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暑假之后,天气炎热,就一直没有出来过。7月4日,也就是上周三,看天气预报,说是有小雨,就想出来透透气。恰逢我们的群主杜文生之前在群里发出一个召集公告,我就积极报了名。</h3><h3> 这次活动名叫“洪谷山、金灯寺两省两寺大穿越”,因为可能有雨,所以还叫雨中观太行。一同出行的人几乎全都是放了暑假没有办班的正经听话老师,他们是:城北中学的杜文生、我;城北小学的申杏利、李刘学、张旭;辉县高级中学的郭老师及夫人、王老师;实验的郭老师;三小营的吕老师。</h3><h3> 上图的红色线条是我们的穿越线路,大约13公里。我们行车路线和活动攻略是:周三早上六点,在李时珍身后集合,分乘两辆车,沿着高庄、盘上、莲花、鹿岭、孔峪、合涧,走228省道,过合涧之后,有个三池村左转,行至桥北荒后右转,看到常家庄后,左转开始上山,一直看到路边一座写有“洪谷山森林防火站”的小房子后,路边有一微型停车场,我们开始弃车徒步。这样呢,既可以绕开洪谷山景区的收费处,又可以使整个线路形成一个环线。</h3> <h3> 这是放大了的线路图,黑色椭圆就是我们的停车的地方。</h3> <h3> 停车走不远,就可以看到小房子的白墙上写有“洪谷山”的字样,从此处向左,就可以直行抵达洪谷山景区,但是我们不走寻常路,我们继续前行。过了一个名叫“北淹沟”的村子后,沿着人迹罕至的野道正式登山。</h3> <h3> 路边的柿树和茂盛的庄稼。</h3> <h3> 北淹沟村子里有一颗长得很好看的古松,树下还有一座微型小庙。</h3> <h3> 一座迎门墙上盛开着攀援的凌霄花,让人想起舒婷的《致橡树》。</h3><h3> 墙下有一汪小小的池塘,也让人想起“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句来,我们在此向村民打听了具体的线路,他们告诉我们说,走这条路可以躲过查票,但是露水很重,会打湿鞋子裤腿的。</h3><h3> 有诗和远方,我们义无反顾的走进了茂密的山林。</h3><h3> </h3> <h3> 野道很不好走,杂乱的荆棘灌木划拉这裸露在外的臂膊,露水很快的打湿了登山鞋,但是,大家仍然兴致盎然。</h3><h3><br></h3> <h3> 就这样一直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暗无天日的林中攀升的小山道。</h3> <h3> 一旦从树丛里钻出来,大家便极目远眺,发现我们不觉间已经爬升了很高很高,林州盆地在一片浩渺烟波中一片迷茫,近处的山林则湿漉漉的,在水汽雾霭中凝聚着雨滴。</h3> <h3> 群主一路领先,鼓励着大家!</h3> <h3> 山路在石阶和密林中盘绕,我们在细雨和浓雾中穿行。</h3><h3> 群主已经穿上了带有夜光条的高级雨衣。</h3> <h3> 从眼前的山体来看,我们快要登上太行二栈了。</h3> <h3> 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向山下俯瞰,可以看到洪谷山景区里面的两个小水库,几座古塔,还有一些庙宇什么的。只是烟雨蒙蒙、雾霭重重,看不大清晰。</h3> <h3> 这是一段十分典型的线路,灌木森森,细雨蒙蒙,石阶遥遥,但是,远方在召唤着我们,我们丝毫兴致不减。</h3> <h3> 一片绿海,一片绝壁,盛夏的南太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h3> <h3> 一处幽暗的峡谷,两旁是狰狞的山石,一段石台阶就铺排在极其险要的绝壁上。</h3> <h3> 有些地方十分湿滑,大家互相提醒着。</h3> <h3> 向下看,我们显然已经上到了二栈上。</h3> <h3> 仍然还有一段攀升的路,草丛里湿漉漉的,大家的双脚已经被浸泡了。</h3> <h3> 尽管我十分注意保护相机,但雨水已经弄湿了相机的镜头,所以照片中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了。</h3> <h3> 春生老师穿上了雨衣。其实他准备了雨伞和雨衣,雨小时打伞,雨大时穿雨衣。穿雨衣很不舒服的,身上热烘烘的冒着汗,雨衣却是密不透风的,所以捂得难受。</h3> <h3> 这是城北小学的三位老师,有穿雨衣的,有打伞的,也有甘愿沐浴天水的,不一而足。