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决裂》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C-J-G

<h3><b><br></b></h3><h3><b><br></b></h3><h1><i><b><br></b></i><i><b><br></b></i><i><b> 谨以此文献给我所有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作与学习过的朋友们!</b></i></h1><h3><i><b><br></b></i></h3><h3><i><b> 一—— 2018..7.1.</b></i></h3> <h3><b> (一)</b></h3><h3><br></h3><h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即一九七六年元旦,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故事片《决裂》在全国发行上映,一时轰动整个大江南北。而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和吕文科男女声演唱的主题歌《共大赞歌》和插曲,以浓郁的江西民歌韵调,随着影片的上映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可谓是家喻户晓。<br></h3><h3><br></h3><h3>从影片的主题歌歌名、歌词和音调即可知,这部影片的内容是与江西有关、与“共大”有关。“共大”就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简称。影片的故事情节就是以“江西共大”的创办过程及其初创时的教学、劳动生产、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因此影片公映后,江西共大的师生无疑是最为关注和期待的。</h3><h3><br></h3><h3>我虽然没有在江西共大学习和工作过,但因缘际会,我认识了一些曾在江西共大工作与学习过的朋友,从与他们的交往、交谈中,我得知虽然《决裂》曾经红极一时,然而在他们当年的共大师生中却颇有微词。这除了影片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被蒙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的因素外,影片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也有严重虚假扭曲,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影片都有歪曲“共大”的形象之嫌。</h3> <h3>影片在男主角龙国正(郭振清饰)撑着竹排冲过激流险滩的一组惊险画面、并伴随着由郭兰英和吕文科男女声演唱的“共大花开分外红”的激情歌声中拉开帷幕。这个开场的画面所隐喻的主题旨意是很明显的,是在预示着龙国正即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斗争。</h3><h3><br></h3><h3>故事内容是这样的:</h3><h3><br></h3><h3>某地党委决定开办一所当年延安“抗大”式的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由当年“抗大”毕业的垦殖场场长龙国正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br></h3><h3><br></h3><h3>学校刚创办,就出现了激烈的斗争。首先在校址选择和招生问题上,龙国正就与代表着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执行者的付校长曹仲和(陈颖饰)及教务主任孙子清(葛存壮饰)产生了严重分岐和激烈的争议:</h3><h3><br></h3><h3>龙国正主张,把学校办到山头,并打开考场大门,让那些没有文凭但有实际生产经验的青年农民进入考场,请贫下中农代表(张铮饰)担任招生评委,只要他批准就可以入学。</h3> <h3>开学后不久,学生们发现,学校里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教师,只会教什么“马尾巴的功能”这样毫无用处的东西,却不会讲当地农村和山区普遍都有的水牛,对贫下中农牵来求治的水牛不但不会治,反呵斥驱赶,毫无阶级感情。</h3><h3><br></h3><h3>于是,学生徐牛崽在校园里贴出了一张《少讲马,多讲猪和牛》的大字报,引起了轰动。这件事遭到曹仲和的训斥,却得到了龙国正的赞扬,批评学校关门教学脱离实际。这些触怒了专区的赵付专员,他故意把龙国正安排去大城市参观名牌的农业院校,好让他开开眼界以转变办学观念。</h3><h3><br></h3><h3>在龙国正离开后,学校开除了十几名为贫下中农紧急灭稻虫害而没能参加考试的学生。龙国正回校后,召开党委会,指出曹仲和的错误做法,并以党委的名义撤销了开除学生的决定。师生们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了“三大革命”的知识和才干。</h3><h3><br></h3><h3>他们批判了“党内的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付专员,他恼羞成怒,下令砍掉“共大”。这时,传来了毛主席肯定“共大”办学方向的消息。地委唐付书记特地到校祝贺,全校顿时一片沸腾。影片在龙国正“毛主席光辉的七•三0指示,是我们胜利的旗帜前进的方向。在教育革命的征途上是不会风平浪静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我们要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演讲中结束。