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石羊河守护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摄影/石羊河守护者 阳光明媚</h3> <h3><font color="#010101">祁连山一名来自古代时的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蓝天白云之下,巍峨雄伟、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脉横亘东西,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静静舒缓地铺展在雪山脚下,连绵起伏,其间点缀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油菜花田。一片片原始云杉苍翠挺拔,交织在百花和草原之间。祁连山给于生活在它脚下生灵的最好礼物,是广阔的天地,和自由的味道。依附在祁连山生活的人们,对大山的依恋和情怀,是平原地区生活的人无法体验和理解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桌子山位于柳条河上游,是石羊河水发源地之一,也是祁连山山脉中较高的一座,海拔高度3600多米。因石桌子山山顶天然生一块巨石,远远望去,像一张四四方方的桌子,平放在山顶上,遂得此名。当地传说中,有神仙在此石桌上经常下棋,更为此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说实话,登石桌子山,需要一定的毅力+耐力+意志。我在山中工作二十余载,在当地朋友较多,但除了放牧牛羊和挖过虫草的,有人上去过一两次,有人从来还没有登上过此山。我于92年和2000年上去过两次,登山的苦与累,至今记忆犹新。这次登石桌子山,事先没有准备,一切纯属偶然。一是源于一位在古浪户外登山群里的朋友相邀,二是此日正值本人生日,互然心血来潮,决定再次登石桌子山。一是为了朋友间的真诚友谊,二是弥补前两次没有留下任何影相和文字的遗憾,三是想来个别有纪念意义的庆生活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沿柳条河河谷边牧人踩出的小路出发,眼前是连绵的青山、悠悠的白云和五颜六色的山花。行走在山间小路上,潺潺的河水声中,夹杂着婉转的鸟语;徐徐的山风影里,裹挟着淡淡的花香。此情,此景,让人精神一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登山途中,红刺瑰轻轻招手,似在为我们指引方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野藿香随风起舞,似在欢迎我们前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银露梅洁如白银,含笑低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露梅灿若黄金,耀眼夺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盛开的唐松草花,清新素雅,近看若繁星点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绽放的黄杜鹃花,亭亭玉立,远观似玉蝶满山……</font></h3> <h3>走着走着,渐渐没有了路。我们只能沿着牛羊踏出的、一鞋口宽的泥泥小径,蜿蜒而行,一头就钻进了绵延的大山……</h3> <h3>小径两边的青草,野花,權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青葱的草木,或高过头、或齐膝、或只跟脚面高度一样,其间,有小虫为我们奏乐,有小鸟为我们唱歌,曲径通幽,其乐无限。</h3> <h3><font color="#010101">越往上走,權木林越来越茂密,登山也越来越吃力。我们仔细在密林中寻找着牛羊走过的、若有若隐的林间小径,斩棘披荆,蹒跚而行。途中,有的地方只能勉强容一个人爬行而过,爬行时,浑身让荆棘刺的很疼。这次登山,因为有了以前登山的经验,我们尽量选择在阳屲行走,因为阴屲草木更密,登山的难度也就更大。行走中,总是走在前面的三位友友,时常会停步转身看看我,有时会耐心地等我休息一会儿再走。一位比我年长的友友,边登山,边一路采摘蒲公英的鲜花用于制作药茶,其老当益壮之精神,令人尊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行走途中,柳花在大山里默默守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枇杷在半山腰昂首站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乱石堆下的山泉水在缓缓流淌,最终汇聚成一股清流,默默无闻地润泽着家乡古浪……</font></h3> <font color="#010101">山中的天,说变就变。初行时,白云冉冉,阳光灿烂。一小时后,山越走越陡,云层也越来越厚。当我们站在一个小山包上小憩时,瞬时山风四起,对面牛头屲山山顶上立马乌云密布。当地有个俗语:″牛头屲山上带了帽,晌午吃罢就睡觉(jiao)″,意思是如果上午牛头屲山山头上有了云层,中午饭吃完后必定要下雨。