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音不浪村 村史

段志勇(塞外根韵)

<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市赛罕区黄合少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村史</p><p class="ql-block"> 搜集整编 段志勇</p><p class="ql-block"> 【序】 家乡这两个字,对每个人都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爱恋,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家乡,大了离开家乡的游子,家乡的那份眷恋那份亲切是难以言表的。我中学辍学后,在家乡放过牛也种过地,在放牛种地其间总喜欢追朔家乡村名的由来及村里田地名称的由来,我父亲是个贪闲事的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知道的很多,我和我父亲一起在田地里或场院里劳作时,总喜欢听父亲讲关于家乡发生过的事,所以总爱问这问那,父亲也不保留,于是我记一下不记一下记下了不少,我二十四岁那年外出到包头打工并在包头安了家,每年也回去几次,一回去就好似有未了的心愿,不把村里村外转个遍是不会走的,家乡一直以来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写家乡的村史一直是我的夙愿</span> ,村史贴近村民,记录着家乡村落的历史风貌,反映村子的发展变迁人文故事,能为家乡留下一份鉴古知今的文化遗产,我走访过村中的老人,也问过村中的新老干部,结合知道的大概,并走遍过所属家乡土地的每个角落,确定田地的地名及熟识当地的植被草药树木,多次用走步丈量过家乡的土地,确认过与邻村接壤的界畔,东至西南至北,功夫没有白下的,村史经我断断续续几年时间的收集整编,并于今年初步完成,由于没有文本记载,加之文化水平有限,短见薄识写得不大详实,望赛音不浪村民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便于互相修改完善。写此村史是为了更多赛音不浪村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恩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为家乡的发展、家乡的文化传承出一份绵薄之力,为建设美丽富饶的赛音不浪村增光添彩,这是每个赛音不浪人的心声和责任,更是后生晚辈的责任,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地理位置★ </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现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的一个行政村,(一九五三年后绥远省改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县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此前赛音不浪村归属绥远省归绥县老丈窑乡管辖,老丈窑乡就是现在老丈窑村,属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的一个行政村,在赛音不浪村东北二点五公里处,与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镇盂县窑接壤)。位于呼和浩特市市区东南三十公里处,东北东南临老丈窑村、小苏计村;南与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镇程家营村和康家窑村接壤;西南、西与东黄合少村、圐圙地村,西梁村、西黄合少村相临;北、西北与朱亥村、窑子村为邻;X004县道距村北一公里,阴山支脉蛮汉山、二龙什台景区(国家四A级森林公园)遥遥相望。地形呈不规则形,平均海拔一千零五十米,村东最高处嘛弥吽梁顶,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半丘陵状,东高西低,东南北以土梁河沟丘陵地组成,西北、正西与土默川东边缘接壤,属土默川(敕勒川,也称前套平原或呼和浩特平原)。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7度左右,年降水量260-480毫米。