</h3> <h3><b> (二)</b></h3><h3><br></h3><h3>据当年“江西共大”的一些师生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是很好地反映了“共大”办学的方法和精神的,也是基本符合“共大”既有事实的。但是后半部分政治意味浓烈,情节虚构的戏分过多过假,完全置“共大”的现实教学和劳动、生活实际于不顾,甚至把“文革”时期名噪一时的所谓“朝农经验”也强加给了“共大”,严重扭曲了“共大”的形象。</h3><h3><br></h3><h3>那么,“江西共大”的实际情形又是怎样的呢?</h3><h3><br></h3><h3>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源于汪东兴同毛泽东主席的一次汇报谈话。那是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5月,从中央办公厅下放到江西担任付省长兼农垦厅长的汪东兴,在北京参加全国农垦工作会议期间去看望毛主席,汇报了江西各地垦殖场兴办农林技校的情况。</h3><h3><br></h3><h3>毛主席对此很感兴趣,当即对汪东兴说:“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些学校,<b>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b>好不好?”汪东兴回到江西后,在向邵式平省长汇报工作时,谈了毛主席想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的心愿,并谈了自己的想法:在江西创办一个农业方面的学校,免费招适龄农民入学,学校的费用靠学生自己边劳动边创造,从办教育入手,促进江西农业的发展。汪东兴的想法与邵式平省长的思路不谋而合,两位省领导达成了高度共识。</h3><h3><br></h3><h3>然而,在江西办劳动大学毕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难免遭到质疑。当邵式平省长在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这項动议时,很快形成了支持派与反对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经过多次争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终于在省委、省政府层级上统一了意见。</h3> <h3>江西省委、省政府于1958年6月9日作出了《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指出:以江西省南昌林校和各综合垦殖场为基础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并规定:“劳动大学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办学方针。” 6月15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劳动大学正式定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h3><h3><br></h3><h3>经过积极筹备,江西共大于1958年8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在江西共大的第一个《招生简章》中,规定入学的条件是:“凡是历史清楚,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的男女工人、农民、公社干部、复员转业军人以及经过了一定时间生产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名上共大。”</h3><h3><br></h3><h3>这个简章发出后,受到省内外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工农子弟和农村基层干部踊跃报考,首届招生达一万一千多人,在真正意义上圆了毛泽东主席“<b>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b>”的心愿。作为一所新型大学,江西共大探索出了一条自有特色的办学新路:</h3><h3><br></h3><h3><br></h3><h3>首先,学生入学不仅不要交一分钱的学费,还能享受伙食津贴。很多来自山区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从学校发给的伙食津贴中节省下一些钱,放假时带回家贴补家用。</h3> <h3>其次,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包含大学本科和专科及中专、技校在内的综合办学模式。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可进入总校学习,其它各分校则视实际情况招生,实行多规格、多形式、多学制的“分级办学” 原则。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一般安排在地方分校。总校和各分校都办有预科班,为文化程度低的学生补习文化,然后再根据需要与可能,将他们编入专业班学习。<br></h3><h3><br></h3><h3>而在关键的教学内容上,共大坚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本省农村、山区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编写教材,开设课程,确立科研项目,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h3><h3><br></h3><h3>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校内教学与参加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密切了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到全面的知识,达到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各层次人才的目的。