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1周年之日,再读:姜黎川及其抗日救国军,祭奠抗日英灵

小星星云侠

<h3><font color="#010101">大沽河畔的村庄都有种爱国抵抗侵略者的传统,姜黎川的抗日救国军是民间百姓自发组织抗日的典范,是山东半岛主要的抗日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沽河畔前辛疃村是其发源地之一,设立之时首次盟誓议事就是在这个村的三间老屋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下文作者对姜部的汇总,是后人了解姜黎川部队抗日事迹的参考,读胶州史志您会发现,当年回忆录里抗日的历史几乎没有不涉及姜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鲁东“抗日志士”——姜黎川</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5-07-01&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作者:张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大店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实,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一方特有的乡村风情和人文历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店村以姜氏家族为主,目前该村姜姓村民已达七百多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姜氏家族尚文习武、勤奋好学,姜氏家族在胶州地区知名人物为数不少,如: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姜黎川;中共胶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姜谔生;国民党胶县县长姜澄川等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姜氏家族在胶东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很大牺牲,其家族抗日队伍一直在胶县、即墨、平度、高密一带与日军作战,也曾经联合八路军并肩作战,包括姜谔生在内的姜氏家族成员在对日军作战中牺牲数十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姜黎川(1900—1991),又名姜汉铮,字昭谔。父母早亡,家境较贫,但他天资聪明,在其外祖父的资助下就读于胶县达材学堂。</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16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役,进入随营军官学校。讨伐袁世凯的战役结束后,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再入山东省立矿业专门学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嗣后,历任济南《平民日报》、平津沪各地记者。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第十师五十七旅旅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27年,《青岛时报》由尹朴斋、姜黎川等六人集资,从英国士达贵手中收购过来,姜任 《青岛时报》编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29年春,姜黎川又在胶州主办了《胶州日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姜黎川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对当时的蒋介石也不放在眼里,常在《青岛时报》发表反蒋言论。1936年,国民党人士李烈钧到青岛看到姜黎川的反蒋文章,随即饬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予以处理。沈鸿烈即转告青岛市中统调查室严密监视,迫使姜黎川就范。姜被迫从命,由沈鸿烈调任青岛市政府科长兼中统青岛调查室工作,并参加“三民主义青年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平津沦陷。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先战后逃,放弃济南;随后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也率海军陆战队、青岛保安队撤离青岛,奔往徐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38年1月27日,日军占领胶县,胶县县长赵丹坡撤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3月8日,姜黎川在家乡联系张渐九、徐名山、谈明华、丁德先、张淑衡、丁守誉、姜澄川、毛嘉兰、黑钦甫等人,聚集在胶县第三区店口镇,以口头表决的方式,选举姜黎川为司令,丁德先、黑钦甫(黑不久投敌成为汉奸,被捕杀)为副司令,张渐九为军需处长,搜集散落在民众手中的枪支弹药,联络民众数千人,号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共组建了七个大队(团),实行“三三”编制,大队以下设中队(营),另外还有特务队;继而又派员鼓动各区区长,召集联庄会扩充队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38年7月1日,日军一个大队向胶县、即墨、平度三县交界的南村、沙梁一带扫荡,驻扎在此地的姜部二团,与来犯之日军激战一天,日军伤亡惨重,丢枪失弹,弃尸逃跑。</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经过此役,姜部声威大振鲁东各县。</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38年9月,日军占领青岛之后,迅速控制了胶济铁路沿线,并不断向内地进犯,对姜部驻防的胶、即、平地区,逐步形成半月形包围态势,步步压缩进逼,致使姜部处于随时被围歼的境地。</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共胶东区委及时派人前来商谈团结合作、联合抗日的大计,姜欣然接受,立即率队北上。沿大沽河岸出平度,越莱阳,进驻招远。</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胶东八路军五支队派出慰问团和文工团深入姜部各驻地进行欢迎慰问和演出。当地老百姓极其热情,纷纷送来慰问品,并热情地为官兵拆洗缝补衣服。老百姓都喊姜部“七路半”,其意思是和八路军差不多。</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同时,应姜的邀请,中共还派人到姜部,培训骨干,帮助收编了胶县、即墨、平度一带的地方武装,部队经过整编共编了十个团,共有七千多人,在青岛市区外围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抗日武装力量。