土壤颜色为黄色,旱地较多,能灌概的田地大部都在村西,耕作土壤养分普遍较低,适宜种耐旱的农作物,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气候四季分明,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建村历史★ </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是由原来毛不浪村更改后的村名,现在多数人还以毛不浪称谓。毛不浪蒙古语译为不好喝的家水,建村前有游牧民(蒙古族)夏天在此赶场放牧或收水草费临时驻扎,饮用水是以北河槽上游泉眼处取水,泉眼逢阴雨天气,雨水及洪水汇入,使本来清澈的泉水变得很浑浊,饮用水时需澄清后才能饮用,又因泉眼处浅水层,遇雨季河水涨,使得泉眼的水多数渗入的浅表碱水,夏季泉眼的水口感发咸发涩,蒙古族人喝后便随便叫出的毛不浪,毛不浪是以泉水命名,意为泉水不好喝,汉语为赖泉。后来从山西省忻州地区(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明清时期移民办所在地)走西口过来的汉族人,(蒙古人称口里人或土默meⅰ(默mo)人,土默人是指先前几辈到本地的口里人后代),陆续迁移到这里,和蒙古族人半种地、租赁地、买卖土地,因为没有更好的地名可写,蒙古人能说蒙语不会写蒙文更不会写汉字,口里人有识字会写的,但说不准哪几个字,根据蒙古语的发音写成汉字毛不浪,于是签地契都写毛不浪,时间长了这里便成了毛不浪村,并一直沿用至今,但大多数人不知其意更不知道由来。毛不浪村一九六四年改为赛音不浪村,蒙古语意思为有好泉水的地方。改赛音不浪村村名是在一九六四年夏季,呼和浩特市钻井队(原来称打井队)下乡为村里解决灌溉水源问题,来村中打机井,在村中时间长了,也和村里人熟悉了,打井队中有位文化人,说村子叫毛不浪既不好听也不是很好的村名,不如改名叫赛音不浪村,意思是好泉水或井水好的村子,村干部征求工作组(公社委派到各村蹲点的工作人员,也称蹲点儿干部,主要负责监督指导村里的生产生活工作),工作组中有位包姓的人,他曾有过这个想法,但一真没有实施,经这一提意,他双手赞成,并积极写一份村名变更材料提交到郊区政府,政府很快批复落实,村大队象征性开会征求社员意见,村干部社员基本同意,把原毛不浪改为赛音不浪村。由于多年来叫习惯了,村里人及周边的乡镇村委民众,一直还以旧称毛不浪称谓,只有在书写时才用赛音不浪。 </p><p class="ql-block"> 毛不浪在清朝咸丰年间(1850年后)就有了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才形成一个三十多户的小村落。当时人们的条件差,在北河槽向阳面地势稍高的崖(nai)头下挖窑洞居住,这里的土质不错,便于挖窑,离河水也近,饮用取水也方便,掏窑虽然省费用但需要条件,诸如土质位置,没有好的地方可选,就制模儿和泥脱土坏,用土坯旋的窑洞,砌院墙,也有少数盖了平房,再往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陆续搬到北河槽南岸的平坦处(原来叫南坪儿的地)建房居住,并打了井。有搬的有没搬的,人们不知不觉中把河北面河南面区分开,河槽北叫:河北儿(方言河北边儿),河南岸叫南营子(现在的赛音不浪村)。一九七二年河北儿的村民才全搬到南营子,随之河北儿、南营子、南坪儿也被人们慢慢淡忘,留下的只是先辈们在北河槽北岸崖头上挖下的窑踪洞迹,一九七八年村大队在此建了砖窑(手工自制砖瓦),此处土质为黄色有粘性的黄胶泥,又离河水源近,适合制砖瓦,大队以承包的方式承包于个人,因多方原因,最终砖窑废弃。二00八年又在此处修一条直东直西的路,迫使旧村落及烧砖瓦的窑彻底没了痕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演变★</p><p class="ql-block">  民族与姓氏,赛音不浪村在嘉庆年间为蒙古王爷的牧场,(距村东两公里的村中最高点嘛咪吽梁,嘛咪吽梁东边是当时蒙古族族人的天葬场,天葬场原是一处地势稍高的荒凉之地,狼经常出没于此处,也就是苍生天能看到并接纳逝者“生天”的地方。蒙古族族人死后,家人给逝者穿戴好,裹进毛毡固定好在木制的花骨辘车上,(也有的固定在马背上),几个人或更多人用马拉到离所属地域最近的天葬场,解开固定逝者的绳子,在天葬场不平的荒地上来回走,经颠簸逝者自然掉落,掉在哪儿哪算哪,而后众人骑马赶车回到居住地,七天后有亲属几人或一个人骑马来看看,看有无“生天”,“生天”就是被狼或食腐动物吃掉,没“生天”就是完好没被动物啃食过,如果“生天”,便高兴的纵马策鞭一路返回,家人们也皆大欢喜,待百天后再来将剩余残骨就地掩埋。前三个周年还会来祭拜,而后在祭脑包时向苍生天祈祷时也求在天上的父辈祖辈护佑自已及家人。反之,逝者尸身完好,就意味着还没有“生天”去的亲属悲伤离去,而后每隔七日去看一次,如果七个七日一直没能“生天”,那么就是没能“生天”,族人也对此也很是悲观,四十九天后就地掩埋,后如有祭脑包时也不求父辈庇佑,因逝者没有进了天堂,也不会护佑后辈。后来由于周边村镇人口逐年增多,狼的生存范围渐渐缩小,天葬不能如愿,蒙古族人才学汉族土葬,墓的外型和汉人墓也是一模一样,直是墓门在坟顶端)。 