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家乡是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深藏在大山的深处,远看像蜿蜒舞动的银蛇。站在山顶上看,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坡,连绵起伏。整个沟里绿树成荫,从后沟起连着过路台和石壳上(she)融为一体,紧挨着前硷上和将军鼻梁的老上古、圪崂里一脉相连,一排排土窑洞错落有序,井则岔一股清泉石上流。一条小溪自东向南而流出,偶尔有几头黄牛从河边饮水,哞哞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我的家乡是明朝嘉靖元年(1522)建村,当初叫丁家沟,很多年以后,村里刘家石壳一户人家生二个儿子,老大叫刘大同,老二叫刘二同,兄弟俩从小命苦,父母早逝。大同聪明过人,喜爱习武,万历五年(1577)高中武进士,出任蓟辽军门提调(今北京地区)。后人为了纪念刘大同将军,就将村名改为刘将军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们的五世祖惠望子从南沟移居村里,便着手置办家业、开荒造地、重修家园、后中庠生。村里有杨家山、陈家山、惠家湾、榆树山、桃儿则峁、大(te)洼里、门对面、桃树山、寺(惠)河咀、黑龙塬、惠家塬等大山,其中以惠姓命名的山就有三座,当时我们先人起早贪黑、有今没明的在村里勤劳致富,后把自己的耕地命名为惠家湾、惠河咀、惠家塬。由于刘姓人不断外迁,我们先辈购买其土地,便将村名前的刘字去掉,正式改为将军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快到了康熙年间,我惠氏家族人丁兴旺,有高中庠生、举人等。先祖惠根心,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十五世祖惠远济,官至从九品,历任清朝光禄寺司大使、河南府光州吏目,可谓是光宗耀祖,乡里乡外人人皆知。告老还乡后,带着子孙返回将军沟,在崖(nai)窑山湾箍了三眼石窑居住。沐浴着大山里自然的风光,过着勤劳俭朴、粗茶淡饭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眼间到光绪末年,国家动荡不安。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了大清朝,建立共和。这时将军沟的人们还留着长辫子,徘徊在黄土地里吆喝着牲口、一手握着犁,一手扬着鞭子,走过春夏秋冬。过着世世代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唯有石壳上(she)惠龙章的三子惠中权从大洼里上山,一会儿就到了后塬,去山底下的惠家石硷读私塾。且说还是人家大哥惠中温思想觉悟超前、目不识丁,亲自供弟弟上学,这在当年贫困落后的乡村来说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后,惠中权从县高小毕业,回到村里。白天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和一个邻村的货郎(后来得知是惠世恭)到周边的村庄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时下正值国内各方势力的争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4年夏,在惠凤章老人及乡亲们的倡导下,成立了将军沟学校,由惠中权先生担任教员,学校办了半年后,因惠中权先生参加革命而停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农历四月,就在惠中权先生参加革命后,将军沟周边的小岔则、惠家塬等村庄也默默地加入土地革命。住在新院前的惠宏章老人,正在惠家塬劳动。突然,碰见国民党队伍,抓了惠家塬十五六岁的小孩惠曹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们凭什么抓这孩子。”惠宏章老人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娃是惠家塬的地下共产党员。”国民党队伍带头地边走边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是邻里邻村又是一家子,这孩子我晓得了,他不是共产党,我是共产党。”惠宏章老人紧跟着队伍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有几个儿子。”高界坪国民党队伍带头的刘安业,得意扬扬地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有五个儿子,把我抓起来,要放了这孩子。”惠宏章老人斩钉截铁地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你一定是红军儿子的大人。”说着就带走了惠宏章老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惠宏章老人被国民党队伍绑到县城,打入大牢。高祖父始终没有说出惠家塬村的共产党员,用生命担保了少年共产党员惠曹成。高祖父的大儿子、二儿子在县城经营商铺,也花了大价钱找了各种关系,说不是什么大事情,过几天就放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年代白色恐怖,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扑杀共产党员和老百姓。高祖父惠宏章就在第三天就遇害了,他们用最残忍的手段把头颅砍了下来,在城门上挂了三天三夜,时年61岁。也是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用自己的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一曲壮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祖父的五个儿子金、榜、琪、名、汉趁夜来到县城,把高祖父的尸体偷回将军沟,高祖母含着泪水用老麻线针给高祖父把身子和头缝在一起,安葬在塬上,面向惠家塬,永远守望着他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红色岁月的革命年代,将军沟人民也寻求救国救民。村里一百来人口,就有17个年轻人,瞒着家人参加了革命队伍。