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记不得当年我是如何爱上它的,只记得是结缘于一篇作文。</h3><h3><h3><br></h3> 那年,我10岁,爸爸托关系把我转到北岳中学小学部就读。班里60多个同学,我就坐在教室的最后,与班里最调皮捣蛋的男同学成了同桌。一次作文课,何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应该是叫做“我的同学”。全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构思选材的,可能压根儿也不懂行文思路。几天后的作文讲评课上,我的作文竟被老师当堂朗读并作为范文给大家讲解学习,特别意外!<br> 我的作文里写了两位同学,一位是我的同桌,一位是我的“斜对角”。写同桌有一次在我没吃早饭时,将自己的早餐面包塞给我,而后埋头进桌壳里搜寻半天,好一会儿,搜出一小块几天前吃剩的干瘪面包头儿,还傻呵呵地说,够吃了。事实上,那一点点面包牙缝都塞不满。写“斜对角”为了给我讲一道数学题,而没完成课堂作业,结果挨了批评,不止批评,还有惩罚。过后,她还冲我笑,说着“没事没事”的话。就是这样两则材料。至于主题,应该是“感谢”吧。<br> 记得当时何老师朗读作文的过程中,我没有自豪,净是羞涩和难为情。我以儿童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去偷瞄我的同桌和“斜对角”,见他们也一样低着头,一脸羞涩和难为情。我们就这么始终低着头,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任注视与赞美一股一股地从四面八方袭涌而来,席卷着那不安的心和可爱的灵魂。这种发生在儿童间的心照不宣彼此了然的“共情”,现今忆起来,仍觉美好和感动……<br> 六年级毕业时,操行评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印象颇深——你有很强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晓得这句话究竟在我身上发生了怎样的的效力,只知道,奇妙的人生轨道上留下了一串串我做语文教师的斑斑驳驳的粗浅印迹。</h3><h3><h3><br></h3> 众所周知,语文是比任何学科都更博大精深的学科,语文教师也比任何学科的老师都更显任重道远。执着于这条道17年(从大一算起),目睹大同及周边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眼见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状况,揣着许多无法落实的方针与构想,介于语文终极教学目标及成果的苛求与压力,我常常困惑、迷茫,有时会矛盾、两难,而后突然没了方向……直至2018年中考后,确切地说,是研究了山西中考语文试题后,我明朗了,结结实实地被感动了!</h3><h3><br></h3> <h3> 语文,从来不是只在书本里,它更是无所不至地渗透到了生活中;语文,也从来不应该在条条框框里,它本是灵动的,自由的,美不胜收、蕴含巨大能量的。语文考试真正想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何为“语文素养”?它是语文知识、语言能力、语文习惯、思维水平、审美情操、道德修养的有机整合。而这套试卷将这些“素养”纷纷呈现出来了,不仅呈现,堪称“惊艳”!</h3><h3><br></h3><h3> 2018山西中考语文卷沿着2016年山西考改方向,继续以“读”贯穿全卷,将书写、思考、表达紧密结合。我暗自揣度,命题人一定有一线长期的执教经历,一定有倾下心来关注学生成长。从试题试图细腻巧妙地启发学生思考,诚挚亲切地引导学生表达的“痕迹”中可见一斑。他们“以生为本”的拳拳之心应该就是那始终坚守的美好的“初心”吧!</h3><h3> 接下来,随我一起探索这份“初心”,感受那份“共情”吧😉</h3> <h3>【<b>重视传统文化</b>】</h3><div><br></div><h3> 第1题引朱熹的《劝学·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不仅考查用楷书抄写诗句,而且考查汉字演变及字体辨识。</h3><h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成果汇集而成的瑰宝。最早产生的是思想,继而文字。因思想需靠文字形诸于纸面,那么,书法便应是传统文化之根本了。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不止思想与文字这两样,它们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亲切到我们几乎每天享受它而浑然不自知。命题人便要唤醒人们对它的了解与重视,于是,把对书法知识的考查作为切入口。</h3><h3> 第2题古诗文默写,第8-11题课内文言文知识(字音、字义、翻译、赏析)的考查。前前后后古诗文共涉24篇,达《课标》要求篇目近1/3,从先秦到清代,每一句名句,每一首诗词,每一篇古文,无一不是广为传诵历久弥新的经典。</h3><h3><b><br></b></h3><h3><b> 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求人人博古通今,谈吐间朗朗上口,写作时信手拈来,但它需要被置于阅读之首位。中学生更应自觉研读,深入探索,用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来充盈你们的大脑,涤荡你们的灵魂,丰富你们的精神追求</b>。