</h3><h3><br></h3><h3>毛泽东主席对江西共大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共大建校三周年前夕即1961年7月30日,毛主席亲笔写下了《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表示完全赞成共大的事业。指出:<b>“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b></h3><h3><br></h3><h3>江西共大在发展的兴旺时期,曾达到总校与分校共127所、在校学生总数5万3千多人。这在我国的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h3> <h3><b> (三)</b></h3><h3><br></h3><h3>《决裂》电影文学剧本的编剧之一胡春潮是江西共大总校的干部,另一位编剧周杰是江西省文化局干部,他们根据共大的创办过程和办学方向、特点等,用电影文学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故事。</h3><h3><br></h3><h3>剧本原是作为北影厂培训班学员的习作提交的,北影厂在决定拍摄电影之前,曾将剧本交共大总校党委审阅。校党委非常重视,组织了教务处和各系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以书面形式提出了九条原则性的修改意见,但剧本的最终审定稿未交校党委审查。</h3><h3><br></h3><h3>电影在江西拍了半年,总校派到剧组协助拍摄工作的同志,又将分镜头剧本带回学校,经过认真讨论,对分镜头剧本的内容再次提出了十三条原则性修改意见,遗憾的是。剧组只采纳了两条,而其它重要的十一条被束之高阁。回到北影厂后,在合成时又经过“内页处理”,增加了许多政治意味颇浓的戏分,故致情节明显“偏题”了,公映后使共大的形象受到了很大伤害。</h3><h3><br></h3><h3>影片中有一段当年颇为流行的台词:“有人说上大学要有资格。什么是资格?……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 其实,共大实行“分级办学”的制度,学生履行报名手续后是需要进行文化科目考试的,如果连小学文化程度都达不到,即使手上有“硬茧”也不可能被录取的。另外,招生也是按正规程序进行,不存在由贫下中农“老代表”说谁能入学就能入学的情况。</h3> <h3>影片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教务主任孙子清(葛存壮饰)在课堂教学中津津乐道地大讲“马尾巴的功能”这出戏了。这位显得迂腐不堪的教务主任正在课堂上大讲“马尾巴的功能”,而教室外却不断传来牛的叫声,一位老农牵来一头生病的水牛来学校求治,孙主任不但不会治,反而呵斥老农影响学生上课,让他赶紧把牛牵走……因此,学生愤愤地指责孙主任教学脱离实际,毫无用处,且对贫下中农没有阶级感情。江西是个农业大省,水田多,只有水牛而没有马,尤其在山区,马长什么样都无人能知。</h3><h3><br></h3><h3>其实,当时江西共大根本不存在这样不结合实际教学的环境,专业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来制订和安排的,着重解决本省本地区生产中的问题,推广新技术。</h3><h3><br></h3><h3>例如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有“三个一”的硬性要求,即“一把刀”,要熟练掌握牛、猪、鸡的阉割技能;“一把锄头”,要熟练识别挖找并使用中草药;“一根针”,熟练掌握防疫注射治病技术。学生在课堂上每上完专业理论课,老师就要把他们带到生产畜牧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以印证或进一步讲解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h3><h3><br></h3><h3>也就是说,在江西共大,既没有不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也不会有孙子清这样严重脱离实际教学的“教务主任”,当然更不存在诸如“马尾巴的功能”这样的教学案例。</h3> <h3>另外,在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句台词:“浸种的时候讲收割,收割的时候讲浸种……”而这样不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盲目讲课的情况,在共大的教学中也同样是不存在的。</h3><h3><br></h3><h3>至于学生徐牛崽(徐展饰)因不满“马尾巴的功能”而在校园里贴出一份《少讲马,多讲猪和牛》的大字报,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一时间校园内大字报铺天盖地……现在老一辈人都会记得,“大字报”这种形式其实是在“文革”时期才出现的“新鲜事物”,而在共大初创时期(大跃进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上,在江西共大走过的教改历程中(文革前),也没有留下过这样的印迹。</h3><h3><br></h3><h3>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影片中还出现了“孔老二没有什么了不起,既不会种田,又不会做工,他培养的学生是騎在劳动人民头上的精神贵族……” 这样批判孔子的台词。而这也是在“文革” 时期才有过的批判运动,却也被加进了分镜头剧本,出现在共大初创时期的故事情节里。