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论人性</h3><div> 较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我个人还是更偏向于孟子的“性善论”。想想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张白纸,未曾经过任何的污染,随着他慢慢地成长,这张白纸也就变得不再纯洁,在生活的涂抹下,渐渐地失去了纸的本色,被渲染上不同的颜色。在渲染的过程中,“人性”也就从原来的白纸变成了一张浓墨重彩的油画,这时,“性本善”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不好的变化就是,向着“性恶论”发展,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也就是说,“人性”在某个阶段也许向善,也可能在某个阶段向恶,等达到一个境界后,又会从向善的方向,回到“善”的本质,这个境界可能就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洞察了世事,看破了红尘,终于在升入天堂或坠入地狱的那一刻,才晓觉了一切都是浮云,在那一刻,或许是最无私无畏的。在经过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后,人性还是从生命刚一开始的“善”回到了“善”。所以说,人性本善!</div><div> 至于人性为何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向恶”的发展趋势,我想,这跟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人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丛林法则”就决定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向恶”的阶段,毕竟弱肉强食。人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变得强大!所以,人性向恶,也不能归结于人,只能说环境让人变得这样的。</div><div> 《道德经》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也许就是人性最初的样子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