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坦桑:乞力马扎罗

L.大罗

<h3><b>在赤道可以看到雪,这一定是骗人的,许多人通常会这么想。</b></h3><h3>当年德国人约翰内斯雷普曼说在赤道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看到皑皑白雪,当时欧洲人并不相信他。直到1861年,另一批探险者来到乞力马扎罗亲眼目睹了被冰雪包裹的冰峰,并拍下照片传入欧洲后,人们才开始相信它的存在。<br></h3> <h3>2018年7月4日上午8.50分,我也站在了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5m的乞力马扎罗Uhuru峰,看到了满山的白雪和万年冰川,心情无比澎拜。</h3> <h3>这次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缘起于去年的四姑娘山,当登完第一座雪山后,总想再挑战一下自己。</h3> <h3>人生似乎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每达成一个目标后又有新的目标,是梦想使然还是宿命使然,亦或是所谓的<b>轮回</b>。这次登顶乞力马扎罗的途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POLE POLE”,似乎给了我一些新的启示,我们在这样一个集体焦躁又焦虑的时代,在为生活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如何优雅从容应对,非洲导游的一句话似乎很有启迪:<b>再慢的脚步,时间到了,山也到了。</b></h3> <h3>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公司品牌官文积;财务官段总和我共三人。这次登顶,我们共用了七天时间。整个过程是一波三折,故事多多。</h3> <h3><font color="#010101">由向导、厨师、挑夫组成的十五人非洲协作团队,感谢他们全程的帮助和支持。</font></h3> <h3>为了这次登山,我们提前三个月开始体能准备,每周一两次中长跑、深蹲、爬楼梯等。当我们认为一切准备就绪后,来到了坦桑,开始了我们登山之旅。</h3> <h3>第一天为11公里的丛林穿越。由于海拔大部分在3000m以下,虽然有十几小时的舟车劳顿,大家也不觉得多辛苦,到达营地后登山协作团队周到的服务,让我们仿佛觉得不是来登山吃苦,而是享受生活来了。</h3> <h3>第一天晚上就被满天繁星惊呆了,星星就像一颗一颗的灯泡挂在天上一样,有诗为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夜宿山寺</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唐·李白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h3> <h3>第二天行程不长,海拔也在4000m以下。沿途风景越来越好,大家兴致盎然,拍了不少照片,我们也一度觉得登山so easy。</h3> <h3>第三天<b>问题来了</b>。这天计划行程约7小时,大部分时间在海拔4000m以上行走,午餐营地设在4600m,到达时一位队员出现严重高反,茶饭不能进,我们决定马上下撤,状况可想而知。到达营地时天已经黑了,比计划时间多了两个多小时。而这时另一位队员也出现高反,情况不容乐观!</h3><h3>向导给我们做了体能检查,生理指标正常,让我们悬着的心稍微放了一点下来。</h3><h3>按当时的情况,至少一位队员天亮后要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是选一位队员代表我们登顶,还是全部下撤,真是纠结和两难的选择。毕竟大家为这次登顶付出了太多的努力。</h3><h3>第四天早晨,奇迹发生了,全体队员满血复活。而这天的行程也是整个行程中最危险的,下面就是百米悬崖。</h3> <h3>我们离主峰越来越近,风光也越来越好了,不经历艰难你绝对看不到</h3> <h3>来张自拍</h3> <h3>夕阳下金色的主峰</h3> <h3>一路跋涉,冲顶这天终于到了,晚上11点出发。我们穿上了所有的衣服,还是感到寒风刺骨,海拔到了5000m以上,每走一步都感到呼吸急促,四肢软弱无力。到天亮时,顶峰离我依然遥远。</h3> <h3>尽管艰难,但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b>相信自己,再坚持一会儿;时间到了,山峰也就到了。</b></h3> <h3>每一分钟时间都显得格外漫长和煎熬,当我站在Uhuru峰时,已经整整行走了九个半小时,典型的用时间换空间。</h3> <h3>公司的旗帜也被带到了山峰。</h3> <h3><b><font color="#808080">后记</font></b>:此时,我坐在印度洋畔的OCEAN PARADISE酒店,这次登山的历程依然历历在目。从长时间的准备到登顶后的喜极而泣,团队付出了太多,今后我还会去攀登另外一座雪山吗?也许不会,但未来谁说得清楚呢!</h3> <h5>如假包换</h5> <h5>最后要感谢《到坦桑》作者青山先生周到的安排和支持。</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