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收麦季

仁和

<h3>图网络文叶全新</h3> <h3> 引子</h3><h3> 又到麦收时节,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约几个小时,金灿灿的麦粒已经堆在农用三轮车上,被司机突突的拉回家了,倾倒在柏油马路上,于是,麦季结束了。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哪个时候收麦子是要大干至少半个月的。不得不感叹科技的进步,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这样的快捷省力却也使得记忆变得简单了。</h3><h3> 回到几十年前,收麦子的季节,记忆立刻变得丰富起来,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流汗的日子,一一走来并越发清晰。</h3> <h3> 一</h3><h3> 随着油菜的成熟,收麦子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收拾农具,平整麦场。那个时候场地都是泥地,需要人工来平整加工。每个生产小组一片场地,所以平整场地的时候整个小组的人员全部到位。平场地一般都是下午3、4点钟,太阳其实还非常毒辣的。大家伙先用铁锨把地铲平,然后,就分工合作。不会技术的就负责担水、撒麦糠,懂技术的就负责赶牛拉石磙。石磙后面还拖着个用竹枝树枝绑的一个尾巴,上面压着厚厚的泥巴或者用袋子盛好的土。大家伙从老远的地方担水来,均匀的洒一遍场地,然后撒上麦糠。这时候,赶牛的师傅</h3><h3>就一声吆喝,挥动鞭子,牵着牛绳,牛儿就低头弓腰慢慢拉着石磙向前走去。随着吱扭吱扭的石磙滚过,场地慢慢变得平整光滑起来。这个时候担水的撒糠的才在场地边蹲下来歇息歇息。等到场地碾压十几遍后,这个场片基本上大功告成了。这时候,暮色降临,大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程。</h3><h3> 场地造好了,大家伙又都忙着收拾、购买农具。什么镰刀、叉子、扬场锨、扫帚等样样不可缺,尤其是镰刀,要提前磨制锋利,不然割麦子时费劲费工。</h3><h3> 我们家磨制镰刀的活都是我爷爷做,因为这个也是技术活。一般割麦前一天磨镰刀。爷爷磨制镰刀时还哼着小曲,动作十分娴熟,用磨刀石沾着水刺棱刺棱的来回打磨刀刃,不时的停下来,用手指试一试刀刃是否锋利。<br></h3><h3> 检修架子车的活是我爸爸,他会找几根横棍竖棍,然后绑架子车上,好增加架子车的长度和宽度,最大限量的一次拉更多的麦子。还要把长绳子栓在架子车底部,拉麦子时用来捆住车身。</h3> <h3></h3><h3> 二</h3><h3><br></h3> 一切就绪,终于等到麦收的那一天了。早晨5点钟,天刚蒙蒙亮,爸爸、妈妈、爷爷就出发了。奶奶是不去地里的,她负责做饭,有时候还要送饭。我们姊妹三个呢?那个点是起不来的,感觉睁不开眼。直到奶奶扯着嗓子喊我们起床了,我们才慢吞吞的起来,这个时候天已大亮,等我们赶到地里,爸爸妈妈他们已经放倒了一大片麦子。<h3> 收割麦子是需要技术的。技术最好的是爷爷,他速度快,麦茬留的浅,一次揽的行数多。就看见他弯着腰,挥动着镰刀,随着一声连着一声的刺啦刺啦的声音,麦子就齐刷刷听话倒下了。而我们年龄小,技术差,就只能在后面慢吞吞的一刀一刀的收割,每次收割一小把麦子,放下,再挥镰刀收割下一把。</h3><h3> 割麦子真不是什么好活。早晨没有太阳,有些微微凉风,还行,到了晌午,毒辣辣的太阳直射下来,感觉大地都要冒烟,虽然戴着草帽,但是不管用,汗水不由分说的顺着脸往下淌。要是想用手或者胳膊擦一下汗,对不起,你会变成一个大花脸。手上的灰尘会爬满整张脸。每每一个上午下来,再看看你那张脸,黑一道,红一道,火辣辣的烧。