但我们不怕,我们振作精神,继续前行。云层再厚,遮不住阳光的普照;海拔再高,挡不住登山者的脚步。</font>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两个多小时不间断的登山,我们才到达此行目的地的中途。站在石桌子山的半山腰,看对面壁立千仞,怪石林立的西横沟口,一个个坚硬、粗粝、峥嵘,又形似虎豹、体态如狮像的巨石,造就了大山的威严与气势。经过亿万年冰川雪水冲刷的沟底,砾石裸露,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巨龙在群山间游来游去。</font></h3> <h3>站在石桌子山半山腰的平台之上,能看东横沟里成群的牛羊,能听见山谷中溪水发出的哗哗声响,那里是牧羊人夏季住扎的地方。前年春天,曾经和一位友人觅流而上。登石桌子山,也是这位友人心中的向往,如今友人去了很远很远的新疆,只留下哗哗的溪流和清脆的铃铛声响,在静静的山谷中悠悠流淌……</h3> <h3><font color="#010101">途中,碰到了一群摔着尾巴、悠然吃草的黄牛,对我们的到来,牛群显的有些惊愕,因为很少有陌生人到这里来。其中的几只牛紧紧绷前腿、瞪大两眼,死死地盯着我们,不肯让路。同行的友友怕被牛顶着,不敢前行,在我的吆喝声中,牛群渐渐散去。</font></h3> <h3>行至一小山岗,无数不知名的小黄花,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住足,观望,对面的大山上,残存在山槽里的积冰,反射着冰冷的寒光,和一条条圆润、拙朴的山脊线,造就了祁连山的冷峻、奇特与苍茫。盛夏时节尚有积冰,也算是祁连山的奇特之处吧。</h3> <h3>走过三分之二的行程,乌云密布的苍穹之下,遍地青草的上坡之上,一群白牦牛或站、或卧、或悠闲地吃着青草,悠哉悠哉里,与壮美的祁连山浑然融为一体。亲眼见过此景,你才能真真体会到南北朝时期《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中的真正意境。相比之下,山中的白牦毛比山下的黄牛更为适应山中的地形和气候,黄牛只能曲就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吃草,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白牦牛,可以在连绵数百里的祁连山脉中,在任何高度大山里,来去自如。</h3> <h3>祁连山敞开母亲般宽广的胸怀,精心哺育着这些来自高原的生灵,而这些膘肥体壮的高原生灵,也时时陪伴着寂寞的祁连山。″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天祝白牦牛,因全身被毛纯白,密长且丰厚,又善耐寒而享有草原“白珍珠”和祁连“雪牡丹”的美誉,是中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类群。</h3> <h3>实然间,刚才还悠闲自得的牦牛群,开始如潮水般涌动。原以为是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惊着了山中的牦牛群,和牧人一阵喧寒之后,才知道,这是要赶着牦牛群去山下吃水。牧人每两天要赶着牛群去饮一次水,往来间要走几十里山路,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那些吃着火锅,大啖着雪花肥牛的城里人,可曾想到过山中的牧人?</h3> <h3>乘着和牧人坐在一起抽烟、喧谈的功夫,爬山爬的早已气喘吁吁的我,好好休息了一把。看着行走在山中如履平地的牧人,平日里标榜自己经常爬山的我,顿觉自惭形秽。于是振作精神,继续前行。</h3> <h3>翻过一道山梁又一道山梁,还是看不见此次要登顶的地方。没有登过祁连山的人,不会有″这山看着那山高。″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想。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们,比它更高、更壮丽……</h3> <h3>快到山顶时,有不少长满桔红色花苔的巨石,如老虎般斜卧在山坡上的草丛中。眼前的景色,让人眼晴一亮,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卢纶那首著名的边塞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h3> <h3>卧石旁边,一支孤独的野菊花,静悄悄地绽放在翠绿的草丛中,花开的聘聘婷婷,惊艳中不失素雅,平凡里透着大气。有时候,孤芳自赏,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h3> <h3><font color="#010101">西边的山坡上,几头两个月大的小白牦牛崽子,时而奔跑,时而跳跃,时而又聚在一起,调皮地看着气喘吁吁的我们。那神情,那姿态,恰若孩童一般童心未泯,煞是好看。</font></h3> <h3>走了三个小半小时后,越接近山顶,空气越稀薄,感到体力渐渐不支,呼吸也越来越困难。走走停停中,仍坚持前行。