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之八大关名墅

启林

<p class="ql-block">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汇泉东部,太平山南麓,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面积70余公顷。</p><p class="ql-block">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汇泉角景区北部。八个关隘,八个地标;八种容颜,八种风情;八处景色,八处意境,一头通向遥远的边塞雄关,一边连着咫尺的海天蜃景。</p><p class="ql-block">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中国古代长城著名关隘命名的。此处是著名的别墅区,人称“万国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解放前,这里是官僚资本家的别墅区。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八大关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其为中国重要的疗养区之一,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的国际友人,曾在这里下榻。</p> <p class="ql-block">八大关地区背山面海,树木茂密,在德国占领时期为狩猎区。这里的第一座建筑——花石楼则位于八大关太平角的第二海滨浴场,最初是德国总督的夏季狩猎别墅,建于1906年,中世纪城堡式样。</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此地隶属于即墨仁化乡文峰社的地界,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后,将此地划为德人居住区。</p><p class="ql-block">1931年——1937年,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期间,将荣成路以东,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湾的近千亩区域规划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要求建筑密度必须在50%以下,保护绿地,以及必须采用透空围墙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片区域中,有200多栋建筑,包括了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这些不同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树木,例如春天韶关路的盛开的碧桃,夏天正阳关路怒放的紫薇,秋天居庸关路金黄的银杏,既是重要的建筑文化博览区,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因此一直都是游人如织之所。</p><p class="ql-block">八大关是中国最大的婚礼摄影中心之一。几乎每天都有数十对新婚夫妇在该区的海滨和绿地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式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再加上一幢幢别具匠心的小别墅,使八大关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青岛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三面沧海一面山的独特地理格局,使青岛又具有了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3摄氏度,一年中八月份气温最高,平均在25.3摄氏度,但一年中超过30摄氏度的时间总共不超过一周,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0.9摄氏度,良好的气候使青岛非常适合度假,所以青岛还有“东方瑞士”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环境融合无间,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东方与西方贯通一体,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也许这就是一个“八大关文化景观”的全景。每一所屋宇都是见证者,已逝岁月的音符在凝固,光阴之门敞开与闭合之间;所有记忆和遗忘都在相互隐现,在不断提醒我们有所思索、有所发现,以宏阔而精微的目力洞悉建筑本身的精神底蕴,开启建筑内外的恢宏视野,在多元文化对话中实现一种有效的“文化自觉”,这是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