮贴了药膏,侧卧平躺都不爽,不能安稳入眠中听着牛栅外雨水轻柔的滴滴答答地洒落,一夜未停……</h3> <h3> 第二天,6月11目,天气,小雨:没到7点就起来了,烧一锅水灌装保温瓶,瓶内放点普洱途中热饮,剩下的泡煮快餐面,早餐就这么解决了,快捷方便。餐后收拾行李装包,空间狭窄,物品杂乱,四个人同时操作只能相互迁就着,不然不是碰头了,就是碰肩了,缚手缚脚的难以施展。包装好了,见巧玉云淡还没动静,可能是雨中收帐不便吧!果然,雨稍小后巧玉搂着行李来牛栅内装包,避免淋湿装备。</h3><div> 雨一直地下着,等到9:15分都没停的意思,只好各自穿上冲峰衣裤或雨衣冒雨起程,起步便爬升,一路沿着3500左右海拔山脊横切,绕过一道又一道,爬过一坡又一坡,靠近牛栅的山坡上黄色的紫色的花儿朵朵绽放,路旁的岭脊坡壁基本是高山杜鹃林,盛花期己过,只有少量稀疏的花朵,枝头是孕育的芽孢,碗口粗的枝杆曲折苍劲,盘根错节,牢牢地把住坡石,用力地顺着山势斜卧生长。没有灌木的坡是碎石坡体,长满了一种叫莲叶橐吾和掌叶大黄的药植物,尽管碧绿满坡,但不足以稳固坡体,雨水浸透了的土石很松软,从中走过时雨水和着碎石泥土滑陷。今天的路段更是蚂蟥的乐园,低头细看就会发现蚂蟥一头吸附着枯枝碎石,一头拉伸着细长的躯体360°的旋转着寻找目标,脚一但靠近,立马吸附在鞋上,防护不严的话即刻中奖。范家牛栅到耙子桥牛栅一段应该也是龙眼线最艰险的路段,路程虽不算太远,但有高度,有难度,有强度,是牦牛走不了的路段,是绝对不能走夜路的路段。每一处爬升或下降的危险档口基本无树木栏挡,或峭壁攀爬不容有失或碎石陡坡不能有误。小雨执着的下,一直不停地走,总想等雨停了再卸包午餐,感觉体力不支时己是2点了还没进食,急忙卸包淋着雨囫囵吞枣地吃了点饼豆干粮后逐渐好转。下午4::30分终于到达耙子桥牛栅营地(海拔下降至3350米)。耙子桥牛栅比范家牛栅条件好得多,宽大了不少,牛栅的左边一股山泉飞瀑从山腰喷涌而下,从牛栅石屋边流过。石屋内有横竖两方卧榻,我和阿友,顺哥和嫣然各睡一榻,不再拥挤,进门边左榻漏雨不能住人,巧玉云淡继续在外扎帐。</div> <h3>耙子桥牛栅↓</h3> <h3>下了一天的雨,大家或衣裤,或鞋袜都湿了,急需生火烘烤,阿友和云淡设法引烧,由于木材湿度大非常困难,数次燃了又灭,两个烧工还真能耐,硬生生地把火烧旺了,代价是把我呛了个够,可能也因此对我留下了病灶。烧好火后阿友打着喷嚏说可能有点感冒了,听后心里一愣,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巧玉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赶紧摸了下额头感觉也有些发热,立刻吃了2粒感冒速效胶囊预防。围坐火边大家第一件事是找蚂蟥,我解开雪套仔细察看,天呐!雪套里居然有8条蚂蟥,幸运的是没有钻进裤脚吸血,大家你一条我一条用纸垫着捉下来丢入火海,捉完蚂蟥才放心地烘衣物,烧姜茶,做晚饭,雨也终于停了。有火的屋内温馨惬意,疲态全消,有嫣红烘衣,顺哥早早的就睡着了,我们几个烘烤到11点才睡下,衣干人困,只有山腰飞瀑不知疲倦地在空谷中回响……</h3> <h3>耙子桥牛栅飞瀑↑</h3> <h3> 第三天,6月12日,天气,多云:清晨的阳光把峡谷上的山峰逐个地抹黄,右前方耙子桥哑口上的雪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洁白。吃完早餐,细心地清理好室内垃圾物品,掩好门己是8:20分了,山高谷深,太阳还停留在山腰上,沿着峡谷被水冲出的时而干枯时而涓流的河床向耙子桥垭口行进,峡谷两边是连延的高山,一条清晰的小路在峡谷中向垭口蜿蜒,直到垭口下方一路的坡度都非常平缓,约10点左右阳光射进了峡谷,经历昨天一天的雨,阳光落在身上全是满满的温暖。