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布拉格

秋风茅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城子-布拉格<br></b><b><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年穹顶散硝烟,<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城垣,<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倚栏杆。<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忍回瞻,<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查理大桥边,<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汉仰天云暗淡,<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伤不断,<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血流寒。<br></b><b><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文钟响圣徒旋,<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恋人欢,<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落阳闲。<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窗外风疾,<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变样甲虫冤,<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命重轻谁记晓,<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下事,<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月难圆。<br></b><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8-7-6</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b>1、布拉格</b>: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在地理上布拉格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两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千米,人口为118.3万。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跨伏尔塔瓦河布两岸。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也是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h3> <h3><b>2、千年穹顶散硝烟</b>: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捷克王国的政治中心。从公元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13世纪到15世纪是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掷出窗外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1867年后受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h3>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克和摩拉维亚成为德国的保护国。1945年4月以共产党为主要领导者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成立。5月9日,布拉格民众起义,在苏联红军帮助下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在冷战时期,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苏联红军入侵进驻捷克和斯洛伐克。1989年11月捷政局发生剧变。12月29日公民论坛取得政权,“天鹅绒革命”领导人、作家哈韦尔(HAVEL)当选临时总统,捷共失去执政党地位。1992年6月举行首次自由选举,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分别在捷克、斯洛伐克执政。11月,两个共和国领导人经过谈判,同意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离,联邦议会通过了联邦解体法。同年联邦解体。1993年1月1日,捷克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h3></h3> <h3><b>3、查理大桥:</b>查理桥始建于1357年,1400年竣工,横跨布拉格市伏尔塔瓦河。此桥是遵照捷克国王查理四世之命而建,因此得名查理桥,是捷克现存较大的古桥,也是连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这段狭窄蜿蜒的街道聚集了许多旧城的精华,是当时加冕御道的一部分。查理桥以罗马天使桥为样板,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桥的一端入口处耸立着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两侧是带有巴洛克式浮雕的哥特式门楼。桥两侧石栏杆上有30座雕像,为天主教圣徒和保护神,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兽身和兽面人身像等。查理桥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艺术成为捷克较负盛名的古迹之一。</h3> <h3><b>4、伤不断,血流寒</b>:查理大桥曾经遭受过数次浩劫,也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1432年的一场洪水毁坏了三根桥柱。1496年,在一根桥墩坍塌后,第三个桥拱(从老城一侧计算)因被水侵蚀而毁坏。在白山战役一年后,1621年6月21日,27名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造反领袖在此处死,遇难者被斩下的首级悬挂在老城桥塔,以恫吓捷克人,停止他们的反抗。在三十年战争末期的1648年,瑞典占领了伏尔塔瓦河西岸,当他们试图向老城推进时,空前激烈的战斗就在桥上展开。在战斗过程中,他们严重地损坏了老城桥塔的面河一侧,后来残存的哥特式装饰物也被迫移走。在1784年的大洪水中,5根桥墩严重受损,尽管桥拱没有坍塌,桥上的交通还是被迫严格限制了一段时间。1873年,另一场大洪水威胁了桥梁,但是大桥逃脱了严重的损坏。1890年9月5日,另一次灾难性的洪水袭击了布拉格,使查理大桥严重受损。3个桥拱坍塌,2个桥墩受到侵蚀而崩塌,其余的也部分受损。第5个桥墩上的两尊雕塑 (依纳爵·罗耀拉和圣方济·沙勿略)都落入河中。2002年洪水对桥梁造成一些的损害,该桥的小城一侧的两个桥墩(8号和9号)进行修复和加固。虽然查理大桥有30位保护神的雕像,但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杀戮仍然不断。</h3> <h3><b>5、天文大钟</b>:布拉格天文钟也称"布拉格占星时钟",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中世纪手工制作的天文钟,安装在老城广场的老城市政厅的南面墙上,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这座大钟至今走时准确,当地人在此驻足校对手表的时间。天文钟是一座精美别致的自鸣钟,钟楼建于1410年。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上面的钟一天绕行一圈,下面的一年绕一周,每天中午12点,十二尊耶酥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6个向左转,6个向右转,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在1552年之后的100年中,布拉格天文钟曾经多次停止运行,并且被修理了许多次。有一些传说认为,制钟人的眼睛被挖出来了,是为了防止他在其他国家制造同样的钟,据说这个可怜的人在临死之前摸了这座天文钟,从此天文钟的指针就指在他死亡的那一刻,停止了转动,许多年以后,人们都无法将其修好。在17世纪,增加了活动的雕像,在1865-1866年的大修之后,增加了大量的使徒画像,由知名的捷克画家Josef Manes在新安装的日历表盘上,画上与十二月份周期相对应的黄道十二宫图,这也是他最终的一件作品17世纪的时候,一些会动的雕像被人们加进了钟里。1865~1866年,这座钟在进行又一次大修的时候,被加进了耶酥及12门徒的装饰。1945年5月7~8日,布拉格天文钟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在布拉格起义期间的5月5日,德军用数辆装甲车纵火,在旧城广场的西南面架起防空枪以维持广场的安静,用广播煽动人们加入国家委员会。政府办公大楼及附近的建筑与天文钟上的木质雕刻和Josef Manes画的日历钟盘一起焚烧。之后,这座钟又一次进行维修,木质的耶酥及12门徒送到布拉格木偶剧场的创始人捷克雕刻家Vojtech Sucharda进行修理。天文钟重新开始工作是在1948年,人们设法修复正宗的老发条,复制重视每一个部件的原型,以其原来的形式重新呈现。这座制造于15世纪的复杂而又奇妙的自鸣钟,仍然走时准确。</h3> <h3><b>6、窗外风疾</b>:指布拉格的两次掷出窗外事件。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捷克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1419年7月30日,部份激进的新教徒上街示威,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信徒。随著游行群众情绪的高涨,也益发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满,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立刻引爆了一触即发的情势。狂怒的激进份子冲进新市政厅,在群众的鼓噪煽动下,活活地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自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抗议者,此即为"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暴动更加激烈,开始攻击天主教教堂及相关人物,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新教信徒也全面叛乱,引发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第二次窗外事件: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於是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及一位书记官共3人从窗口扔出,三人侥幸坠落堆肥中而未受伤,随即逃至斐迪南国王处报告。1619年新教徒成立临时政府,由30位成员组成,推举腓特烈五世为王,宣布波希米亚独立,引发白山之战,虽以惨败告终,但战后的严酷处置却酿成影响欧洲深远的三十年战争。</h3> <h3><b>7、变样甲虫冤</b>:指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变形记》是出生于布拉格的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变形记》用表面的荒诞不经,来诉说作者自己内心的生活理想,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卡夫卡的象征,不但具有深刻的文字艺术的深刻意蕴,又包含者理智的比喻。卡夫卡的《变形记》被称为现代荒诞小说的鼻祖之一。</h3> <h3><b>8、生命重轻谁知晓:</b>《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原著为捷克语,其汉语译本原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主演。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h3> <h3><b>9、天下事,月难圆</b>:这里指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综观捷克国家的建立和覆灭,再建立:宗教改革的兴起、失败、再兴起、再失败,再兴起:以及解放、改革、占领、独立、分裂等,天下的事情总是不尽人意,但是任何事物自有运行规律,历史总是在不断的螺旋式上升中得到发展。</h3> <h3>(资料、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就此谢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