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三合汤的前世今生

传媒刚哥

<h3>  明朝成化年间,为管理流民而设郧阳府,郧阳府成立第二年,州府开科考试,各地学子陆续报道。</h3><h3> 话说有三个考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很巧妙,三人同住在一家客栈。</h3><h3>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志趣,三人侃侃而谈,谈天下大事,谈论悟之道,不知不觉已到晚餐时间,客栈客人陆续开始用餐,三人此时已经非常熟识,便相互打趣,既然大家能在同一客栈,又交谈甚欢,不如把各自的干粮拿出来相互品尝。众人一致叫好,于是三人拿出各自的干粮,有牛肉干,芋头粉丝,蒸饺。本来如果一个人食用,一碗白开水即可解决,但是大家既然聚在一起,就一起享用吧。于是让店老板帮忙支起一口锅,倒入开水,将三种干粮放在一起熬煮。</h3><h3> 没想到,香气弥漫于整个客栈,四邻的客人都过来问之,锅内所煮何物,如此馨香持久,三人笑而不答,只管各自执箸而食。</h3><h3> 用餐完毕,三人约定,考试完毕,再次相聚。</h3><h3> 话说三人各自散去,客栈老板却留了个心眼,将他们的用餐过程一一记在心里,牛肉,粉丝,蒸饺,太棒了,这天赐的美味,原来却如此容易获得。不过店老板是个聪明人,他根据熬煮时招人的香味,立马架起一口大锅,加入牛骨和辛香调料,用牛骨汤做底料,把粉丝放到罩篱中浸入汤里,稍加烫煮,粉丝就露出了晶莹剔透的色泽,倒在碗中加入上好的黄牛肉片,伴以烫好的豆芽,撒上香葱、芹菜,浇上肉红的辣椒油,再加入几个三鲜蒸饺,一碗热腾腾的美食就做好了。</h3><h3> 几天过去,三个考生考毕,又如约来到客栈。</h3><h3> 老远就被门口的特型大锅吸引了,远远闻见一股浓厚的香味扑鼻而来,三人连忙叫出老板,这是什么美食。老板略微思索,对他们说,三位考试如何?三个考生对老板说,多亏老板的热情服务,我等各自随心所愿,将来到地方做官也会时时想起老板的相助。老板哈哈大笑,不敢不敢,恭喜三位心想事成,这美食就是你们创造的,我只不过略微改进,名字至今未曾想好。既然三位再次相聚,不如你们读书人帮忙起个名字可好?</h3><h3> 三人这才恍然大悟,不经意间竟然创造一种美食。既然是三种主要食材构成,不妨代表天、地、人吧,既然三人志趣相投,雅致相间,这可不是天人合一嘛,干脆就叫“三合汤”可好。</h3><h3> 众人连声叫好,老板立马叫人取来纸墨,央求三人赐墨宝一份。于是其中一个考生,挥毫写下“郧阳三合汤”几个大字。</h3><h3> 老郧阳三合汤就这样不胫而走,成了郧阳的一大名吃。后来至清初,红薯粉丝的替换,使得三合汤更加鲜美可口,风靡全国。</h3><h3> 注:老郧阳三合汤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自红薯引种至秦巴山区,红薯就成为了本地区的高产作物,村民对红薯的加工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把红薯打成粉,漏成粉丝,这样既耐储藏,又美观美味。红薯粉丝有别于其它粉丝,耐煮,有劲道,非常适宜做火锅。郧阳本来就是鄂豫陕川的交界地,文化在这里碰撞,美食风味四省兼有。</h3><h3> 曾有民谚“天下香客朝武当,必吃万历三合汤”,可见在明万历年间,郧阳三合汤就已经是名扬天下了。</h3><h3> (图片拍摄于郧阳多家三合汤店,如有侵权,请短信提醒13235650012)</h3> <h3>郧阳人把红薯打磨成粉,晒干,待到最寒冷的时节,然后熬煮,漏成粉丝,经过霜冻,结冰,晒干之后的粉丝,晶莹剔透,柔韧有力,是火锅,涮锅的最佳配料。</h3> <h3>红薯粉丝是郧阳的一大特产,红薯粉,郧阳酸菜都是郧阳人挥之不去的珍贵记忆。</h3> <h3>外出归乡的郧阳人,回家第一件事,一定要吃一碗正宗的三合汤或者酸浆面,酸浆粉。而红薯粉丝就是这些美食的重要原料,是否正宗,郧阳人一尝便知。把红薯粉丝高高抄起,然后扑噜噜吸进嘴里,再来一个吸溜溜的咋吧声,酸辣可口的三合汤或者酸浆面,吃得是满头大汗,周身暖和,带走一身的疲劳,留下抹不去的记忆。</h3> <h3>三合汤里面的牛肉片,一定要当地散养的黄牛肉,醇厚,蓬松,不扯筋,有嚼劲。汉江河滩,秦巴林区为黄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h3> <h3>三鲜蒸饺,用黑毛猪的三线肉为原料,佐以其它配料,上锅蒸好后,用辣椒调料沾吃,配以牛肉三合汤,不同的肉香滑过食客的喉咙,让人顿生舒畅。</h3> <h3>红薯粉丝,黄牛肉片,三鲜蒸饺,配以肉红色的鲜香辣酱,构成了郧阳三合汤的最美视觉和最鲜口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