</h3><h3> 大人们穿长袖衣服割麦子,我穿长袖嫌太热,受不了,就把袖子挽起来,露着胳膊。凉快是凉快点,可是更遭罪。不一会儿,胳膊上脸上被麦芒搔的刺的满是红点点的,痒痒的,又不能挠。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收割麦子需要弯着腰,这样的姿势一会儿就觉得仿佛腰要断了。于是,割一把麦子会不由得直起身子站起来张望一下,看看别人的进度,也趁机休息休息。有时候忍不住就嚷嚷说腰痛,大人会说小孩哪有腰。</h3><h3> 天气热,所以上地割麦时茶水是必须要带的。茶水也不能放在太阳下暴晒,一定要放在麦堆下或者伞下。否则到时候你喝到的水会是热水。喝水的时候也是偷懒的时候。有的时候,茶水在地头,你慢吞吞的走过去,再慢吞吞的喝上一阵子,感觉真想就坐在那里不想再到地里了。可是,看着大人在一直不停的刷刷的往前赶,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了。</h3><h3> 早晨割麦子是不回家吃饭的,因为地远,回家耽误时间。所以每天早晨都是奶奶扭着小脚,挑着担子把饭送到地头。每当这个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又能休息,又能有吃的。那时候早饭最喜欢的是咸鸭蛋咸鸡蛋。自己家的鸡鸭产的蛋腌制的,把蛋壳从一头磕一下,然后,用筷子一点一点挑着蛋白和蛋黄就着馒头吃,绝对是一种美味。尤其是那蛋黄油汪汪,红通通的,看着就过瘾,入口香淳淳的,回味无穷。吃过馒头再喝点粥,就是一顿早饭了。歇息片刻,就又挥动镰刀走上战场了。</h3><h3> 有时候,几家在一起收割麦子,就是一场比赛。看看谁家割的快,落后的就会羡慕,着急。所以有时候大家会比着早点去,晚点归。有一次我叔叔、婶婶和我爸我妈商量趁月光夜晚去收麦子。他们到了地里,一边收麦子,一天说着闲话。不一会儿,爸爸听不见叔叔婶婶说话了,就和我妈妈说,他们真快,已经超过我们到前面去了。一夜无话,到了天亮,我爸我妈说他们该割到地那头了吧。谁知道一看,叔叔婶婶在地头呼呼大睡呢。</h3><h3> 收割麦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割下的麦子还要送到场里进行碾压。把地上一堆堆的麦子用叉子装上车,拉到场里就成了爸爸和我的重大任务。</h3> <h3> 首先要把车子拉到一个适中的位置,然后把车尾的长绳短绳绳子扯出来平行伸开。然后就开始装车。我小不会用叉子,就用手去一堆堆得把麦子抱上车。抱麦子的结果就是身上脸上胳膊上都是伤痕。但是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们先装车厢,车厢平了,就装车尾。车尾要装在车子后面,先用小绳子打一个捆,作为一个坠子堵在车尾。然后装车头,把车干上装满,作为车头堵着。这时候就是装车身子,我个子矮,够不着了,就帮着把麦子一堆堆抱到车旁边,由爸爸用叉子把麦子挑上车身。当车身装到一定高度时,我就会在爸爸帮助下,踩着叉子上到车上用力踩麦子,把虚的麦子踩实了,好装更多的麦子。有时候不小心,一脚踏空会从车上摔下来。随着越装越高,一截地里的麦子就被装完了。这时候就是要用绳子把车上的麦子系牢固了。系绳子是最要劲的时候。如果系的轻了,麦子在车上会左右摇晃,弄不好就要歪倒。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人用力向上顶着车把,一个人用力往下拉绳子,直到拉不动为止。然后就是把车子从地里拉倒大路上。这段路程由于地面软,车辆重,拉车的人需要有人在前面拉或者在后面推。爸爸驾着车辕,妈妈或者爷爷就会过来在后面推。我呢就拉着一根绳子在前面帮忙使劲拉。在众人的努力下,沉重的车子载着满满的麦子压出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不情愿的到了大路上。</h3><h3> 到了大路上,自然车辆行驶起来就轻松些了,不过危险还是随时会存在的。