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地,美丽造甲乡》合肥第一个党支部——北乡支部纪念馆

王牌

<h3>&nbsp;《星火燎原地 美丽造甲乡》</h3><h3>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在什么地方成立的?学习党史,了解合肥的革命史,不忘初心,砥砺奋进。</h3><h3>1926年9月,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合肥北乡双河集崔大圩(就是现在的造甲乡)宣告成立,崔筱斋为书记,曹广化、胡济为成员,隶属中共中央领导。从此,合肥地区乃至皖西北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纳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事业。那么,为何合肥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9月建在北乡呢?</h3> <h3>  北乡党支部的建立,日益发展壮大了中共合肥地方党组织。由于北乡党支部卓有成效开展党的宣传组建工作和农民运动的重大影响,与北乡党支部所在地双河集毗邻的吴山庙和相距不远的汤王庙和董庄从1927年8月起,先后建立了党小组、党支部等中共组织,接着党的组织又发展到合肥城内。合肥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犹如燎原星火,在庐州大地熊熊燃烧,土地革命风暴在合肥城乡迅速掀起。</h3> <h3>崔筱斋</h3> <h3>崔筱斋从广州返回故乡后,遵照党的指示,立即着手建立党组织,鉴于双河集地处偏僻,离合肥城反动统治中心100余华里,易于避开反动派的搜捕。同时,该地域与寿县相邻,而与崔筱斋同时归来的农讲所学员16人中大都是寿县籍,均返回家乡开展农运和从事党的活动,相互便于串联、支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是崔筱斋家乡,几年前,崔筱斋在这里做了大量反帝反封建宣传工作,群众基础相当好。因此,1926年9月,崔筱斋和一起从广州农讲所归来的学员,按照党的组织原则,遵照党的指示,在合肥北乡双河集崔小圩成立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崔筱斋任书记。至此,合肥地区第一个党组织顺应时代的潮流,肩负着党组织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应运而生。</h3> <h3>教育基地</h3> <h3>  合肥北乡党支部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合肥地区大革命时期无地方党组织的空白,而且成为安徽地方中共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在这先后成立的其他地方党组织一起,成为我省较早的地方中共党组织之一。据党史记载,从1923年冬安徽最早的党组织建立到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成立前,全省有20个县、市先后建立50个党组织,这是安徽建立最早或较早的一批党组织。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作为基层党支部,其建立的时间也是排在前面的。</h3> <h3>合肥北乡党支部建立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首先,在双河集成立&quot;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quot;,由崔筱斋任主任委员,曹广化、胡济为委员。安徽农委成立后,与中共中央农民部保持联系,当时主要活动范围在合肥、寿县地区。到1926年冬,下塘区的双河集、造甲店、白家河、陈刘集等四个地方先后建立了农民协会。这是合肥地区最早一批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协会组织。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局于1926年11月15日,在&quot;目前农运计划&quot;第三条中,将合肥列为全国开展农运的中心地区之一。首批农会的建立,为今后合肥地区党组织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群众基础和活动条件。</h3> <h3>星火燎原</h3> <h3>讲解员讲解很生动感人</h3> <h3>早在北乡党支部成立之初,崔筱斋等便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秘密成立了"安徽省农民运动协会"。至1927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合肥地区农协已成立86个,预备成立37个,农友总数达到3000人以上。这些农协在开展抗捐抗暴斗争的同时,还开展多次扒粮斗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1932年北乡的"双河集暴动"和西乡"五一"扒粮斗争。</h3><h3> 这年4月7日,双河集千余农民在赤卫队和红枪会的武装掩护下,按照皖西北中心县委和暴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在李星三、崔筱斋的指挥下,包围了双河集国民党联保办事处的团防局,缴枪12支。接着又打土豪分粮食,当日就扒掉苍沟七、八户地主的粮仓。4月12日,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再次组织和领导了北乡双河集农民的武装暴动。参加这次扒粮斗争的农民达到万余人,群情激愤,斗争持续三天三夜,从地主粮仓里扒出粮食2000多担,夺取不少地主武装的枪支,暴动获得成功。国民党合肥县政府闻讯后,立即调集大批正规军和地方民团对参加暴动的农民进行残酷镇压。由于敌强我弱,暴动失败,不久崔筱斋同志也不幸被捕,壮烈牺牲。</h3><h3>这就是合肥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史,"七一"期间实地探访,学习党史,了解我党不平凡的伟大历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美好家园。</h3> <h3>近年来,造甲乡坚持&quot;农业富乡、商业活乡、旅游兴乡&quot;的发展战略,系统谋划推进了一系列发展举措,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 <h3>造甲乡的"五大名片"</h3><h3>红色之乡: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暨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发源地在这里成立,党支部书记及两名委员均是毛泽东的学生。纪念馆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h3><h3>文化之乡:造甲乡是三国时期曹操制造盔甲的地方。传,三国时,曹操率兵打仗,曾在此屯兵,制造盔甲,铸打兵器。故名"造甲"。造甲乡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二故乡,明史记载朱元璋年幼时家乡水灾,逃荒至造甲店,为求温饱,遂在此住下帮人放牛,留下了诸如"犁耙藏天子"、"珍珠翡翠白玉汤"等脍炙人口的故事。</h3><h3>生态之乡:造甲乡共有2万多亩退耕还林面积,全乡被绿色覆盖,处处有森林,乡内有万亩水库,有万亩湿地,乡内没有工业企业,一年四季空气清新,宜居宜游。</h3><h3>长寿之乡:造甲乡现有80岁以上老人681人,其中百岁以上共有5人,是远近闻名长寿之乡。</h3><h3>美好乡村建设示范之乡:造甲乡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通过将全乡13个行政村统一规划,编制完成了造甲乡"整乡推进"项目规划,将全乡13个行政村划分为六个整村推进项目,宋岗村、陈刘村已全部实施完毕,凤群村、凤楼村农户即将搬迁新居,剩余四个项目将在十三五中末期全部完成。 </h3><h3>祝愿造甲乡的明天更加美好。</h3> <h3>造甲乡大力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大力发展龙虾养殖</h3> <h3>美丽的月亮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