大家选择在一水流较大的溪流边晒雨衣装备,我把地垫在水里洗了晾晒,背包上把太阳能板系好给手机充电,今天的路程不长,也不急着赶路,一路都显得悠闲与从容。耙子桥垭口一条瀑布从笔直的石壁上流下,白白的水带远远的就能看见,爬升垭口路迹在左边,基本是碎石,在下面看以为爬到瀑布的上方就是顶了,其实才爬了一小半,我和云淡从左边直上,打算上到瀑布再向右横切,看轨迹是可行的,但后队在下面就己经向右侧方向走了,我在上面大声的喊问横切可不可以?阿友让下来,我只好从坡上撤下来会合,谁知下来后往上看路径在上面横切是可以交会的,白爬了个来回,真有点窝火,自言自语的嚷嚷,问你们能不能横切偏让下来,没关系!哥有的是力气!! </h3> <h3>耙子桥沟↑↓</h3> <h3>耙子桥垭口↓</h3> <h3>14:30分抵达耙子桥垭口(海拔4450米)。上哑口右边约200米的凹地有集雪,凹地尽头下面是小冰湖营地,一条冰泉从雪峰山石间奔流而至,上面洁白的雪山与垭口连成一体,应该是冰川,雪峰与垭口间是不散的云雾,虽然周围的雪峰雾蒸云掠,但是这个冰川垭口使终不揭面纱,第二天也是如此,难见其真容,显得神秘飘渺。</h3> <h3>小冰湖营地↑↓</h3> <h3>15:00分在小冰湖营地择地扎营,我选择对着雪峰垭口的方位扎帐,距帐篷右前方50米是激流落水,清澈的冰泉水从帐旁地面和帐下碎石空隙流过后又归流成溪,取用极其方便。由于全是碎石块,支好的帐篷无法打地丁,只能用帐绳绑石块固定,我光解开四角及门帐绳结就耗费了不少时间,还得耐心的调整找合适的石块,折腾半小时都还没把个帐篷弄好。花在扎帐的时间太久了,尽管感觉有点冷,也没有先穿上羽绒服保温,终于快把最后一个固定点搞好时候,双手十指忽然发麻,应该己经受寒了,自知情况不妙,急忙吃了感冒药,弄好气垫睡袋躺下休息,约半小时后症状消失才出帐煮晚餐,晚饭是自制熟干米+叉烧+干豆角合蒸,水放少了米饭和豆角有些硬,边吃边烧着水,想烧好开水后再把饭蒸煮一下,但水开后冲了一杯姜糖茶喝了就再也没食欲,只好作罢。听阿友喊烧茶喝了,没人响应,顺哥云淡他们不好茶。19:10 分天还没黑便都早早的睡了。躺了一下又开始咳嗽,吃了粒头孢消炎药,受寒感冒引发了高反,头持续的痛,迷迷糊糊的不能入眠,头脑里仿佛两个梦境,两种力量相互对抗,吃了一包头痛散没起什么作用,之后又吃了一包依然没好转,第二天细看才知原来是己过期失效的头痛散,怎能有效?帐外飘着雪,能听到雪花轻盈地落在帐篷上的声音。半夜迷糊中感觉鼻脸发凉,定了定神,头左右摆动了一下,鼻头碰到了帐篷,不好,帐篷快被雪压蹋了,我依然躺着举手往上一顶,外帐积雪向两边哗的滑落,帐篷嘭的一声又恢复了原型。这款帐篷的碳纤杆真的不错,要是次一点的肯定挨压断了。头疼没减轻也没加重,抖掉了积雪的帐顶擦擦的落雪又在堆积……</h3> <h3> 第四天,6月13日,天气,阴有雨雪: 昨晚睡的早,6:00整大家都起了,帐篷周围堆砌着抖落的积雪。洗漱早餐收帐他们很快就搞惦了,7:30分阿友和云淡起包说先行探路,我还没收帐篷,头疼症状没缓解,收拾装备的速度比较慢,还好食欲没受影响,早餐方便面连汤带面全吃了。大家起包上路,我叫他们先走,巧玉和嫣红留下来等,我匆忙把睡袋衣物塞进包,剩下湿漉漉的内外帐胡乱地用塑料袋裹好塞包了事。起步从哑口左边方向行进,地上己落了1尺多深的积雪,坑洼处雪深没膝,大约40分钟到达小冰湖,冰湖是高山峡谷的堰塞湖,呈圆形的湖面似峡谷中的一面镜子,储存水的面积不大,飞雪中的湖水灰墨朦朦,以湖为支点看山峰间坳口,左边是耙子桥尾垭口,右边是到龙眼平台垭口。看龙眼瀑布需要翻越垭口下到龙眼平台,如果不去平台扎营可轻装前往,往返大约2小时左右。