从地里到场里,一路上有几里路,因为道路坑洼不平,一路颠簸,加上装车技术问题,有的时候在过弯道时一不小心就会翻车。车子翻了再装会费多倍的功夫,所以大家最忌讳翻车。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翻车不好,但是仍然有很多车子翻到路边。我们也翻过多次,每次都十分沮丧。不过也有运气好的时候,发现车上麦子歪了,爸爸就会让我驾着车辆,他用叉子把歪的麦子往另一个方向用力推。有时候会纠正过来,有时候纠正不彻底,爸爸会用叉子在一边推着麦子,由我拉车慢慢行走。由于年龄小,感觉到很吃力,套在肩膀上的绳子深深勒在肉里,痛的很,两只手握着车把,整车麦子的重量就压在肩膀上,感觉到手就要握不住车把,可是没有办法,只能咬牙坚持,一点一点往前挪。好在一般这个时候离场不远了,坚持到场里就是一个小小的胜利。</h3><h3> 麦子到了场里算是完成了第二步。如果天气晴好,会直接倾倒在场地里。要是天气不好,就要把麦子垛起来。垛麦子也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这方面爷爷是好手,我是小帮手。垛有大小,最简单的是圆形垛。先用条顺的麦子头对头一堆堆的摆放成一个圆形。然后依次往上堆放。约一人身高时,我就爬上垛顶,爷爷用叉子把麦堆打散,然后习惯性的往手中吐口唾液,搓搓手,然后大喊一声起,一大坨麦子就听话的稳稳端在叉子上,然后爷爷一用力,手一抖,嗖的一声,麦子就飞上来,我顺势接着,然后圆圈挨着摆放,随着麦垛的升高,上面的空间越来越小,到最后只有一个塔尖了,我站在上面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这时候爷爷就用叉子在麦垛中间做一个支撑,我顺着叉子慢慢爬下来。最后,爷爷用力把麦子扔到塔尖,作成一个圆锥形,防止漏雨。这样一个小垛就大功告成了。</h3><h3> 我们那时候一块地约3、4亩,总体上是妈妈负责割麦子,爸爸负责拉麦子,爷爷负责垛垛。我们小孩子呢,就做些配合的活。需要割麦子就去割麦子,需要装车就去装车,需要推车就推车,需要垛垛就堆垛。无论做什么,反正是歇不着的。一个麦季下来,手不磨几个泡泡是说不过去的,身上不黑上几分也是不可能的。</h3><h3> 通常一块地需要忙活2-3天。除去刚才说的工作,还有一样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那就是把收割后,拉车后剩余散落在地里的麦子颗粒归仓。这个一般是先用筢子顺着麦垄来回拉。麦茬有时候会很硬,有的时候你走着走着不小心脚就被插破了,钻心的痛。没有办法,就侧着脚走路,小心翼翼的坚持把整块地弄完。这时候,长杆的麦子一般都回收上来了,但是还有许多断头的麦子用筢子无法收回,就只能是弯腰一个一个捡拾了。每个人一个小竹筐,一个一个麦头捡回放在竹筐中。有时候捡到一个大的麦头会很兴奋。当整块地都被用筢子全部收拾三遍后,再用人工一个一个捡拾一遍后,这块地的麦收工作才算彻底完成了。这个时候,若是旁的地里还没有完工,心里不由得一阵得意,哼着小曲胜利返程了。</h3><h3> 这些都是天气顺利,虽然累,苦,但是还能忍受。若是天气不顺,下雨,可就费大劲了遭大罪了。</h3><h3> 记得有一年,白天麦子收割完了,但没有来得及拉回场里垛起来。好容易吃过晚饭,累的往床上一躺,浑身散了架子似的,呼呼大睡。不料,夜里却被爸爸连喊带拽的弄醒了。刚睁开眼,就听见雷声一声连一声的轰鸣着,大风呼呼的刮着。起来一看,原来是下雨了,雨点啪啪的下的挺大。一家人忙着拿着手电筒、雨布、绳子,趁着雨还小,就一头冲进茫茫黑夜中。雷声就在头顶上炸响,闪电就像要把天空撕裂一样,一明一暗中,看到许多邻居们也急匆匆的往地里赶。当时也顾不得害怕了,深一脚浅一脚拼命往前赶。在最短的时间来到了地里,然后两人一组,一个捆,一个抱,把麦子往一块堆放。这时候风特别的大,雨也越来越大,雨点子打在身上还特别痛。