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以重工业装备制造闻名,素有“东方鲁尔”的美称,沈阳还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自春秋战国时期建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有皇太极在此建立清王朝,沈阳因此被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如今依然留存众多极具观赏价值的古迹。</h3> <h3>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有近400年历史(1625一2015),有着“东北第一街”的美誉,也是沈阳乃至中国第一条步行街。中街是沈阳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街,自明清开设以来,距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h3> <h3>1625年“大金”迁都沈阳,经济更趋繁荣,形成了中街。吉顺丝房,老天合绸缎庄等大百货商店,多集中在街路的南北两侧,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行市都散布在沿街的胡同里。</h3> <h3>中街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已成为沈阳繁荣发展的见征。从1636年清太宗定都盛京起开始计算,中街的历史距今已有近400年,从前清皇封御赐的荣耀到今天遐迩闻名的繁华,中街见征了沈阳商业发展的历程。</h3> <h3>由著名书法家李兴臣题词书写“中街”二字,如今的中街已成为沈阳市第一条步行商业区,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买卖兴隆一派欣欣向荣之意。</h3> <h3>老边饺子是沈阳著名小吃,由边福于1828年从河北省传入沈阳,老边饺子选料精,用料广泛,品种多,味道好,成为沈阳驰名毕外的风味小吃,它历史悠久,已有160多年历史</h3> <h3>1964年邓小平同志到沈阳视察时,品尝过边霖包的饺子,吃后非常高兴地说:“老边饺子有独特之处,要保持下去”。1981年夏天,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候宝林老先生亲临品尝老边饺子,吃得兴致勃勃,称赞不已,席间余兴未尽,挥毫写了八个大字:“老边饺子,天下第一”。</h3> <h3>老边饺子是驰名中外的沈阳汉族传统名小吃,是沈阳的特产,它历史悠久,已有160多年历史。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h3> <h3>荟华楼:1998年由一家小型国有金店转制成为沈河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公司转制后,本着“超越自我,争创第一”的企业精神,以打造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品牌形象,周到的特色服务,和科学管理为目标,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使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发展成为销售额起7亿,上缴税金近4000万元的国内一流的现代珠宝首饰企业,成为全国黄金珠宝饰品行业的佼佼者。</h3> <h3>1997年9月“九一八”历史傅物馆在原残历碑和地下展厅的基础上开始扩建,并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扩建后的傅物馆采用现代科技,配备有分区广播,中央空调,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略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等设施,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快“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h3> <h3>清昭陵,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区北效,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傅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与福陵和永陵齐名,合称“关外三陵”,但其规模宏大、结构的完整,远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筑完整无双,独俱特色,仿明陵而又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h3> <h3>清昭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h3> <h3>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有今日规模。</h3> <h3>清太宗皇太极雕像。</h3> <h3>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始建于1625年,是满族人建立清政权的早期皇宫。</h3> <h3>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经过增修,又成为皇帝巡幸东北的行宫,1926至今为沈阳故宫博物院。</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存古建筑100多座,总占地的积60000多平方东,主要建筑群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文溯阁,现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与北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font></h3> <h3>沈阳故宫是中国四大故宫(北京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台北故宫)之一,也被称为后金故宫,是满人入关之前在沈阳建造的皇宫,比北京、南京要小的多。</h3> <h3>最独一无二的就是大政殿,融合了满汉之风情,藏式花纹,蒙古式结构等民族元素,八角赞尖顶,屋顶和屋檐犹如皇帝头戴的帽子。沈阳故宫的太庙供奉的祖先,祖先不能降级,全部黄琉璃瓦,其他建筑用绿琉璃瓦剪边与北京紫禁城加以区别。</h3> <h3>早期努尔哈赤的故宫仅有东部大政殿部分,中部的金銮殿、清宁宫则是乾隆年间续造的,这个景点本身从宫廷建筑来说,在国内规模一般,不过在沈阳的旅游景点中,这已经是最大的。</h3> <h3>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建于后金天聪十年(1625),清政权入关前,其皇宫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被称作沈阳故宫。