我们原打算轻装去龙眼观景平台,爬到垭口半坡了,雪下的更大了,并且盖住了路迹,只好取消前往,改向左边横切,朝耙子桥尾哑口行进,耙子桥尾垭口的坡更陡,雨雪湿滑,行进比较缓慢,我头疼和时不时的咳嗽,咳吐出淡黄色的唾沫。虽然阴雾雪飘,但是看雪白得耀眼,只得尽量低头看前面的脚印艰难的在后面跟行,越接近垭口海拔越高,坡越陡,每一步都艰难,我走走停停,停歇时额头抵住握杖的双手虎口,大口急促的喘气,前面开路走的慢,我跟了上来,喘气如牛,自嘲的说:啊!好难受!好难受!我要死了!我要死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冰湖↓</font></h3> <h3>耙子桥尾哑口北坡↓</h3> <h3>11:30分终于到达耙子桥尾垭口(海拔4686米),我真的太难受了,坐在山崖边手肘撑着膝盖,手掌托着头脸休息。垭口顶上是嶙峋的岩石,仅容2-3人站依次站立,不能背着包随意转身,其实就是翻越垭口的路而已,站在垭口上看下山的北坡同样陡峭,且白雪皑皑,坡下雾雪朦胧,1米多厚的积雪从山峰向下白茫茫一片,除巨石外,跟本就没有了裸露的石块,雪还密集的下着,怎么办?是走是撤必须马上决择,冒进危险背定比较大,谁都没走过,雪盖住了山坡,前面是石坑还是悬崖大家心里都没底。云淡说,后撤的话至少走过,了解地形,保证不会死人,乘着雪还没完全盖住石头,抓紧时间下撤,下撤不走横切上来的路,走捷径直接朝小冰湖右边直线强穿下山,大的方位不会错就行。云淡和阿友在前面开路,我基本走在后面,沿着前面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下完雪线后速度更快了,我很快就恢复了平常的节奏,海拔降低了,病症也逐渐好转, 15:50分,用了不到四个小时就从耙子桥尾垭口顶点返回耙子桥牛栅营地。又回到了牛栅别墅,好温暖!前天没烧完的木头己烧干了的,烧燃容易多了,讨厌的火烟总是冲着我坐的位置薰,时不时把我呛个泪流咳喘!晚餐我煮的是稀粥并罐装了一保温杯留作明天路饮,熟干米煮的白粥并不浓稠,有点清汤寡水的,不过吃得挺爽。</h3> <h3> 火炭初红,心暖意融。</h3><h3> 不忍挪坐,奈何困盹。</h3><h3> 躺下左侧卧胸腔有吱吱的呼吸声,无痛感,右在侧卧或平躺消失,吃了消炎药,前半夜睡得塌实,天亮前咳嗽频繁,怕影响到三人只好用睡袋捂着咳咳……</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五天.6月14日,天气,雨雪转阴:计划今天晚上8点左右要走到卧龙关村,两天的行程一天走完;6点整起营,早餐快餐面胃口不错,再把昨晚装保温杯的稀粥倒出来重新煮过,一来让其保温持久,二来让其浓稠些,平时总是带茶水,昨晚鬼使神差地灌装成米粥,也正是有了这杯米粥在接下来的行程不说是救命的粥,至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可惜忘了再烧一瓶开水,否则也不至于那么窘迫。按时收好包,焚烧垃圾,收拾屋内物品。看见石墙凹放着的废罐,查看我早餐用完的空罐还搁墙角边忘装包,想了想又打开包把罐塞了进去,尽管知道今天自己的行程将非常艰难,但还是坚持把空罐带出山,因为我始终坚信善待自然,自然就会善待你。</font></h3> <h3>早7:30分准时出发,阿友、顺其自然和嫣然走先,紧随其后是云淡和巧玉,我垫后,大家走得很快,一会工夫就不见了踪影,起步就开始攀升,我走得非常缓慢,非常吃力,每走十来步就需停歇,大口地喘气和不停的咳嗽,呼吸时胸部也不时的发出异常的声音,胸内部和肩背部感觉发热,欣慰的是没有疼痛感,肩背部发热是阿友给贴的药膏所致。感到有痰液时我必须更用力的咳来保持呼吸的顺畅,咳出的是淡黄色和淡粉红色的唾液,我知道这是肺部和心肌功能受损的结果,我想,只要能保证呼吸顺畅就没事,约走了一个多左右,见巧玉在坡路上等我,见我缓慢的吃力地走上来,问我,刚刚你怎么了,怎么走得这么慢阿?