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妈妈

淡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 记</b></h3><h3><b>她就是我的妈妈。她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位美丽端庄、和蔼可亲、温柔贤慧、勤劳简朴、慈祥善良的伟大母亲。本文中的几张照片都是她老年时期才拍的,此前她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这都是儿女们的遗憾,未曾能在妈妈生前与她多拍些照片留作纪念。</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b><font color="#010101">  今天(农历六月初九)是妈妈的生日 ,我心里想着今天我应该好好地陪她老人家过一个生日。我点燃长明灯,摆上祭品,久久凝视着妈妈的遗像,反复听着毛阿敏唱的《天之大》这首歌曲,献上自己作的诗句“灯光浑浊前,您笑在墙上,我痛在心里;泛黄的照片,您微笑的慈爱面容,恰似如水一般的温柔;两滴清泪洒落在书笺两行:一行是您 一行是我;树摇曳着风的舞姿:一片落叶尘埃泥土,一个熟果仍留枝头;岁月无情:妈妈在地里长眠,我在这世上行走。”妈妈已经离开我们八年了,此时此刻,思念妈妈之情油然而生,我在记忆中追寻妈妈的音容笑貌,追思妈妈曾经给予我们最深的爱,妈妈生前的点点滴滴又浮在我的眼前……</font></b></h1> <h3><b><font color="#167efb">小时候,妈妈的膝盖是扶手</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我扶着它学会站立和行走</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长大后,妈妈的肩膀是扶手</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我扶着它学会闯荡和守候</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离家时,妈妈的期盼是扶手</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回家时,妈妈的笑脸是扶手</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我扶着它洗尽风尘慰乡愁</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妈妈没了</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我到哪儿去寻找</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我依赖了一生的这个扶手</font></b></div><h3><b><font color="#167efb">——摘自刘声东的《妈妈》</font></b></h3> <h1>  妈妈生了四男四女共八个子女,但生存下来只有四男三女共七个。 她是典型的家庭主妇,真正的贤妻良母,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一生劳碌、生活清贫、勤劳简朴和乐施好善。无微不至地照顾好了丈夫及丈夫的三个弟弟,也含辛茹苦地将自已的七个子女抚养成人,教育、引导七个子女全部走向了光明的前程。 <br>  <br></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一、出身贫寒 苦难童年 </b></font></h1><h1> 我的妈妈出生于农历乙丑年、癸末月、甲寅日,即1925年农历六月初九,卒于2010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享年85岁。妈妈生在湖南宝庆(今湖南省邵东县)黄帝岭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当时中华国民政府刚成立(1925年7月1日成立中华国民政府),北洋政府执政时期,也正是中国国民处于深重灾难,民不聊生之中。就是在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外婆一家也在劫难逃,一家人食不饱腹,衣不遮体,整日挨饿受冻。于是外公和外婆将还只有三岁的妈妈托付给他们的堂叔家(外公外婆的父母都已经去逝)照顾,俩人逃难到湖南省靖州县寻找生活出路。妈妈就只好与她的叔辈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从小没有上学,只是在家学做家务、拾柴禾、扯猪草,在八岁那年有次外出扯猪草不小心跌入水塘,幸亏得有好心路人及时相救才得以保住了小命。<br> 几年后,由于外公外婆在湖南省靖州县城谋到一份事业,好不容易才有了个立足之地的家,还为妈妈新添了三个妹妹(有二个妹妹在五十年代相继去世)。在妈妈十一岁那年,外公外婆就把妈妈从宝庆接到靖州县。