</h3> <h3><font color="#010101">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馆是著名的古代宫延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延艺术品。</font></h3> <h3>十王亭: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到,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h3><h3>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h3> <h3>玲珑有致,结构紧溱,沈阳故宫傅物院,是满清入关前,由清太祖势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h3> <h3>顺治初年,盛京为国家陪都,又陆续设立盛京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于城内负责管理这一地区的相关事务,盛京宫殿作为清朝的“开国圣地”受到了特殊保护。</h3> <h3>崇政殿:盛京皇宫正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崇德元年(1656)年定为今名,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朝会理政、接见外国使臣之处,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祭陵礼成,亦在此举行隆重庆典。</h3> <h3>“正大光明”匾是在故宫的乾清宫正殿悬挂着的,沈阳故宫是挂在崇政殿,这几个字是顺治皇帝写的,后面放着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h3> <h3>凤凰楼: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读书之处,清迁却北京后,楼内曾收贮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凤凰楼是清代沈阳的内最高的建筑“凤楼晓日”为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h3> <h3>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都沈阳,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所,一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造沈阳故宫之开端,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即成为陪都宫殿。</h3> <h3>协中斋: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用于存贮宫内备用杂物。</h3> <h3>自康熙十年(1671)开始至道光九年(1829),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十次东巡驻跸和恭贮先祖及宫中之物而加以重修、重建和扩建。开成这座皇宫与行宫并存的积累状宫苑建筑群。</h3> <h3>永福宫:亦称西宫,是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永福,是清太宗皇太极庄妃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睢宫宸妃之妹,崇德三年(1636)正月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为君的顺治皇帝。</h3> <h3>关雎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关睢,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傅尔齐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妹,同出蒙古科尔沁部。</h3> <h3>清宁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是盛京皇宫中宫,东稍间为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四间为宫延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清迁却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其建筑特色视为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h3> <h3>以后,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始有沙俄霸宫暴掠于前,后有日人窥益金匮之秘于后,更有英茜图索骥入宫授宝之举,民该魂宝,亦为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之物,宁不悲乎。</h3> <h3>衍庆宫: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的寝宫,淑妃为蒙古阿巴垓郎部塔布囊傅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傅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h3> <h3>这些房间都是供淑妃起居、梳妆、礼佛、日常休息之处。</h3> <h3>麟趾宫: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清崇德元年定名为麟趾,是清皇太极贵妃的寝宫,贵妃为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姓傅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h3><h3><br></h3> <h3>现麟趾宫恢复了贵妃在此居住时的面貌,里间为起居、梳妆、日常休息之处,外间为食客用膳和礼佛的场所。</h3> <h3>喜欢中国历史人不错过沈阳故宫,去看看努尔哈赤的皇宫,沈阳故宫虽然规模较小,但是整体精致,看完北京故宫看这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都有。</h3> <h3>大清门:据载,这座城门在建成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大门,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听说明朝北京有个正门叫“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大门称名为“大清门”。