大家都顾不得那么多了,低着头,弯着腰,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不停歇,就想着快点把麦子垛起来,否则一年的辛劳就要白费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当大家终于把地里的麦子全部垛起来时,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已经分不清了,衣服早已湿透,贴在身上,被风一吹凉飕飕的,浑身打冷颤。</h3><h3> 第二天,雨过天晴,我到地里一看,整个大地变成了一个大花园,一朵朵蘑菇盛开在蓝天下,煞是好看。这时候,大家伙又不约而同的又把麦垛一个个扒开,晾晒。</h3><h3> 没有料到,当天夜里又下起来大雨,于是重复的一幕再度上演。</h3><h3> 当时的天气预报实在是不准确,要是现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但当时就那个条件,说起来也是好笑,我们村有一位文化人,据说他会看云识天气。大家伙碰见了就会问他,今天下不下雨,他就会慢吞吞的抬头望天,好半天才用手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笑眯眯的慢声慢语的说没有。有一次,天气突变,黑云翻滚,大家伙都忙着把麦子拢起来盖上,他却坚持说没有雨,不让家人把麦子盖上。结果,雨真的下了,还是暴雨。别人家的麦子都盖住了,没有遭雨淋。他家就惨了,麦子被大雨冲走了,损失惨重,被老婆一顿臭骂,成了我们大家的一大笑料。大家再见面问他,他摇头摆手的再也不说了。</h3> <h3> 三</h3><h3> 收麦季,最常听见的叫声是布谷鸟的叫声“麦罢垛垛”“麦罢垛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要想垛垛就要等半个月后了。在垛垛之前,要把收获到场里的麦子碾压出来。这个环节叫打场。</h3><h3> 早晨,趁太阳还没有出来,一家人就早早来到场里。先扒垛,几个人用叉子合力从一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使劲推,在一二一二的吆喝声中,麦垛上面的垛顶就开始摇晃,摇晃,然后大家再一起用力,麦垛顶就歪倒下来。这时候就分工了,往往这个时候,姐姐弟弟负责扒垛,爸爸和我负责推麦子,爷爷和妈妈负责摊场。推麦子是很吃力的,脚要用力登地,叉子把要顶在胸口,两手握着叉把用力往前推,遇到大的麦堆,两个人一起用叉子推。刚开始还可以,到最后就一步一停顿的往前挪了。推到指定位置,爷爷就用叉子熟练的把麦子挑起,来回上下晃动,麦子就在叉子上凌乱的跳舞,舞蹈结束,麦子就头朝东头朝西的交错着了,这时候再用叉子顺着场地让麦子立在地上完成摊场。这样做的好处是确保通风通光照,方便碾压。等到太阳出来了,大家伙也基本上把场摊好了,一般的场地可以摊2亩地麦子,大的场地可以摊4、5亩。这个时候就是人多力量大了。很多时候大家伙都会互相帮助的。你的摊好了,看见别人还没有摊好,你会自觉的赶过去帮忙。没有任何人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但我们那个时候都是这么做的。</h3><h3> 摊场结束后,就会留一个人看场,其余人回家吃饭。夏日的阳光一出场就是火辣辣的,整个麦场上明晃晃耀眼,就听见毕毕剥剥的声音,麦秸秆被太阳晒的不停的把水分释放出来。在等待碾压的过程中,还需要把麦子翻个,以便上上下下都晒透,这就是翻场。翻场的时候,往往是最热的时候,也是要力的时候。麦子摊的厚了,翻起来尤其困难,麦子相互之间撕咬的很紧,要把它们分开真的不容易。需要双手一前一后紧握叉子,先把叉子叉到麦子底下,然后双手用力,把叉杆放到膝盖上,借助膝盖,作为一个支点去撬动麦子,这样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直到把所以麦子全部翻一边。</h3><h3>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那个时候不是家家都有牛马的。