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西游之十五(7月5日)——榆林市古城区、古长城镇北台、红石峡

Julie

<h3>榆林,古称&quot;上郡&quot;,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quot;延绥镇&quot;(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quot;两守孤城,千秋忠勇&quot;刻碑。</h3><h3>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h3> <h3>在马路上工作的挖掘机</h3> <h3>镇北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quot;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quot;和&quot;万里长城第一台&quot; 之称。有诗云&quot;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quot;、&quot;上台下台演王朝 进戏出戏扮将士&quot;。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h3> <h3>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 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h3> <h3>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h3><h3>镇北台平面呈正方形,高四层。</h3> <h3>镇北台内修有一条通往榆林城内的通道,一旦有需要,可以从城内直接调兵遣将。</h3> <h3>从镇北台上遥望榆林市。</h3><h3>榆林市的绿化做得很好,四周很多树木花草。</h3> <h3>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h3> <h3>从榆林出来,我们夜宿宁武。过了黄河进入山西的保德县,一个产煤的县份。</h3><h3>一进入山西地段,就陷入巨大的运煤载重卡车车流之中。路过的一个小小的镇子,也居然停了上百辆这样的载重煤车。在这种被裹挟、被逼迫的压力中我们走了一、二个小时,直到上了高速公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