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唐英</h3><h3> (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年幼入宫,性格谨慎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七岁进私塾读书,康熙三十六年被选进宫廷,当时他十六岁,在养心殿为皇帝服务,随后又管理内务府造办处。他曾在造办处主管过画样设计,放在现代,也是个高级设计师和工程师。</h3><h3> 唐英是清代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一作镶黄旗。据自述,幼年时就供役于养心殿,历时二十余年。雍正元年任内务府员外郎,六年至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至乾隆元年(1736)调淮安关,移理九江关,后调粤海关,十七年又调回九江关,仍兼理窑务,前后共二十七年。他精于泥土坯胎、釉料火侯,善仿古名窑。<br /></h3> <h3>"唐窑",这是后人对唐英任督陶官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的称谓,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h3><h3> 在景德镇官窑,主持窑务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绩最卓著的,要算是唐英了。在今天景德镇,有一个唐英广场,广场中央矗立三尊塑像,中为唐英半身座像,两旁为群雕。群雕表现唐英在景德镇的两个历史画面:一为唐英初到御窑厂,"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另一为71岁高龄的唐英从广东复调九江回景德镇时,"抵镇日,渡昌江,合镇士民工贾群迎于两岸",<br /></h3> <h3>唐英与工匠同吃同住,从外行变内行</h3><h3> 时年四十七岁的唐英,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被雍正皇帝派到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面对着一份新的工作,唐英毕竟还是外行。一般外行管理内行,要么以行政手段极力压制,只要结果不问过程。要么就是听之任之,反正也不懂就不多介入,以免露怯。<br /></h3><h3> 对于做事向来谨慎务实的唐英来说,为了能够真正做好这份差事,他足足闭门谢客三年,与工匠同吃同住,甚至亲自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很快由一个制瓷外行变成了内行。<br /></h3> <h3>唐英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h3><h3> 由于唐英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h3> <h3>唐窑被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对中外陶瓷生产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h3><h3>唐英本人也亲手参与瓷器的制作,传世作品很多。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除唐英、俊公外,还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h3> <h3>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h3> <h3>唐英在督陶期间,还系统考察和研究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编写了《陶冶图编次》,是了解研究景德镇清代瓷业生产状况的珍贵史料。可以说,唐英对景德镇陶瓷和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为了纪念他做出的成就,特意把景德镇陶瓷工业园主干道命名为唐因大道,为他树立雕像!</h3> <h3>唐英在景德镇督陶的前8年是雍正在位时期,这一时期,除雍正粉彩外,还继承了康熙斗彩工艺,使雍正斗彩比康熙斗彩更具清俊华丽之美。此外,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在唐英的主持下,创新成功了窑变釉,从而使原来色调单一的单色釉变得流光溢彩,绚丽斑斓。烧出龙缸是唐英另一件平生得意之事。龙缸在当时被认为是皇权的象征。作为皇家督陶官的唐英,为了烧造龙缸,不仅在御窑厂与工匠们一起探讨研制, 而且一有闲暇,便到民间寻访老工匠,了解烧制龙缸的情况及工艺。他还查阅地方典籍,找寻一切与烧制龙缸有关的资料。皇天不负苦心人,失传已久的龙缸烧制工 艺最终在他的手中得以重新恢复。"自国初烧造龙缸未成,至唐窑始复其制。"唐英督陶真正的辉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间。以唐英在乾隆朝督陶20年计算,总共为乾隆皇帝烧造的瓷器达50万件至60万件之多。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被称为"瓷母"的各色釉大瓶,就是唐英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 "风雅"而特意烧造的。</h3><h3> 乾隆皇帝是爱瓷之人。他曾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还亲自审定画样,甚至对于瓷器的烧制过程也极感兴趣。<br /></h3> <h3>在唐英七十五岁的时候,乾隆皇帝在圆明园接见了他,提出让他的儿子来接替他的职务。谨小慎微的唐英拒不肯让儿子接班,一面称罪,一面请皇上另择人选。此时的唐英,或许已经对过往岁月里雍正的声色厉荏、乾隆的喜怒无常感到有些疲惫了。毕竟,大清王朝的爷们终究不好伺候,他又怎能让儿子再步自己的后尘,每时每刻都如履破冰、胆战心惊呢?</h3><h3> 乾隆二十一年,大清王朝工艺辉煌的缔造者、自称为"陶人"的唐英,在九江关署病故,享年七十五岁。大清王朝陶瓷艺术的巅峰岁月也就此终结。<br /></h3><h3>瓷器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br /></h3><h3><br /></h3><h3><br /></h3> <h3>唐英款粉彩《米老研墨》人物笔筒清 乾隆,高15.7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16.5厘米圆柱形,施白釉,外壁一面绘粉彩"米老研墨"图,一面题行书七言诗。落款为"沈阳唐英"。外底署胭脂紫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四字款。</h3><h3> "米老研墨"图描绘苏轼安坐园林,赏砚磨墨,米芾立于一旁的景象。此景及画后题诗皆出自《东坡诗话》。传闻米芾天性好洁,得御赐"瑶池"砚却不忍使用,经苏轼研墨后将砚送予苏轼,苏轼因此题诗,即笔筒一面的七言诗。图中人物描画细腻生动,色彩浓淡有致,盎然成趣。</h3> <h3>唐英一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迹!</h3><h3> 天行健珍藏大清乾隆官窑一一粉彩"米老研墨"图笔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