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里路云与水——四位老汉东北沿江游之一(2018.6)

金陵老孙

<h3>2018年6月1日十时许,我们四位40年前的大学同班好友——綦长青(昆明)谢景安(哈尔滨)李刚(北京)和我(南京),齐聚北京站广场,开始了策划已有一年半的东北自驾游。我们四位都已是65岁上下的老汉,年龄总计260岁。此行十六天,穿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四省两直辖市,行程近7000公里。美篇图文记录着四位老汉此行的线路与主要活动场境。</h3> <h3>6月1日,四老位突发"少年狂",背上行囊开始了一个别样的"儿童节",当天走京哈高速公路驱车七百公里,直抵沈阳。</h3> <h3>6月2日,由沈阳东行,途经抚顺、新宾,在桓仁县城跨越浑江大桥。</h3> <h3>沿浑江边的县道贴山崖蜿蜒而行,前往浑江口,沿途风景千变万化,美景迭显。</h3> <h3>途经"浑江大回湾",浑江在快到江口前,像一个不愿离家的孩子,突然一个大回转,往来时方向奔去,立马呈现出一个壮观的马蹄形河谷,真是大美景色,大饱眼福!</h3> <h3>浑江口,左侧是浑江,对岸是吉林省,中间是浑江与鸭绿江合流处,右侧为浑江汇入后的鸭绿江——中朝界江。浑江口可谓是"两国、两省(辽吉)三县(宽甸、集安与对岸朝鲜的平安北道)、两江交界处。</h3> <h3>中朝界河鸭绿江在我们脚下缓缓向南流淌……</h3> <h3>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绿江村到了,这是我们此行游览的第一个主要景区。</h3> <h3>绿江村位于鸭绿江畔,有2000多人口,主要有汉、满、鲜三个民族构成,这里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壮丽,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清新。绿江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被前来的游客和摄影者誉为"辽东第一村"和"东北的香格里拉"。浑江的大转弯,跨江大桥,浑江口,江心岛与大湿地,是绿江村的主要风景。一路来时真可谓"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令人心旷神怡。</h3> <h3>夕阳下的绿江村大湿地</h3> <h3>绿江村的晨曦</h3> <h3>令人醉美的&quot;绿江清晨&quot;</h3> <h3>3日上午告别绿江村,沿鸭绿江北行,对岸邻国村镇、山坡田、山野历历在👀。</h3> <h3>一个较大的邻国村镇映入眼帘,山坡上的大幅标语与江边耸立的方碑上的字,都是对其领袖的赞美之词!</h3> <h3>车行经过吉林集安、临江,晚上抵达长白县十五道沟,十五道沟地处长白山腹地,四周为大山围绕,鸭绿江于此地为源头。</h3> <h3>七十渔翁江中撒网忙</h3> <h3>对岸邻国岗亭近在咫尺。</h3> <h3><br /></h3><h3>望天鹅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属"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望天鹅风景区位于长白山腹地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十五道沟,这里古树参天,花草竞秀,怪石嶙峋,是以奇石飞瀑见长的峡谷。望天鹅山海拔2051.4米,是东北第二高峰,距离长白山天池32公里。望天鹅山是一个巨大的中心式喷发和溢流的玄武质火山锥,是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沟内因破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地址遗迹和</h3><h3>景观非常罕见且有特色。</h3> <h3>潺潺溪水</h3> <h3>风景如画</h3> <h3>火山喷发遗迹</h3> <h3>千手观音造像</h3> <h3>石缝中伸出的&quot;迎客松&quot;</h3> <h3>飞流直下三百尺</h3> <h3>4日下午游罢望天鹅景区后,顺着环长白山公路,经二道白河镇,抵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h3> <h3>5日晨离和龙,直奔图门江畔小城珲春市。</h3> <h3>图门江与鸭绿江一样,发源于长白山,乃中朝界江,流入日本海。</h3> <h3>中国珲春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距珲春市区15公里,对面是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口岸,是吉林省唯一对俄开放的陆路口岸。该口岸距俄波谢特港42公里,距俄扎鲁比诺港71公里,距海参崴港170公里。</h3> <h3>防川,&quot;一眼望三国&quot;之地。</h3><h3>防川位于中朝和朝俄界河图们江的日本海入海口附近,人称&quot;东方第一村&quot;。或称防川风景名胜区,中朝俄交界的鼎足地带。在望海楼登高远眺,三国风光尽在咫尺,右侧图门江一边为朝鲜,左侧与前方为俄罗斯国土,前方铁桥为俄朝图门江桥,中国领土脚下嘎然而止。景区内还有清代勘立的中俄&quot;土字&quot;牌界碑,日苏张鼓峰战役遗址,清政府对俄交涉大臣吴大徵塑像,防川朝鲜族民俗村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且风景优美的景点。</h3><h3><br /></h3> <h3>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伪满军也卷入了这场冲突。</h3><h3>7月30日起,日苏双方展开对沙草峰、张鼓峰等高地的反复争夺,并不断增加兵力。