</h3> <h3>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进入眼帘,远远望去,极像一个人,在昂首注视着祁连山的上空,特别是眼晴、鼻子和嘴,轮廓清晰,凹凸有致,恰如一张人脸。看到此巨石,想到了美国的总统山。美国拉什莫尔山中的总统像,是人为开凿的,而祁连山中的这幅鬼斧神工、自然造就的人脸雕像,真是妙不可言。<br></h3> <h3>终于,可以看见石桌子下面那块突兀巨石了。从行走的山坡上向上望去,巨石像一只昂首站立的雄鹰,默默地守护着祁连山。而当地老人们口中的风吹,动,人推,却不动的这块天外飞来的巨石,又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h3> <h3>同行的老任总是行走在最首面,有时我和他落下将近二三百米的距离。他喜欢登山,喜欢摄影,几乎登遍了古浪和天祝两县周边的大山,有专业的登山服和登山杖,登山时的水和食物准备的非常讲究,即考虑热量,又考虑到份量和重量。在我眼中,算是个登山专家,是古浪登山界里的佼佼者。登完山后,在他送我回县城的途中才知道,他竞然和我是一个村的老乡。我和他都出生在泗水镇的上四坝村,长大后各奔东西。两人相识,源于网络世界里的共同的喜好。同行的两位土门二中的老师也不错,体力、耐力都比我强。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颇有亲近感。而自我感觉经常在山中摸爬滚打、上山时推辞带水的我,竞然喝光了他们三个人带的水,事后想起,真有些惭愧。</h3> <h3>石桌子山就在眼前,而我,遥望而不可及。同行的友友们早已飞奔到了飞来石的下面,一边照像,一边等我。于是,为了省力走着″之″字形山路的我,打起精神,直线攀爬而上。</h3> <h3>经过四个多少时的艰苦跋涉,终于登山了石桌子山的最高峰。山顶北侧的野花,正张开双臂拥抱着我们,欢迎着我们。站在山顶,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登山途中的劳累感,顿时一扫而空。我贪婪地呼吸着石桌子山顶的新鲜空气,心,早已随目光所及到了远处。从山顶向下俯瞰,山河大地雄伟壮丽,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令人赏心悦目。</h3> <h3>粗略浏览了一下石桌子山下的风光后,在山顶的巨石边,请友友为我留了几张影,以弥补前两次上山未能拍照的遗憾。</h3> <h3>稍作休整,友友们匆匆留下食物和水,让我原地休息和补充体能,他们,则选择去攀登远出更高的山峰。我用敬佩目光,护送着他们——这些平凡人里的英雄。最起码,在我眼中,他们是今天登山的英雄。</h3> <h3>友友们渐行渐远,慢慢地融入进大山,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忽然,山顶北侧的一朵白色杜鹃花跳入我的眼帘。当地人把白杜鹃叫枇杷,由于今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一场大雪(老人们称四月八的雪为″黑雪″,它对各种植物的杀伤力很大),山中的枇杷花花蕾一夜之间惨遭厄运,全部被冻坏,所以今年的山中根本看不到枇杷花。能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看见盛放的白杜鹃,纯属意外。枇杷花的花色纯白,洁如脂玉,素净而优雅。干净的东西总是打动人,白,而且凉。好东西,原本就该有不扎眼的光芒。这素,是见了素喜的本来面目,是以退为进,是删繁就简。</h3> <h3>于是我选择在岭北的山花丛中进食、休息。斜卧在离天最近的地方,边喝着水,边呼吸着山花吐出的清香,边欣赏着优美的祁连风光,此时的心情,说不出地舒畅……</h3> <h3>休息当中,翻看友友用我的手机给我留的影,突然发现,我身后的这块巨石,就像斜卧在山上看风景的我。</h3> <h3>休息了一会儿,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仔细阅读石桌子山开阔处的壮美景色。站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峰往下俯瞰,展现在我眼前的,俨然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海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居高望远,一种″倚天拔剑观沧海″的气势与自豪感,由然而生。</h3> <h3>从山顶向北看去,整个西山川尽收眼底,平日里高不可攀的大山,此时比刻,只是堆集在苍茫大地上的一个个小土包,又像是涌动在浩瀚海洋里的一朵朵浪花。也只有在此时,你才能体会到诗圣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与大气。</h3> <h3>举目向水库的方向望去,水库周边的群山,似一朵朵莲花,盛开在高原大地;库容一百多万立方的柳条河水库,如一面小小的镜子,镶嵌在群山之间……</h3> <h3>目光略向西,远处的哈溪高原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如大海掀动的波澜,呈现出密匝匝的波峰与浪谷,其间的原始森林星罗棋布,更是为这片神秘的西北高原增添了不少魅力。</h3> <h3>大山,是厚重的。它承载着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寄托。