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小学是北京市东城区南城根小学,当年学校对面就是崇文门(哈德门)墙楼和城墙,现在已拆,修地铁了,只保留了一小部分,现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小学时,班里同学均来自崇文门内外。小时候崇文门城楼和城墙还未拆,我们一群男生放学后经常爬城墙,在城墙上捉蛐蛐,摘树上野酸枣吃。我和李贵臣、胡宝才、寇宝柱、马颖惠、粟金生等同学还常去东单公园踢足球,鞋很快就磨破了,又要买新鞋了,当年大部分家庭都穷,为此母亲沒少说我。我和李贵臣、李凤才、朱新宁等几个发小写完作业后,在李凤才家门口拿门板当台子,打起乒乓球,条件虽差,兴致很高。妈妈手巧,给我做了个铁环,这是当年盛行的玩具,我边推边玩走了四站地远。春游是我们那时最高兴的事,那天学校组织我们去陶然亭公园春游,妈妈头天做了糖饼,我带上饼和水,穿上妈妈亲手做的新衣服,高兴地跑向学校。回来老师要求大家写篇作文,我写的作文受到钟文丽老师表扬,并让我在全班念了一遍,这是我第一次出了风头。小时候我父亲去逝早,妈妈为让我学更多知识,咬牙买了收音机和书,并为我订了少先队报。我当年最爱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和《孙静修爷爷讲故事》,最爱看的书和杂志是《我们爱科学》《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阿凡提》《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三国演义》《大闹天宫》小人书。我爱看少先队报上的《洋葱头历险记》《小虎子》连载。小学六年级我加入了学校绘画班,回到家就拿瓶、碗照着练习画画,还给妈妈画了速描画,可惜没保存下来。后来上中学,负责班里的学习园地布置,家长会的宣传板报;在工厂负责厂部宣传栏的布置,工厂宣传的绘画;在大学农村社教时,我在校宣传组画宣传画,这些都得益于我小学绘画班的学习。小学六年级被选送东城区少年宫合唱团,每周日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位于灯市口路北的少年宫合唱团。退休后继续学习声乐,成为首都文艺志愿者,参加独唱演出近百场,并获得一些奖杯奖状。</h3> <h3>1958年出版的语文书是我们当年学习课本。</h3> <h3>妈妈为我订的少年报是我最喜欢看的,对我学习成长帮助很大。</h3> <h3>五十年代的崇文门(哈德门)城楼和城墙</h3> <h3>南城根小学南面是崇文门城楼,西面是同仁医院,东面是女十三中学,北面是耳鼻喉科医院。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崇文门内外。</h3> <h3>五十年代崇文门内大街</h3> <h3>崇文门内大街胡同里是我小时候的家</h3> <h3>1961年东单十字路口,由北向南拍照,南边的崇文门遥遥可见。</h3> <h3>崇文门外</h3> <h3>明城墙遗址(崇文门保留下来的城墙)</h3> <h3>东单公园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踢足球的地方</h3> <h3>小学旧址沒拆掉很幸运,现改为东城区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h3> <h3>现在假山、鱼池处当年是儿童滑梯和压板处,一墙之隔的红楼是当年的女十三中学。</h3> <h3>小学六年级,我经考试参加了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合唱团。我们学唱的第一首歌是《走在林蔭道上》。虽然参加合唱团只活动了一年,后因上中学未再延续。但使我从此爱上了唱歌和音乐。</h3> <h3>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旧址</h3> <h3>当年春游颐和园,站在老师身边的是我。</h3> <h3>少先队大队长王平妹是班里学习最好、人最漂亮的女同学。</h3> <h3>少先队大队长寇宝柱是班里最善于组织活动的男同学。</h3> <h3>难忘童年,难忘小学,难忘同学少年。愿同学们永保童心,永远健康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