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数次经过你的身旁</h3><h3>数次吮吸你的气息</h3><h3>望着你崭新的模样</h3><h3>始终没有勇气走近</h3><h3>因为我的不够出色</h3><h3>又是一年毕业季</h3><h3>我硬着头皮走近你</h3><h3>你的变化翻起</h3><h3>我发黄模糊的青春</h3> <h3>你的模样在时代里变迁</h3><h3>简陋的铁门</h3><h3>中心的小花园</h3><h3>两边低矮的教工宿舍</h3><h3>低洼里的土操场</h3><h3>土台上的土厕所</h3><h3>还有一排排塞满记忆的教室</h3><h3>都已踪迹难寻</h3><h3>我的青春年少的记忆</h3><h3>在泛黄的老照片里</h3><h3>愈发珍贵</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年6月15日下午四点多,我准时到达四中,准备参加考务会。走进陌生而熟悉的校园,我的思绪如滚滚云烟。28年前简朴的铁栅栏校门已经几改容颜,两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已经被时代的新内容所取代,泥泞的校园也被宽阔平整的渗水砖规整地整整齐齐,中心那个藏在邓小平教育的四个面向的宣传栏后的小花园早已不复存在,迎面而来的是宏伟高大的知行楼,铸品厚基,塑己育人八个大字分列两边,电子显示屏上暖心的话语伴随我们拾阶而上,进入大楼4楼会议室。</font></h3> <h3>敞亮的会议室,窗明几净,高大上。</h3> <h3>果绿色的大门!</h3> <h3>宽阔的马路直通知行楼,昔日花园不见了踪影。</h3> <h3>知行楼!</h3> <h3>谁的心底不曾有过年少的澎湃?</h3><div> 谁的青春不曾有过难忘的记忆?</div><div> 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div><div> 烙下我终生追寻的印记……</div> <h3> 岁月的车轮无情地将青春碾压,村里一茬茬的小毛孩的小毛孩都满地跑了,我倔强的心才在额头的沟壑里,衰退的健康里渐渐低头。踏上曾经熟悉的地方,但却找不到熟悉的人,熟悉的声音,只是记忆一次次伸长,将时光再现。</h3> <h3>现在的教职工宿舍区。</h3> <h3>西排的教职工宿舍区</h3> <h3>无数次从你身边路过,无数次望着你崭新的容颜浮想连篇,那些酸涩的记忆在脑海里一页页翻滚而出,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蓬勃的青春,稚嫩的梦想,捣蛋的岁月,求知的艰辛,落榜的哭泣,恍若就在昨天,可再也回不去....</h3><div> 顺着你崭新的容颜,我走近你。果绿色的大门承载着满满的新生的梦想,两边主题鲜明的文化宣传墙极富时代气息又彰显神圣使命,我看到了一个活力四射的你!</div><div> 走进大门,一切都是新的。我摔跤的花园不在了,那棵松树还有周围的竹子都不在了,邓小平关于教育的四个现代化的宣传牌也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路面直通四层办公大楼—知行楼,一排排砖木混合结构的平房早都没了踪影,记不清那时候的教室一共有多少排了,只记得我们的教室在西边第二排,第一排是学校会议室和高一农职班的教室,还有校长办公室,东边第一排是政教处,我们犯了错误经常挨批的地方。还有什么办公室我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有个窗台牵动着我的小心脏,那时候没有手机,邮件,只能写信,那个窗台就是我们收信的地方,几乎每天我都会和梁娜去溜达溜达,不管有没有我的信。</div> <h3>操场边上拔地而起的静雅楼。</h3> <h3>启德楼</h3> <h3>铭誉楼</h3> <h3>致远楼</h3> <h3>正在新建中水冲厕所</h3> <h3>宽阔的大操场</h3> <h3>那时候进门两边不是花园和健身器材,而是老师们的菜园。每年夏天,从开花到结果,那些各色蔬菜总吊着我们的小胃,可我从没有胆量去偷吃过。脆嫩的黄瓜从金黄色的小花里一天天长大,玛瑙似的西红柿在雨后娇艳欲滴,玉米棒胀鼓鼓的小肚子总让我们闲不住的手偷着掰开一次又一次,辣椒红绿相间,诱发出浓浓的田园气息。