</h3> <h3>翔凤阁: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皇帝东巡盛京时命改建于此,作为收藏行宫御用器皿、书画、珍玩等陈设物品之所。</h3> <h3>东七间楼:始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一1643)请代盛京宫殿中收贮宫廷瓷器库房。</h3> <h3>日华楼: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一1748),用于存贮宫内备用杂物。</h3> <h3>飞龙阁: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皇帝东巡盛京时改建于此,阁内上层原贮清历朝皇帝御用弓箭、刀枪、鞍、辔等特,下层存放清内府珍藏的古代铜器。</h3> <h3>人们都说西安是千年前的中国,上海是百年前的中国,今天我来告诉你:沈阳是明、清、民国时期的中国。首先1626年开始兴建的沈阳故宫的时期正是明朝时期,其建筑风格也是明朝的风格做基础。故宫南侧的盛京将军府就是清朝建筑,再住南的大帅府边业银行就是民国建筑风格。</h3> <h3>沈阳故宫分为三个部分,东为势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中阀,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等,西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整座皇宫气势巍峨,富丽堂皇,处处彰显皇族的宏伟气派。</h3> <h3>这是大东北之行的美女导游一一扬帆</h3> <h3>霞绮楼:建于乾隆十三年用于存贴宫内备用杂物。</h3> <h3>保极定:建于乾隆十三年(1746一1748),东稍间是清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时的寝宫,西稍间是皇帝读书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h3> <h3>大平车:此车是清代盛京实胜寺举行“跳布匝”议式时从北塔法轮寺接送“迈达里佛”的专乘,又名“佛车”,“七宝车”。</h3> <h3>清代皇帝礼舆:清帝大祀典礼时乘坐的礼舆,楠木质,双层穹盖,上层八角形,下层四角形,垂檐,帏慢为黄缎,左右开窗,夏用蓝纱,冬用玻璃,用十六人拾行。</h3> <h3>我们一行南方人来到沈阳第一个去的景点就是故宫,当天去的天气不错,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拍的照片都老好看了,领略了清朝满族皇族的建筑和文化风采,当然这和紫禁城差的不是一点半点。</h3> <h3>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聆听四百年前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如何建立一个王朝,想象当年发生的战役和故事。</h3> <h3>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上京这个称呼一直沿用了三百年,相比较北京故宫的磅礴,沈阳故宫可以说相对精致些。</h3> <h3>但不妨碍人们去了解满清文化和后人寻努尔哈赤、皇太极、孝庄太后、海兰珠、阿坝该……,这些清宫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h3> <h3>沈阳故宫不算雄伟,但也一应俱全,在围栏外远远看着曾经帝国的心脏,有点斑驳落着积尘的龙椅。驻足在阳光透过窗棱洒在卧榻的光影间。</h3> <h3>看到这些使我脑子里都是清宫剧里血雨腥风的争斗和耳畔厮磨的情境里。有种时光交错的混乱。</h3> <h3>张学良将军塑像。</h3> <h3>张氏帅府傅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大帅俯”式“少帅府”,是北洋军阀张作霖及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h3> <h3>始建于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h3> <h3>这里楼宇林立,庭院相连,放眼望去,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恢宏气派的大青楼,欧式风情的边业银行,帅府办事处,红楼以及小巧雅致、中西合辟的小青楼、赵一获故居,错落有致,交相辉映。</h3> <h3>充满浓郁民国文化特色的张氏帅府傅物馆,以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装饰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函赢得东北第一名人故居美誉。</h3> <h3>四合院内的石雕都是有典故的,这处雕刻的是一头大师子和一头小师子,在去吃水果,师子是肉食类动物,怎么会去吃水果呢?大师子象征张作霖,小师子象征张学良,“吃果”谐音“吃国”,这就是野心或者说雄心吧,这要看你怎么看。</h3> <h3>虽然是东北人,但是张作霖的身高只有1.58米,虽然出身贫寒只上了3个月的私熟张作霖却写得一手好字,墙上挂的对联就是他的手书,张作霖小时候没机会多读书,长大以势后不但自己不断学习,还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对教育事业是不遗余力,著名的东北大学就是他一手创立的。</h3> <h3>穿过垂花门,就来到了正房,门前匾额上“望重长城”几个字是当地士绅们送的,将张作霖的威望与长城作比。</h3> <h3>出大帅府,在朝阳街上有一金融博物馆,这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帅府私家银行一一边业银行。</h3> <h3>张氏帅府内大量的石雕、木雕、转雕和壁画作品饱含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它们取材广泛,寓意深远,制作精美,个个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h3> <h3>张作霖与夫人居室:此房间东屋是二夫人卢氏(1881一1974)和子女居定,卢氏名寿萱,1900年嫁与张作霖,生二女,怀英、怀卿。卢氏善良,温顺,笃信佛教。</h3> <h3>西屋是三夫人戴氏(?一1916)的居室,戴氏,名宪玉,1906年与四夫人许氏起被张作霖娶进门,她一生无子女,后与张作霖产生隔阂,遂离开帅府出家为尼。</h3><h3>此房间北屋原为四夫人许氏(1888一1978)居住,南屋为其子女居住,许氏,名澍旸,1906年嫁与张作霖生二子,学曾、学思、二女,怀疃、怀曦,许氏处事有见地,教子有方,在帅府内外有口皆碑。</h3> <h3>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帅府花园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壁式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建于1918,因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成小青楼。这是张作霖为他最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建造的。