</h3> <h3>【<b>陶冶审美情操</b>】</h3><h3><br></h3><h3> 【古代文学】第12-13题,选用课外古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严沧浪《诗话》,借以探讨诗词评论之根本,考查学生对“境界”一词的理解与感悟。对于诗词,评论的基础是品赏,品赏的前提是潜心阅读。一旦潜下心来阅读,你会得到专属于你自己的绽放着思想光芒、彰显出个性色彩的独到体悟。</h3><h3> 古往今来,有很多享受阅读到痴狂之境界者,在他们身上,阅读本身寄情潜意、陶冶情操之功能已被发挥到极致了。我们在阅读时若达到这般痴狂的境界,便真的智慧了,脱俗了!</h3><h3><br></h3><h3> 【现代文学】第5题借文学巨匠——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别从题目、内容、主题三方面设置考点,考查学生阅读情况的同时,也让学生们习得了好的读书方法。(此套试卷里这种“一举多得”的水平与用心随处可见。)有少数学生跟我表达过喜欢读鲁迅的文字,冷僻犀利,最见风骨。这部回忆性散文集文风迥异,很多篇目是叙写童年经历的。尽管年代大不同了,但每个孩子的童年梦却一样,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向往自由,渴望快乐。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字里行间的感动与共鸣不言而喻。读《父亲的病》,想必更多的是震撼和不平吧。</h3><h3> 活在当下,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谋求发展,强大自己,才能立足于社会,周全自己和家人。</h3><h3><br></h3><div> 【当代文学】第15题《灵感忽至》,以“语文综合实践”题型设置了两个题目:语段补写和应用文——推荐语写作,其实想要考查倒叙的写作顺序和赏析能力。倒叙手法简单说有两种,细分有四种,均不难“操作”。赏析角度之语言运用、情感体现、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应着杂志栏目设计的需要被赋予了新鲜的名字: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div><div> 2017年中考那篇《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因其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被我在教育教学中频繁采用。2018年这篇《灵感忽至》除了文采优美隽永,更见精神的高贵不群、境界的清新淡雅。想着考场上的学生们品读这样的美文,抒写阅读心得,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习得成文思路、立意布局、遣词造句的技巧。此举多“得”,很心机,也很完美!</div><div><br></div><div> <b>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该是最有兴味和意义的学科。这份试卷很明显地指导语文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去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运用十几年学得的十八般武艺去调动学生们的感性体会。因为,一个只知读写背记而不会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创作美的孩子的内心是贫瘠而孤独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成果也是极其可怕可悲的。</b></div> <h3>【<b>注重道德修养</b>】</h3><h3> </h3><h3> 第3题题干以“朗诵”的形式对“初心”进行表述,告诉我们“初心”的真正内涵:在所有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h3><h3> 第15题《灵感忽至》一文末尾似首尾呼应般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职业作家“初心”:守住自己的信仰、追求、所爱,从而坚定自己砥砺前行的意念。</h3><h3><br></h3><h3> <b>人会在社会里生活很多年,思想道德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思想广阔无边,常常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然而不管怎样任性驰骋,它都离不开一根“线” 的牵引,那正是——初心。</b></h3><h3><b> 好的语文试卷,绝对是一份学科素养极高、核心价值极大的人生考卷。待学生走上社会后,他们即便忘记了学科知识,但仍然有东西能留在他们身上,那便是眼界、品德和格局。</b></h3><h3><b> 感谢命题人!</b></h3> <h3>【<b>提高思维水平</b>】</h3><h3><br></h3><h3> 第6、7两个题是材料题与图文题的结合,以考场阅读体会的形式考查学生思维水平和分析理解能力。第6题结合材料描述说明图片内容,第7题要求运用比喻论证法,采用论证的常规结构写关于阅读体会的小议论文。</h3><div>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体悟 早已成为语文教师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教学工作之一。</div><div><br></div><div> <b>语文学习向来不是一味地“填塞”和程式化的“模仿”,它是思维的高级运动。