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崎岖、陡峭的山路,我们爬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顶峰,去寻找“小白”和“小青”。

营盘镇学区小学部

<h3>  2018年6月22日傍晚7:00,我们出发了,向碧罗雪山挺进,去寻找梦寐以求的“小白"和“小青"。</h3> <h3>  即将告别人类文明发展的杰作,走进原始的大森林中去。</h3> <h3>  这次登山活动,我是最后一个出发的,傍晚7:30左右,我赶上了队友。</h3> <h3>  我们越过一条条小河,穿过一片片森林,向第一站彝族小寨进军。</h3> <h3>  黄昏时,我们抵达第一站(彝家小寨),热情好客的彝族老乡为我们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全羊汤。</h3> <h3>  走累了,走饿了,看着彝族老乡为我们准备的“全羊汤”就直流口水。</h3> <h3>  2018年6月23日7:30左右,我们从彝家小寨出发,向着第二站进军(碧罗雪山“白龙潭”与“青龙潭”。</h3> <h3>  这大概是野百合,因为它看上去像百合。</h3> <h3>  她俩呀,一定是采花大盗,竞然闯进了我精心栽培的“花园里”。</h3> <h3>  看上去如此之美,忍不住拍下了。</h3> <h3>  颜色是如此的纯正。</h3> <h3>  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奋力前行。</h3> <h3>  走累了,我们就停下来拍拍照,吹吹牛,讲讲笑话。</h3> <h3>  爬完笔直的山坡,我们停下来松口气。</h3> <h3>  一路上,道路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让人爬得两腿发酸。</h3> <h3>  陡坡爬完,我们准备走进大森林。</h3> <h3>  在上山途中,我们吃到了香甜的野果;看到了新鲜的竹笋;赏到了漂亮的小花。</h3> <h3>  大家在林荫小路上你追我赶,谁都不愿掉队。</h3> <h3>  这分钟,大家都仿佛成了害羞的少女,在林间探出半个头来。</h3> <h3>  大家虽然已累得半死,但照相时队员们还是没忘记摆个造型。</h3> <h3>  在途中,爬大树、摆造型、挖虫草、赏花是我们常做的事。</h3> <h3>  途经“干龙潭”,听说要连续下几天的大雨,这个龙潭才会变成一个深水潭。</h3> <h3>  我们在“干龙潭”停下了脚步,忍不住拍上几张。</h3> <h3>  “干龙潭”。</h3> <h3>  “干龙潭”四周的丛林仿佛边疆战士守卫着祖国的疆土。</h3> <h3>  “干龙潭”留影。</h3> <h3>  “干龙潭”留影。</h3> <h3>  “干龙潭”留影。</h3> <h3>  溪水潺潺,奔流不息,从远古到现在,它从未停息。</h3> <h3>  下午3:00左右,我们抵达营地,走进庄房,看到菜板上摆放着两只新鲜的野鸡肉,这是在山里放牦牛的老乡从山里弄来的,当天晚上我们吃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野鸡稀饭。</h3> <h3>  向“白龙潭”挺进。</h3> <h3>  这里是牦牛的故乡,它们自由自在,在山中喝的是雪山水,吃的是漫山遍野的中草药。</h3> <h3>  还未到“白龙潭”,但大家激动的心情我们可以感受到。</h3> <h3>  现在大家还未预料到我们未来前进的道路有多艰辛。</h3> <h3>  恐怕得意得过早了些,艰辛的挑战等着你。</h3> <h3>  穿过杜鹃丛。</h3> <h3>  跨过“大草原”。</h3> <h3>  越过“象牙林”。</h3> <h3>  这里的风不是一般的大,这里的温度不是一般的低,我们差点冻死在夏天里。</h3> <h3>  顶着刺骨的“夏风”,砥砺前进。</h3> <h3>  在寻找“白龙潭”途中,我们遇上了一片片白杜鹃。</h3> <h3>  大家爬到“白龙潭”上方的山顶,准备从高处俯视美景。</h3> <h3>  雾大风大,由于我们衣服穿得太单薄,只能暂时依靠雨衣挡风避寒。</h3> <h3>  累了,躺下来歇歇,以缓解一下“高山反应”。</h3> <h3>  有几位队员缺氧,正轮流吸氧。</h3> <h3>  翻过了一座座大山、跨过了一条条小河、穿过一片片原始森林,一位队员体力不支了,只能搀扶前行。</h3> <h3>  “雪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尽管有些疲倦,但大家还是弯下腰来采雪茶。</h3> <h3>  “雪茶”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区域,海拔越高,雪茶越粗壮, 一位队员干脆边采边吃“雪茶”。</h3> <h3>  这里的“雪茶”只怕你不想采,应有尽有!