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读书几件事

当归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在世界读书日第二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偶翻朋友圈,看到了不少同学或自写、或转发的有关读书如何如何好的的美篇,才知道了原来还有个世界读书日,是在每一年的4月23日。不由得触动了内心久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都不知道怎么养成读书的毛病了,是的,在我身上,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是一种“毛病”。因为,从小,家人对我看书这件事,就是围、追、堵、截。那时候,大人认为,除了课本和作文书,其他的书都叫“闲书”,对学习毫无用处;孩子如果痴迷,会浪费大量时间,学习成绩会下降。还有,大人还认为,“闲书”里面很多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不健康,孩子看多了,会学坏了。</p><p class="ql-block"> 而我,也不知为什么,自小喜欢看所谓的闲书,确切说,是喜欢看到一切有字的纸。恰好,我周围的小伙伴们一个也没有我这样的“毛病”,所以,我便成了另类。我父母都是不识字的,但是我叔叔啊、舅舅阿姨啊、周围的小伙伴啊、老师啊都是识字的。为了这一点小小的看“闲书”爱好,我从小便和周围的人“斗智斗勇”。</p><p class="ql-block"> 小学四年级,邻居一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套《西游记》,四册啊,每一册都厚厚的,现在想来,应该是原版。而我,那时候还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来有点艰涩,还是爱不释手。小男孩家里没有喜欢读书的,于是他借给了我读,但是要求一天必须读完。记得恰好是周日,于是,从早上,我就和爹开始“躲猫猫”。因为那个年代,只要周日,在家里,总是有干不完的农活。平时就算了,可为了看完那四册厚厚的《西游记》,我一早就躲去了邻居家, 正在陪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呢,我爹去找我了。我家的房顶有点漏了,第二天准备修缮。那时,家里没钱盖瓦房,都是用麦秸草覆盖屋顶的。那天,我必须和爹、娘还有奶奶梳理完那些麦秸草,以备第二天用的。可是,为了这套《西游记》,我硬是在外面躲了一天,囫囵吞枣“啃”完了一遍,中午饭都是趁着大人不在家,回家偷了个熟地瓜,躲在了邻居北窗下吃的。那天直到傍晚才回家,《西游记》是终于看完了。因为有了被揍的心理准备,虽然回家还是被爹踹了屁股一脚,又被臭骂了一顿,还是很欢喜的。</p><p class="ql-block"> 还是小学四年级,发小的哥哥借到了一套《聊斋志异》,白话文版。发小家里也是没人喜欢看书,被我发现了,于是死缠烂打,发小借给我看了几天。那些故事可真好看呐,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伙伴们无论谁叫出去玩也不从了。结果,伙伴们纷纷去找我家告状,说我看不正经的书,都看傻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碰到了一个数学老师,是我不太喜欢的,他说:“上我的课,谁也不准举手回答问题,谁举手,我剁了谁的狗爪子。”没有了动力,于是数学课上,我基本不听了,几乎都是在看闲书。于是,期末升级考试中,一贯成绩名列榜首的我,总分只考了全班第三名(估计是语文成绩的功劳),数学成绩只65分,刚刚及格。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的选择题有5道,我成功地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得了0分,现在想想,真不是一般的水平!我还是数学课代表呢。拿试卷回家当天晚上,发小去我家玩,顺便告我的状,说我之所以数学成绩那么差,就是因为这一学期上课不听讲、光看闲书导致的。于是,我被批判到了半夜12点,又被勒令从此不准看闲书。</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是没有表的,上学纯粹约摸时间。小学五年级,借了同学一本《玉娇龙》上册,晚上点着煤油灯看,本来没想看完的;可是,就是不困,就看啊看啊,终于看完了,然后听到了公鸡打鸣了(凌晨了),然后心满意足地睡觉了。一觉醒来,看看天,外面刚下过雨,阴呼呼的,爹娘早都去地里干活儿去了。坏了,虽然不知道几点了,但看天色,肯定是半上午了。爬起来就往学校跑,果然,语文单元测试题同学们都做了一小半了。当时那个丢人呀,在路上,想着找个肚子疼的理由的,结果老师一问,啥理由也没了,老老实实地说:“睡过了头了,起来晚了。”语文老师剜了我一眼,没好气地说:“先考试,考不好,再和你算账!”老老实实地回座位,战战兢兢地答题。成绩出来了,我是班里唯一的满分获得者。语文老师对着我眉开眼笑,大肆表扬:“看人家XX同学,你们都考了大半天了,人家才开始做题,比你们用的时间短,还考了100分。”结果当然是被免于责罚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考上了初中后,知道我两位老师(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怎么和师弟师妹们介绍我的光辉事迹的吗?两位敬爱的老师告诉他们:“知道XX同学为什么学习那么好吗?那是因为她喜欢看书。”谢谢老师,终于给我正了名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初中三年,我的书桌里面常年藏着二至三本大部头的长篇小说。都是借的,班里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看书,就我这么一个“另类”,于是我还是发扬死缠烂打的精神,谁有书,就缠着人家借。幸亏咱人缘还好,同学知道我喜欢看书,也都喜欢借给我看。看完了,赶紧还人家,然后继续借下一本。遇上不喜欢上的课啦,或者写完了作业背完了书,或者书瘾上来了,就不管不顾地偷偷地看,为此几次被老师没收过所谓的“闲书”……</p><p class="ql-block"> 初中三年,基本读完了琼瑶姐姐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些历史名著啥的。并且“书迷”的绰号也从小学传到了初中。</p><p class="ql-block"> 当年考上了师范学校,知道我一同学怎么说我吗?“你考得这个专业太适合你了,以后不愁没书看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么说?”我当时奇怪地问。</p><p class="ql-block"> “当老师后,就可以和咱老师当年没收你的闲书一样,你没书读了,去没收你学生的书读啊?你后面,有一个庞大的流动图书馆啊!”</p><p class="ql-block"> 哈哈,还真是的,当老师后,真的不缺书读,当然不是没收学生的书,而是和我的学生一起读书!而且,我也把我当年的读书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把我的学生们,也培养成了一个个的“小书迷”。</p><p class="ql-block"> 其实,读书的好处真的是很多的。语文基本不用怎么学习,我的语文成绩,基本上在班里稳居第一。别人头疼的作文课,是我最喜欢的,每次写作文,真的能体会到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觉。而且每每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甚至全级部朗读时,那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也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儿子出生后,从小我就和他一起看小画册,晚上睡觉前读几个小故事,一直坚持到了儿子三年级。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儿子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即使后来在外地上学,一周回家一次,周日回学校时,总是看他从书架上找两本书背学校去读。希望读书的好习惯跟随儿子一生,早早晚晚,他能体会到读书的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现在,读书仍然是我工作之余的爱好,并且已经融入到了我的生命、我的骨子当中去了。晚上睡觉前不看一会儿书,那是不能睡觉的,也睡不着。书,是我的毒药,这个“毒瘾”终其一生是戒不掉的了,那就,相伴终生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