红军排长惠中良,1936年在延安富县直罗战役中壮烈牺牲,惠中桂、韩合仁、惠中诚、惠生祥,于1937年山西抗日战争中牺牲,惠增奇,1946年在延安保卫战中牺牲。这期间惠中汉、惠中元、惠中书、惠正西、惠中胜、王国珍、王国暄、王销、王树雄等老红军为国家建功立业,后受伤回村务农 。老八路惠生海,转业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作。在靖边工作的惠中权,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大会上,被评为边区模范县委书记,并得到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建国后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的乡亲们,有逝去儿子和亲人伤心的,但终究是为国家和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然而,石壳上的惠中温老人又开始张罗着办学,前几年村里没有学校,他把长子惠增禄送到东边的吕家河上私塾。他老人家亲自尝到了读书是大有作为的“甜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胡宗南的部队大肆进攻陕北,将军沟学校被迫停办。1947年清涧新中国成立后,惠中温老人亲自赶着毛驴请先生、开办学校、购置办公设施。学校不仅有本村的学生,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人家,也把孩子送到将军沟学校上学。1955年将军沟学校响应了县政府的号召,发展为民办公助。学校从石壳上搬到了前沟里王维汉的老宅,因学校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惠中温老校长住在后沟,不便于管理学校,并委托前沟的惠中元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当时他们是没有工资的,完全是义务地为学校服务,他们都是目不识丁、乡村圪老的老百姓,但他们这种坚定办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60年代的困难时期,村民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学校学生大量减少,高年级要到10华里的王家山和30华里的光明山上学。王家山学校,光明山学校都是将军沟学子惠权义和惠德义先生任教。1968年起将军沟学校由村委会代管,虽然经历“十年动乱”,这时县中学回来的高64届惠光英老师和高68届惠臣义老师,恰逢知识青年回乡,分别在将军沟、王家山、光明山学校任教;以及后来的惠建华、惠世权、惠作义等老师,先后加入将军沟学校民办教师阵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国家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给回乡的知识青年,迎来灿烂的春天。据说惠臣义二爷,在学生时代是学霸,又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不需要复习、直接就参加考试。然而,我的父亲惠新年也重新拿起高中课本开始复习,和我二爷惠臣义一并参加了高考。我父亲上小学到高中老师都是惠臣义,他们叔侄一个调动学校、一个就升到那所学校。当高考名单公布后,惠臣义老师果然是金榜题名,被榆林师专录取,我父亲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父亲最后一次参加高考是1979年,这一次我父亲复习得很好,又回王家山向阳学校攻读了一年,据父亲儿时的伙伴和先生说,考一般的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就在进考场前人还好好的,可刚开始答卷,突然左腿疼痛持续不断,接着双手开始膨胀肿的使父亲满头大汗无法进行考试,就在铃声结束后。他手也就不疼了,又恢复正常。这时的父亲非常伤心,就连当时的监考老师也觉得奇怪,也有人说是父亲过于紧张而造成的因素,后来父亲说这是命里注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春,正在教学的惠增强老师,开始复习功课,以优异的成绩被绥德师范民教班录取。他是父亲在光明山中学高76届的同学,他是1978年参加公社民办教师考试,以公社第二名的成绩被录用为民办教师。惠增强二爷去绥德师范念书走后,学校暂时短缺了一名老师。当时校长是惠国军三爷,他是榆林师范折家坪分校毕业,也是刚刚参加县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为公派教师。受校管会的托付,亲自登门拜访,欢迎父亲到学校教书,就这样父亲回到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7年夏,对将军沟人来说是无比高兴的一件事。在连任10多年的村书记惠世玉及村主任惠思永的带领下,村里第一次通了电。自建村以来,人们想都不敢想,点了几百年的煤油灯一夜之间就告别了。通电不久后,老上古惠保义二爷从城里买了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当天,惠向平三叔就开始接线调信号,在一根木杆子上安装天线。村里的后生们好奇地跟着转天线杆子,一阵在脑界上、一阵在硷畔上,直至信号调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过晚饭,二爷家院子里瞬间人山人海,就像当初在场(che)里(打庄稼的地方)看放电影似的。电视放在院子中央的磨盘上,村里人几乎都来了,黑压压的一片,有地上蹲的、有坐板凳的,场面非常壮观。都在期待着电视放出来画面,大人说放的电视剧是《西游记》,电视总要放得出来麻点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时候只能收到山西电视台和吕梁电视台,大概是我们离山西不太远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有一年秋天,村里大概有四五台黑白电视机了。惠东义三爷家买了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我们老上古又热闹了起来,早早地守候在三爷家里占座位。那时候在三爷家看电视不是坐在炕上、就是沙发上,人多得挤不下,尤其是热播的《雪山飞狐》。