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游记-----再探撞道口

闻 好友

<h3>6月18日早,轻度污染,出发,目的地撞道口长城。本来是计划17日出行的,可天有不测风云,早晨5点起来就开始下雨,未能成行,只好改在今天了,经过一小时四十分的路程又来到这座熟悉的铁桥旁。</h3> <h3>这是今年4月5日第一次来此的照片,头天夜里京城大雪,山里的雪更大。</h3> <h3>过铁桥没多远就看到了这两棵松树,分左右守候在山路的两旁,人称 龙凤松,树龄约二百年,高十二米,列为镇二级保护古树。</h3> <h3>撞道口村属怀柔区九渡河镇管辖,位于镇南侧,北倚长城南靠山。村北有长城关口撞道口,故名。</h3> <h3>过了村志的牌子,顺着山路往上走十多分钟就到了撞道口关。</h3> <h3>撞道口关,海拔311米。券门南面匾额“撞道口”三字,券门北面匾额"镇虏关”三字。长城在明代,实际上叫做“边墙”。这一段边墙,现在东接黄花城水库,西连西水峪水库,这两个小水库,把边墙在山谷里的部分淹没,成了“水长城”,其中西水峪水库现在已被开发成“黄花城水长城旅游区”。</h3> <h3>关口南额 撞道口</h3> <h3>关口北额 镇虏关</h3> <h3>现在此关口仍是北通古城堡鹞子峪,南到撞道口城堡的通行要道。这里是两山夹一沟的地势,撞道口关扼守在东西两座山峰的垭口处,是南北通行的必经之路,其门洞长6.6米、高5米、宽3米。</h3> <h3>登上关口看到长城分东西两段顺着山势蜿蜒而去。向东直到黄花城水库,此段城墙经过维修,已部分失去了它古老的风貌。</h3> <h3>向西奔向西水峪,此段长城沧桑,残破,未修复,今天先向西行。</h3> <h3>17年整个冬天都没有下雪,18年清明节突降一场大雪,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煞是好看。同一处地点,两种不同的风景。</h3> <h3>这是关口西边第一楼,海拔340米,毁坏严重,残破。</h3> <h3>这是西二楼内部,比第一楼保存完好一些。</h3> <h3>向南可看到来时山脚下的停车场。</h3> <h3>这是由西向东回望第二楼,同时能看到东面山坡上维修后相对规整的城墙。</h3> <h3>向西三楼进发。从远处看这是个3*3的箭楼,保存相对完整。</h3> <h3>胜利登上第三楼,海拔394米。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伟大的长城却几百年来依然矗立,气度非凡,威风八面,向世人展示着它伟岸的身躯。</h3> <h3>拱形的箭窗、拱形的屋顶经历5、6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的相当完好。</h3> <h3>第三楼西面的城墙先向南拐了个弯,然后顺着山势向西北方向奔腾而去。</h3> <h3>回望西三楼,后面隐约可见的是撞道口关东段的城墙。</h3> <h3>这是西4楼。在城墙上行走时发现南面山坡上有许多杏树,上面结满了诱人的山杏,当时想这里也没有老乡,摘点杏吃吧,于是顺着坍塌的城墙走了下来,无意中一抬头看到了这个箭窗,原来整座箭楼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南面这孤零零一个箭窗。</h3> <h3>城墙旁边的杏树。</h3> <h3>前面是第五,第六楼。</h3> <h3>第五楼到了,海拔409米。来到近前才发现,不知为何城墙修在了两个箭窗之间,人无法直接进去。</h3> <h3>人若想要进去,只能从右侧箭窗爬进,这时需要先爬出城墙,脚登在箭窗下城墙的凹陷处,身子悬在半空,手扒住箭窗处的砖头,使劲钻进箭楼。</h3> <h3>这是在城墙与箭楼的连接处向下拍的,从箭窗到箭楼底部足有7-8米,看着都晕,这要是掉下去……算了吧,别冒险了,回撤,去爬撞道口关东段吧。</h3> <h3>不敢爬,就拍照留个纪念吧,第五楼,保存相当完整的2*3的箭楼。</h3> <h3>损毁相当严重的第六楼,看箭楼北侧的大裂缝,已无法判断是什么规制了。</h3> <h3>回到撞道口关,遥望东一楼。</h3> <h3>这是4月5日来时拍的照片,当时碰到有一群学生来此游玩,到底是年轻人,勇敢无畏,沿着陡坡踏着积雪向上攀爬。我和老婆跟在同学们的后面试了试,太滑,太危险,最后决定,还是撤了,等没雪时再来吧。</h3> <h3>在通往东一楼城墙上走了一会回望来路,很明显看到关口就在两山的垭口处扼守着南北通道。</h3> <h3>这时看到一对外国夫妻带着两个小孩来爬山,女士怀里抱着一个小的,旁边还跟着个大的。</h3> <h3>与小姑娘的爸爸聊聊天,这位先生汉语很好,得知一家人是法国人,在中国工作。自己独自走路的小姑娘今年5岁,她妈妈怀里抱着的是她的妹妹,才15个月。真佩服他们夫妇二人的勇气,带着这么小的孩子来爬长城。</h3> <h3>刚过东一楼,此处海拔386米,回望刚走过的西段长城。</h3> <h3>遥望东二楼,这是段经过简单维修过的城墙,基本上体现了修旧如旧的原则。</h3> <h3>坍塌了一角的第二楼,海拔470米。毁圻的烽堠,窗毁墙塌,空荡荡的,空望着山野间喜鹊、乌鸦鸣叫着飞来飞去,一两个游人在石阶上立着,“山中无甲子,岁尽不知年”,雨滴雪盖,寒来暑往,风声鸟鸣唱和,这就是野山的故事,长城的哀歌。</h3> <h3>现代存在的长城之所以成为风景,是因为它是由人类文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缔造的。时间是大手笔,他将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矛盾化解,溶为一体。</h3> <h3>东二楼后的一段小天梯。</h3> <h3>快到东三楼时拍照留念,照片左下角就是黄花城水库。</h3> <h3>东三楼,海拔494米,只剩了箭楼的一角。这里经过维修,材料、工艺都是现代人的手法,与旁边古老的城墙完全不搭配,不知道这是拯救维护还是人为毁坏。</h3> <h3>古老的长城几百年前没有挡住的蒙古铁骑,才有了北京保卫战。没有挡住李自成的农民军才有了崇祯帝自缢煤山。可后来与我们的血肉,与我们民族的魂魄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象征。</h3> <h3>金戈铁马,日举烟夜腾火,铁蹄声声,号角阵阵,已是迷梦中的形象,记忆里的歌吹。魂归六百年前,刀光剑影,战鼓震天,那时的战士守关守长城,重甲汗透,征袍血染……这或完整、或残破的城墙、敌楼已成为我们追思过往的圣地。</h3> <h3>快2点了,不感慨了,准备下山,今天在撞道口关东、西各爬了一部分。下次计划进摩崖石刻景区,向北走古道至庄户村登城墙,向东走到 北京结。伟大的长城,期待着再次的重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