</h3><div><br></div><div>这里关键的一个症结在于,影片将共大“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的精神,直接与当时的政治运动嫁接起来,将共大初创时期在办学方向上的两种不同思想的争执和办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改造成“两条路线、两个阶级”的斗争,因而具有强烈的“文革”政治观念的色彩,在实际效果上迎合了当时“四人邦”的主流舆论导向的作用,即:让共大师生扮演着吹响“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号角,从而达到“批判教育路线那种右倾翻案风的奇谈怪论,巩固和发展教育革命的成果”的目的。</div><div><br></div><h3>但是,从客观上讲,《决裂》这部电影,如果抽去强加进去的为当时政治服务的因素,不歪曲共大的历史,单从弘扬共大“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主旋律出发,实事求是的再现共大的历史风貌,应该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郭振清、葛存壮、王苏娅、陈颖等人的表演风格鲜明,演技无可挑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h3> <h3><b> (结语)</b></h3><h3><br></h3><h3>著名表演艺术家、剧中一号男主角龙国正的扮演者郭振清于2005年去世。据 记者金微说,郭振清生前曾对《决裂》做过这样的评述:“我一生将两部戏看得很重。一是《平原游击队》,二是《决裂》。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影片表现的过去那一段是扭曲了,但是,像共大这样的办学精神是永恒的,共大这样的农业学校,为广大农民子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条件,是十分实际的,这样的学校,今后还应该办下去。”</h3><h3><br></h3><h3>美国学者苏珊•佩在考察江西共大时说:“共大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富有创造性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世界不少国家对于江西共大半工半读的经验比较欣赏,觉得很有参考价值。”</h3><h3><br></h3><h3>最后我想说:<b>江西共大的历史性的贡献,就在于它树起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同时“让上不起学的农民” 进了大学的课堂,培养了大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各层次的人才,也为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半工半读、勤俭办学仍在以其适应今天国情的形式,显示着不可磨灭的影响。</b></h3><h3><br></h3><h3><br></h3><h3> (2018.6.26.初稿,7.1.修改)</h3><h3><br></h3><h3><br></h3> <h3> 《决裂》主要演职人员表</h3><div><br></div><h3>编剧:春潮 、周杰</h3><h3>导演:李文化</h3><h3><br></h3><h3>龙国正——郭振清 饰</h3><h3>李金凤——王苏娅 饰</h3><h3>唐付书记——温锡莹饰</h3><h3>孙子清——葛存壮 饰</h3><h3>赵付专员——鲍烈 饰</h3><h3>徐牛崽——徐展 饰</h3><h3>老代表——张铮 饰</h3><h3>曹仲和——陈颖 饰</h3><h3><br></h3><h3>作曲:吕远、唐诃</h3><h3>演唱:郭兰英、吕文科</h3><h3><br></h3><h3>摄制:北京电影制片厂(1975年)</h3> <h3>【附】参考文献</h3><div><br></div><h3>钟奋生:《江西共大风云录》(中国文史出版社)<br></h3><h3><br></h3><h3>顺表谢忱!</h3> <h3>(1)老同事、老朋友吴耀国留言:</h3><h3><br></h3><h3><b>谢谢美篇!共大全体学子为你点赞!</b></h3><h3><br></h3><h3> (2018.7.6.)</h3><h3><br></h3><h3> (2)美友“桃乡老兵” 留言:</h3><h3><br></h3><h3><b>这是一篇少有的精彩文章,为作者点赞!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对有些细节还记忆犹新。但并不了解影片的创作背景,读到此文之前,我一直以为影片是完全虚构的,没有真实的“共大”。读了文章后才知道,“共大”不仅存在过,而且还是一所非常符合中国实际的好学校。尤其是“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的办学宗旨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办学模式,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感谢作者还原了历史,让读者了解了真实的“共大”。谢谢!</b></h3><h3><br></h3><h3> (2018.7.16)</h3><h3> </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p76xfdn?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数字电影《发姑》:一生守望他,青丝到白发</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vk96epy?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舞台艺术片《白毛女》艺术特色赏析</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