三爷是木匠专门做了长板凳,摆成一排排放在窑里,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大概在三爷家看电视持续了有1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4月,一生为将军沟供书办学、付出无数心血的惠中温老校长与世长辞,时任校长惠光英以全校师生的名义敬献花圈,并写了挽联“一生办学默默奉献,为国育人劳苦功高”八个大字。老校长的五个儿子都非常优秀,老大惠增禄1947年参军,新中国成立后随部队参与新疆建设;老二惠增吉1959年绥德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东北农垦大学;老三惠增华1965年被保送到中央机要干部学院,后在南昌市委工作;老四惠增贵1969年1月在西藏参军,1973年因公牺牲。老五惠增阳1974年在王家山学校教学期间,被保送到延安大学,毕业后在南关中学、清涧中学教学,后调到延安工作。将军沟的教育者后继有人,他们都是将军沟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都没有忘记老校长的教诲,也是惠中温先生的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是将军沟学校的鼎盛时期,学生有140人左右。入学的基本是80后学生,这时期教师有惠光英、惠国军及夫人李桂芳、我父亲惠新年、韩瑞霞等人。六年级学生惠文杰,以优异的成绩被清涧中学录取,后来在北京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一年后,惠光英老师调到县城教学,惠国军老师调到乡中心小学(原王家山学校)任校长。在县高中复读的惠增国三爷,因高考的分数线出来一个多月了,还没有收到通知书,也回到学校教学。当时我父亲钻研的《四柱预测学》和《周易预测学》小有知名度,时常给村里的年轻人预测婚姻。父亲要来惠增国老师的八字信息,用四柱推理完毕。说一周过后肯定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他半信半疑,他是1985年本校毕业的,也是父亲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知第二周还真来了个送信的。教师办公室有新调来了校长高志恩,他是佳县人、绥德师范毕业,因谈了清涧籍的女朋友,才有幸来我校任教,后在光明山中学给我教过初三数学。也有第二次回到学校教书的惠世福老师和李桂芳老师,当送信的师傅要打开帆布包里的信件时,父亲对着惠增国老师说通知书肯定就在里面。就这还没有人相信,都在期盼着父亲打开信封。当年的录取通知书没有现在的那么醒目,高端大气。果真是西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不仅惠增国老师激动无比,全体老师都高兴的响起来了阵阵掌声,早为田间撒灰郎,暮登西农大学堂,恭喜惠增国老师去省城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前后,村里住的人非常多。人们不是在硷畔上,就是在院子里。女人们在一起唠叨家长里短,男人们围在一块下象棋,常常争论得分不出胜负来。这些年人们虽然过上幸福生活,不再为填饱肚子而烦恼。但是还没有摆脱几百年以来的农耕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还满足不了当前村民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走出将军沟,去外地谋生。总之出去的人们都过得很好,有的回来带上全家老小移居他乡。他们大多数是回到村里过春节的,讲的是天南海北、头头是道,在村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像自己去过似的,常年坚守在村里的不到50人。就这样走出去的人们,也带动了一大批家人走出将军沟。也无形中响应了党的号召,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一部分人富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4年10月,我在榆林打工期间。忽然接到了惠国义四爷的电话,说父亲在西沙崇文路他家里病倒了,我连忙赶过去。得知父亲一个月前就来到榆林了,和四爷一块在工地上下水泥,我把父亲接到附近的医务室。父亲说村里人大多数外出务工,学生慢慢地就减少了。春季学期只有7、8名学生,就惠彦慧老师和他俩,因此校管会就撤销了村办学校,部分学生转到了王家山向阳小学就读。年龄小的学生不便于跑校,村民惠友兵、惠红军、惠润平等家长联合聘请三名老师给继续教学,当年六年级毕业班还有四名学生,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停办。从此,将军沟学校远离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可忘怀的历史画面。父亲结束了他酷爱的教学生涯,为将军沟的教育事业奉献了长达二十余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初,在延安工作的惠增阳五爷,回到村里仿长者、看墓碑,着手重修将军沟《惠氏家谱》。本次家谱修订得到了旅居美国的惠中权长子惠虎雄先生及县城的惠权义先生、惠光英先生的鼎力相助,将军沟《惠氏家谱》于同年7月修订完成。原来将军沟和惠家塬是一脉相承、一个祖先,因此每次修家谱都在一起合修,所以两村共同拥有一本《惠氏家谱》,而且保存在惠家塬村,后在“文革”年代遗失。惠增阳先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生在将军沟、长在将军沟,本次家谱的重修不仅为后人捋顺了将军沟的家族关系,更便于后人了解将军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军沟的山,将军沟的水,时常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当然,我们淳朴善良的村民,始终热爱着自己的家园;远在异乡的家人,始终眷恋家乡故土。我们将军沟人心连着心,根连着根。愿我们的家乡明天更加美好!当然将军沟的文化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 </p> <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25日晚</p><p class="ql-block"> 惠海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延安宝塔区嘉岭檍树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