直至咸丰年间,(1855年前后) 村中纪姓人的先辈在现在的村西畔看到一块阴宅风水地,和云姓蒙古人买下,把祖坟迁来葬于此地,纪姓后辈人守墓祭奠,由于距祖籍地桌子山较远,来回太耽误时间,便在离墓地不远的北河槽南岸的平展处旋窑暂住,后来发现这里比祖籍地好,便举家搬迁长住到这里,于是便成为毛不浪村最早的居民之一,原前只有在夏秋时赶场牧牛羊的人暂住在河槽北边。白姓、(蒙古族) 云姓(蒙古族)薛姓、葛姓、段姓、张姓、迁在此处居住。再后来石姓、王姓、李姓、张姓(另一门)、贾姓、曲姓、闫姓、岳姓、魏姓、白姓、郭姓、苏姓、杨姓等姓氏又陆续迁入或其他方式并入,姓氏较多,变动大,但民族以汉族居多,据最新人口普查,全村在籍人口814人,其中蒙古族在籍人口三十二人,但都已汉化,不会说蒙语,蒙族占村总人口的4%。改革开放后,虽然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多,但多数的年青人选择外出,原因就是村中学校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和农业产能仅够日常开销,还有就是外面的诱惑太大的缘故,随着外出人口不断增加,村中的学校也因缺少生员被市教委以教育改革名意取缔。在村人口不足300人,且老人居多。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65%还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自然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占地约19800多亩,从东嘛咪吽梁顶至西与西黄合少接壤处约4.46公里,南从大南梁与乌兰察布凉城县康家窑接壤处至北X004县道南约3.86公里,呈不规则形,东、南高西北低且平缓,村南村北各有一条河,水流不大但一年四季不断流,北河槽能灌溉村西的上千亩农田,南河槽打坝,曾养鱼、洗衣、游泳之场所,后因气候原因,降水量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后来河槽逐渐干涸。村周边的荒地山梁上有人们熟知的野生中草药四十多种,其中薤白(小蒜儿),遍及村周围,其疗效不仅可杀菌、消肿、抗肿瘤癌变,还是一道佳肴美食,其有很高的市场经济价值。还有还阳参,对肺病有很多痊愈案例。还有萝藦科,鹅绒滕,有抗乳腺增生、抗乳腺肿瘤,有消肿止痛作用,疗效显著。等等。………… </p><p class="ql-block"> 村东社火地儿有辽代遗迹,遗迹南北长264米,东西180米,占地七十多亩,靠北边有两处土台似烧窑,由于年久,被厚厚的黄土覆盖,据说是一千年前建白塔(万部华严经塔、辽代建)用的砖瓦是从这里烧制的,遗迹的存留物,地表上陶瓷片散布得相当丰富,以黑色陶片,残缺的古砖旧瓦,占绝对多数,其次为质地坚硬的淡灰色平底盆类器残片,又有浅灰色甑底残片。瓷片以乳白色居多数,间有略现微黄的。在遗址东部的地表上,散布有炉渣灰及古砖残瓦,可能为烧砖制粗瓷遗址。遗迹处出土的辽代钱币,如:熙宁重宝、大康元宝、熙宁通宝、宋钱大观通宝等,对研究当时社会发展、商贸往来、对当时造砖制瓷工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是研究辽宋历史重要的依据。 </p><p class="ql-block"> 村西南一公里处的西梁大圪旦(大土包),远远望去好像东西并排的两座特大坟丘,两圪旦之间V型的弧凹,两弧凹圪旦顶部中心距离直线约八十六米,从圪旦西边底到顶中斜向约四十米,圪旦的土质与周边的土质一样,都是不到一尺深的黄沙土覆盖,下面是黄白胶泥夹杂料礓石土层,土层随圪旦起伏。听老人们说这两圪旦每年都在生长,一九八O年前西边的圪旦比东边的稍大些,尽管东边的地势高。自从一九八三年内蒙古某炮兵团在大南梁演习,在西边圪旦顶(制高点)挖观察哨(没影响圪旦外廓)。后来东边圪旦渐渐明显的比西边的大了不少,站在东边圪旦顶四周远望,虽不算高,但除了村子方向和西北方向被密集的树木遮挡,其他方向的地貌都尽收眼底,最近十几年,东圪旦东边又凸起来几个向东北方向延伸稍小的土包,大一点的一个面积也有六十多平方米。关于这里有很多传说,听老一辈人说是西王母暗查当地的山神土地龙王诸神的作为,化一行脚僧至此,由于一路风尘,黄沙土灌进鞋子里,行脚僧坐下歇息,将两只鞋中沙土倒了两处,沙土沾有仙气便年年生长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 大东梁梁顶叫《嘛咪吽梁》,关于这儿的传说富有传奇色彩,故事讲述了村里一个人见人嫌狗见狗躲的顽童,后来成了除暴安良杀匪慰民人人敬畏的英雄,为了周边乡村民众利益舍身被龙抓(雷劈)的故事,《嘛咪吽梁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还有村南水泉梁,水泉沟毛不浪龙王庙的原址,《毛不浪的龙王踅对朱亥麦子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令人有无限的遐想,也对赛音不浪村有更清晰的认知,虽说是民间传说,经村中一辈又一辈传诵并陆续加精润色,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也有着非常高的文学水准,先民们的智慧使赛音不浪村史这棵参天大树更是葱葱郁郁,枝繁叶茂。 </p><p class="ql-block"> 村中土地面积广,村里先民为了方便劳作根据地形方位及最早开垦某块地人的名或是最早是谁家的地,给各方位的地、河、沟、梁、洼等细化并取了名,从东南西北排序为 : 大庙黑阆、社火地儿、突葫芦沟儿、南湾子儿,东沟儿、东坪儿,老虎沟儿、王门地儿、东大地儿、小东梁、大东梁、嘛咪吽梁、木瓜沟儿,四十亩圪塔、小阳面,苏计沟、苏计路、套鼠卜子、套鼠沟儿、一卜树儿梁、套鼠梁、早山排子、二道梁、水泉梁、水泉沟儿,两沟一咀、朝天沟儿、大南梁、年蓬梁、榆树湾儿,小南梁、南河槽儿,大圪旦,西梁、南洼儿、西南滩儿、草滩沿子、小蒜地儿、鹌鹑窖子、马莲渠,十字流河、圐圙坝,坟前地、坟后地、二类地儿,躺槽子、南大地儿、切刀把子,西大地儿,分子地儿、粮八地儿、四十亩地,成路、本才地、杜红地,正西头儿、二堰子儿、三堰子儿、乌柳地儿,西北河槽儿渠两畔儿、老坝,往北死人沟儿,皮裤裆、北河槽儿,前北梁、后北梁、二连沟儿,黑土槽子儿、四连沟儿、窑头、往东老丈窑沟儿,老丈窑沟儿连东沟儿,全村地片转了一圈,大小地亩七十多块。这也是赛音不浪的全部土地的标记,也是赛音不浪村先民的智慧结晶,多数地片凝聚了赛音几代人的汗水,如村西的的水浇地,以黄沙土改良为黑淤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几代人一锹一锹一个坝一个圪塄淤出来的,赛音不浪先民的功劳,功不可没,值得后辈敬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建国以来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现在籍人口八百多人,民风淳朴,与周边村庄和睦相处。解放后1956年进行土地改革,1957年开始,在国家的号召下,逐步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大食堂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8年开始兴起,这一时期随“大跃进"运动的深入推动,大多数农村地区人民公社逐步形成,并且在这个背景之下,公共食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被建立起来,为了满足集体化生产和生活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像想的那么好,由于一系列原因,包括粮食产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共产风"现象腐化,大食堂运营情况发生了变化,最终在1961年5月之后逐步解散)。人民公社建立后,毛不浪村</span>改成毛不浪大队,大队将全村又分成三个小生产队,村民成了社员,社员原前的个人土地,牛马驴骡都归属大队集体所有,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每户社员另分一份自留地,(后来自留地起到关键作用)。生产队由大队统一指导劳作,社员由生产队队长带头指导劳动,各生产队有自己的土地、农具、牛马驴骡及饲养院和菜园,每年种植的农作物是公社蹲点干部(工作组)和大队领导者做决策,决策前题首先考虑的是呼和浩特市市民的吃粮、吃油、吃果蔬问题。1963年后还需考虑解决华北第二糖厂(呼和浩特市糖厂的前生)生产必须用的原材料,种甜菜问题,然后才解决社员的口粮问题,生产队队长和年长的社员商讨,再根据各块地的墒情适合生长哪类作物而定种那类作物,而后社员们一起耕耘播种,锄搂收割。</p><p class="ql-block"> 城里人最早享用的是农业社的西瓜和香瓜,待瓜熟了农业社挑好的一车一车往城(呼和浩特市)里送,供应市民优先,剩下歪头朽厾du(厾 屁股蛋子)的或死蔓瓜象征性的分给社员每人户三到五个,社员们虽然不满意,但也习以为常了,待西瓜拉蔓后,开始收割其他农作物,一边收割一边拉运到场院,碾场拾掇,戗扬挘扫,然后把上风头最好的粮食用生产队自备的三套马车送到呼和浩特市郊区粮站或呼和浩特市东郊的榆林粮库,因各公社各大队都送公粮,各公社督促,各大队怕给差评积极督促生产队把好交公粮的关,剩下的留来年的籽种,留些备用的粮食油料后才分给社员,社员每人360斤粗细粮食,细粮为:小麦、莜麦。粗粮为:谷子、高梁、玉米,糜黍,荞麦,豆类等。蔬菜以土豆,胡萝卜,大圆菜等。食用油多数以葫麻油为主每人0.8到1.5斤,也有生产队拿麻籽油充数,把葫麻油省下来送到城里供市民食用。每个生产队分的粮食、油料都不一样,粗细粮食基本在360斤左右。