从此,家人才得以团聚。<br> 妈妈到了靖州县还是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整天在家做家务事、带妹妹、帮助父母料理生意。因此,妈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大字不识,这也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br>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二、艰辛岁月 勤俭持家</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1943年,妈妈在靖州县经人介绍嫁入李氏家庭,1944年冬月生下一子——就是我们现在的长兄李云初。可是好景不长,厄运又一次降临,1946年丈夫因病去逝,留下她孤儿寡母生活在当时国共战乱时期。妈妈为了抚养孩子、为了生活,只好到富人家去当佣人:做饭、洗衣服、扫地等样样家务事都去干。特别是寒冬腊月天要洗的被子和大堆需要洗的衣服,累得她腰酸背痛、腿脚发麻,双手冻得发紫,全身冷得发抖,就是在这种艰苦的劳作下维持生计,苦熬了三年。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妈妈守寡三年后,于1949年改嫁在靖州县当邮差的父亲(当时父亲姓杨,是为了工作改姓顶替,1954年更正原姓)。全国解放了,我的妈妈也解放了,从此有了人爱、有人关心、有了家庭,不必再去吃那种苦了。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50年父亲从靖州县调到溆浦县龙潭邮局工作,妈妈也跟随爸爸到了龙潭镇。刚到龙潭安定下,妈妈就要求爸爸,把父亲新化老家的三弟芬雪和四弟芬枝接到龙潭来一起生活(原跟随爸爸的二弟芬桂留在靖州县工作了),没有过几天,三叔和四叔就来到了龙潭。妈妈当年生下一个女儿叫杨月蓉(1953年因病夭折)。1953年正月生下了二哥。1953年父母安排三叔走路到靖州县把大哥接到了龙潭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全家就有六口人了。妈妈在龙潭时,除要抚养子女操持家务,还要操心三叔的工作婚姻和四叔、大哥的上学。龙潭解放不久,她还热心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投入土改运动, 是解放初龙潭镇上活跃的妇女积极分子。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54年因为父亲从龙潭调到溆浦县城邮电局工作,妈妈带着大哥、二哥和四叔(三叔因为参加了工作在龙潭安家了)又一次搬家到溆浦县城,1956年二月在溆浦县城生下了现在的姐姐。在这两年期间妈妈主要是在家相夫教子。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56年父亲由溆浦县城调到溆浦县小横垅邮电局工作,妈妈带着二哥和姐姐(大哥留在县城上学,四叔回到老家新化去了)随同丈夫再次举家迁往小横垅生活。在小横垅几次租房,家搬来搬去,俗话说:“家搬三次穷”,父母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搬了多次家,因此,家境可以说是一贫如洗,穷得叮当响。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妈妈没有文化,也没有固定工作,因为家里人口逐渐增多,生活也慢慢的开始显得困难了。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和改善家庭的困境,妈妈学会在家里养猪、养鸡鸭等家禽和做些针线活,变卖增补家用。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1958年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又逢“五风”猖獗,强迫要求人人都干事,个个都出力,并且成立了人民公社大食堂,所有人都要参加劳动并且到大食堂去吃饭。由于我家之前一直是吃国家供应粮,不是农村户口。因此,当时的小横垅区委书记就强行要求我妈妈必须参加劳动,全家必须吃食堂,同时下令粮站停止供应我们的粮食(在小横垅类似我家这种情况的还有两户)。就这样,我家被迫下放到了小横垅乡罗丰村第二生产队,变成了农村人口,成为了“四属户”。</font></h1><h3><b><font color="#ff8a00">  注一:“四属户”名词解释:在那个特殊年代,农村有人在外拿工资的家庭叫“四属户”。"四属户"俗称"半边户",意思为家庭主要成员一半在单位就职,一半在农村务农。 <br> “四属户”都生活在农村,属于农村人口。由于家里有人吃国家粮,拿工资,一般条件比较好。当时象保温瓶这样的奢侈品只有四属户才有,往往受人嫉妒。 <br> 但因为家里没有一个壮劳力,工分少,在生产队靠工分称粮的年头,每年超支,须向队上如数交 "口粮钱",是拿钱担粮,要拿现钱才能领到一家的口粮。工分少,只能吃队里的平均口粮,口粮定量低,往往粮食不够吃。 <br> 那时候,在外工作月工资很少,大多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元钱工资。由于工资低,家庭人口多,是既没钱又没粮。还有人多劳少户,劳力不齐,家里小孩多,困难更大。经常有交不起超支,称不到口粮的情况。 <br> 改革开放后,“四属户”发生了质的变化,“四属户”这一词语正渐渐淡出历史。</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br> 注二:“五风”名词解释:“五风"指的是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在大办农田水利建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所泛起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这五股风。这五股狂风,歪曲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实质,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大肆鼓吹高指标;大肆浮夸虚报;只讲敢想敢干,不讲科学分析;只要头脑热,不要头脑冷;只讲苦干蛮干,挑灯夜战,不讲实干巧干和劳逸结合;只施强迫命令,瞎指挥,不走群众路线和耐心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br>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肆鼓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把社员的自留地、部分生产工具、树木、房屋等一律归公社所有;大肆取消集体所有制,实行全民所有制,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大搞一平二调三收款,大刮"共产风"。给国家带来了很大困难,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br> 这五股狂风泛滥于1958年7、8、9、10月份。1958年8月9月,毛泽东深入调查发现,10月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从10月起,一直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都在不断努力纠正。 </font></b></h3><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b04fbb"><b> </b></font> 我家成为农民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我家陷入艰难困苦之中。虽然下放到人民公社吃食堂,但好景不长,国家接着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农民还得靠种地生活。妈妈不会务农,哥哥姐姐还小也干不了农活,我与后面的三个弟弟妹妹们又相继出生。这工分怎么挣?口粮(稻谷)从何来?全家如何生活下去等问题使妈妈遭遇了生活对她又一次打击,妈妈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万分。但不幸归不幸,生活还将继续过下去。从此妈妈就为生产队其他农户带小孩换取工分和为生产队养母猪挣工分,但所得的工分很少 ,根本换不回按人头分的口粮,这样也只好用父亲的工资交到队里买工分换回口粮。那个时候父亲的工资也不高,每月用于买工分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h1><h1><font color="#010101"> 更让人辛酸的是,四属户在村里是要经常忍受不公正待遇的。首先是分口粮,这是维系一家人生活的主粮,是头等大事。但是四属户分到的大多是霉谷烂稻,理由是四属户没有正劳力的男人在生产队劳动。其次是生产队分配自产的物品时,如分鱼(年底时每个生产队都会放干水塘捕鱼过年),分水果、分红薯、玉米和土豆等等,凡农村户口的都有抓阉分配的权力,唯有四属户总是排在最后面,没有抓阉权,即便能够分到的也就是等次之外最差的东西。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有一次妈妈带着二哥和我去分口粮,轮到我们了,那个分口粮的人瞟了我们一眼,手往墙角落一指,冷冷地说:“你们的,在那边。”那人的态度激恼了二哥,二哥生气地说:“四属户又咋了?”被母亲一把拖走。墙角落放着两袋口粮,二哥说:“妈,让我挑吧。”说着,一弯腰,挑起那担口粮就回了家。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回到家打开一看,都是陈谷子烂米。妈妈看看两袋口粮,又看看我们,突然说:“儿啊,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考出去,离开这农村,要不,咱们就这样被人欺侮一辈子呀!。”