</h3> <h3> 上得二栈,有一三岔口,我们商量着走那条道儿,就在此处,我们一失足而成一路恨,多饶了远走了冤枉路不说,还走上了一条没有路的路,完全没有路,我们只是沿着一条错误的六只脚轨迹图在摸索着走,我们觉得,纵然是没有路,他们能走,我们也能走。</h3><h3> 其实,一上二道岸,金灯寺附近的那座小亭子很明显在左上方,我们应该在三岔路口向左走。可是,喜欢冒险的群主很想领着大家看更多的风景,领略更多的妙处,决定向右走,我们也就都跟着群主很坚决的走了右路。</h3> <h3> 此处是一片废弃了的田地,地里长满了阔叶野艾,那种沁人心脾的香气,马上就把大家给迷倒了。就是现在,隔着手机屏幕,您死劲儿嗅一嗅,似乎仍能感受到一丝来自空中草原上的浓烈香气。</h3> <h3> 平视对面的大山,但见层层岩石,层层墨绿。</h3> <h3> 一边是绿色空中草原,一边是烟波荡漾的林中盆地。</h3> <h3> 有时候,大家就停下来,俯瞰山下迷茫的村庄。</h3> <h3> 其实,因为雨水的原因,草地是很湿滑的,大家一直彼此提醒着。</h3> <h3> 走着走着,我们心里边开始疑惑起来,怎就不见拐弯呀,距离那座小亭子越来越远了呢!</h3><h3> 群主和另外一位一直在查看着六只脚,十二只脚合起来倒是一直沿着别人的轨迹行进着,可是一路的经济灌木根本就没有路。</h3> <h3> 我们不转山不平切,开始爬山了。</h3> <h3> 爬一段,停下来商量一下。</h3> <h3> 山坡很陡,从这一张看起来,正好是45度的山坡。</h3> <h3> 在茂密的树林里钻来钻去,一次性雨衣都被拉坏了。</h3> <h3> 终于上到一个小山头,我们看到对面有一段正在修建的挂壁公路。左侧是一片两山之间的野鸡脖空地,对面的 绝壁下,有很明显的一条小路的痕迹,我们决定在此下山,直扑那一条小路。</h3> <h3> 您能看到那条小路么?两山之间的山梁,我们都叫做野鸡脖。</h3> <h3> 在野鸡脖上,大家都合影照片。此时已经是正午十二点了。</h3> <h3> 王老师和吕老师在一棵情侣松前,合影留念!</h3> <h3> 走在小路上,回望我们刚才翻越的那座小山头。</h3> <h3> 在一个巨大的石龛下,我们开始午餐。大家纷纷脱下鞋子,开始拧袜子,晾鞋子,互相取笑着被浸泡得又白又胀的双脚。</h3> <h3> 简单的午餐之后,沿着悬崖下的荆棘灌木继续前行。</h3> <h3> 真的没有路!走的再多,也还是没有路!</h3> <h3> 大家全都是咧着脚在走路,好在都是比较高规格的登山鞋,要不肯定有人的鞋会被开裂绽帮的。</h3> <h3> 我的相机镜头上,有很多雨点子。但是空中草原上散落的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不是很好看的吗?</h3> <h3> 还有这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h3> <h3> 还有这些白色的四个花瓣的野花。</h3> <h3> 站在极高处俯瞰山下,忽然就看到一朵白云飘飘忽忽的升腾起来,就又想起一句古话: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境悬空,静躁两不相干。</h3><h3> 现在呢,尽管不是朗镜悬空,但是大家站在海拔1400米的高度,鸟瞰山下白云袅袅,真有点俯视众生,心胸为之阔达的感觉!</h3> <h3> 张旭走在我的前面,指点着山下的景色。</h3> <h3> 山有多陡,路就有多险,但是大家的信念和意志,坚定不动摇,因为已经可以看得见金顶寺悬空寺院与南北朝时期开凿在对面崖壁上的石窟群了。</h3> <h3> 相机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h3> <h3> 山坡上的野花。</h3> <h3> 一座孤峰,特立在大山旁边。</h3> <h3> 终于走上了正路,而且显然已经进入了山西省平顺县的金灯寺风景区,路边修建了护栏,大家的脚步就更快了。</h3> <h3> 群主在前边招呼着大家,您能看到绝壁下的老师们吗? </h3> <h3> 山顶的小亭子,中间大山顶端开凿在绝壁上的南北朝石窟佛像。</h3> <h3> 继续攀登,那座孤峰已经被甩在了身后。</h3> <h3> 十分整齐的石台阶,老旧的护栏,勇敢的 攀登者。</h3> <h3> 石台阶在绝壁上蜿蜒盘曲。</h3> <h3> 从这个峡谷中直升上来。</h3> <h3> 可以平视对面的小亭子了,我们在山下就开始仰望着,追逐着她,现在终于近在咫尺了。