</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姜部的日益壮大也吸引了国民党的目光,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开始对姜进行拉拢,姜态度发生逆转,排挤中共干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久,沈鸿烈委任姜黎川为“山东省保安第十四旅旅长”。</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39年6月,沈鸿烈令姜的保安第十四旅合并即墨毛嘉兰的保安第一旅,并增拨海阳县为部队驻地,由姜兼任海阳县县长,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七旅”,姜黎川任旅长,毛嘉兰为参谋长,此时官兵人数达万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0年3月,日军对鲁东进行第一次大扫荡,姜部驻海阳的部队,避开日军主力,在海阳发城、朱吴一带打击了小股日伪。</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瓦罐窑一战,日伪伤亡三百余人,日伪靠施放毒气掩护逃窜。</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由于姜黎川本人的言行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加之性格外露,脾气暴躁,引起内部很大的矛盾。首先是副司令丁德先由于和姜黎川政见不一,权力冲突,多次拉拢和威胁军需处长张渐九驱逐姜黎川。</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0年,政治部主任李柏寒曾勾结山东省第九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孙秀峰和鲁东行署政务处长王玉忱等,背着姜黎川暗杀政治部的共产党员。结果,政治部的大批具有正义感的青年知识分子人人自危,纷纷脱离姜部。</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沈鸿烈执政山东时期,把海军、青岛、湖北佬三种人视为嫡系,凡是具有上述三项历史之一者无不“量才重用”。姜黎川在青岛的历史较长,且与沈鸿烈有部属关系,抗战后姜黎川发动游击队较早,其属下不少青岛子弟,论资历和实力一点不亚于山东省第九区专员蔡晋康、第七区专员郑维屏和第十三区专员赵保原,可以说均在这些人之上;论亲近关系则更远非蔡、郑、赵等所可比拟。但沈鸿烈始终认为姜黎川桀骜不驯,驾驭困难,不肯赋予大权。1940年以后,沈鸿烈也曾一度想以山东省第七区专员委之,但由于有人从中反对而罢休。</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此后,沈鸿烈与姜黎川在鲁南见面时,曾因鲁东问题与沈发生激烈的争吵,姜扬言要交出部队,辞职不干,沈对之更存戒心。</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1年1月,姜部被沈鸿烈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一旅”,并撤出了海阳防地,全部移往即墨、胶县、平度地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同八路军的“合作”</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2年,沈鸿烈调离山东,鲁苏战区于学忠部五十七军军长牟仲珩继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逐步将原有山东保安团队改编为鲁苏战区游击队。因姜黎川原为沈鸿烈的嫡系,牟对之尤为重视。</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姜部改编问题,牟仲珩曾派秘书到姜部进行磋商,因为防区、番号和其他条件未能讲妥,商谈破裂。当牟仲珩准备施加压力强行改编的时候,姜黎川一怒而率部离开。</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脱离国民党的姜黎川,与八路军取得联系,并声称愿自动退出部队,交由山东军区改编。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得知情况后,根据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允其以原番号由姜本人率领,与八路军共同抗日;所有部队的粮秣供应均按八路军的待遇由山东军区负责统筹拨发。同时,在姜黎川的请求下,山东军区曾派政工人员协助姜黎川整训部队,并声明如姜黎川认为不需要时,这些政工人员随时可以撤回。</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此期间,中共为争取改造和团结姜黎川,除选举他为胶东区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外,并批准其为“特别党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时姜部内部对于是否进入解放区,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留在国民党统治区存心观望,希冀姜黎川“回心转意”的,也有坚决反对姜黎川与八路军合作,并到处进行反动宣传的。</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中,坚决反对姜黎川与八路军合作,认为姜为“叛逆”的副司令丁德先,不仅脱离了姜部,而且准备去重庆向沈鸿烈汇报。当丁路过安徽阜阳的时候,先向国民党鲁西挺进总指挥李仙洲汇报了姜黎川的情况。李仙洲于是委任丁德先为参议,并让其以自己代表的身份回山东策动姜黎川脱离八路军,并扬言李仙洲即将入鲁,一切困难不难解决。在李仙洲的保荐下,国民政府国防部委派姜黎川为“山东挺进军第二纵队”司令。丁德先与姜黎川接触后,姜欣然应允。</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姜在背叛八路军的时候,不仅驱逐了胶东军区派去协助整训部队的政工人员,退还了特别共产党员证,并且还反戈相向,与八路军发生激烈冲突。</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姜黎川脱离八路军以后,妄图依靠李仙洲的势力,重返鲁东。但李仙洲入鲁以后,很快就被八路军逐出。姜黎川的幻想也就随之而破灭,所部因不断与八路军为敌,也逐步被消灭。1943年8月11日,南海军分区独立团、胶东军区五旅十四团对姜部进行讨伐,将姜驱出胶北,其逃窜至胶南。11月,姜率部驻扎小珠山周围村庄。</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4年5月,姜黎川为了抢占与控制抗日根据地杨家山里,决定不择手段进行偷袭。5月13日夜,姜黎川纠集千余人,分3路合击杨家山里,并一度完全占据。6月,八路军发动“讨李战役”,并一举攻克姜部主要基地市美,姜黎川率部逃窜。