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信仰的力量(三)

阿尔斯楞

<h3>2018年6月25日,这一天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现场教学,参观小井红军医院,瞻仰小井红军烈士墓和参观茨坪革命旧址群,说实话,大家的心情非常沉重,8:00,一大早我们在刘爱生老师的带领下,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小井红军烈士墓。在这里共同缅怀89年前牺牲的一百三十多名红军烈士。</h3> <h3>老师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1929年的冬天。那一年井冈山下了十几年难得一见的大雪,天寒地冻。这时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敌人调集6个旅18个团的兵力,分兵压进井冈山。毛泽东提出“围魏救赵”的战术方针,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迫敌回救以减解井冈山之围。彭德怀顾全大局,率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并召开“誓师大会”,“誓与井冈山共存亡”。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在八面山、黄洋界、桐木岭哨口井冈山全体军民冒着风雪严寒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h3> <h3>1月29日,由于久攻不下,敌军用银元买通宁冈斜源村的一个无业游民陈开恩,在他的带领下,从龙潭方向的金狮面沿着他平时捉石蛙的小溪突袭到小井。正在小井红军医院接受治疗的一百三十多名重伤员和部分医护人员来不及转移,不幸落入敌手。敌人一把火烧毁了红光医院,把他们押解到当时的这片稻田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红军战士宁死不屈。伤员们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却没有一人屈服。他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互相搀扶着挺立在刺骨的寒风之中。敌人无计可施便在在他们的面前架起一排机枪,这130多名红军战士十分清楚:他们的人生即将结束!</h3> <h3>当面临生与死抉择的时候,要活命其实很简单,只要说出红军撤退的方向和枪支、粮食埋藏的点,就可以回家。但始终没有人开口说出一个字。最后,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战士们倒下了,山谷中回落着他们最后的呐喊:“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稻田变成了刑场,红军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小井村的潺潺流水,染红了这片井冈热土。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他的名字叫李新华,那还只是个孩子呀!可恶的敌人还不允许老百姓掩埋烈士的尸首。躲在山上的百姓目睹了这一切,夜晚,他们悄悄地下山,含着眼泪,忍着悲愤,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们遗体分三堆掩埋在这块稻田中。</h3> <h3>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他的名字叫李新华,那还只是个孩子呀!可恶的敌人还不允许老百姓掩埋烈士的尸首。躲在山上的百姓目睹了这一切,夜晚,他们悄悄地下山,含着眼泪,忍着悲愤,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们遗体分三堆掩埋在这块稻田中。</h3> <h3>站在烈士墓前,需要我们共同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的战士毅然决然选择了死亡?为了名吗?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里牺牲的革命先烈有48000多名,留下姓名的却只有15744名!而这一百三十多名烈士最后只回忆出十七位的名字!为了利吗?吃不饱、穿不暖,还随时可能丢掉性命更有可能连累家人满门抄斩!九十年过去了,无名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光荣烈属”的牌匾都无法悬挂到他们的家门上。烈士的亲人盼来了革命的胜利,可是,太多的母亲没有盼来孩子,孩子没有盼来父亲,妻子没有盼来丈夫。不为名,不为利,那到底是为什么?那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星星之火可燎原”的坚定信心、对“革命终能成功”的坚定信念,他们义无反顾,为理想而来,为主义而争,为信仰而战,留下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h3> <h3>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己投入的事业,不管艰难险阻,无论成败与否都奋力拼搏。什么是信念?信仰,就是对信仰的坚守和执著,明知现实也许残酷,前途也许渺茫,但永不言弃!</h3><h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井冈的这片青山不会忘记,这片绿水不会忘记,每一个井冈儿女都不会忘记,这些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向小井的烈士们致敬!!</h3> <h3>从小井红军烈士墓绕行至附近的小山坡,这样的一冢墓碑便映入了眼帘。碑上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只有碑后一棵苍劲挺拔的柏树,静静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魂。如果不是刻意前来祭拜,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在这偏僻的角落,在这简单的墓碑之下,长眠的正是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老红军曾志同志。</h3><h3><br></h3> <h3>1928年冬天,怀有七个月身孕的曾志,和战士们一起上山砍木头、锯板子,参与修建了红军小井医院,并在同年12月担任了医院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曾志随朱毛红军转战赣南以西,为了不拖累红军,忍痛割爱,将出生仅26天的儿子托付给了井冈山一户农家。这一别,就是整整24年。 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经历过无数的痛苦和磨难,先后失去了两位革命伴侣,三个儿子全部送人,七次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批判。1935年春,由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曾志一度失去了党的关系,她只身一人辗转于汕头、宜章、广州、上海等地,做工打杂,颠沛流离。 曾志在遗书上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在整理曾志遗物时,子女们找到了87个信封,曾志生前告诉子女,这些钱,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工资,要将工资袋一起保存好,然后全部捐给贫困地区,老人的吩咐,子女们做到了。</h3><h3> 她所作的种种,凸显出一个人为了她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到她生命结束的时候,仍然想到的是自己能平平凡凡、安安静静地离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因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