整个生产队也就一台手扶拖拉机。我们队幸运的是有一台机器,但是,每天摊场的很多,一台机器要跑很多场,所以,就只有等待。</h3><h3> 等待的时光是快乐的,那时候我们场地周边是茂密的树林,树林里特别阴凉,所以每天中午树林里特别热闹,许多场里的人都集中到树林中,下大方的,打牌的,热闹非凡。没有事的就摊张凉席,躺下休息。阵阵凉风吹过,浑身的汗水瞬间消失,透骨的凉爽。不觉就呼呼大睡了。到了晌午,吃饭也懒得回去了,路上太热,地面烫脚,就继续睡,等待大人送饭吃。</h3><h3> 终于等到机器来我家场地里了,先要帮忙把机器后面带的石磙石卸下放一边。然后机手开着拖拉机猛加油门,机器嚎叫着冒着浓浓黑烟冲进麦场里,横冲直撞,有时候车头把麦子顶出一个小山,前进不了,车子就倒退,掉个头,从小山的另一面碾压下去,约十分钟,机器就把半人高的麦场碾压成一块平地。这时候就要挂上石磙和石坠子了,然后拖拉机带着石磙石坠子再次冲进麦场,一圈一圈的碾压。随着车轮子和石磙石坠子的不断碾压,麦秸秆渐渐变得发白起来,饱满的麦粒乖乖的从麦头上滚了出来。当蹦蹦蹦的机器声小了的时候,第一遍碾场就结束了。车手开着到下一个场地里去。我们就又忙着拿起叉子把碾平的麦子再翻起来,这次翻场不同前面,要边翻边用力抖,把碾落的麦粒抖到麦秸秆下面去。碾压一次约半个小时,一共碾压三次。三次过后,麦秸秆基本变成了碎碎的绒绒的短杆了,而在麦秆下面是厚厚的裹着麦糠的麦粒。</h3><h3> 虽然你可以看见厚厚的麦粒了,但是要想把它弄出来还是要费一番周折的,至少需要起场、拢堆、扬场三个环节。</h3> <h3>  先说起场。起场宜早不宜晚。爷爷经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那是很有道理的。起场一般在午饭后,而这个时候也是最瞌睡的时候,天气也是最热的时候。往往是爷爷说上三遍后,我才磨磨蹭蹭的从树林凉席上起身,用手遮着阳光走进场地里。起场时要背对着太阳作业,否则会晒死人的。起场首先要翻场,把麦粒从麦秆中抖落出来,这个时候麦秸秆很碎,抖落起来很不容易,每一叉子往往需要抖落上个两三遍才可以。抖落时身子上下晃动着,很有节奏感,大概就是一摇三晃的感觉吧。翻场完毕就是起场,</h3> <h3>  把麦秸秆挑起,送到场边空地上垛起来。这个时候还不是最终的垛垛,所以也就随便垛垛。开始时大家端一叉子到地方一放就可以了,再等等有一定高度时,就要用力把叉子上的麦秸秆往上甩,再等到一定高度,甩不上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是大人们的舞台了,他们把场地里碎麦秸秆堆成一定高度,然后把叉子对准麦秸秆中间朝下用力刺进去,再用脚猛踹刺进麦秸秆三股叉的根部,这样麦秸秆就会被牢牢的锁在叉子上了。握着叉把子用力往下按,把携带着麦秸秆的叉子放平。然后,一手前握叉子根部,一手后握叉把尾部,前面的手往上举,后面的手往下按,一叫劲,叉子头带着麦秸秆就立起来了,然后双手用力擎住叉子高高举起到麦垛处,看垛那个地方有缺口就把叉子放在那个地方,然后往下用力抽出叉子,麦秸秆就垛在了上面。看着大人们三三两两的高举着叉子在场地上走动,好像耍杂技的似的,感觉很酷的,挺羡慕的。当然,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学会了这项技能,不过,有的是累,没有力气是不行的。</h3><h3> 长的麦秸秆用叉子可以挑走,但是剩余的短麦秸秆和麦粒混杂在一起很不好弄,但又要必须弄出来挑走,这时候就需要捡拾短麦秸秆。大家用叉子一点点的挑,抖,拾,一点点的把它们全部运送出去。这还不行,需要借助筢子把麦糠搂出来。筢子深了把麦粒一起弄走了,筢子浅了,麦糠又赶不走。所以要掌握好尺度比较难。不过这在爷爷那是小菜一碟。爷爷一个人操控着筢子,从一头一排排的搂,然后麦糠就会形成一条波浪形状,由一条浅浅的波浪瞬间变为一条高高大大的波浪,这时候,其他人就帮助用叉子把高出来的麦糠端出场地堆放在一边。经过这道工序,金灿灿的麦粒就显露无疑了。