老师们的宿舍兼办公室就在菜园两边,饭时各家窗户里飘出的香味一阵一阵,好吃的也像长了腿似的从东家窜西家,夏天的傍晚则拿出小板凳,下棋的,谝闲传的,哄孩子的,热闹非凡,不像现在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女人们则跳广场舞,时代真的变了!</h3><div> 如今这两边的宿舍都已变成洁白的瓷砖平房,整洁的地面伴着斜斜的垂柳,孩子们在花园和健身器材旁嬉戏玩耍,生活真的变化好大!!</div><div> 沿着知行楼往后走,西侧的土厕所早都消逝在记忆中了。下雨时泥泞满地,路又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千万别掉进茅坑里。土台子下面的那个大坑,就是我们当年的操场,无数校队的体育健儿在这里训练,而今已是三座高楼拔地而起,但赵永顺老师的哨子声似乎还在那里有节奏地响着。那时候我读初中,可平时最喜欢在课外活动时间和早读时间看高中组校队的训练。跑道上,沙坑边,铅球标枪场地上,各色运动衣的队员们生龙活虎,我们手捧书本,眼睛却在田径场。那时候的孩子们特能吃苦,我记得训练长跑1500米的一个同学长期拿秒表掐时间,结果最后的跑步姿势都成了定格,手臂蜷着,给人感觉是在看秒表。还有好多我现在叫不上名字的运动员,他们训练的场面相当激动人心,在那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对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每当我遇到困难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们冲刺时的呐喊,训练时的挥汗如雨,我没有理由后退,只有向前。</div><div> 我们除了在土台子上面看体育队的训练,还喜欢看音乐队的演奏训练。那时候有二胡,电子琴,手风琴,唢呐,扬琴,小提琴,大提琴,笛子,钢琴等校队训练项目,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们则在安坤才老师的带领下琴瑟合鸣,特有艺术气息。现在我也是一个教龄接近二十年的教育人,回想过去我们的成长历程,还有当年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比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我无所适从……二十几年前我的母校都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发展二十多年的现代教育理念却在二十五分钟的课外活动时间里实施全面发展的部署,上个厕所,打扫个卫生,就急急忙忙跑回教室,等待下一节课的开始,否则,就会挨骂。所以至今这些记忆还在脑海镌刻,挥之不去,因为那会我们因喜欢而爱,因爱而更加努力去改变,去奋斗,去实现,我们充实而快乐,有目标有动力有方向,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塌糊涂……</div><div><br></div> <h3>我们的大舞台</h3> <h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3> <h3>整洁的跑道</h3> <h3>教工宿舍</h3> <h3>每年秋季开学后的勤工俭学活动也是我们现在最值得回味的记忆。我一共去过三次,两次摘松籽,一次挖甜萝卜。那年我刚上初一,不会骑自行车,也只有13岁,背着母亲给我烙的馍馍,好像当时被褥是车给我们拉,还是不带被褥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是这个同学捎一段,那个同学捎一段,上坡的时候就走着,直到到达中湾林场。没有掉队的,没有喊累的,也很少有家长送的。那时候家长送也就是骑个自行车,不像现在周末回家,上学,校门口能让车水马龙围个水泄不通。到了后,我们女生住在林科所的平房里,男生则大多住在窑洞里,麦草地铺,但还是难掩兴奋,那时候条件苦,可我们热情高,易满足,懂知足。一日三餐就是自带的干粮和咸菜,林场只提供开水。早上七点左右我们就出发,哪个班哪个区域是划好的,如果远一点,车会把我们拉到路边,然后就几个人一个小组分开进入林区,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害怕,林子那么大,一不小心就会迷路,而且松树都那么高,爬树也是有危险的。但是生在那个年代的我们没有那么娇贵,每天几十斤的采摘任务还是尽力去完成。