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大园古村位于琼海市嘉积镇大礼村委会,面积1.5平方公里,有46户村民,人口将近400人。该村肇始于明朝万历壬午年(公元1582年),全部为黎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b></h3><h3><b> 自古以来,大园村重视文化的传统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渐成宗尚知识的风气,被称为文化古村。</b></h3> <p><b> 走进村里,微风荡漾,满眸都是郁郁葱葱,朴实自然的乡村风貌扑面而来。</b></p> <h3><b>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缕白云,悠悠白云艳阳天,阳光缓缓的照脸上,轻轻的撩拔着我心坎。</b></h3> <h3><b> 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嫩绿的稻田,不时地飘来泥土的芳香,空气中荡漾着淡淡的香味,</b></h3> <h3><b> 清晨里的轻风,吹散了青瓦缝中飘出来的炊烟,头顶飞过的鸟群,塘里欢快嬉戏的鱼儿,这是极富有诗情画意田园风光。</b></h3> <h3><b> 阳光从茂密的叶间倾泻下来,洒下一地细碎的金黄,给这绿意盎然的村庄平添了几丝与众不同的美丽。</b></h3> <h3><b> 喜欢这样的静好,这阳光不是我的,却也有我的一米;花虽不是为我而开,却也芬芳着我的心房。</b></h3><h3><br /></h3> <h3><b> 置身于一个绿色的世界,漫步在那幽静婉约的林荫小道中,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别有一番风味。</b><br /></h3> <h3><b> 喜欢这样的意境,更喜欢这样的时光,简简单单的欢喜,独享那一份静谧和从容。</b></h3> <h3><b> 耕耘了一天的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收工回来,挑着水桶、扛着锄头,在乡村的田梗上漫步地走来,平淡的深情更为动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b></h3> <h3><b> 日子这样不笼不惊不扰,处处盛满了温暖。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浑然天成。人间烟火里,恰到好处的成全了一段段的故事。</b></h3> <h3><b> 数百年来,大园古村很重视耕读传统文化以及崇文重教的执着理念,具有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训:"吃番薯饭也送仔读书",把读书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具有海南特色的深耕传统文化名村。</b></h3> <h3><b> 村里有一条石头铺满的小道,虽凸凹不平,但是体现着独特的人文气息,也是当地学子的最深刻情感寄托所在,学子们将这段路称为"求学古道"。</b></h3> <h3><b> 小道两旁树立着"大园治学古训"篆刻碑林,收集了来自全国18位篆刻家的佳作,增添了求学古道的韵味。</b></h3> <h3><b> 曾经,无数个清晨和夜晚,多少个春去冬来,莘莘学子们踏着这条小道求学苦读,追求知识。</b></h3> <h3><b> 碑林上刻录着孔子以至本村乡贤黎梦祯等18位先人有关治学的箴言。</b></h3> <h3><b> 大囩村重视儒家的伦理思想,把"忠、孝、节、廉"做为最高道德标准,时刻提醒村民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为官清廉、要有节气。"忠、孝、节、廉"这四字取自南宋儒学大师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题写的笔迹。</b></h3> <h3><b> 大园古村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远近闻名的"举人村"、"博士村"、"教师村"、"华侨村"。2010年,大园村启动古村修复建设工程,世德园、功名园、春晖园等相继建成。</b></h3> <h3><b> 数百年来,大园古村贤才辈出,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明清时期的3位举人、9位贡生和63位秀才,民国时期10位大学生。在科举时代,有一年会同县全县20名秀才中,大礼一乡就占了18名。</b></h3> <h3><b> 黎氏家族数百年来传袭形成了鲜明的家风,将积极报国的信念与激励后代读书的书香精神深度融合,为人们所乐道。</b></h3> <h3><b> 按照古代风俗,谁家里要是出了举人、贡生,都要到家族的祠堂前竖旗杆挂旗帜,上面记录着中举人的姓名、时间和名次等。</b></h3> <h3><b> 功名园里放置着村中明清时期3位举人、9位贡生的名字的旗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园子孙。</b></h3> <h3><b> 从1949年至2011年,大园村又走出141位大学生(其中博士、硕士10余名)。1995年版《琼海县志》记载国内培养的全县博士有4位,大园古村就占了其中3位。目前全村教师之家占60%以上,三代以上的教师世家3户。</b></h3><h3><b> 可见,一个300多人的村庄,从明清时期到现在文化氛围是多么的浓厚,也反映出大园村自古至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b></h3> <h3><b> 《弟子规》,是清朝秀才山西李毓秀,依据孔子教导编撰而成的启蒙读物。大园村古代私塾世德堂,几百年中均以此作为基本教材。