这个时候,天就快黑了,大家伙也都挺累的,于是有人说要歇一歇,爷爷会坚决否决。于是大家又打起精神,那木锨推,那扫帚扫,推的推,扫的扫,把麦粒往场地中间推,这就是拢堆。拢堆要考虑风向,南风和北风就拢东西堆。东风和西风就拢南北堆。拢好堆还要仔细的修正,做到麦粒堆成一条直线,宽窄一致。</h3> <h3>  扬场和打落的是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两个人从麦堆两头起掀,中间打落人持扫帚把洒落的麦粒上没有被风吹跑的碎小的麦秸秆扫到一边。扬场人持木锨铲一铲一铲的把包裹着麦粒和麦糠的混合物铲起,用力迎着风的方向往天上送撒,这时候麦粒重就会往前四下飞落,而麦糠就会被风吹的顺着风的方向飞去。但是不是所有的麦糠都会随风刮走,还是会有少量的麦秸秆及麦头随麦子落下来,这时候就是打落人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双手握着扫把,用扫帚尖在麦粒表面上左右轻轻划动,哪些落在麦子表面的小麦秸杆麦头就会乖乖的听话,滚到一边去,感觉到很神奇。于是自己也想试一试,结果是用力小了,麦头扫不走,用力大了,麦头麦子一起走,区分不开。这才知道这项工作也是含金量十足的。等到大的麦堆被扬完了的时候,迎风面是厚厚的干净的金黄的麦粒堆,背风面则是厚厚的细细的麦糠堆。每每这个时候是大家欢乐开心的时候,忍不住赤脚在麦粒堆中走来走去,踩上深深的脚窝。有时候干脆躺倒在麦粒堆上,嗅着淡淡的麦香,吹着凉爽的风,十分的惬意。</h3><h3> 这些都是有风的时候,要是遇到没风的时候,就麻烦了。你起场的时候风还呼呼的刮着,等你起好场,堆好堆子,它却一丝风也没有了。你干着急没有用,就只有等待。有时候等到天黑了,也没有风,就只好打铺卷睡场地里,等风。其实,那个季节,半夜起来扬场是经常的事。你睡的正香,爷爷爸爸就喊来风了,于是,大家顾不得疲劳操工具就上阵,因为不知道什么时间风就又会停了。</h3><h3> 麦子是扬出来了,还需要晾晒去水分。晾晒完毕就要用袋子一袋袋的装到架子车上拉回家。尤其是把一袋袋粮食装到车子上,还有从车子上卸下来,运到屋里,倒进早已准备好的粮仓里,大家都是需要互帮互助的,需要有很好的力气的。</h3><h3> 一粒粒麦子就这样从收割、运送、摊场、碾场、起场、扬场、晾晒、进仓等环节,经过了大家不断流汗,实现了颗粒归仓。</h3><h3> 当全部麦子都碾压一遍后,就剩下了最后二道工序。第一溜场,把所有的麦秸秆再重新摊场碾压榨取以获取最后的麦子,还有一个就是用落石把麦秸秆充分碾碎碾软,方便喂牲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布谷鸟说的垛垛。不过这个时候距开始收割麦子时已经是大约半个月过去了。</h3><h3> 垛垛需要技术,垛好后,既要防雨,又要美观。所以要先选择场地,要垛在地势高的地方。和以往垛垛不同的是,这时候关键是踩垛的人,她要在垛上全面掌控,通常这个人是妈妈。当一座大垛渐渐起来时,也宣告麦季工作即将走向结束。地面上的麦秸垛完后,大家伙围着垛圆圈用筢子把长短不齐的厚薄不一的地方用力筢下来,像梳理羊毛一样,把每根麦秸秆都梳理顺畅了,没有一根杂乱。然后在垛根地方,圆圈再刷下来一部分麦秸秆,作成束腰的形状,再把这些麦秸秆用力的甩到垛顶。这时候就是最后一道工序,把麦糠运到垛顶,堆成一个半圆的行状。先从垛头开始,然后慢慢后移到垛尾,当最后一把麦糠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后,踩垛人乘着梯子从垛尾走下麦垛。再看,一座外观精美的上部半圆柱体,下部长方体的麦垛就大功告成了。</h3><h3> 这时候,整个麦季才宣告结束,大家在欢笑声中离开了奋斗半月之久的场地,留下了一座座精致的麦秸垛,在蓝天下,如同一朵朵蘑菇,在大地上盛开。而不知情的布谷鸟还在卖力的叫着:麦罢垛垛!麦罢垛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