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和三个女同学拿着袋子望着高高的松树,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在树底下转悠,树太高了,我们爬不上去,而且在林子里跑来跑去,我们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索性就让今天的任务泡汤吧,我们几个偷偷跑着去买苹果吃,这也是那七天里唯一偷懒的一次。</h3><div> 初二那年我们是去皮丰店挖甜萝卜,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萝卜好大呀,一个足足有七八斤重,压得我们的小肩膀喘不过气来。负责从山上背到山下的我们就会使坏,背到半山腰,有一个好深的沟渠,我们就从麻袋里掏出萝卜,环顾四周没人,只听扑通一声,萝卜就进了下面的水中,而我们就如释重负般省去了一半路程,一段辛苦,当然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真的太过分了,严重浪费,还极不道德。</div><div> 眼睛离开已被三座拔地而起的大楼占据的当年的操场,视线转进母校最早的一栋教学楼—致远楼,三层高,应该是高三和高二的教室,不知道承载了多少年轻的梦想和追求,我们是无缘去那里感受学习的。再往东走就是新盖的餐饮住宿楼和教职工周转宿舍,橘黄色的大楼在阳光下锃锃生辉。致远楼和住宿楼的中间就是展示孩子们风采的舞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面前是平整宽阔的大操场,已不再是过去的尘土飞扬,白色的跑道犹如织女的丝带将操场环绕,硬化的篮球场地舒适而整洁。厕所也被绿竹环绕在致远楼的后面,里面也是瓷砖砌墙,水冲厕所,不再担心没处下脚。操场前面东边的平房应该是教职工宿舍,白色的墙面上充满时代气息的宣传标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当年这里是学生灶和老师们的宿舍,我们初中高中的班主任赵占民和刘兴虎老师分别都住在这里的黑房子里,但敬业的精神丝毫不会因为条件的简陋而减少半分。我现在还清晰记得赵老师大冬天脚上单薄的棉鞋,陪我们一起上自习直到放学。</div><div> 现在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赵老师的形象,一年四季一身蓝色的中山装,脚上穿的是家人做的布鞋或者是买的那会流行的白底平板鞋,手拿一个洋瓷缸子,吸溜吸溜喝着水。赵老师喜欢吃麻子,每年秋季麻子刚成熟还没有收获的时候,赵老师就摘下一些枝来,用手揉一揉,吹一吹,吃得津津有味,待农人彻底收获下来,他则抓几把放在衣袋里,边走路边吃。他那时候代我们数学课,调皮捣蛋的我根本不用心学习,数学成绩不太突出,整天想着和老师捉迷藏偷着玩,甚至连老师背过身影的衣边都给染上了色彩,淘气的够样,但付出的代价也足矣遗憾终身,高考因为数学成绩而被拒之门外。</div><div>现在这里已是物难寻,人已不再。当年的赵永顺老师,刘兴虎老师,赵芳宁老师,杜养民老师,还有后排的安坤才老师,罗自文老师,魏崇要老师,都随着岁月的沧桑各安宿命,有的在街上碰到也已经认不出当年的我们,时间是最无情的,它吞噬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也塑造了一段又一段生动鲜活的记忆。</div><div> 我们高中的教室就正好位于操场东边的平房这里,应该就是现在餐饮住宿楼前面的操场的位置,我们高一二班和一班的教室相邻,课间总有一班的同学来窜班,趴在窗户上说脏话欺负女同学。班上那会调皮捣蛋的赵同学,几乎和所有同学都过过招,不知道中年时想起过往,该是怎样一种滋味!</div> <h3>继续移步向前,又来到知行楼的前方,院子已经硬化,两侧花园健身器材小广场彰显着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过去的样子只能存在记忆深处,每次驻足,总会来一番对号入座,总会想起那些青涩的时光,还有那些将我们扶上马背的恩师们,学姐学哥们,我们的青春永远在这里闪亮!</h3><div> 我的世界在这里开启,我的梦想曾在这里酝酿,我最萌的样子,最真的表情都在这里闪现,你的与时俱进无不时时激励着我奋进,我永远热爱你如初的模样,我的母校—正宁四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