妈妈的话里有许多辛酸和无奈的意思,我们听得出来,但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朝着她大吼:“凭什么我们就不能吃好米!妈妈也这么辛苦!”吼完就抽泣起来。妈妈眼圈红了,愣愣地看着我,啥都没说。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因为父亲工作性质,每两天才能回一次家。妈妈为了我们家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也学会了在自留地里种菜。有一次妈妈在外累了一天回家做好饭菜,她让我们先吃,自己挑起一早准备好的一担粪肥,说要去自家的自留地。姐姐追出来说:“妈妈,你今天累了一天了,别去了。”妈妈艰难地把头从扁担旁边扭过来:“肥料都备好了,施一下很快的。”便走了。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天上星星月亮都出来了,饭菜早已凉了,妈妈回来了,还带回一担猪草。吃完饭,她又拿着猪食去喂了猪。我们看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当她走到水缸边正打算舀水洗澡时,突然啪一下躺倒在地上。我们吓得大哭。幸亏赤脚医生离家近,二哥急急忙地前去请了来。医生说是中暑了。折腾了很久,妈妈终于顶着一头睡得乱蓬蓬的头发坐起来了,眼神无光。那晚,我们姊妹吓得失了魂似的,到半夜都没睡觉。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自1958年“五风”被迫下放在小横垅罗丰二队十多年之后于1971年修筑了三封两间的木屋为家,一家人才算结束了那种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1985年我家被落实政策,恢复了城镇居民,脱离农村户口。然而妈妈已进入花甲之年,她几十年的艰辛劳累,同父亲一起苦苦支撑了我们这个家。</font></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母爱如天 情深似海 </font> </b></h1><h1>  妈妈虽然没有文化,但她脑子灵活,善于心算。上市场买菜,卖主尚未讲出要多少钱,妈妈早就算出來了。我们少年时期,什么鸡兔同笼鸡兔各是多少?百个和尚吃百个糍粑,大小和尚各是多少?等算术智趣题目都是妈妈告诉我们的。她的人生经历让她变得非常聪明、睿智和慈爱、善良。</h1><h1>  妈妈的爱是伟大的。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四岁那年,由于家里姊妹多、家庭困难,又是三年自然灾害过苦日子,子女们能否健康成长都是父母揪心的一个大问题。在我家附近养路工班上班的一位好心人看到我家的情况,他在城里有位无儿无女的亲戚,想收养一个儿子,要把我过继到他们家当儿子,当时父母同意了。临行那一天,妈妈含着泪,依依不舍的把我交到“继父母”手中,看到我上车后离去,妈妈泪泉涌出放声大哭,心如刀绞撕打父亲,一连好几天精神恍惚(这些是妈妈后来告诉我的)。我也在别人家生活了近半个月。后来那家人提出给我父母一笔钱,要求父母今后与我保证不来往,断绝一切联系,妈妈听后气愤地说“我家再穷也不会卖孩子。”说完抱着我就回了家。就这样我又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了这个既困难又温馨的家。</h1><h1> 妈妈对所有子女们的爱都是细腻的。还记得我小时候,妈妈不管有多累多苦,依然抱着小的、哄着大的、轻吟着让我们甜甜地入睡,在我们的睡梦中,妈妈不顾自己的睡眠,每晚苏醒数次都要摸一摸我们身下的被褥,是否潮湿......每当夏天来临,妈妈总是给我们煽扇子,驱赶蚊虫,以免被叮咬;当天气转冷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添加衣服,抚暖双手双脚,夜晚给我们盖好被子,让我们甜甜地进入梦乡,一切一切的都是那样细致入微。</h1><h1> 她就像母鸡护着鸡崽一样保护着我们长大。在我们不高兴的时候,妈妈会不时地逗我们玩、哄我们开心……还有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妈妈自已省吃俭用,把最好的让给我们吃,自己都是吃最差的。听大哥说:1961年有一次他放假从县城回到小横垅,当时我家租住在马路边汽车售票点对面陆医生家,妈妈見大哥回来就背着我到食堂打了一钵饭,从食堂回家只有那么远,我在妈妈背上把那钵饭用手抓饭吃了不少,妈妈只好赶忙回家又用苞谷叶子做成的粑粑给大哥充饥。晚餐在别人家借了一斤猪肉回来改善生活,妈妈她硬是一块肉没有吃。</h1><h1> 妈妈将偶然买回来的布料,都只为我们做新衣裳,而很少见到她为自己添置衣服。当我们兄妹长大都参加工作离家以后,妈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爱都没有变。不论谁回到家,她都要对你问寒问暖,准备最好吃的和你最喜欢吃的东西让你吃,临走之前牵着手千嘱咐万叮咛,还准备大包小包的东西要你拎着走……。