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广州,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尤其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红色印记……</h3> <h3>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第一次南下广州。毛泽东在“三大”上第一次当选为中央局(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央局秘书。</h3><h3>“三大”中心议题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h3><h3>2018年7月2日摄于恤孤院路</h3> <h3>1972年,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成立调查“三大”会址小组,主要由近代史专家、研究员黎显衡先生负责。当时尚健在的“三大”代表有毛泽东、徐梅坤、罗章龙和刘仁静。根据当时的情况,调查小组将重点放在时任国务院参事的徐梅坤身上”。</h3><div>调查组陪同徐老天天往东山勘查,走遍新河浦、瓦窑街、恤孤院路、培正路等许多街巷,对每幢旧建筑都细致观察。又请当地一些老居民与徐老多次座谈,介绍街道环境和房舍变迁情况。<br></div><div> 黎显衡记得,徐老站在逵园门前说,逵园房顶上“1922”字样没有变,“三大”开会期间,天天看见它,印象特别深刻,这房子是华侨和青年学生居住的。“三大”会址就在逵园对面,两者只隔着一条小路。但逵园对面现今的房子,不像“中共三大”开会时的房子。随同调查的一位老居民说,原来的房子于1938年被日寇飞机炸毁了,现今房子是解放后才建的临时仓库。调查组从档案馆找到1923年8月19日测量的“四区二分署恤孤院后街图”,标明逵园对面的房子为31号。黎显衡说,“此图是‘三大’后不到两个月内测量的,十分可靠,科学地印证了徐老和老居民的回忆”。<br></div> <h3>2018年7月2日,摄于逵园。</h3> <h3>“三大”期间,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代表居住的新河浦24号“春园”。</h3><h3>2018年7月2日,摄于新河浦。</h3> <h3>简园,曾为谭延闿公馆。谭延闿(1880-1930),湖南人。是国民党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1923年2月随孙中山到广州,先后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等职。</h3><div>1923年6月“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拜访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div><div>2018年7月3日,摄于培正路。</div> <h3>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h3><h3>在国民党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包括毛泽东、瞿秋白、董必武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共党员不仅公开加入国民党,不少人还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既是中央执委,又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br></h3><h3>毛泽东夫人杨开慧到达广州,协助毛泽东工作,担任秘书整理资料,并且还承担《政治周报》的通讯联络工作。</h3><h3>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住所就在广州东山庙前西街38号。<br></h3><h3>2018年7月2日。路人匆匆走过,并没关注到这座不起眼的小楼。</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以国民党名义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5月3日至9月,刚从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一职卸任的毛泽东,就在广州番禺学宫开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自担任所长,期间,毛泽东开设了23个课时的“中国农民问题”讲座,还负责另外三门课程。周恩来是这一期的教员之一,负责讲授军事课程。这个夏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密切合作的一个开始。</font></h3><h3> 正是农讲所的经历,让毛泽东真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br></h3> <h3>农讲所地点在番禺学宫,原本是座孔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h3><div>建国后,1953年成立修建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筹备委员会,对此处修缮复原。纪念馆于1956年正式成立,次年开放,196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农讲所中的馆藏文物有1152件,一级品64件。</div><div>2018年7月2日,一位路人正在位于中山四路42号的农讲所门前拍照。</div> <h3>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后,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于1927年12月11日在广州进行了一次大模的暴力革命,起义由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h3><h3>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h3><h3>2018年7月2日,摄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h3> <h3>广州起义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h3><h3>2018年7月2日,一辆警车在广州起义路苏维埃政权的旧址门前驶过。</h3> <h3>2018年7月3日,镜头中,一位保安,站在了广州起义展厅一角。</h3> <h3>2018年7月3日,广州起义纪念馆内,一位正在手持相机拍照的女士。</h3> <h3>2018年7月3日,一群参观者,大多数人还在听讲解员介绍红色历史,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到处张望。</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于195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30周年纪念日落成,周恩来亲笔题写陵园名。 该园占地18万平方米。陵园东部开辟有人工湖,建有中朝、中苏人民血谊亭座,还有血祭轩辑亭,董必武、朱德、叶剑英等都有亲笔题咏。陵园西南部建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广东咨议局旧址)。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广东省文物保户单位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font></h3> <h3>广州起义中建立起来的人民军队以及经过战火洗礼的一大批军事人才,撤出广州后转战中国广大农村,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投身东江革命斗争;一部分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左右江根据地;另一部分在韶关与南昌起义余部会合,成为井冈山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h3> <h3>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br></h3><div><br></div><div>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div> <h3><font color="#010101">22年之后,还是这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再次兵临广州城下,这一次,他们胜利了。1949年10月14日,</font>解放军一部就是沿着这条路进城。1951年八一建军节的时候,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解放军首先进入广州城的原中华(北、中、南)路更名为解放(北、中、南)路。。</h3><h3>2018年7月3日摄于解放路。<br></h3> <h3><font color="#010101">有关广州解放的报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图片翻拍自网络。</font></h3> 1959年的10周年纪念,广州市政府在海珠广场公园中央建广州解放纪念的石雕像。像座的正面,是叶剑英同志的题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 广州解放纪念”。1963年3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1980年7月重新修建。<div>摄于2018年7月3日,海珠广场。</div> <h3>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成立广州市人民政府,22年前作为广州起义副总指挥的叶剑英,被任命为广州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h3><h3>照片2018年7月3日,翻拍于广州起义纪念馆。</h3> <h3>在新时期的大潮到来之际,昔日曾经的光辉,还可以引领广州,再创辉煌么……</h3><h3>一飞冲天的客机,摄于2017年11月26日,广州白云机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