日军参战总人数近7000人、火炮37门。苏军在8月5日前,在战斗行动地域集结了1.5万余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另有250架飞机支援苏军部队行动。8月11日,根据日方的建议,双方停止战斗。苏军控制了张鼓峰,占领了沙草峰;日军撤退到图们江西岸,放弃了一向坚持的边界线。而后,双方签署协定书,领土维持现状不变。</h3><h3>张鼓峰事件最后以日军的失败告终,苏军则趁机进占全部张鼓峰,将其划为"苏满(中)界山",并将其在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仅8米宽的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h3> <h3>逛完防川后,驾车走珲春、汪清,穿越张广才岭,进入黑龙江省,当晚到达镜泊湖镇。</h3> <h3>6日清晨,故地重游镜泊湖。</h3> <h3>驰名天下的镜泊湖吊水楼瀑布,由于枯水季节,只见一潭清水。</h3> <h3>出了镜泊湖,西行一个小时就到了&quot;地下森林&quot;。</h3> <h3><br /></h3><h3>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和镜泊湖区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共同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处,坐落在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内,海拔1000米左右。</h3><h3>当游人进入园区,沿着山路登上火山顶时,眼前会突然出现一个个硕大的火山口。据科学家考察得知,经千万年沧桑变化,大约一万年前的火山爆发,形成了低陷的奇特罕见的"地下森林",故称火山口原始森林。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h3><h3><br /></h3> <h3>火山口的内壁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早与火山灰等物质一起变为肥沃的土壤,而衔着各种植物种子飞越火山口的群鸟,则成为天然播种者,如此天长地久,火山口的内壁上,终于长满了树,形成了森林。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成为美妙的风景区。</h3> <h3>四十岁前的求学之地——牡丹江师范学院遗址。因受当时极左思潮与文革开门办学影响,牡师院迁至宁安县东京城附近,故名"大荒地"。出于对母校的思念,我四人专程寻觅记忆中的"母校",凭借幸存的当年高大水塔,终于找到了曾学习与生活四年的"母校"。</h3> <h3>母校己于90年代初迁入牡丹江市区,之后原校区成为水库移民安置村,名为"东京村"。原有的教学楼及其他设施大都废弃或拆除。大石碑书写着"大荒地"的昔日与今天。</h3> <h3>母校牡丹江师院虽地处大荒地,但历史上却曾是历史文化辉煌之地,距离学校五里渤海镇,1500年前曾是与唐朝同期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所在地。</h3><h3>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说在今吉林延吉东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龙西古城),称"震国王",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此外还有"靺鞨国"、"渤海靺鞨"、"高丽国"等别称。</h3><h3>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即东牟山一带),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日的渤海镇),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国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h3> <h3>兴隆寺又称南大庙、石佛寺。在宁安市渤海镇西南。建于康熙初年,是一组清代寺院建筑。据《宁安县志》记载:"兴隆寺原有三重佛殿,道光二十八年大火焚毁部分殿宇,咸丰五年重建,咸丰十一年建成。"今存马设、关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王圣殿等五殿。原有禅堂、配殿和钟鼓二楼,今皆不存。</h3><h3>兴隆寺院内的石灯幢是唐代渤海时期保留下来唯一完整的大型石雕,原高6.4米,因塔刹损坏,现高6米,是用玄武岩雕琢迭筑而成。由塔刹、相轮、塔盖、塔室、莲花托、中柱石、莲花座和底座等部分组成。塔盖形似亭榭,八角攒尖,雕刻盖脊和瓦垄。塔室镂空,亦为八面体,与塔盖相接处雕刻斗拱,具有中原木构特点。塔室八面个雕刻长方窗孔,其上又有小窗孔。中柱石之上的莲花托是仰莲,之下的莲花座是覆莲,均刻三瓣花片,层层重叠,犹如巨莲盛开。雕刻细致,刀法娴熟,敦实古朴,巍然壮观,是渤海国代表性石刻珍品。</h3> <h3>在孙军同学陪伴下,四老汉冒雨参观了今天的牡丹江师范学院。谢谢孙军同学!</h3> <h3>7日早上的牡丹江市滨江公园,远眺牡丹江大桥。</h3> <h3>离开牡丹江,驱车三小时抵临中俄界湖兴凯湖。</h3><h3><br /></h3><h3>兴凯湖,史书记载,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后改为兴凯湖。兴凯为满语,兴凯湖,原为中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北三分之一的面积为中国,南部属俄罗斯。