</h3> <h3>  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有时还会来个拐弯抹角。</h3> <h3>  采完“雪茶”,我们继续奔向龙潭。</h3> <h3>  在“白龙潭”边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竹叶菜,队员们采了些去当晚餐。</h3> <h3>  原本不下雨,但由于第一次见到“白龙潭”,过于兴奋后大家在龙潭边上大吵大闹,顿时天降大雨,这样一来,恰恰验证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龙潭边上不可大声喧哗,否则会天降大雨)。这也许是个巧合,但我们亲身体验了这一“巧合”。</h3> <h3>  大家在“白龙潭”边欢呼雀跃。</h3> <h3>  我们放低了讲话声,云雾渐渐散开,雨也停了。</h3> <h3>  “白龙潭”近景。</h3> <h3>  “白龙潭”近景。</h3> <h3>  “白龙潭”远景。</h3> <h3>  “白龙潭”边湿度大,树木长得很粗壮。</h3> <h3>  我们离开“白龙潭”,向营地奔去。</h3> <h3>  这山上就这样,这雾说来就来,说散就散。</h3> <h3>  我们离开龙潭后,在林中穿行。</h3> <h3>  6月23日结束了,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帐篷,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这么高的海拔中过夜。</h3> <h3>  6月24悄然而至,天亮了,但因为睡得太舒服了,赖在帐篷中真有些舍不得出来。</h3> <h3>  当我起床的时候,勤快的队友们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吃完早饭,我们要继续去拜访“青龙潭”。</h3> <h3>  24日早晨,雨终究还是停了,我们决定还是决定踫踫运气,到“青龙潭”顶峰去探究“小青”的真面目。</h3> <h3>  大家都很兴奋,忘了昨日的疲劳,一心想着要与“小青”会上一面。</h3> <h3>  这里仿佛是大草原,走到哪里都感觉踩在绿色的地毯上。</h3> <h3>  这个山头上的石头全是白色的,这里风很大,几乎寸草不生。</h3> <h3>  上“青龙潭”途中,偶遇野花无数。</h3> <h3>  穿过丛林时,还遇上了这种菌,它成了森材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我却叫不出它的名来。</h3> <h3>  在花海中,大家都迷失了自我,忘了工作中的一切烦恼、生活中的所有忧伤。</h3> <h3>  景不醉人人自醉。</h3> <h3>  置身花丛中,全身都放松。</h3> <h3>  在这里,我们曾欣赏美景,也曾冒险翻过陡峭的山崖。</h3> <h3>  大家心中的愉悦尽显脸庞。</h3> <h3>  在这山头,忍不住想飞向天空。</h3> <h3>  这里寸草不生,全是雪白的石头,石头与石头之间会发现一些空洞,还真有些担心“熊出没”。</h3> <h3>  “狼牙山”四壮士。</h3> <h3>  我们爬上了海拔4060米的高峰,全身还有用不完的力气,只可惜这附近没有比这更高的了。</h3> <h3>  为了看一看“青龙潭”,我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遗憾的是雾气一直未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带着遗憾返回营地。</h3> <h3>  从这里看别处的山。</h3> <h3>  在这里看附近的树。</h3> <h3>  非常感谢我们所有的队友,大家志同道合,有事一起商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顺利结束了此次登山活动。</h3> <h3>  离住所越来越近,估计再3个小时就到家了。</h3> <h3>  经过几小时的跋涉,从山顶走到了半山腰,离彝家小寨越来越近了。</h3> <h3>  今天是星期天,彝族的小朋友们也该回学校上学了。在这里我有幸目睹了他们上学的整个过程,用三个字来概括“不容易”。</h3> <h3>  在下山途中还偶遇了一只癞蛤蟆,为了适应环境,防止天敌攻击,居然把自己伪装得如此完美。</h3> <h3>  他们每个星期上学不知要复过多少次这样的独木桥和穿过多少片丛林,向他们伟大的父母致敬。</h3> <h3>  这次登山活动,非常感谢这6双“美丽的大脚”,是它们把我们带入雪山,让我们能一睹山中美景。</h3> <h3>  同时也要感谢我们这6双勤劳的双手,有了它们,我们无所不能。三天的时间短暂,愿我们友谊长存,永远记住这难忘的3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