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英德上呔鄺氏开基祖玄秀公祠的提仪

華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h1><div> </div><div>  祠堂,遍布在神州大地之上,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div><div><br></div><div>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div><div><br></div><div>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div><div><br></div><div>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div><div><br></div><h3>  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b>品质和德行</b>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h3><h3><br></h3><div>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div><div><br></div><div>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div><div><br></div><div>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div><div><br></div><div>  现在各乡各地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div><div><br></div><div>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 世 祖</h1><h1>☞长祖考讳<b>玄秀</b>号<b>有信</b>一府君 </h1><div> 是原禄公长子,迁居从化田心村,赠奉政大夫后偕三子廖宝迁英德县上呔乡仁里老围居住。葬于龙山雄牛典泮形,亥山巳向兼乾巽吉度分金,(墓碑志刻立作元秀公)。</div><div> 公是英德上呔鄺氏的始迁祖(即第一个迁到该地的祖先,又叫开基祖)。公之后裔只要分布在英德:黎溪新村、恒昌、塘口、下坝,上呔村委:老围、上角、唐尾头、太坪、上新围、下新围、田心、东风、前进、碓子冚、张屋、石上、石下、茶元,灯塔村委:坪子、小径、焦坝、楼下、台仔粉,下呔:高洞腊树下,佛冈:高岗九曲坑、汤塘九岭、科旺低村、石角二渡水、背底田、田四、龙水井、大塘、龙南大枧、格岭、长岭、铜鼓围、大埔、松粉、民安大营、清水迳、从化围连塘,清远:源潭船厂、禾云、庙塱、风云、松树窝、大路坳(黄坑)、高汾头、飞来峡条石、天堂林场,韶关:曲江大塘坑排村鄺屋,部分后裔移居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各地。</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玄 秀 公</b> </h1><h3> 英德上呔鄺氏开基祖,其后裔已开枝散叶遍布清远、英德、佛冈、韶关等各地六十多个自然村,部分宗亲迁居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各国。现今人口将近万人左右。</h3><h3> </h3> <h3> 现今英德上呔玄秀公开基之地建有两座宗祠,一座为十三世祖鄺珣公祠,立于上呔乡石鼓塘,堂号“燕翼堂”。珣公祠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大门外全祠拆除改建学校。公元1997年经英德鄺氏宗亲商议决定按原十三世祖珣公的名义重建,立十世祖、十一世祖、十二世祖、十三世祖、十四世祖牌位。按亥山巳向兼乾巽、坐壁二度吉度分金进行重建,于1997年丁丑岁正月十九日卯时动工,二月初十日亥时行墙,七月初八日升樑,当年十二月十五日辰时举行重光庆典。</h3> <h3>  另一座为十五世祖奕梅公祠,立于鄺珣公祠右边,是英德鄺氏第二座宗祠,堂号“励志堂”。奕梅鄺公祠始建于清末民初,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建于2016年。宗祠均照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重建,按原祠堂的旧地基尺寸进行重建。三进式两天井,结合现代混凝土红砖结构,琉璃瓦山顶、仿古瓷砖墙体、壁画等相结合,神楼、神主牌用樟木进行复古雕刻而成,总建筑总面积约165m²左右,建筑造价约65万元人民币左右。</h3><div> 重建工程款项由奕梅公之后裔按每人200元的标准进行筹集,其余部分由各地热心的宗亲捐献,特别感谢全球各地雷方鄺宗亲及宗亲会的热心支助得以建成今天辉煌的奕梅鄺公祠。</div><div><br></div><div>重建奕梅鄺公祠筹委会成员名单</div><div>名誉会长:鄺伟祥</div><div> 副会长:鄺特件 鄺作见</div><div>理事会长:鄺作军(老围)</div><div> 副会长:鄺建勋 鄺朝门 鄺容明</div><div> 鄺俊通 鄺作流 鄺德坤</div><div>会长助理:鄺桂丽</div><div> 秘书长:鄺作森</div><div>理事成员:鄺特耿 鄺作贵 鄺神井</div><div> 鄺作电 鄺继新 鄺新社 </div><div> 鄺作房 鄺东明 鄺平和</div><div> 鄺华叶 鄺国新 鄺作双</div><div> 鄺观宝</div><div> 财务:鄺文兰</div><div> 会计:鄺特胡</div><div> </div><div> </div><div> 作为一个地方的开基祖到现时并没有设立祠堂,神主位也只能立于后辈之祠,实属不敬不孝,应是我族的一种遗憾。前两年也有组织过各地宗亲商讨是否建立玄秀公祠,但后期因种种原因没有了后续。 </div><div> 2018年6月30日组织召开第一届玄秀鄺公后裔联谊会,会议成立了——第一届玄秀鄺公后裔理事会并选出成员。会议中有部分宗亲提出为什么开基祖玄秀公未设宗祠反而后辈设有几座(瑛、瑜两公之祠预留未建),是否应予建立供其后裔拜祭。</div><div> 各地玄秀公后裔希望大家研究并商讨是否值得建立,建又如何建为好?</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方 案 1</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另择地建立。不利之处是无地可择。</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方 案 2</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现时珣公祠左边空地为预留瑜公祠之位,能否利用该地所建。不利之处是需瑜后裔同意使用,有部分宗亲提出不应占用瑜公祠之地,瑜后裔日后有能力可能会建立瑜公祠。</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方 案 3</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珣公祠1997年重建时仍采用砖木结构,到现今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部分瓦面已有漏水造成横梁及角片有损坏现象,想要保存时间长久的话必须要重修。鉴于该现壮:1.玄秀公祠需择地建立,2.瑜公祠需在预留位建立,3.珣公祠需要重修。综合以上三点是否可以把珣公祠拆了,在瑜、珣两公祠位重建一座“<b>鄺氏大宗祠</b>”,宗祠仿照从化鄺氏宗祠分一个主厅二个偏厅形式,主厅立开基祖<b>玄秀公</b>神位,左厅立<b>瑜公</b>神位,右厅立<b>珣公</b>神位。这样做法皆大欢喜,开基祖玄秀公也有一个正式之神位好坐了。</h3> <h1>  经2018年8月5日宗亲交流联谊活动商仪一致认同并赞成方案3,择日恭迎风水大师前来开罗盘看祠风,为鄺氏家族团结一致发扬光大作出努力与贡献!</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