</h3><h3>小青楼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小巧精美,造形独特,整座楼呈凹字型,中间为两层高门楼,二楼有外廊式阳台,其正它朱漆廊柱,雕梁画栋,彩绘雀替,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h3> <h3>小青楼是沈阳地区近代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小青楼也是张作霖曰常生活起居的一个重要场所,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他短暂而充满传奇的一生。</h3><h3>自九一八事变后,帅府被日本人占有,小青楼使用屡经变迁,先是同大青楼一道经过改造,被辟为伪满洲国国立图书馆,1946年2月,大青楼被国民党沈阳党部占用,小青楼又成为党部书记章宝慈的私人居所。</h3> <h3>会客厅:是张作霖与五夫人寿氏接待知近客人的地方。</h3><h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专到返奉,途径皇始屯车站附近,被日军炸成重伤,谢世于止房间,东北政要与寿夫人商议决定对外秘不发丧,医生和佣人照常换药、送饭以掩人耳目,避免日本人乘虚而入,挑起事端。</h3> <h3>寿夫人卧室:此房间为张作霖五夫人寿氏(1918一1931)的卧室,寿氏(1898一1966)名寿懿,又名王雅君,是张作霖最宠爱的夫人,1966年病逝于台湾。寿氏聪明机智,遇事有主见张作霖不在奉天期间,帅府多由寿氏主事,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她在些房间沉着应对各方访客,骗过了前来打探消息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夫人,为张学良回奉奔丧及日后主政东北赢得了时间。</h3> <h3>张学良和于风至居室:此房间是张学良和于风至及子女的早期居室,(1916一1922),北房为张学良和于风至的卧室,南房为其子女的卧室和书房。1915年张学良与于风至在郑家屯结婚,婚后育有一女闾瑛,三子,闾珣、闾玗、闾琪。</h3> <h3>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18一1922),为欧洲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名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是当时奉天城最高点之一,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外部立体浮雕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艺术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h3> <h3>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外决扬、常等重大历史事件。</h3> <h3>此房间原内张作霖主政时期第三会客厅,因曾摆放过老虎标本而得名,它是张氏父子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h3><h3>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奉系元老扬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在此处决,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扬常事件,通过扬常事件,张学良稳定了自己东北的统治地位,老虎厅也因此名扬四海。</h3> <h3>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室:此房间是张作霖主政期间第一会客厅。1929年至1931年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办公室。</h3><h3>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于1920年1月12日,成立初期13人,主席张学良,东北政务委员会是东北地区最高行政决策机关,下轄辽、吉、黑、热四省,它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h3> <h3>此房是宴会厅:是当年张家聚餐及宴请重要客人的地方。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张作霖联合孙中山、段棋瑞,卢永祥组成奉、粤、皖反直“三角同盟”共同对付直系曹锟、吴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1924年9月,孙中山派孙科,卢永祥派公子卢小嘉来奉天,张作霖派长子张学良出面接待,三方举行了著名的“三公子会谈”,商讨反直大计并在此多次宴请反直“三角同盟”,为政治上孤立直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奉系取得第二次直奉大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 <h3>这房间是张作霖的办公室。</h3> <h3>这房间是张学良的办公室。</h3> <h3><font color="#010101">垂花门上装饰象征吉祥幸福的彩云蝙蝠,过去还从未见过这样的“朱门”。</font></h3> <h3>这里是张氏帅府的红楼,目前还被政府机关所占用。</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张氏帅府的后门,赵四小姐故居就在后门旁,在帅府的外面。</font></h3> <h3>赵一获故居不但是张学良“当代冰霜爱情”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重点文竹保护单位一一张学良旧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处引人驻足的亮丽人文景观。</h3> 赵一获故层,俗称赵四小姐,因1920一1931年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获1927年夏与张学良相识,此后,她在不顾家人的反对,不计较任何名分的情况下,毅然来到张学良身也。善良,贤惠,心胸宽阔的于风至感念她的一片真情,力主将此楼买下并亲自装修,1929年底,赵一获既搬到此楼。<div>赵一获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清幽雅致,整幢小楼装饰精美别致,即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鲜明特色。</div> <h3>赵四小姐休息室。</h3> <h3>赵四小姐卧室。</h3> <h3>赵四小姐办公室。</h3> <h3>赵四小姐会客厅。</h3> <h3>赵四小姐琴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