那温馨而幸福的一幕幕时常还会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光要是能回到从前,做妈妈的儿女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真能回到从前,回到妈妈的身边,我愿用我的一切,还妈妈岁月长留。</h1><h1> 妈妈对我们要求是严厉的。从小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奋、诚实、礼让、孝顺。我记得在我八岁的时候,二哥带着我同邻居的小朋友在外面一起玩,我和其他小朋友们背着我二哥爬到别人家果树上偷摘果子吃并损毁了不少果子,这事被妈妈知道之后非常气愤,妈妈硬是用棍子追着我和二哥打,恨我从小不学好,怨二哥不管教我,我们还是头一次见到她这么气愤打人。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人绝不能享受偷盗之食,一切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有所得。</h1><h1> 妈妈对子女们教育是特别重视的。因为她深受没有文化而吃的苦,尽管我家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但父母都坚持要送我们姊妹上学读书。妈妈常常说:家里再穷,那怕砸锅卖铁也要送你们上学,你们只有好好地读书才是你们的出路。正因为父母有了重视教育的观念,在我家特别困难时期,没有把在城里读书的大哥叫回家务农,而是让他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为国家的栋梁,将二哥也送到城里上完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将姐姐也送到中专毕业后当了干部;我及我以后几个弟妹也顺利地取得了高中以上学历,分别参加了不同的工作。</h1><h1> 妈妈对儿媳、女婿的爱是特别的。常言道:“婆媳是冤家”,说明婆媳关系特别难处理。但是妈妈与四个儿媳妇的关系就像母女之间的关系特别好。妈妈待她们如亲生,媳妇们也非常尊重孝敬她,视她为亲母。相互之间从来没有翻脸吵架。妈妈常教导我们:别人家姑娘来到我家当媳妇是缘分,有缘分就要珍惜,我把她们当闺女,你们不能欺负她。对待女婿妈妈常说“女婿是半个儿” ,每当女婿们去看她,她都要准备好酒好肉招待,并有唠不完的嗑,说不尽的话,有时还把自已舍不得吃的好东西偷偷塞给女婿们吃,我碰见就会打趣地说“妈妈,您偏心”,但妈妈只是笑笑作答。</h1><h1> 妈妈对待孙辈们既爱又愧疚。妈妈的子女多,其孙辈们也自然就多。由于多种原因由她带大的孙辈却很少。因此,妈妈内心感到很愧疚,总认为没有尽到当奶奶或外婆的责任。但是他对孙辈们也特别爱,总希望他们去看她,围在她身边转。常常把好吃的零食藏起来,等待他们的到来而发给他们。</h1><h1> 写到这里要特别感谢父母无私的奉献和对我们特别的爱。您们对我们的爱大于天,对我们的情深似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四、夫妻恩爱 长嫂如母</b></font></h1><h1> 爸爸妈妈共同走过婚姻48年,在这48年间他们虽然没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他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情相依。一起携手走过近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一同跨越近半个世纪人生中的坎坎坷呵,他俩双方始终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不离不弃,彼此付出了最真实的情感。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大吵大闹、大打出手过。<br> 妈妈对爸爸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爸爸邮差生涯之艰辛:每日必挑邮件重担,无论酷暑六月或是三九严寒,都是起早摸黑地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地六十里路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风里来雨里去马不停蹄肩不歇。因此,每当爸爸要出门去工作,妈妈都是在天还没有亮就起来烧好水做好饭等爸爸起床洗漱用餐,第二天又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等爸爸回到家,还多次亲自为爸爸洗脚按摩,因此,爸爸一天的劳累也因为妈妈的爱消除了一大半。<br> 妈妈对爸爸的三个弟弟特别关照爱护。听妈妈讲,父母刚结婚时,二叔、三叔和四叔都还没成家立业,而且三位叔叔也分别在靖州县和溆浦县与父母一起生活过,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无论什么事妈妈都以长嫂如母的身份担当起责任,对三位叔叔呵护有加。