</h3><h3>兴凯湖正常水位时湖面面积为4010平方公里,中国一侧约1080平方公里,占兴凯湖面积的26.9%。兴凯湖的湖床坡度很缓,形成广阔的岸滩,湖的最大深度约10米。</h3> <h3>绕过兴凯湖就是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日本占领时期曾在临江的虎林市虎头山(今虎头镇附近)修建了庞大的要塞堡垒。如今要塞遗址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日本关东军修建虎头要塞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因为虎头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恰好仅次于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同时它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h3><h3>要塞主阵地猛虎山由中猛虎山、东猛虎山、西猛虎山三个丘陵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中猛虎山是日军虎头国境守备司令部的所在地,标高111.8米,距东、西猛虎山两制高点直线距离分别为350米和300米,距乌苏里江约2000米。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为中心,由隧道与东、西猛虎山地下要塞相连。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通风口、排气孔、反击口等通道。</h3><h3>1945年8月,苏军越过乌苏里江进攻要塞,此时日本天皇己颁佈投降昭书,但要塞守军拒不投降,战斗空前激烈,在苏军猛烈炮火打击,8月26日日军守备队全军覆没。虎头要塞之战是二战期间最后结束的一场战役。</h3> <h3>虎头镇江畔公园</h3> <h3>乌苏里江是中国黑龙江支流,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上游由乌拉河和道比河汇合而成。两河均发源于锡霍特山脉西南坡,东北流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黑龙江汇合,全长909公里。</h3> <h3>8日上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电话、微信联系,终于获得上珍宝岛的机会。珍宝岛对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别样的记忆。</h3> <h3>登上祖国领土-——珍宝岛</h3> <h3>之后驾车沿乌苏里江北上,经过饶河,来到中国经度最东的县,人称"东方第一县"抚远县。</h3> <h3>抚远县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隔江相望俄罗斯。</h3> <h3>到达抚远江边时,正值夕阳落辉,瑰丽多彩的风景令人惊叹❗️</h3> <h3>江上打鱼人收获颇丰,高兴的为我们摆出自豪的造型。</h3> <h3>9日凌晨三点刚过,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老天爷为俺老汉们助兴:让我们目睹了祖国最早升起的太阳🌞</h3> <h3>登上黑瞎子岛。</h3><h3>黑瞎子岛是位于中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一个岛系,面积335平方公里,历史上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929年被苏联占领。自2004年起,其西半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东半部为俄罗斯联邦所有。2015年3月28日,黑龙江黑瞎子岛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3> <h3>岛上的湿地公园</h3> <h3>东极宝塔,位于黑瞎子岛东部极角,宝塔采用八角形塔身,汉唐风格,塔高9层81米,塔基座为40米×40米方形,两层叠起。宝塔设太极图案圆形广场,广场直径171米,代表黑瞎子岛回归的171平方公里领土;广场两个极点分别布设龟和麒麟;广场布设60根青石盘龙浮雕柱,周边的56根代表中华56个民族,另有4根擎天精雕龙柱设置在塔基四角。东极宝塔与周围广场建筑,建造精美,气势恢宏。</h3> <h3>在东极塔上远眺,远处城市为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h3> <h3>东极广场位于黑龙江抚远水道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是黑瞎子岛旅游重点景区之一。景区占地3.6万平方米,包括河口广场、太阳亭、游廊、极标、华表、水榭、界碑、四极文化墙、中国地图、入口文化石、游船码头、汉白玉围栏等。</h3><h3>东极广场是我国陆地领土最东端的地标性景观。</h3> <h3>我现在正在这里——抚远东极。</h3> <h3>远眺黑瞎子岛,左侧为中方领土,岗楼名为&quot;东方第一哨&quot;。右侧为俄方区域,图中高楼是东正教教堂。</h3> <h3>沿着黑龙江溯江而行两个多小时,来到同江县三江口,即黑龙江最大支流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的江口。</h3><h3>三江口观日落</h3> <h3>同江三江口广场。</h3> <h3>全长5700公里的同(江)三(亚)高速公路起点。</h3> <h3>三江口石碑</h3> <h3>蓝天白云,清澈江水</h3> <h3>途经佳木斯,与李力、李兆忠两同学相聚于松花江畔。</h3> <h3>兆忠同学盛情相邀赴双鸭山小住一晚。夜游双鸭山安邦河。