</h3> <h3> 上山之后,有一段平切的路,对面山坳里面有很多古塔。</h3> <h3> 塔林。</h3> <h3> 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灯寺石窟。</h3> <h3> 在这里俯瞰山下的情景。</h3> <h3> 这是别人拍摄的此处景观。</h3> <h3> 开凿在绝壁半山腰的悬空寺院——金灯寺。</h3> <h3> 金灯寺自有其独特之处:所有的庙宇佛像全都是在石壁上开凿雕刻的,门窗、柱廊、佛像,全都是依山而刻,这需要多少人多长时间顽强的一锤一钻的雕刻呀!</h3><h3> 信仰的力量!</h3> <h3> 依山而建的房子只是信徒和和尚道士们的起居所处。</h3> <h3> 站在高处看金灯寺,完全是一座悬空寺院。</h3> <h3> 我们在山顶的时候,就瞄准了下山的路。</h3> <h3> 一个孤立在大山之外的特立山顶,是一个极好的观景台。</h3> <h3> 除我之外,他们九个人在观景台上。但见山下烟雨迷茫,雾霭升腾,宛如烟波浩渺的大海。</h3> <h3> 有白云悠悠而升起,大家屏气凝望,内心变得安静超然起来。</h3> <h3> 另一边,也有白云在慢慢移动着……刚刚沐浴过古代石窟佛像的远古气息,又亲眼目睹孤云出岫的天然美景,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变得沉静起来,安详起来,大家不说话,只是默默的感受和沉寂在一种来自佛教禅界和自然风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h3> <h3> 眼光还是离不开那片悠然的云朵。</h3> <h3> 哦,对了。因为相机拍摄的不大清晰了,我下山时的照片全都是用手机拍摄的。</h3> <h3> 悠悠白云渐渐的、渐渐的变作一缕缕若有若无的游丝飘过山头,飘向缥缈的远处。</h3> <h3> 由于在山顶已经确定了下山的 路,所以大家下山时,走的很快。</h3> <h3> 一座孤峰上有一棵孤立的树。</h3> <h3> 回看我们走过的山坡,巨石零零星星的散落在草地上。</h3> <h3> 草丛很高,称之为空中草原一点也不过分。</h3> <h3> 王老师招呼着后边的人。</h3> <h3> 这一条小路十分明显,这才是正道。</h3> <h3> 万不该在此处休息,因为已经看到有一些牛粪散在草丛里。</h3><h3> 回家后,我在清理衣物时,猛然发现有几只黑色的小虫子,爬在裤腿上,后来一查,竟然是牛蜱虫,我就赶紧在群里告诫大家,一定要好好清洗一下,蜱虫可不是好玩的。</h3><h3> 估计就是在此处休憩时,爬上身 的。</h3> <h3> 开始从山西平顺进入河南林州了。悬崖边的紫荆花映衬着对面的大山。</h3> <h3> 进入山谷,这边是洪谷山了。</h3> <h3> 我们在山顶的时候,就瞄准了下山的路。下山的时候,走进洪谷山景区里面,毕竟是景区,全是修建的整整齐齐的石台阶。</h3> <h3> 部分险要处,还有护栏。</h3> <h3> 一挂飞瀑从崖上跌落下来,有巨大的轰鸣声。一个观景台,可以遥看瀑布挂前川,还可以俯视幽峡凝听溪水潺潺。</h3> <h3> 据说,荆浩是一代画家的宗师,在洪谷山景区里面。</h3> <h3> 洪谷山景区有洪谷寺、也有很多的分散的石窟,当然也有塔林。</h3> <h3> 这是一座唐代的九级佛塔。</h3> <h3> 我们没有走景区大路,而是沿着名叫“谢公渠”的一段文物走出了洪谷山景区。</h3><h3> “谢功渠”是明代万历年间林州一名谢姓知县,带领百姓修建的引水下山渠,图中左边的小石渠就是大名鼎鼎的谢公渠,修建的十分精致,那石渠全是整块石头雕刻的渠槽,所以不用担心渠水渗漏的问题,古时候没有水泥,只有这样,才使得渠水能够源源不断的流向干涸的林州盆地。几百年之后,受此启发,勤劳的林州人民引漳入林,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h3><h3> 我们沿着珍贵的文物一路下山,不到六点,就回到了停车的地方。</h3><h3> 后来查看谷歌地图,得知此处距离茶饭庄、柳河水、玉峡关、大付街都不远,在2012年12月22日,我曾经翻越几座雪山,暴走十几个小时……那时是隆冬季节,山上白雪皑皑的,现在呢?那里的风景跟这里大致一样吗?</h3><h3> 户外徒步,是最好的修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