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它最依赖情境的创设。命题人在本试卷中频繁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在推动学生思维行进的过程中,也让学生领会了生活中的语文的真实模样。</b></div> <h3>【<b>强化语言能力</b>】</h3><h3><br></h3><h3> 第17题大作文“那天,如果____”,虽是半命题选材,但立意是全自由的。这种开放性、探究性和结合生活真实性的中考作文命题的宗旨始终不变。教育家黄遵宪主张“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诉真情”,他认为独抒性灵的文章最美,最富生命力和表现力。</h3><h3> 语文教学中,要求并引导学生写“真作文”尤为重要。有时作文课上 真的会“浪费”很多时间去导入,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唯恐学生不能受到启发,敞开心扉,打通思路。思路一旦打通,需要的便是“硬功夫”——语言能力了。</h3><h3> 面对日益频繁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不仅需要要通过语言表达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见解,而且有时也需要用语言去感染别人、说服别人。学习语文这科就是为了不断提高这一能力。写作,毋庸置疑地被当作是最难展示这一能力的“媒介”。不止第17题的大作文,第15题⑵的的赏析文、第16⑵的劝说文,第7题的见解文,它们都需要相对厚实的驾驭汉语言的功底,把想要表达、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无语病地表达出来。笔才如此,口才亦然。只不过,口才更需要应变能力、自信意识、人格修养、文化素质等作保证。</h3><h3><br></h3><h3> <b>中学阶段正值语言积累与提升的黄金阶段。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修养、学情,让他们在这短短几年里成长为有独立思想、能自如表达、善研究学习的复合型人才,已是教育发展的清晰趋势。</b></h3><h3><b> </b></h3> <h3>【<b>培养语文习惯</b>】</h3><h3><br></h3><h3> 语文习惯包括规范书写习惯、勤查工具书习惯、背诵积累习惯、阅读+笔记习惯、思索与感悟习惯、记录生活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命题人重视这些习惯的习得与培养,几乎每个试题都有渗透。</h3><h3> 第1题、第2题抄写与默写,还有第17题作文赋分5分的文字书写,均强调规范书写的重要性。</h3><h3> 第3题形近字辨别、第4题语法、标点等、第8题多音字辨别,均告知学生勤查工具书的必要性。</h3><h3> 第2题古诗文默写、第9题词义辨析,企盼学生能养成勤于背诵随时积累习惯。</h3><h3> 第5题名著阅读、第15题散文阅读、第12-13题诗词阅读,均借以交给学生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意义。</h3><h3> 第16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针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拖延症”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拖拉习惯的症结所在,并指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改正。此题的唤醒作用和鼓动作用一流!</h3><div> 第17题半命题作文,命题人渴望学生写近期生活,抒真实情感。那么,学生可用于写作中的“生活”除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可以是文化生活、艺术生活。没有不能写的“生活”,只有不会挖掘、把握、利用“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只要亲自参与 随处留心,及时记录,好文章真的不难产生。</div><div> 第14题图文并茂,既要分析图片内容,又要会看日历,明白节假日安排,生活气息可谓浓郁。语文作为解决生活实际的工具学科的地位一直无以撼动。</div><div><br></div><div> <b>语文,看似庞杂无序,实事上,如果养成这些好的语文习惯,就能将这门学科提纲挈领,从而探索它的妙不可言,感受它的美不胜收!</b></div> <h1></h1><h3><b> 末了,这份试卷的几个关键词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是:珍惜时光、自我管理、深度阅读、鼓励表达、勿忘初心、砥砺前行。<br></b><b> 想着这也是命题人的希冀和心意吧!</b></h3><h3><br></h3><h3><b> 一份优质试卷就是这样,能眷顾书本与生活、实用与文学,不仅考查学科素养,更加考查生活素养,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熟、成功、成才!</b></h3><h3><b><br></b></h3><h3><b> 祝愿孩子们都能爱上语文,与我“共情”;学好语文,与命题人“共情”!</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