我等了快半小时了,云淡在前面等着冷,说阿友他们己经走先40分钟了,我走近了说,我好难受,走不快,你们先走吧!巧玉看到我的状况后说,你尽量走吧,歇久了也是一样吃力的,我在前面慢慢走着等,你跟着,嗯,好的,你先走吧我答应道。此后一路的行程中,巧玉出色的担负起了组织和领队的责任,始终在双方可见的视线行进,那怕有时相隔两个山脊的距离依然能找到她蓝色的雨衣在移动,我是橙色雨衣显眼,巧玉的蓝色也还行,云淡穿的是迷彩雨衣近距离才能发现。又走了一段时间,转过坡上的山脊,眼前见巧玉和云淡卸了包在背风处等我,我连人带包顺势往山边上一靠,仰面急促的喘气,这是我早晨起步以来的第一次座靠歇息,云淡终于见我状态的确糟糕,说尽量走吧,看2点前能不能赶到范家牛栅,到时看情况再说吧!其实语境就是走不动了就陪我在范家牛栅扎营。大约10点后,我和着米粥吃了一粒头孢消炎药,因昨天晚上吃了一粒,一粒管24小时,早上间隔太近不敢服用。雨雪一直的下着,3500米以上的山坡雪花纷飞,稍低的海拔细雨淅沥,银白的雪花落满了杜鹃的枝叶,海拔渐渐的升高,头又有点痛了,行走也更艰难,走几步得站着双手把拐杖向前撑好,额头抵住双手虎口,闭着眼睛使命的呼吸,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力量。人到了极度疲惫的时候,闭上眼睛头脑就会进入短暂的休眠状态,曾有两次巧玉本来离我不远的,我抬头再走的时候发现蓝色的雨衣己经过了两个山脊,不免一惊,知道是自己站着休眠了较长时间,心想,这是作死的节奏,那些独行侠坠落是不是也包括这些原因呢?此后再也不敢掉以轻心。</h3> <h3>含雪杜鹃↑↓</h3> <h3>山脊前后只有我一步一步的挪移,走过一段后我会习惯性的回望,因为回望是胜者的眼神藐视走过路,是前行的动力。山谷中几只乌鸦或秃鹫呱呱呱的呼朋唤友的欢快地叫着,仿佛美餐将至,直到过了几个山脊方休,峡谷又只有隐约的瀑布激流声。约12:30分巧玉和云淡等我一起吃中午路餐,云淡很高兴的说不错,不错!刚刚不错!按这个速度走肯定能按时到达。冒雨路餐,这是我第一次卸包,第二次休息,我背包的腰带包里有黄豆和牛肉干,行走途中不太敢吃,因为呼吸急促,一吃就咳得历害,又不敢歇久,歇久了点就冷。一直雪雨,防水手套又没带来,索性连手套也不戴了,反正湿了也冷,就这样光手冻着。</h3> <h3>13:30分在预定时间内到达范家牛栅牧场,总觉得到了范家牛栅后离石槽垭口就不远了,来时自己走得轻松,天气好路也相对好走,脑海里储存的是牧场满山遍野的花草和缓坡路,路旁是碧绿成片的莲叶槖吾,以及峡谷蒸腾的云雾,全是美的记忆。哪知更大的艰险很快接踵而至,海拔不断升高,山坡越来越陡,危崖险道只增不减,必须集中精力,步步为营,之字型的山坡路直达山顶,短暂的横切后又上另一个山项,雨雪不停,牦牛踩过的坡道雨后湿滑。走了大半天了,体能透支严重,海拔越高头越疼,呼吸越喘急,尝试着数着步数走,走5步,额头抵在手杖上弓着上身,使劲地呼吸5次,感觉可行又调整为;走7步,停歇呼吸15次,20次,走了一段嫌麻烦且耗费精力,只好又凭着感觉走。</h3> <h3>回眸是崇岭深谷,仰望是天路苍穹,后脑勺顶住了背包才看得见顶峰,一只雄鹰在山峰上盘旋,真的是雄鹰才能飞过么?那我就做折翅雄鹰吧!</h3><h3> 长坡隐现绕峰转,峭陡山道石崖边,路转石槽忽现!我仰望垭口寻找前些天在上面嘚瑟的鹰嘴石,巧玉站在垭口上,见我到了垭口坡下高兴的喊:刚刚,到石槽垭口了!从上面一点的路上来,哦,我答应了一声。看到千辛万苦才到达的垭口,我的第一反应是问自己怎么这么淡定,不激不喜,平静如常,见我拿出手机拍照,巧玉说:你还有力气拍照阿!