因为山的魅力,历代的消极避世者,总期待“种得春风二顷田,远离红尘万丈波”的生活,虽然是纯美的想象,但反映了他们对山中这种远离尘嚣、起然世外、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h3> <h3>这就是传说中神仙下过棋的石桌子。历经千万年风霜雨雪的浸蚀,石桌现已断为两半。看着眼前崩塌的巨石,想着流传了千百年传说中美丽神秘的石桌,着实令人唏嘘感叹。而今残存的石桌犹在,那些曾经在此下过棋的神仙们,又去了哪里?</h3> <h3>看着齐刷刷断开的巨石,一时生了恻隐之心。我想,此石,是否也曾遭遇过象刘备和孙权试剑劈石的经历?那劈开比石的,又会是什么人?</h3> <h3>石桌子旁,盛开着一丛金灿灿的不知名的黄花,远看似一位小家碧玉的女子,近看如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惊艳里透着优雅,妩媚中不失高贵,奇香幽幽,沁人心肺。多年生活在大山中的我,从未见过此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我想,这么奇葩的花,可能是传说中的仙花仙草吧。</h3> <h3>看着这丛金灿灿的仙花,我暗想,那些在这里下过棋的神仙们,应该是经常来光顾这里的吧。如果没有仙人们的精心照顾,这仙花,如何能何开得如此灿烂?又如何能散发出这般奇特的幽香?</h3> <h3>站在石桌子的边上向东望去,伫立在不远处的那块风吹,动;人推,却不动的天外飞来石,似一个人,在翘首期盼着什么。从它那望穿双眼的神形看,它是在等候神仙们的到来。这一等,从原古等到现在,等了千万年。</h3> <h3>走到巨石的不远处,仰望这块传说中天外飞来的巨石,一阵风吹过,岩石上的草和岩石下的草木,在同一时间里波动、颤抖,从与巨石相隔十几米的地方看去,分明是巨石在动。原来老人们口口声声说的″风吹,动;人堆,不动。″的奥妙居然于此,这只是视觉上的一种误判。但我宁愿信其有,因为我不能破坏这块仙石在老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不能抹杀当地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传说。</h3> <h3>沿石桌往东,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屋。想必神仙们也食人间烟火吧,不然石屋的岩壁上,怎么会有烟熏火燎过的痕迹?</h3> <h3>再往东,是传说中的神仙城,是神仙们住的地方。看着无数岩石天然圈出的小城,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能想像到神仙们在此悠闲清净的日子:下棋,弹琴,饮酒、高歌。如今,石城犹在,却已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了。</h3> <h3>神仙城的南面,一块横卧的巨石,像一只千年神龟,静静地爬在那里,一动不动,为神仙们看家护院。″黄鹤一去不复返″,而石龟却一直爬在那儿,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可怜的石龟坚守了千万年,等来的却是″白云千载空悠悠。″</h3> <h3>有位作家说: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我在山中读了二十多年的大山,却从未读懂过它。而石桌子山山顶的几块岩石,就极像书,这此书,是记录祁连山亿万年来沧桑变迁的辞典。</h3> <h3>细看,这此伫立在山顶上的巨石,像是一本本厚重的书。这些巨石经过千万年的挤压、分化,层层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这种纹理清晰,薄厚一致的层状岩石。记得从电视上看过,有一个道教名山上,就有这样的岩石天书,颇具神奇。但石桌子山上的岩石天书,更为形象。这一层一层的岩片,就是一张张纸,微微突起的部分,就是读旧了的书形成的皱褶。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书吧,那岩片上面点点点滳、五颜六色的苔斑,就是传说中天书上的蝌蚪文字。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令人折服。想必山中的那些神仙们,在不下棋的时候,也读书吧,又或许这些书状的崖石,就是那些神仙们写的文字,著的书。</h3> <h3>山,有雄壮的风采,也有朴素的品格。它豪迈、俊秀,冷峻、钟灵,奇险、逶迤。平坦的是山,突兀的也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眼前的石桌子山,刚毅豪迈,钟灵石秀,冷峻的朴素中,带着和蔼与慈祥,文质彬彬里,透着英俊和柔情。</h3> <h3>再再往东,一块长约十几米,高约五米的巨大岩石,中间崩塌出一条一米多宽、三米多高的深槽,而最上面却完完完整地覆着一大块巨大岩石,形成一个五十公分大小的正方形洞口。随着云的波动,洞口的光亮忽明忽弱,使人在仰望洞口时,有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h3> <h3>从后面爬上岩上,通过岩石中间方形洞口,可以看见山下的山川河流,耕田村庄。