</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营救美军飞行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5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七)上午9时左右,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几架飞机来青岛地区作战时,一架飞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飞机在小珠山坠落,飞行员受伤,并被伪青岛特别市胶州区自卫第九团郭立茂部俘虏,将其藏匿在灵岩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时姜黎川部驻防胶县南部山冯家一带,其一团团长韩福德得知后立即率部队前往营救。夜晚他们赶到辛村时,设伏劫下美国飞行员,韩福德带着美国飞行员迅速撤离现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不多远,由胶州开出的满载日军的汽车就赶到了小珠山。韩福德立即组织部队展开战斗,副营长傅伯城阵亡。</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韩福德见护卫飞行员的人员已安全撤走,不再恋战,适时撤出战斗。这个美国飞行员又惊又怕。韩福德通过会英语的团政治部主任陈福泉向他说明:我们是中国军队。这时,他脸上才露出笑容。</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被救的美国飞行员叫威廉·则普利。经中国军医检查,受伤不太严重。</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了这位友邦人士的安全,姜黎川对威廉严格保卫,悉心照顾。姜黎川又把救护威廉的消息通过中统山东调查统计室,用电文中转重庆后发到美国,与威廉的亲属取得联系。日军投降后,姜黎川到青岛与驻防的美军取得联系,将威廉交予美军。</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此后,威廉积极投身中美的交往中。朝鲜战争爆发后,威廉拒绝同中国军队作战,加入反战组织。为此,威廉不得不提前退役。</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后来,姜黎川旅居美国,威廉得知后,画像寻人,知道姜在美生活拮据,威廉还为其发起过募捐活动。</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最后的人生结局</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5年8月,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针对战后姜部的前途问题,其内部再次发生严重分歧,姜黎川认为自己选定了投靠共产党之路,只要振臂一挥,全体官兵就会一致响应。然而,14日夜12点,在高密草泊召开宣布开往沂蒙山区,接受中共改编的动员大会后,三个团的官兵皆悄然离开了营地,去向不明,姜不禁放声大哭。</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夜里天降大雨,翌日晨雨停,夜间离开的队伍复返,一团团长韩福德面见姜,陈述官兵不愿赴沂蒙山区投靠共产党,并将刚获悉有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予以汇报,要姜等待命令,接受国民党政府改编,姜唯诺听之。</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久,姜去青岛市参加国民党游杂部队首领会议,情绪低落,回部队后决然退出军旅,部队也被国民党改编。</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姜黎川此时因为部队被改编失去了护身屏障,面对国民党情报组织对其“共产党”的指控,在青岛市中统特务调查室主任许少顿的举荐下,参加了中统组织,并充当了中统的青岛市“高干”。从此,姜黎川在中统特务的支持下,一时成了青岛市党部的“红人”,并当选为青岛市参议会副议长,居住在青岛市金口三路三号。1948年5月,姜黎川成为国民党“行宪”第一届立法委员会委员。</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9年6月1日,姜黎川离开青岛,去往香港。8月,姜黎川在香港发表政治声明,号召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国人民的国民党党员,立即与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合作,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声明发表后,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响应,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脱离旧政权运动。</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50年4月11日,台湾“中华民国总统府”公报第249号,宣布“姜黎川等附逆,均已奉明令通缉,以各该区域及团体候补人张晓古等递补备案”。此后,姜黎川离开香港前往美国旧金山,后又转赴加拿大定居。</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91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病逝(另一种说法是病逝于美国旧金山)。□</span><br></h3> <h3>前辛疃村是山东抗日救国军发源地之一,据王老说,“辛疃村的丁立琢是姜黎川的托,是根”,丁立琢听说姜黎川要辞职回家组织抗日军,也从青岛市放弃学业和家产回到前辛疃。积极宣传和组织抗日队伍。</h3><h3><br></h3><h3>山东抗日救国军设立第一次起誓会议是在前辛疃村丁希三家的三间老屋里。起誓盟会上有丁希三。</h3><div><br></div><h3>冬天,炉火将这墙壁烤的彤红取暖,平日里姜黎川就住在这儿,辛疃村与他的家乡马店村一河之隔,他掩护在这里议事。</h3><h3><br></h3><div>后来,部队设立了八个部,转战胶南、即墨、平度、胶莱、胶州、烟台海阳等地。狠狠打击了日本鬼子。当时姜部军队无粮餉无衣服穿靠民众微薄的支援、无药救治伤病员即靠酒精和自采中草药、无枪支弹药靠抢夺日军武器,抗战八年直至日军投降,部队解散。</div><div><br></div><div>其中战地医院是八部,丁立琢任院长,他的儿子和学生们为军医。因宣传和组织抗日,38年日军抄了他的家、烧毁了他家的房子。日本投降后,姜部解散。战地医院解散后,丁立琢带着学生们回了辛疃家。后来带着儿子和学生们去青岛开医院,抗美援朝时捐献给国家。</div><div><br></div><div>丁希三原名丁振启,任二部游击队副队长。后来,姜部与共产党合作整编,成立了我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丁希三任副队长。成为胶州湾的主要抗日力量。</div> <h3>图示:站在大沽河畔东岸的前辛疃村,看大沽河西岸的大店村。塔处。</h3><h3><br></h3><h3>大沽河畔这些村庄,养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很多革命者为新中国奉献了生命。</h3><h3><br></h3><h3>前辛疃村是个有着良好爱国传统、勇敢抵御外敌的古村。只是其中的一个村。</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