在重建的"世德园"里,设《弟子规》长廊,环绕世德堂四周,共100米,有46块碑刻。</b></h3> <h3><b> 每块碑刻上方是《弟子规》原文,下方是《弟子规》译文,中间是书法作品,收集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书法家,专门为《弟子规》长廊书写的墨宝。</b></h3> <h3><b> 《弟子规》是大园古代私塾所用的启蒙教材,村里的小孩从小就会背诵《弟子规》。巜弟子规》蕴含的感恩爱众,自律自强的精神,一直是大园村子弟做人行事之准则、安身立命之根基。</b></h3> <h3><b> 村里还建了"大园文廓",分东廊和西廊。东廊收集村中明清时期先贤诗文碑刻四块,分别是:</b></h3> <h3><b> 江津邑宰:黎梦祯(1582-1652),明万历举人,四川江津知县。</b></h3> <h3> <b> 化州学正:黎俊抡(1849-1917),清化州学正署普宁训导,五品顶戴。</b></h3> <h3><b> 内阁中书:黎邦达(1662-1723),清康熙戊子科举人,壬辰会试补内阁中书。 </b></h3> <h3><b> 文林郎: 黎公允(1624-1676),号石泉,清敕赠文林郎。</b></h3> <h3><b> 西廊为大园八景诗碑刻,由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原籍大园村)撰诗,全国几大名校教授书写。</b></h3> <h3><b>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文彰书写的碑刻</b></h3> <h3><b> 北京大学教授雷原书写的碑刻</b></h3> <h3><b> 清华大学教授钱浩书写的碑刻</b></h3> <h3><b> 复旦大学吴晓明书教授书写的碑刻</b></h3> <h3><b> 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书写的碑刻</b></h3> <h3><b>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言生书写的碑刻</b></h3> <h3><b> 浙江大学教授董平书写的碑刻</b></h3> <h3><b> 中山大学周春健教授书写的碑刻</b></h3> <h3><b> 山东王西申书的碑刻</b></h3> <h3><b> 大园村头,有两口古井,名曰石泉和慧泉。"石泉"为1640年本村先祖黎公允所开掘。</b></h3> <h3><b> "慧泉"开掘于1935年,当时大园小学创建开学后,因教导有方、学风醇厚,周围十里八乡的子弟纷纷前来求学。一时间,原有的石 泉不够饮用。一旁的慧泉,就此应运而生,意即提供智慧的泉水。</b></h3><h3><b> 几百年来,两口古井一直都是清澈透明,从不枯竭。大园人也心如古井,崇文重教的风气从末干涸。</b></h3> <h3><b> 大园古村岁月的长河中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氤氲在沧桑岁月的深处,几百年的文化积淀滋养着这方水土、这方人。</b></h3> <h3><b> 在村中行走会感受着一种宁静、安谧、厚重的气氛,人们坐在门前的树下石凳上聊天,女人蹲在古井边洗衣服,这样真实的景致让我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淳朴、自然,这是活的东西,特别鲜活。</b></h3> <h3><b> 村里不仅有浓厚文化气息,还有恬淡清静的生活状态,这才是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生活。</b></h3> <h3><b> 青砖灰瓦,画栋雕梁,家家都是大门敞开,小门不锁,这是有温度的古村,这正是我内心对大园村的感受和喜欢的表达。这个既有历史深度又有人间温度的古村,才会让我有"他乡遇故知"的眷恋和恍惚。</b></h3> <h3><b> 走到村中,敲个门就进去了,稍微地走一走就有人情味,这恰恰是最有魅力的地方,也都足以让我品尝到这份大园村邻里关系的质地和重量。</b><br></h3> <h3><b> 浓浓海南原生态文化、生活形态和历史痕迹,让人甘于沉浸其中。</b></h3> <h3><b> 即使已年老,但可以依然充实,闲散的记录自己感想,过着平淡的生活。温暖人情,就这样无声构建而成,又而缓缓流淌开去。</b></h3> <h3><b> 大园古村,它让我一颗凡尘俗世的心,迷醉在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远古的巷子里,再也走不出来……</b></h3> <h3><b> 村有诗书,焉能不卧虎藏龙?崇文重教,薪火相传,正是大古园村历久弥香的味道。</b></h3> <h3><b> 如今,大园古村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还列为"海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文化活动场所,让更多的青少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营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b></h3> <h3><b> 风景与风情一字之差,风景在海南举目就来,风情则需要更深的了解才明晰。 </b></h3><h3><b> 大园古村几百年积淀下来特有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风情让人赞叹和称道,是人与自然的人文完美结合,让我领悟到我来到这里不是游走,不是在美景中证明我来过,而是让我看到大园古村浓浓的墨韵里包涵着崇文重教的执着灵魂,这才是吸引我的地方。</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