休息一下顺便拍两张,我边回应边把手机放回肩带包,16 :50分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到达石槽垭口(海拔3900米),我卸下包,这是今天第三次卸包,取下右肩带上的保温杯把最后一口米粥喝了,拿出羽绒服穿上,一路走来尽管有时感到有点冷,但一直爬坡费力走着没事,穿多出汗了反而损耗体力,下坡体力损耗小必须保暖。</h3> <h3>耙子桥牛栅至石槽垭口耗时8.5小时,8个半小时我一直都处于急促的呼吸中行走,不时的咳嗽,拼命的喘气,五步一停,十步一停的龟速行进,想休息不能休息,想提速无力提速,面对孤独不怕孤独,直面死亡不惧死亡,心无杂念,步步艰难但步步坚定。我惊讶自己的从容和坦然,无惧无畏,也许平时想多了,事已至此就不会想了,摊上了就尽力做好。我惊佩自己的超强信念和顽强毅力,坚定执着,目标只有一个——翻过石槽垭口,终于又站在石槽垭口上,艰难险阻己终结,我安全了。</h3> <h3>下山的路高歌猛进,走得飞快,我和巧玉很快就到达补水点,今天的第一次补水,之前因身体欠佳,爬坡费劲,为防不侧,不敢饮用生水,8个多小时就靠一杯米粥匀着喝,现在终于可以畅饮了。2人没卸包弯腰接水互相把瓶放好继续赶路,云淡在前面等我们,会合后三人全速行进,我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状态,与半小时前判若两人。雨渐渐的停了,脱了雨衣方便不少,海拔持续降低,热了羽绒服也脱了又轻松了一成。约7:20分下到海拔2700米的牛羊牧场,卧龙关村己入眼帘,感觉又回到了人间,看似下山的路很近,实际走了1个多小时,下到山坡的杉树林天己全黑,只好戴上头灯在林间小道穿行,林密路滑,跌跤难免,20:55分三人先后到达龙头源客栈。从石槽垭口到卧龙关村耗时4小时,全程总耗时13.5小时。</h3> <h3> 阿友、顺哥和嫣红己在餐厅点好了菜围座餐桌等候,他们是7:15分到的, 一直等着我们共进晚餐,我们鞋沾泥土相距到达,包放桌边先吃晚饭,十多个小时的奔袭的确饿了。斟酒满杯,我持杯起身说道:第一杯酒我敬巧玉、云淡,感谢巧玉一路等我,感谢你们把我安全的带下山,酒干落座。巧玉百感交集,嗓音哽咽,说好了大家一起走的,早上出发后到现在我才看到你们,刚刚走不动,我边走边等,不管远近能让他看得见,虽然帮不了什么,至少我能给他信心,雨雪中等久了又冷,你们知道我们有多艰难吗?大家急忙劝慰,我不敢多话,怕自己情难自制。</h3><div> 今天的特殊状况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虽然知道我身体欠佳,但没想会这么严重,作为当事人的我也没想到如此糟糕。顺哥、嫣红和阿友很自责,今天的天气和行程对他们三人也不容易,阿友的鞋全湿了,雨雪中那种冷可以想象,顺哥下坡走得慢,怕天黑了落在后面,想在前面先走着,觉得我和云淡巧玉都是走得快的很快就会追上来,因为说好了今天出山到卧龙关,途中又联系不了,所以走着走着就前后脱节了,假如我们带有对讲机也许沟通就无障碍了。</div><div> 探险决不冒险,行动围绕安全,安全出了问题,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甚至没有了意义!山川在哪,美景永远在脚下。艰险与安全不矛盾,因为艰难困苦本身就是登山徙步魅力的一部分。从坏处设想,往好处努力是规避风险的前提,且行且谨慎!功坚克难,战胜自我是前行的动力。历经磨难,我更珍惜一切的美好和平凡的人生……</div><div> 剛 好</div><div> 2018年6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