包括穿衣、吃饭都先满足三位叔叔。三位叔叔的工作、婚姻妈妈都全力参入操办。记得三位叔叔对我们说过:你们妈妈对我们有恩,我们认为她这位长嫂如母很合格,我们会一辈子记着她、感谢她。这也是三位叔叔在世时对妈妈的尊重所在。</h1><h1> 妈妈身为长嫂不仅关心照顾二叔、三叔和四叔,还给爸爸的堂弟腾云给予过很大的关爱,1950年腾云叔多次从新化到龙潭来担盐,妈妈不但对他要管吃管住,每次回新化时还要打发盘缠。</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乐施好善 和睦乡邻 </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妈妈心地善良,从不目睹杀生血腥。她一生从来不吃狗肉,她常说狗是通人性的;她不敢看杀任何家禽,更没有自已动手杀过家禽,不是她胆子小,而是她人性善良,见不得杀生。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妈妈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行善事、做好人是她一生的为人准则。她虽没读过书,但她常对我们讲,做人要和善谦让,要少求回报。记得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只要爸爸发工资下来,凡是到我家来借钱借物的,妈妈那怕自已手头紧也要给别人一点,时不时对村里的特困户送些东西。妈妈的理由是:看到别人受苦自己心里就难受。我们有时难免和别人发生纠纷与矛盾,妈妈总是要求我们能让就让一点吧,退一步不吃亏。我们孝敬给妈妈吃的东西,妈妈总是喜欢拿出一些,送给从我家门口路过的熟人一起分享,跟他们说,这是我儿女们买的,大家都一起吃点。大哥告诉我,他</font>印象最深的是,外婆1961年从靖州县到小横垅带了几个大月饼,乡邻乡亲来看外婆,妈妈把月饼都分给了他们,我们家几个孩子谁也没有吃到,外婆为此还生了妈妈的气。我们家在路边,每逢开饭时,常有叫化子上门要饭,妈妈总要施舍。一辈子,妈妈总是那么随和善良,那么淳朴忠厚。</h1><h1><font color="#010101"> 妈妈在我们乡里(甚至可以说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人。反正一提到我妈妈,别人都会树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评价她是“乐施好善、为人谦和、尊老爱幼,和睦乡邻”的一个大好人。妈妈几十年从未与乡邻吵架结下冤仇。</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失去伴侣 老年孤寂</font></b></h1><h1> 妈妈的身体特别好,一生中没有生过大病,也没有住过院;妈妈也没有任何爱好,不打牌不跳舞,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也不愿意打忧任何一个儿女的生活。曾记得我们在县城找了房 子把父母和他们的家搬到城里生活,可是不到三个月她硬是闹着要回老家生活,我们没有办法只好依了她把家又搬回去。我们有时接她到城里儿女们家里住一段时间,可是不过两天 她却偷偷地走几十里路回去了。她 只 愿 意与爸爸单独在一起生活。</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1997年爸爸因病去逝,妈妈失去了终身伴侣,成了孤寡老人,她感到非常孤独寂寞,加上她的生活比较单调,儿女们又不在身边等原因,爸爸的去逝对她打击非常大,几乎在同时,她身体就垮下 来了,她 得了老年痴呆之病。<br></h1><h1> 妈妈老年痴呆之后,儿女们四处为 她求医治疗仍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二哥专门在家陪同、伺服她。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二哥对妈妈的无私奉献、孝心陪伴、辛苦照顾。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夕旦福。妈妈于2010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在自己一不小心时,轻松地走向了天堂。从此,我们永远地失去了妈妈。</h1> <h1>  苦日子结束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走了,我们成了没妈的孩子,内心有着从未有过的虚无和漂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妈妈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慈母千滴血,生我一条命。妈妈您突然离开,让我们留下多少自责与遗憾啊。敬爱的妈妈,此生我们没有好好地尽孝,但愿来世有福,我还做您的儿子,受您呵护,伴您渐老。</h1> <h3>附注:"黄河母亲"雕塑是兰州八十年代的标志性城雕。</h3>