</h3> <h3>11日晨从双鸭山启程急驰小兴安岭腹地,伊春汤旺林区,游览国家级森林公园——兴安岭石林风景区。</h3><h3>整个景区内植被繁茂,山色葱翠,覆被率99.8%以上,百余座花岗岩石峰构成了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称为花岗岩石林,它是由2.5亿年前的印支运动形成的熔积层巨型花岗岩基,经过亿万年的板块挤压和地壳升降,加之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化学作用,形成了今天奇特的汤旺河花岗岩构造峰林。这些峰林或拔地而起,高大险峻,四壁陡直如削;或沿山脉分布,高低错落,类禽似兽,形态各异;或散落于林间,如精雕细琢,鬼斧神工,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奇情妙景令人叹为观止。小兴安岭奇石地质遗迹是以印支期花岗岩构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纪冰缘地貌、新构造崩塌地貌为代表的地质地貌综合体,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花岗岩石林地质公园。</h3><h3><br /></h3> <h3>当晚宿于汤旺林区,翌日(12日)早晨北行直抵黑龙江畔小城嘉阴。</h3> <h3>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quot;因龙而名&quot;。从这里出土的化石,已 经被装成了10具恐龙化石骨架。多国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嘉荫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新的大 规模恐龙化石群,除甲嘴龙、虚骨龙外,还发现了甲龙化石、恐龙被皮肤化石和恐龙脚印化石,使&quot;恐龙之乡&quot;的名声更加远场。</h3> <h3>用恐龙化石拼装而成的&quot;神州第一龙&quot;</h3> <h3>出了恐龙园继续顺着沿江公路西行约一小时,来到嘉阴县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h3> <h3>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小兴安岭北麓,园内河流为茅兰沟河,发源于公园西部小兴安岭山脉的五子棋大岗,呈西南---东北向延伸流入黑龙江。受地势影响,形成跌水而发育成众多瀑布和深潭。</h3><h3>茅兰沟是以印支期花岗岩构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纪冰缘地貌、新构造崩塌地貌为代表的地质地貌综合体,是目前小兴安岭发现唯一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花岗岩峡谷地质遗迹,也是印支期花岗岩形成构造峡谷地质遗迹的典型代表。</h3> <h3>发源于小兴安岭林区的茅兰沟河,宛如九寨沟海子。</h3> <h3>园区内沟壑纵横,奇峰突兀。</h3> <h3>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h3> <h3>走出峡谷来个合影,庆贺庆贺!</h3> <h3>茅兰沟河汇入黑龙江,形成一片色彩万千的江畔湿地。</h3> <h3>茅兰沟西行百余公里,就是我49年前下乡插队的,只有18户人家的逊克县车陆公社(今称为乡)东双河大队(今称村)。当年东双河分前后两屯,临近公路叫前屯。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村屯已于上世纪未迁岗上,建立新东双河村。图片中的位置就是当年我曾生活劳作了近一年的前屯遗址。熟悉的场景只剩下小山岗与野柳遮蔽下的小河了。</h3> <h3>逊克县粮库是我离开东双河之后,曾工作了8年,一直到考上大学才离开的单位。熟悉的地点,熟悉的场景,令人不仅回想起当年的事与人。</h3> <h3>登上现代化的高大粮囤,眺望熟悉的黑龙江,抢拍了几张江边夕阳景色。</h3> <h3>次日清晨起个大早,漫步于小城与江堤,试图寻找当年的印象。在与几个年龄较大的本地人闲聊中,才找到了一些共同的话语。</h3><h3>逊克盛产玛瑙,是国内著名的玛瑙产地,红玛瑙石已经成为边陲小城的一张闪亮名片。</h3> <h3>爱好滑冰的逊克人,夏天只能轮滑了。</h3> <h3>13日驾车沿江上行到黑河市。黑河对江是俄罗斯阿穆尔(俄将黑龙江称之为阿穆尔河)州首府,布拉维申斯维克,近代史上中国人称"海兰泡"。历史上俄罗斯人在对岸江边曾经制造过"海兰泡及江东六十四屯惨案"。</h3><h3>海兰泡惨案又称海兰泡大屠杀,是1900年7月16日至21日俄国军队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事件共造成五千多名(也有资料为六、七千名)中国人死亡。海兰泡大屠杀从1900年7月16日一直进行到21日,共夺去了5000多名中国人的生命,只有少数人游到对岸而得生还。事发十几天后,沉溺在黑龙江底的无数死难者尸体浮上水面,顺流淌去,江面漂浮油层,江水为之奇腥。海兰泡惨案与1900年7月17日发生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称为"庚子俄难"。</h3> <h3>人称"綦老"的长青同学,毕业后曾在当年的黑河师范学校,今为黑河学院,执教三年,后去云南工作,今天拍照留存:我回来啦!</h3> <h3>14日晚冰城江畔,张孟琦、李丛林两同学与俺四位把盏欢聚,唏嘘不已,昔日风华正茂,如今老态毕现,畅叙友情之余谆谆相告:保重身体,快乐人生。</h3> <h3>次日晨,从哈尔滨出发,绕经松原、双辽、阜新、朝阳,抵达承德,16日返回北京,此行共计十六天,行程近七千公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