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阅读与写作》很早就买来的一本书,随着最近大量时间的外出培训,断断续续翻阅完,这样的好书不被更多的年轻人吸收,着实是种浪费。</h3><div>波澜不惊的文字,却有着很大的情怀,作者对思想、意境、音韵的见解,都值得学习和思考,我企图用三言两语概括也是妄想。</div><div>作者梁衡作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用自己曾经深思留下的一篇篇短文,将自己对写作的领悟、对经典的解析、对审美的体会,融入其中,所以整本书没有绝对的行文结构和逻辑,却面面俱到、包罗万象。</div><div>作者对诗词的推崇也让人印象深刻,诗词的背诵能让美感一遍一遍濡染心灵,渗透血液,大浪淘沙,能流芳百世的才是经典,无病呻吟、杯水波澜、针眼窥天的文章,终将被摒弃和遗忘。</div><div>低俗和高雅的区别也不在于文字的优美和光芒,通俗同样可以高雅,深奥也能变得低俗,善的底蕴才能让文章熠熠生辉。用作者的话说,世上之事,相差之远莫如人格之分。“文章千古事,纱帽一时新。君看青史上,官身有几人? ”被世人铭记的,未必是权倾朝野或者富可敌国,穷困潦倒的文人墨客,却能写流芳青史。</div><div>“一介书生可敌天下”的时代过去了?但书生的勇气和担当会长存。</div><div><br></div> <h3><br></h3><div><br></div><div>自古,崇尚金钱和权利一直为主流,悲天悯人只是小众,大富大贵才是风尚。“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亡,连亲人也只有短时余悲,何况外人,没有干成点大事,谁又会把你当回事?这是自古以来的价值观。救死扶伤和光耀门楣,哪样算是大事呢?</div><div>在赚一千万和救一千人之间你会选择什么,如果救一千人的代价是坐牢,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div><div>“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能够上映是社会在包容、在进步,政治书上告诉我们,人们吃饱了,富足了,腰杆子挺直了,却没有注明,这只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社会的底层有多少人,底层民众有多脆弱、多不堪一击,只有深入了解过才知道。</div><div><br></div><div>他们在抱怨着生不起病,活一辈子,一场病就能倾家荡产,甚至妻离子散,而底层的人,接受的是最卑微的福利、最廉价的保障和最恶劣的生存条件,社会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而所谓的社会底层,就在我们身边,是那茫茫人群中的大多数。</div><div>电影里张长林对程勇说了一句话:“我卖了这么多年假药,才发现只有一种病—‘穷病’”,多么讽刺,又多么现实。</div><div>穷,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廉价,社会不需要穷人,社会在不断地消灭着穷人。</div><div>曾经我觉得实在难以感同身受,直到去德宏芒市支教,才知道什么是绝望和被社会遗忘,被吸毒父亲折磨地遍体鳞伤的12岁孤儿,至今还在用公益学校电脑给我邮箱寄信,我回答着他关于世界和宇宙的种种好奇和妙想,更多的是想让他知道世界不光是冰冷的抽打和咒骂。</div><div><br></div><div>看药神这样的电影还会流泪,还有去救伤扶贫冲动,那你身上的善意该是为富不仁的贵族们千金难买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