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撰写:儿子梁为民</h3><h3>照片提供:父亲梁志廷</h3> <h3> 引言</h3><h3> 我的父亲梁智廷,是一个当兵的人,从小我就引以为骄傲、引以为自豪!</h3><div> 父亲出生在一九三六年阴历三月初六,很巧,我的出生日也恰好是阴历三月初六,所以有幸每年都与父亲一起过生日,是我终身的幸福!</div><div> 我们老家在太行山区,祖祖辈辈是穷苦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毛主席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父亲从此立下了远大志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div><div> 家里穷,经常交不起学费,是父亲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同情和帮助,并因此学校还减免了父亲的学杂费,如此父亲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实现自己的报国目标,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他以不凡的能力和水平,考取了武汉军校,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div> <h3>第一篇 立志出乡关</h3><div> 公元一九五一年,</div><div> 县城高小把书念。</div><div> 儿童团长担重任,</div><div> 学习成绩还领先。</div><div> </div><div> </div><div> 中学毕业言婚誓,</div><div> 五五参军到武汉。</div><div> 曾经少年凌云志,</div><div> 即将放飞为明天。</div><div> </div> <h3> 一九五二年,父亲上高小时的照片,也是人生的第一张照片,写满了朴实、透着坚毅、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渴望。</h3> <h3> 记得那时候,父亲为了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几次跑到区里报名,但由于年龄太小,一再被拒绝,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萌生了一定要当兵,保卫祖国的信念。这个信念成为了他学习生活的动力,也造就了他永不服输的品格。</h3> <h3>部分高小同学</h3> <h3>曾经的高小老师</h3> <h3>2009年父亲到天津看望当年支助过他上中学的黄老师。</h3> <h3>2009年黄老师及女儿外孙女与父亲、我和儿子在天津合影。</h3> <h3>这是庆祝皆山书院创建120周年,父亲和部分同学回到母校时的合影。</h3> <h3><br></h3><h3> 一九五五年,父亲读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毕业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军校来我们井陉县招生,机会、期望来临,父亲顶住了压力,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金榜题名,走进了想往已久的军营。</h3> <h3> 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结婚纪念照,妻子崔荣华,父亲一生的伴侣,心灵的爱人。没有奢华的礼装,没有热烈的新房,但有飞出大山的理想和希望!</h3> <h3>第二篇 参军到武汉</h3><div> 初着军装心飞扬,</div><div> 意气风发志气昂。</div><div> 抖擞精神留身影,</div><div> 我有思绪我主张。</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3> 这是父亲一九五五年九月参军后的第一张照片,从此父亲光荣的成了一名军人。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这一形象,一身正气、奋发向上、志在千里的精神,成了他人生经历的写照。</h3> 解放军汉口通信技术学校,是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的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武汉汉口,主要为部队培养有线电技术专业人才。父亲在这里学习了三年,结识了很多同学和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校园和武汉解放公园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地方。这正是: <div> 军校三年结友谊, <div> 同窗轶事留记忆。 </div><div> 分别合影校园里, </div><h3> 时光荏苒倍珍惜。</h3></div> <h3>战友刘根造</h3> <h3>枣强老乡</h3> <h3>徐水老乡</h3> <h3>井陉老乡留影</h3> <h3>战友</h3> <h3>井陉密友三剑客</h3> <h3> </h3><h3> 一九五八年三月,父亲从通信技术学校毕业,来到大连旅顺军港第六十四军一九一师直属通信营修理所,报到的第一天,面对军首长,一个标准的军礼,父亲至今记忆犹新由此开始了一段连队生活。</h3><h3> 对一个年青的军官来说,军营即紧张又充实,技术训练、通信设备维修、搞备战及海防宣传,还有培养技工。</h3> <h3> 康德正,辽宁营口人,父亲的助手,也是父亲在通信营修理所期间的密友。他来到部队晚一些,人朴实上进,父亲和他相处了半年多,一起工作、一同学习、一块生活,每当提起这段往事,父亲仿佛又回到了重前,激情满满,我对父亲的经历常常充满了向往。</h3> <h3><br></h3><h3> 一九五八年十月,六十四军为了全军的荣誉,为军队高等院校输送更多的人才,组织包括父亲在内的、刚从中等专业军校毕业的军官参加大学考试,经过一个月的准备,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等军事学府----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在与康德正分别的时候,他赠送给父亲一个绿色的钱包和自己的一寸照片,父亲一直完好的保存到现在,平凡而伟大的战友之情,我是从心底为之感动!</h3><div> 六十四军旅顺湾,</div><div> 通修所里把身安。</div><div> 通信维修下连队,</div><div> 海防一线搞备战。</div><div> 新的任务在召唤,</div><div> 进修深造西军电。</div><div> 战友分别赠礼物,</div><h3> 永久留念到今天。</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篇 大学西军电 <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喜讯传来乐当年, </font></h3><h3> 知心爱人也心欢。 </h3><h3><font color="#010101"> 五八十月上大学,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夫妻合影作纪念。</font></h3> <h3>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工科大学,是我军培养高等电信人才的摇篮。父亲所学的专业是无线电通信,我小时候听说的雷达一词,还是从父亲的专业知道的。</h3> <h3>父亲在西军电教学大楼前留影</h3> <h3>西军电的校园</h3> <h3> 在大学,父亲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被评为五好学员。荣誉证上是这样写的:"四系591学员,梁智庭,政治思想进步,靠近组织,认真贯彻支部决议,关心集体,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好,政治学习认真,大胆暴露自己的思想,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踏实,劳动好。"</h3> <h3> 就在父亲上大学期间,一九六二年阴历三月初六,我在老家出生了,这给全家带来了无限喜悦和新的希望。</h3> <h3>大学六年,来自各部队的同学战友,相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团结互助、锐意进取,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战友情,战友意,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我们在一起,一口锅里的米,一样的军衣,一样的好年华奉献在这里……。</h3><h3> 他们是同学,更是战友他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h3> <h3>和战友在西安留影</h3> <h3>闲暇时和战友们一起爬华山</h3> <h3>登大雁塔</h3> <h3>游碑林</h3> <h3>1964年8月西军电591班毕业与指导员合影</h3> <h3>1964年7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四系毕业留念照</h3> <h3><br></h3><div> 大学六年西军电,</div><div> 刻苦学习不平凡。</div><div> 品德兼优评五好,</div><div> 七一入党誓宣言。</div><div> 喜得爱子梁为民,</div><div> 人生路上挑重担。</div><div> 团结互助是战友,</div><div> 华山天险可登攀。</div><div> 岁月如歌歌一曲,</div><div> 革命友谊高于天。</div><div> </div><h3> </h3> <h3> 一九六四年八月父亲大学毕业,告别了在西军电的同学、战友和教官,也告别了学习生活的大学校园,分配到了中国航天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场。在即将奔赴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在西安东亚照相馆照了这张着军装免冠照片。照片中的父亲英俊、帅气、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他人生的标志性佳照。</h3> <h3>第四篇 航天情缘</h3><div>大漠深处戈壁滩,</div><div>祖国需要党召唤。</div><div>环境艰苦无所惧,</div><div>励志创业为航天。</div><div>基层锻炼发射场,</div><div>干部战士齐夸赞。</div><div>工作出色有卓见,</div><div>对待同志象春天。</div><div>临别照片是留念,</div><div>重逢日子不会远。</div><div>时间过去如转眼,</div><div>树民出生六五年。</div><div>家乡妻儿在期盼,</div><div>千里之外心挂牵。</div><div>六七探亲到部队,</div><div>一家四口暂团圆。 </div><div> </div><div> </div> <h3>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也称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今天称之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或东风航天城。从开始建设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它承载着中国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想。大漠荒野、千里戈壁,如今已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人们向往的地方。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就是从这里飞向太空,东风航天城---中国航天的象征。</h3> <h3> 茫茫戈壁,自然条件恶劣,被人们称为“风吹石头跑,大雁不落脚”的不毛之地。父亲来到基地后,一干就是二十年,航天城的每一片土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h3> <h3> 基地一部无线电试验室,是导弹测控的核心技术中心,父亲的工作证第359号至今还珍藏着,这也是当年进出重要场合的通行证。</h3> <h3> 不久后,按照上级的要求和安排,父亲来到一线发射场通信中队挂职锻炼,由于父亲的人格魅力,在基层点号与干部战士成了好朋友,得到大家的赞扬。战友李瑞林、赵玉凡、罗家弟、杨春明、罗光华、周金须、赵秉勇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都是父亲的莫逆,他们的照片父亲已经保存了五十四年了。</h3> <h3><font color="#010101">东风四号通讯中队部分战友照片</font></h3> <h3>战友李瑞林</h3> <h3>战友赵玉凡,罗家弟</h3> <h3>战友杨春明</h3> <h3>战友罗光华</h3> <h3>战友金须</h3> <h3>战友赵秉勇</h3> <h3> 父亲在基层锻炼的一年时间里,工作踏实认真,先后在多个岗位开展工作,2号发射架垂直测试阵地、7号水平测试阵地、29号时统控制台等等。记得我小时候还去过29号,坐在人家转椅上就是不下来。说起来这都是五十一年前的事了。<br></h3><div> </div> <h3> 弟弟梁树民,一九六五年阴历五月十六日出生,一九六七年父亲接母亲、我和弟弟到部队小住,那时我刚好五岁,懂得不少事了。一次,父亲带我去军营,就是29号。当时父亲有工作去处理,让一个当兵的叔叔带着我,来到控制室并让我坐转椅玩,我感觉非常新奇,玩的很开心。可当这位叔叔叫我走的时候,我说什么也不走了,急得这个叔叔满头是汗,最后没办法了,只好把父亲叫来,才平息了这场闹剧,这个记忆一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没有忘记。<br></h3> <h3>一九六七年一家四口在部队暂团聚</h3> <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