除六一二年外,第三生产队每人分过280斤的记录,第一生产队每人分过366斤记录,生产队有自己的油房,根据每年的产量和上交数量的不同,分到社员手里的也不一样,“够不够三百六,不够完了再研究",是当时的俗语,三百六十斤粮食在那个缺油少肉没有副食的年代根本就接不到来年的新粮,于是在农作物还没完全熟透时,多数社员夜里潜入地里撇玉米高粱、刨土豆(山药窝子骟蛋)、切谷穗等常见的偷田行为,当初还有一个俗语叫“十个社员九个贼,落(|ⅰao)下一个没出来",没办法,要不就定挨饿,大队派巡查的逮偷田的人,多数巡查的睁只眼闭只眼。也有被抓住的偷田者,这些被抓住的倒霉蛋们除了被没收偷的东西和工具外,短不了被批斗,罚当年要分的全部粮食或分粮时减半。有的社员家庭实在坚持不到吃新粮,找大队大队给争取些反销粮接惦到新粮下来。此间一九六一、六二年给苏联老毛子还债,六一年本来好年景,社员分到的粮又被追回60%,连着两年勒紧裤腰带还债,使得社员饿死的大有人在,那时的挨饿恐惧阴影一直笼罩在七十岁以上人的心里,他们总是心有余悸的说给年青人听,什么生活要节省、吃饭嫑造孽,怕再遭年景、过日子要仔细的话,年青人左耳进右耳出置若罔闻。</p><p class="ql-block"> 那时毛不浪大队隶属呼和浩特市郊区黄合少人民公社。在此前属绥远省归绥县老丈夭乡管辖。1963年到1966年四清运动,紧接文革席卷全国,赛音不浪也未能幸免,村里部分党员,群众受迫害,被批斗、游街,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1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解体,村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村民们单干有了奔头,粮食打的没处放,交完公粮再留二年的口粮,剩下余粮就粜了变成钱,村民们吃不愁了,钱也有了,从此,赛音不浪村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群众生活从此改善,从温饱走向小康,实现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名人事迹★</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是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解放前绥远城东有三美一统四位贤人,赛音不浪就有两位,他们是:东五十家村的郭美;西黄合少村的白美;赛音不浪的纪统、薛进美。他们在归绥城东是名门旺族,而且很有才华,医术精湛,文学造诣很高,对中医方面有独道的见解,为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造福一方,也为周边乡村村民习书认字及写地契文书记账写对联等提供了方便,深受村民们拥护爱戴。</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因赛音不浪村地处东临山西临平川的独特地理位置,东山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山高路险便于打游击战)。西有哈拉沁村、公啦嘛镇盘踞的国民党编制的驻军,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进入解放战争初期,国共都以旧称毛不浪为界,互不攻打,但每隔月数总有八路军或国军当兵的人来村收马料粮食,拉拢年轻人入自己的队伍,两军为了避免狭路相逢,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互在村中物色谍报员作为监视对方收草料的举动。收草料粮食征兵的来了找村里主事的保长。收草料粮食征兵是件复杂的事,八路军虽好,但来了也不空回,国军更不好惹,弄不好要搭上命,后来吓的人没人敢当保长,但一个村没个主事的保长又不行,于是村中就从村西到村东轮换的当,轮到谁家当一天保长。村民段三是八路军的谍报员,负责记录(心记)国军收粮草征兵的时间规律和活动范围,而后步行走二三十多公里汇报给八路军永兴支部。这样僵持着只到1949年归绥(呼和浩特旧称)和平解放,国民党驻军解散,赛音不浪村才解除保长轮流制,在此其间赛音不浪年轻人有选择当八路军的,也有的加入了国军。</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参加战斗的村民石俊、石华兄弟。石俊,1946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两大战役,属华北野战军66军,1951年3月入朝,1952年8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前侦查时被敌方炸弹震聋,后来因伤病退役回村务农,后结婚无子女。石华,1948年春加入华北野战军65军,第198师354团,参加过解放太原,石家庄,涞水等战役,北京和平解放后,部队修整待命入朝作战,1952年冬退伍役回村务农。