这神秘的方洞,可是神仙们洞察人间的窗口?</h3> <h3>最东面,是传说中的神仙洞,洞口岩石裸露,洞顶和洞口下方,长满了各种草木和野花。接近洞口,寒气逼人。上次到这里时,也是夏天,洞口仍有厚厚的积冰。这山洞,是神仙们纳凉避暑的地方吧。</h3> <h3>石桌子山的山奇,石也奇。石桌子山上石头,多零星散布在山峰或半山腰。它们或单独伫立和横卧于草从,或堆集和叠放在山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棱角分明,千次百态。特别是石头上清淅的纹理,或平行有序,或错落有致,犹如历经沧桑的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但它并不丑陋,因为其间有七彩苔藓附着在奇石之上,色彩斑斓,美丽无比。</h3> <h3>从这个角度望去,这块巨石,像不像一只翘着大鼻,双眼目视前方的猿猴脸?</h3> <h3>你看,这地上美丽小山花,与岩石上美妙的石斑花,相互映衬,造化出另一种美。一阵山风吹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h3> <h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历朝历代,山,在人们心中一直充满着诗情和画意。如果说魏晋时期的陶渊明这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们对山中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宋代画家郭熙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只是对一般山峰的描述。而绵延百里,横亘于天地间的祁连山,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是美的。陶翁的这首《四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用在祁连山,再恰当不过。</h3> <h3>复到石桌前拍照,一只漂亮的小亮忽然飞落在上面。它,时而在巨石上来回跳跃,时而向着我鸣叫,对于我拍照时的各种举动,小鸟一点也不害怕,并不断摆出各种姿态,任由我拍照。我突发奇想,是否是我对山的敬畏之心,感化了仙人,这精灵,是仙人们派来的欢迎我的,又抑或是小鸟本身,就是神仙的化身。</h3> <h3>其实,只要我们与大自然中的这些山石土地、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和谐相处,精心呵护大自然的可爱与美丽,并在每一天的闲暇之余,到大自然里去,去感受自然的博大与绚丽,去和一草一木来个亲密接触,我们的每一天,何尝不是神仙般的日子?</h3> <h3>″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这是大山给予我们的厚重酬报。登完石桌子山,我,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那份恋恋不舍情感。虽然只来过三次,但对石桌子山,也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真情。</h3> <h3>就要下山了,眼前这陡峻耸立的岩石,仿佛在无声地叙述着什么,又仿佛在期待着什么,沉思着什么……</h3> <h3>下山途中,看着眼前青翠欲滴的草木和袅袅婷婷的山花,我对与友友们说,如若可以,愿在此搭一座小小的茅草屋,日出,与大山共劳作,日落,与大山共歇息,饮花露,煮清泉,食山珍。因为如此青山,加上绿水的点缀,一定是远离烦嚣的一处人间仙境。高山流水遇知音,如果再有一位瑶琴知音相伴,又该是怎样的一种赛如神仙的生活?</h3> <h3>快到山下时,回望群山,大山巍峨矗立,气势磅礴,即险峻挺拔,又新奇秀丽。山峦层层叠翠,连绵不断。它们无语、无悔、无惧,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最美的风景……</h3> <h3>登山,即是件赏心阅目的事儿,也是件又苦又累的活儿。下山时,我的双腿犹如附了千斤重铁,越接近出发点,每迈出一步都很困难,最后一段路,是咬着牙紧持走完的。但我不后悔,那种成功登顶后的征服感与满足感,让人无比桭奋,大山中壮美秀丽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有机会,还来。</h3> <h3>一生被渴望收藏的美丽,都在一个人的眼底,明净,沉积。岁月的痕迹,会留下一笔笔的精致,贯彻着遥远未来的希冀,也襟系着曾经的过去。也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看到人性的光辉和自然的魅力。而一些善良的东西,会保存下来,足以温暖以后的日子……</h3> <h3>最后,用雪小禅的这段话,做为这篇登山记的结尾:″愿人生,底色里有山高水长的人间情意,有特立独行的精神故乡,有照见,有懂得,有地阔天高。光芒笃定而明亮,绝不耀眼,却刻骨铭心。愿做山河岁月、传统文化、朴素日常的目击者和深悟者,天真、大志、雅趣,自然、生动,亦可亲可怀,在无常中坚持着不渝的深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