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与狭义下定窑生产的绿釉瓷器】

磁言 邯郸杨

<h3>  定窑为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始于唐末止于元,在烧造期间一直为皇家供瓷,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定窑主要以白瓷为主,同时兼烧酱釉、黑釉、绿釉被分别称为紫定、黑定和绿定,长期以来绿定有很大争议,截止目前为止绿定完整器少之又少,主要对绿定的争议存在两种,一种认为在烧造温度上绿釉为低温釉,约700度至800度左右,所以未达到定窑1280度的温度,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绿定,另一种观点是定窑从未出现绿釉瓷器,随着定窑遗址考古新发现第二种观点已经被考古证实定窑遗址出现大量的绿釉瓷片,最早提出绿定这一概念的为我国陶瓷专家冯先铭老先生,先生于1957年在河北曲阳涧兹村定窑遗址考察时在河边捡到两片绿釉瓷片</h3> <h3>(图一)</h3> <h3>一片较小无纹饰,一片为盘,盘里心刻云龙纹,龙身鳞纹刻法与白定同类装饰如出一辙。可以断定为定窑生产的绿釉瓷器,自此有了绿定的概念,冯老采集绿定瓷片后,在很长时间内未再有发现绿定,所以有的人对绿定的概念产生了质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土建工程,窑址附近不断会有绿釉瓷片出土,而且在窑址之外也多处出现了定窑绿釉瓷器,例如河北定州两个宋代佛塔地基出土的净瓶、鹦鹉尊、定州博物馆收藏的绿釉瓷枕,</h3> <h3>(如图二,现藏定州博物馆),现出土的完整器笔者知道的只有三件,出土的器物和瓷片大多胎体普遍比白定厚重,胎质要粗,甚至出现了陶胎的绿釉,这样让许多人又提出了烧造温度和质量未到达白定的标准不可以称为绿定观点,今天笔者就这一种观点来讨论一下定窑生产出来的绿釉瓷器是否可以称为绿定。</h3><div> 一、绿釉的历史渊源,绿釉瓷在绚丽多姿的陶瓷门类中别具一格。它烧制历史悠久,色彩青翠,自成一体。早在汉代,中国工匠用铜做着色剂,便烧制出铅绿釉陶制品。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明、清时期的绿釉瓷器发色漂亮,其中郎窑绿、苹果绿极具代表性。绿釉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中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在宋金定窑主要烧造的时期并未创烧出高温的绿釉瓷器。 主要烧造是先在高温下烧制素胎坯件,出窑后再施添加了铅等助融物质的低温彩釉,入窑进行低温彩烧,大体在700℃至900℃的温度下烧成也包括黄绿两色或三色的器物。此类器物包括有瓷胎和陶胎两种,因此人们或称其为绿釉瓷器,或称为绿釉陶,其实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如果除去唐代的俑类器物,仅从器皿类器物看用这种方式烧制的低温釉器物在中唐时期就已相当成熟了。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这种器物的烧成中心区域早期主要在河南,北宋末到金代逐渐转移到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在河北定州发掘的两座北宋早期的塔基中,出土了几件单色低温釉瓷器,包括绿釉净瓶、和鹦鹉形壶等(图二)。学界现在对这几件器物还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其他窑口产品,也有人将其视为定窑产品,这种低温釉器物的特点是,为了在二次烧成时易于施釉和挂釉牢固,在素烧阶段窑温往往要低于正常的烧瓷温度。因此,素烧坯件不够坚硬,吸水率较高,二次烧成时吸收釉汁,使器物的呈色常常不太均匀。又因为这些低温彩釉的透明性较高,难以遮盖住较深的胎色,因此大部分器物色彩显得比较深重和晦暗,常常呈深绿色或墨绿色。 </div><div> 二、这种二次烧造方式主要是烧造技术决定。现笔者对如何界定广义绿定和狭义绿定进行探讨。 </div><div> 1、我国瓷器窑口的命名一直以来都以窑口瓷器来定义,比如在磁州窑观台窑址、山西的霍州窑、当阳峪窑址、出现的仿定瓷器,从胎体上看确实本窑口产品,排除同时期各窑口瓷器交流,从工艺来讲采用芒口烧、拉坯规矩、胎体轻薄、烧造温度达到定窑温度、纹饰划花与定窑风格接近,甚至有些窑址出土的瓷器和定窑几乎一模一样,很难区分,有时候也会引起巨大争议(窑口难定),虽然特点都符合定窑的特征,但我们只能称这些瓷器称为磁州窑仿定而不能称为定窑。</div><div> 2、在瓷器的烧造历史上决定釉色基本有两种因素一种为釉料另一种为温度,这也造就了陶瓷史上瓷器的釉色也有最早的青瓷到白瓷黑瓷红瓷青花等品种的出现,这其中的原因涵盖着非常专业的化学知识,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单从绿釉这一釉色谈起,在宋金时期由于当时的烧造技术问题,绿釉发色剂为铅,所以决定了绿釉为二次烧制,先将烧制好的素胎瓷器挂釉后进行二次烧制,所以如果胎土过于精细那么二次烧制时挂釉难度较大,这也是定窑遗址出土的绿釉瓷片比起白定胎土要粗一些原因,当时由于铅料决定,烧造绿釉温度在800度左右,如果高了就会将铅料烧飞,所以造就了同时期绿釉与其他釉色胎土和温度上的差别,这是烧造技术所决定的,直到明清时期随着烧造技术的提高才有了高温绿釉的出现,但与宋金时期的绿釉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已不可同语。</div><div> 3、制作工艺与器物纹饰,在陶瓷史上每个时期和窑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我们鉴定一件器物的主要依据,定窑以胎薄和纹饰最为著名,刻花、划花、印花是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牡丹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除花卉以外还有龙纹、鱼纹、婴戏等。釉色的不同的与制作工艺和纹饰影响相对较小故绿定应符合定窑的拉坯特征和纹饰特征。 三、实物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在定窑遗址出土的绿釉瓷器只要能鉴定为定窑烧制就是所谓绿定,至于温度一说笔者认为只是一件器物品质问题,不能以此将定窑绿釉划出绿定范畴,否则应该叫一件定窑出的低温绿釉叫什么? 经过笔者多年研究,反复对比博物馆藏品以及瓷片标本,得出在宋元时期著名的定窑生产过绿定,但整体质量未到达白定的温度和瓷质,这是由于绿釉瓷器是低温釉所造成,是技术的限制造成的,绿定普遍为二次烧制成,所以成本高昂,但作为低温釉并不实用,故绿定瓷器生产的非常少,这也是绿定非常珍贵的原因。 </div><div> 综上所述,绿定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主要是一种狭义和广义之间的争议,笔者认为定窑的定义不在工艺特征而在于窑口的出处,定窑特征也只是作为定窑这个窑口的主流特征,中国古代各窑口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因为特征有不相符之处而将绿定划出定窑之外,因为烧造难度和烧造成本以及实用程度所决定古人当初烧制的绿定少之又少,所以造就现在定窑遗址出现的绿釉标本少,时至今日绿釉的窑址还未发现,随着考古不断的加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争议会被我们迎刃而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