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紫坊35号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一旗山夜话四十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福州生活有些年头了,今日去津泰路防疫站办事儿,眼瞧见的津泰路建设的今非昔比,一路的窗明街净,扑入眼帘真个好不气派,好不壮观。在津泰路旁就是津泰河,津泰河的另一旁巷子就是朱紫坊,福州市类似这样的靠小河道街巷有好多,江南城市的巷子大多就是如此。朱紫坊35号过去是省妇联大院,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 朱紫坊这条坊巷位于津泰路南泰河沿,旧名三桥,为唐罗城护城河之一。安泰桥原名为“利涉桥”,据《榕城景物考》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措,舟揖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棓叶中出。足见当年繁景。“宋时,修筑外城,街区皆包入城中,颇有古秦淮河风光。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朱氏兄弟四人皆登仕门,朱紫盈门,故名朱紫坊。亦还有宋代名士曾巩《夜过利涉门》之诗吟: </p><p class="ql-block"> 红纱笼灯过斜桥,</p><p class="ql-block"> 复观晕飞插斗杓,</p><p class="ql-block"> 人在画楼犹未睡,</p><p class="ql-block"> 滿堤明月五更潮。 </p><p class="ql-block">如你不知宋名人曾巩,你一定听过近年他的一幅字“局事帖”,在嘉德拍卖公司被华谊兄弟王中军以过2亿元拍卖价格收入囊中,这却也是后续到当代的佳话了。 </p><p class="ql-block"> 日子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过, 时过境迁有经年,到今日尤为怀旧,更何况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正所谓鬓毛如霜乡音不改,当然要去重走一遭。</p><p class="ql-block"> 那小巷还是那个小巷,石桥还是那座石桥,倒是河边的老榕树似乎随着时间流过长大了很多,滿满遮住了津泰河。天空上的阳光透过巷道旁榕树的树叶碎片般撒满青石板 ,盖在石板巷路一地,而我记忆中的漫漶碎片,在树影婆娑中却又重新聚拢起来变的清哳,许多忘却的童年回忆又涌上心头。 </p><p class="ql-block"> 朱紫坊巷里和福州的著名的三坊七巷一样,有许多名人故居。有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的故居,还有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故居,民国海军创始人,清代海军大臣民国海军总长,代理总理萨镇冰晚年垂居于此,萨氏一门三杰,个个优秀。他故居有2080平方米,五进雕梁画栋保存完好。这些故居现都有铭牌订在门墙前予以注释。细究起来,从宋代始 ,福州就是南国一隅繁华之地,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更绕不过“船政学堂”,原初海军之建立的福州这一段历史。 朱紫坊名人故居旁依然是我小时候时见的陈旧的木板房,我透过木板缝儿望进去,一个老妇在十五瓦的灯下,如同过去在蜡烛下的昏暗照明中作着针线活,脸上的褶皱和粗粝的手映出一幅黑白老照片,仿佛之间,时光倒流,情不自已,感慨顿由心而起。这说的是福州城区的老依姆依爸从过去到现在,不管岁月流转,依旧是这样迷念着老宅家的故居。而日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像流经朱紫坊头尾的津泰河,悄然无声,平静流过。流走流逝的是时间,流不走的却是怀念,流不走的是百姓寻常生活。而达官贵胄的家庭,再有壮怀激烈,跌宕起伏,终究会复归于平常,不是如此吗? 福州近代史上的福建省代省长萨镇冰居朱紫坊22号,再数过来35号是省妇联办公地也是贵胄之家,还有整条坊巷百姓的家,留存至今的只有建筑和风土民俗人情,温情脉脉,令人流连忘返,留存下来的是固定的艺术“福州的老房老院”。当今的政府着力建设朱紫坊文化区,修缮古建筑,彰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也算是让朱紫坊坊巷文化,福州民俗文化得以保存以延续吧。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因为建筑艺术之“美”,所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福州从唐宋开埠至今有千年历史,再往前追溯,内在的文化传统已延续流传了五千年,没有理由不再往后延续一万年。 </p><p class="ql-block"> 福州的坊巷文化,也算是在中国街巷文化中最优秀的脉络中的一枝,和北京胡同文化堪称兄弟。北京胡同直率,胡同两旁全是建筑,滿口京片子的膀爷拉着平板车卖西瓜,两膀肥白膘一车大绿瓜,大刀一切两半红馕带回家;冰糖葫芦高大有两尺长,超过吃糖葫芦小孩的身高;福州的坊巷道路的一边,大多有平行的小河流经;冰糖葫芦用本地山楂作成,长不过三寸。北京胡同出公差的轿夫扛轿,扛着王爷大声吆喝让路,忽啦啦大阵仗前后招摇。福州的卖鱼丸的挑担,敲着两根瓷汤勺发出脆响儿招呼,一小碗鱼丸站着就着街旁就吃。福州坊巷就是如此秀气。两地胡同一南一北,相隔千里,相互呼应,各有各的风土人情和妙处在其中。 我慢步走在的朱紫坊小巷的青石板路上,眼见一路围墙上大的“拆”字一个连一个,不知咋地,咱国人都喜欢新不喜欢旧,不像欧州小镇,街道或建筑,都几完整地保留百年前的旧面貌,让后人看着怀念,怀念当年的建筑文化算是保留社会历史的完整记忆。 朱紫坊35号省妇联大院,过去曾是某官僚贵胄的故居,占地有大几千平方米,可以装下省妇联机关工作人员和家属。此居因为大,所以有好几进。从安泰桥过来大门入内,就可见半亩方塘,塘边假山高大林立,塘上架有一拱石桥,塘内有一尾长达一米余的大鲤鱼,是小伙伴打击歼灭的对象,但每用石猛击,依然飞快的游弋。我现在看时,假山和石桥全无,塘里的大鲤鱼和小生物也不见踪影。依林徽因古建筑学,传统中国大型民宅有四进或多进,大门一定是朝南开的,第四进后面才是假山后花园。解放后省妇联居此办公,在后花园朝北开了大门,为的是工作方便,好在新社会也不讲究风水,也摒弃中国传统建筑格局和建筑样式,廊房飞檐也被水泥高墙替代,曲线多变成直线,斗拱建筑也不复存在。 此时院内正在施工重建,摆放一地杉木建材,因此我不得深入探寻儿时的回忆。只是记得当年在半亩方塘旁假山上,和一群小伙伴作打战游戏,互扔泥巴,在塘中捕鱼捉虾的情景,像过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依次掠过。 出了大门,走过津泰河上的“利涉桥”石板桥重回到津泰路上,从回忆中穿越回现代的福州。安泰路依然是明亮宽暢的现代街道,沿街店铺鳞次栉比,霓虹灯闪烁,这和“城记”中的唐宋茶寮酒旗,秦淮歌声相比又是别样一种繁华。是啊,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风貌,一个社会也有一个社会的价值精神,我虽无力保存传统建筑,但我愿意把这些童年的记忆,存放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直到永远,永远。</p><p class="ql-block">注: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曾任福州知州,其文位列唐宋八大家。 </p><p class="ql-block"> 福建東南电视台台长孙原力作“船政学堂”电视历史片获文化部优秀奖。一</p> <h3>前排左为时任省妇联副主任尹峰阿姨,主任系苏华阿姨。</h3> <h3>旧时利涉桥</h3> <h3>萨氏故居</h3> <h3>小河静静流淌过千年</h3> <h3>旧时民居今内依然</h3> <h3>冰糖葫芦</h3> <h3>宋代曾巩“局事帖”,瀚海拍卖公司成交2亿,由王中军收入囊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