还有闫根虎、闫双虎兄弟二人,也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闫双虎属华北野战军二野,1950年冬入朝,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才转业回呼和浩特市盐业公司上班,后结婚无子女。闫根虎,1946年入伍,属华北野战军第57军,参加过辽沈战役,1950年入朝,1951年秋天在朝鲜花骨窑头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资料不详,待完善)。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抗战时期做出英勇献身的村民战士,就不一一细数。他们是赛音不浪的英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值得后人铭记敬仰赞扬……。</p><p class="ql-block"> 1954年建立包头钢铁厂,村民王占堂、王仁堂、曲银科、岳兰在、闫福龙为建设包钢的笫一线工人,1957年包钢正式生产后,先期基础工程完毕,不需要更多工人留下,曲银科和岳兰在选择回村务农……。</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历史性变革的号角响彻全国,村里建了学校,村民对念书考中专大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无论家里是男孩女孩,到了上学年龄都让上学,国家也减免个别贫困家庭学生的学费书费,区教委也派遣一些专业的老师任教,由于学生多老师少,教委又在村里选些民办老师任教,通过多方努力,办学取得显著成效,有不少村民子女考上大学及中专师范等高等学府。 </p><p class="ql-block"> 村民段银全的次子,段志生,自幼刻苦学习,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工作经历:1994.9-1997.7 内蒙古大学数学系 硕士1997.9-2000.7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博士 2000.7-2002.6 北京大学 博士后2004.6-2005.5 澳大利亚Monash大学 访问学者 长江学者2003.8-2008.7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副教授2008.7-2008.8 香港城市大学 Research Fellow2008.8-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且参加了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主持的颁奖大会。在控制科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传说典故★ </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民间流传的故事、历来已久,已多数被人们遗忘,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毛不浪的龙王踅对朱亥麦子的故事》、《葫芦叶子的故事》、《嘛咪吽梁的传说》《西梁大圪旦的传说》、《没尾巴来成子》《段家宗谱小叙》等。这些不仅给村里增添了文化氛围,同时也为了解赛音不浪村的历史作为参考依据,也浓绘了赛音不浪村的文化色彩。由于这些传说故事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些口头述说,加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知道的人也是一个好像听说而已,通过小编几年的多方努力搜集,最近这些快被村民遗忘的传说故事有了些来龙去脉,由于需要更长时间去实地参考和整理,没有确定完成的具体时间,待早日完成与读者见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  赛音不浪村文艺节目非常丰富,由于不够重视,很多项以无法传承,甚至失传。现在传承下来的有九曲黄河阵(九曲)、秧歌儿、车车灯、等,多数的细节部分如词曲已失传。在六七十年代前城东素有小苏计的道秦,毛不浪的秧歌(唱词好,其他地方的人都来学)较为出名,现在已被存放在传说的尘封中。 毛不浪村的鼻疳药,红崖(nai)子村的疯狗药(狂犬病),三空村的接骨药,过去在绥远城东都是齐名的,而且是排到第一,可见其药之疗效。可惜现在只有三空村(三富村)的接骨药得以传承,鼻疳药,疯狗药是否有人保留传承下来,以无从考证了。 </p><p class="ql-block"> 村里过去种植的农作物非常丰富,最初有三十多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现在种植的农作物只有不到十种,有几种营养价值很高农作物,已快绝迹。如:三棱豌豆、大麦、红扁豆、小糜子等,纯正地道的黄罗黍(黄米糕,软、筋,香)已少见。现在种植的农作物多数是新品种,产量能上去,质量和老品种没法相提并论。加上新生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农业技能的些知识面临断档,有些作物同样的种植,质地产量相差悬殊,更多的种植农民为经济效益,对将要消失的农作物视而不见。部分面临消失的农作物能否保留下来,实为令人堪忧。 </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三天学个卖买人,一辈子学不会个庄户人,在过去做为一个好庄户人不但会耕耘耙种锄搂收割,还得会铺碾扬挘等农业技能,在农闲时还得学编箩筐、编笤篱、编席,扎扫帚及加工粮食、屠宰家畜、做豆腐等技能。首先说耕地吧,耕地是分季节和墒情好坏耕作的,不是说想耕就耕的,一般是秋耕地好些,在收割完庄稼后开始耕地,边耕边耘(耱地,保墒,利于来年庄稼好作苗),老话说的好: 家存万石粮不如秋撒(犁)地,秋天耕耘好的地来年有雨水就能播种,而且宜作苗,春耕的也有但它的耐旱保墒次于秋耕地。耙地是在种地之前的一道工序,耙也叫耥,是把耕耘过的田地耥润和,同时也能把田间的坷垃耱碎,地耥平,草根及茬秸耙出来,更适合播种,也能使播下的种更好的着床发芽率高。播种要根据粮食的种类及墒情而定,每亩的下种量,播种的深浅,有的农作物播完种后还须打砬砘拉土耱,(使田地更保墒种子发芽率更好)。锄地是给侬物幼苗松土及去除杂草,搂地是锄第二遍,使得杂草更少些的同时也为作物苗株培土,使其更加抗旱抗伏,锄搂其间如果有条件(有雨水或能灌概的地)可以追肥,使其增产增收。待秋后成熟收割打捆,拉到场院铺晒用碌碡碾(俗称碾场),碾好后出秸积堆,而后用木锹儿铲上迎风上扔,粮食重于碎秸叶及窠壳,碎秸叶窠壳随风飘出,粮食落在预留位置,这叫扬场,边扬场边用扫帚尖挘扫,(扬出的粮堆上免不了有湿秸硬窠壳或怠穗等杂物,需挘扫出去使粮食更纯更好看,待扬完后再戗粮,戗粮是把扬挘好的粮食再扬一遍,然后积堆锥状,目测盘算该有多少石,农业合作社时期,把上风头好的做种子交工粮剩余的分给社员,最初用斗、升、半升、合分粮,后来用公斤称重分粮。</p><p class="ql-block"> 丈量土地最初用双手伸展量叫庹,约6尺,拇指与食指伸开量叫拃,约6寸,还有一步,一迈,农村种地人的一迈是2.5尺,一步是5尺,2步为一丈,耧车种地一出是约2.4尺到2.5尺,来回是一步,梨地地三遭为两迈,(1步),三遭(3个来回),6垄地,(小麦黍豆类6垄),土豆、玉米、甜菜、葵花等是3垄。240步长,1步宽是约1亩,240步为1征,24步为1分,标准走步迈一次为迈,两次为一步,常丈量地的人误差均为1一2%左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奋起的赛音不浪村</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党的政策英明指引下,赛音不浪村全体党员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国家提高力度搞好新农村新面貌,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项目,使村里旧貌换新颜,原旧危房焕然一新,街道硬化,柏油路四通八达,亮化环卫俱全。东梁千亩杏林,南洼儿应季蔬菜大棚,水利设施齐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此前广大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村民生活保障、老年人福利逐步健全,为孤寡老人设立敬老院。“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已变成现实。手机、电脑的普及拥有,村民真正体会到信息化时代的好处。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民的土地、房屋也登记录册,土地确了权、房产有了证,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也日新月异更加优美。…… </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赛音不浪村本该像一只雄鹰,向着更广阔的蓝天纵情翱翔,惋惜的是……待续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段志勇 于 2018年5月10日包头</spa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